帝乙生三子,長子是微子啟,次之微子衍,為什麼要傳位於三子紂王?

無止境2


帝乙一生,一共有4個兒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個兒子,都是嫡妻所生,他們分別是:長子子啟、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後來的商紂王)。

當時“嫡長子制”已經在王公貴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長子子啟內有才幹,外有賢名,次子子衍也相當優秀。可為什麼,帝乙不傳位給優秀的長子、次子,最後卻傳位給幼子受德,以至於最後失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商紂王)

咱們先來說說,受德是怎樣失國的。

公元前1076年,帝乙在渭水之濱狩獵時,意外被暴雷擊中,一命嗚呼。

隨之,受德扶柩繼位,是為帝辛,也就是史書上大名鼎鼎的商紂王。

帝辛繼位後,商朝內部動盪不安,矛盾重重,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其一,神權和王權的矛盾。

商朝初期,國君雖掌握王權,但他們出於敬畏鬼神的心理,軍政事務都會詢問巫覡,以巫覡的結論為準。所以,當時巫覡的權威很高,就連國君都對他們頗為忌憚。

直到第20任國君盤庚在位時,為了鞏固王權,才對巫覡進行打壓。

到了帝乙在位時,更是看到神權對王權的威脅,為了集中權力,他不僅以木偶為天神,與其打賭,在木偶輸掉後,便令人將其痛打;還在囊中裝滿牛羊血掛在高高的杆子上,然後拿箭射它,稱為“射天”。帝辛繼位後,對父親帝乙的做法非常支持,因此他繼續扛起了與神權做鬥爭的大旗。

這樣一來,巫覡便成了與帝辛為敵的一股力量。

其二,勢力漸大的姬昌。

姬昌是當時的四大諸侯之一,也是對商朝威脅最大的諸侯。

他招賢納士,廣羅人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的農業和軍事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此他野心勃勃,做好一切準備後,在帝辛繼位第二年,便率軍攻打他。

其三,東夷反叛。

帝辛繼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號令諸侯在黎城搞大閱兵。

帝辛此舉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樹威;二是提高諸侯進貢的數量。

結果,東夷各部不等閱兵完畢,便紛紛跑回了家,並且拒絕納貢。

帝辛大怒,召令諸侯出兵平定東夷叛亂。帝辛打了個打勝仗,不光擴大了商朝領地,還俘獲了大批戰俘。

(姬昌)

帝辛經此一戰後,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所以他開始驕傲自大,過著酒池肉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身邊雲集了一批阿諛奉承的諸侯,在大家的奉承中,他愈發剛愎自用起來。

同時,帝辛還聽信讒言,施行暴政。結果正直的朝臣都被酷刑折磨而死,因此人心惶惶。

子啟見百姓怨聲載道,朝臣人心不附,萬分憂慮 ,於是經常苦口婆心勸說帝辛,但帝辛卻反問他:“我不就是奉受天命的國君嗎?”

眼見商朝分崩離析,子啟無奈“出奔”。

姬昌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發認為時機成熟,於是率領諸侯們圍攻帝辛所在的都城朝歌。

帝辛的軍隊早在他征服東夷各部落時,便被派出去駐守那些領地去了。他萬萬沒想到,姬發會造反。可是城中沒有可用的軍隊,只好把俘虜們集合起來打仗。

然而俘虜本就不是誠心歸順,他們又怎麼會為帝辛出力呢?

就這樣,姬發沒費吹灰之力就攻進了朝歌,而帝辛眼見大勢已去,萬念俱灰下,只得自焚而死。

(牧野之戰)

如果當初帝乙把王位傳給子啟,最終肯定不是這樣的結果。但他當初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兒子不傳位,卻傳給帝辛呢?

其實,最初帝乙是很看好嫡長子子啟,打算讓他繼承王位的。

誰知道帝乙的想法,立刻遭到了太史的反對。

據《呂務春秋·當務》中記載,太史據理力爭,稱“

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都是一個媽生的,太史為何這樣說呢?

原來,帝乙的王后起先只是身份低微的侍妾,她憑著姣好的姿容再加上又生下子啟和子衍,很得帝乙寵愛。

不久,帝乙的原配王后去世,帝乙便把她封為王后。在她成為王后不久,便生下了少子受德。

也就是說,生子啟和子衍的時候,她還是妾。生受德的時候,她已經是王后了。所以,受德是王后之子。而子啟和子衍是侍妾之子。

正是這個緣故,以太史為首的朝臣們才會激烈反對。

經過太史等人這樣一說,帝乙也覺得好像很有道理。於是改變了初衷,轉而立受德為繼承人。最終釀成了失國的悲劇。

(參考史料:《孔子世家》《史記》《呂務春秋·當務》)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解答歷史的疑問,還得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去尋找答案,先來看《史記》和《呂氏春秋》中的兩段記載。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史記-殷本紀》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後。用法若此,不若無法。--《呂氏春秋-仲冬》


梳理一下這兩段史料,核心的意思就是紂王雖然是帝乙的幼子,但是紂王的母親卻是帝乙的正妻,紂王正是因此得以繼承帝位。

這種政權的繼承方式,有個高大上的名字,叫做嫡長子繼承製,聽起來晦澀難懂,概括起來就兩句話,“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就是帝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帝王的正妻生的長子,那怕別的兒子德行更加優秀,也沒有繼承帝位的資格;

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就是,如果帝王其它嬪妃生的兒子年齡比正妻生的兒子年齡大,那也必須立正妻的兒子為繼承人,因為正妻的兒子是嫡子。

如果套用嫡長子繼承製這套理論,紂王繼承帝位是符合封建法統的,是唯一合法的繼承人,也就是說,紂王從生下來那刻起,就是帝乙唯一的合法繼承人,長子微子啟和次之微子衍,哪怕才能更加出眾,年齡也都比紂王大,也是沒有繼承帝位資格的,這就叫貴賤有別、各安天命。

商朝末期為何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呢?

自三皇五帝時代到夏商時期,政權的繼承方式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由父傳子或者兄傳弟,雖然中間夾雜著堯、舜、禹三代的禪讓制,但禪讓制從來不是歷史的主流,它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複雜的部族政治狀況,相互角力妥協的結果。

黃帝去世後,傳位給孫子顓頊,顓頊嫡子孺帝早夭,便傳位給侄子帝嚳,帝嚳傳位給兒子帝摯,帝摯傳位給異母弟堯。

夏朝共傳14代、17王,基本上都是採用父死子繼的政權傳承方式,自夏啟開國,到夏桀亡國,先後延續了471年之久。

為何到了商朝,簡單的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無法延續了呢?

這是因為,無論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在商朝都開始顯露出巨大的弊端,甚至嚴重威脅政權的穩定。

商朝前期,主要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這就導致了兩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其一,天子最小的兄弟去世後,王位該傳給誰呢?

其二,天子將王位傳給兄弟,必然會引起兒子的強烈不滿,因為從血緣關係上講,父子親於兄弟。

由此,引發了商朝中期激烈的王位爭奪戰,不斷髮生流血政變,史稱“比九世亂”,是商朝迅速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

因此,從商朝後期又開始實行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朝和夏朝面對的統治環境完全不同,在商朝,商王擁有一位王后和三十八位嬪妃,可以想象,商王的兒子們一定可以組成一個加強連了。

由此,也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諸子勢必為了王位,展開激烈的爭奪,流血犧牲在所難免。

有句話叫名分未定,人人以為唾手可得,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樣對於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十分不利。

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它實際上也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繼承製度,只是對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做了改造,便完美的解決了王位傳承的亂象。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貴賤有別、各安天命,這就叫名分已定,人人安心。

再回過頭來看,商紂王正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受益人,正是因為這套政權繼承製度,商紂王才走向了天子的寶座。



旭哥是歷史愛好者,專注於古墓葬考古和先秦歷史,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長安旭哥


我們在看封神榜的時候,知道商紂王的父親就是商君帝乙,並且他還有兩位哥哥,分別是微子啟和微子衍,也就是說商君帝乙有三個兒子,然而紂王又是最小的一個兒子,那麼帝乙為什麼要把王位傳給他呢?

歷史上記載微子啟是一個非常賢明的人,紂王在位時,因紂王奢靡,就時常勸諫他,並說他這樣下去早晚會亡國;見紂王不聽勸,微子啟就氣得離開了紂王。

後來周武王滅商後,又將微子啟官復原職,仍封他做一方諸侯,把商朝的舊都商丘賜給了他,就這樣微子啟成為了宋國的第一代國君。這件事足以證明微子啟不僅賢明,而且在百姓的心中地位崇高。

然而比起暴掠、昏庸、奢靡的商紂王,如此賢明的微子啟不是勝過他數倍嗎?為何帝乙還要傳位於三子紂王?不僅如此,微子啟還是屬於長子身份,並且他和紂王還是一母所生,傳位給紂王如何說得過去呢?

根據《左氏春秋》的記載,微子啟和紂王是一母所生,但是他們的母親在生微子啟時還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妾,等到生紂王的時候才成了王后,因此微子啟的只能叫長子,而不能叫嫡長子。自古都是立嫡不立長的說法,因此紂王繼承了王位。

《史記》中也和上面記載的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們並非一母所生,微子啟母親是妾,紂王母親是王妃,因此紂王繼承王位,這與劉邦的長子劉肥和次子劉盈的故事有點相似。但終究說的是微子啟不是嫡出,因此他無法繼承王位。

但所謂的“立嫡不立長”的說法是出自周禮,而商朝是在周朝以前,所以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後人根據周禮才這麼寫的。

除了嫡出這個條件,我認為帝乙傳位給紂王的原因更多的還是他自己的能力。如果沒有能力,帝乙肯定不會把殷商交給他。《封神榜》中描述了紂王年輕時就能舉起一棵大樹,顯然力大無窮。

其實不只是這一個優點,紂王的能力勝過微子啟。《史記》記載紂王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敏捷,接受能力超強,而且力大無窮,能徒手與猛獸格鬥。

並且讓紂王怠政而荒淫無道的原因正是他的這些優點讓他驕傲自負,紂王認為他的智慧足以拒絕臣下的諫勸(聰明),他的話語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口才),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威猛)。

這就是帝乙傳位於紂王的真正原因,可以說微子啟雖然賢明,但在紂王還沒有驕傲的時候,他是比不過紂王的。


讀名家名著


個人能力突出!

商朝末年,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四大諸侯所領的八百鎮諸侯嚴重威脅著商朝的統治,雖然都以商朝為尊,但各地叛亂不斷,所以繼承人得慎重考慮。

此時,帝乙當政,有商容,梅伯,聞仲等一干大臣,眼看這些人漸漸老去,商朝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

這一天,帝乙帶著大兒子微子啟,二兒子微子衍,三兒子壽王和一干大臣去御花園散散心,此時老三已經被封為了壽王,這足以說明他比兩個哥哥優秀,但是,江山社稷,這是頭等大事,到底是立長還是立賢,一直困擾著帝乙。

此時,正是牡丹花開的季節,大家正專心的欣賞牡丹,突然,一陣妖風颳來,飛雲閣塌了一梁,向眾人砸去,眾人被嚇得瑟瑟發抖,眼看就要被砸中了,說時遲那時快,壽王單手接住了將要砸住眾人的梁,託梁換柱這個成語由此而生。

壽王救下眾人,眾人自然心存感激,少不得在帝乙面前說他的好話,帝乙本來覺得老三是個敗家玩意兒,做一個閒散的王爺就夠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老三從小好色,好鬥,沒事的時候喜歡和狗熊老虎之類的玩玩自由搏擊,看見漂亮姐姐就走不動道,把江山交給他實在是心裡沒底。但是老大老二,性格軟弱,如何震懾這八百鎮諸侯?算了,只有在矮個子中找拔尖的,於是,帝乙將壽王立為太子。

為了保險起見,還替老三取了東伯候姜桓楚之女,聽說老將黃滾有一兒子勇猛無比,為了拉攏他,於是又去黃滾家下聘,將來黃滾的女兒長大了將成為貴妃。就這樣,帝乙把能夠拉攏的勢力都拉攏過來了,臨死前,還託孤於聞仲。

果然,紂王不負眾望,當上了天子,他本人也頗具軍事才能,屢次打敗不服他的部落,但是,因為好色,最終還是葬送了江山……





幻影沐風


帝乙生三子,長子是微子啟,次之微仲衍,卻為何要傳位於三子紂王?

小劉侃封神,接著跟大家侃!

帝乙是紂王的爹,他在位26年而死。

帝乙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一奶同胞。老大微子啟,老二微仲衍,老三就是紂王了。

很多人都會覺的奇怪,紂王的爹有三個兒子,紂王憑什麼能坐上王位呢?

據《呂氏春秋》《帝王世紀》記載,微子、微仲與紂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時尚未成為後,所以是庶子,而其母在生辛時已是王后,根據當時的禮法,辛是嫡子,被立為繼承人。

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紂王雖然是帝乙的第三子,但他卻是嫡子。

紂王之所以能坐上王位,這跟他母親的身份變遷有很大的關係。

紂王的母親生他的兩個哥哥的時候,還不是王后。

而生了紂王的兩個哥哥之後,紂王的母親成為了王后。在此之後,紂王出生了。

商朝的禮法,便是王后生的兒子才有權利繼承王位。

雖然微子啟、微仲衍和紂王是一個媽,但那時候他們的媽媽身份低微,要麼是一個妃子,要麼是紂王的爹都還沒坐上王位。

總而言之,他們不是王后所生,禮法才不管他們和紂王是不是一個媽。

人家都說鑽法律的空子,紂王是鑽了禮法的空子,這才是最好的一個出生決定命運的故事。

紂王這也算是幾千年前子憑母貴的真實榜樣。

不知道紂王的兩個哥哥會不會在夜裡哭醒,暗恨他們早生了幾年,沒能趕上紂王那逆天的運氣。

當然,以上是呂氏春秋中記載紂王得到王位的原因。

但在封神演義裡,紂王得到王位的原因又不相同了。

帝乙遊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內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李子壽王為太子。後帝乙在位叄十年而崩,託孤與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

原文描述的壽王,便是紂王。

紂王因為力大無窮,託梁換柱,所以商容等人上奏立紂王為太子,之後帝乙死了,紂王順利的繼承了王位!

看了呂氏春秋和封神演義小說裡的描述,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

呂氏春秋中紂王得到王位,是因為他的出生好,基本就算他運氣好。

但封神演義裡的描述,紂王得到王位,是因為他自己能力強。

小劉在思想上更傾向於封神演義裡的描述,雖然知道那不是歷史,但是在這個紂王得到王位的過程中,小劉看到了人的出生並不能決定一切,還要靠自己後天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奮鬥。

紂王要是沒有力大無窮的能力,他不會得到天子之位,縱然他有力大無窮的能力,但他關鍵時刻沒有託梁換柱,他也一樣得不到王位。

所以,小劉覺的,我們自己的出生無法改變,但我們能做到像紂王一樣力大無窮託梁換柱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小劉侃封神,請關注!


小劉侃封神


帝乙生三子,長子是微子啟,次之微子衍,為什麼要傳位於三子紂王?

我認為,帝乙傳位給紂王,是正確的選擇。

  • 這不光是因為,紂王是嫡子,擁有皇位的繼承權,更重要的是,紂王是一個敢於承擔的人,並且,願意為了改變商場的局勢,而做出了種種艱苦努力。


當然,也許紂王因為自己的才能不足,並且過於急切,導致了商朝最終的覆滅,但是,不能因此將紂王定義為是昏君。

換句話說,感覺紂王跟明朝末年的崇禎,比較相似。

  • 一、紂王拉攏、提拔了一批、新興貴族集團,與舊貴族進行對抗。


可以看出,紂王上位以後,可以說沒有得到舊貴族勢力的支持,因此,他只能拉攏支持一批新興貴族,並且與舊貴族進行對抗,用這些人治理朝政。

但是,紂王所重用的幾個大臣飛廉、惡來、費中,被定義為是一些小人。以至於,在歷史上都留下了種種罵名,並且將商朝的覆滅,歸咎於這些人的身上。

並且,成為了紂王重用小人的罪證。

  • 二、紂王試圖加強中央集權,收攏權力。

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姬昌在,在紂王執政的時候,勢力逐漸崛起,並且,成為了西部地區,實際上的強國。毫無疑問,這對紂王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事實也證明正是如此。

於是,在西伯侯姬昌四處拉攏人心,贏得名聲的時候,紂王,果斷的將姬昌封為三公,並且,將他拘禁到朝歌。就這樣,切斷了西伯侯姬昌,與西周的聯繫,並且,進一步將權力收歸中央。

當然,這又成為了,紂王昏庸殘暴的罪證。

  • 三、紂王制定了嚴酷的刑法來鎮壓貴族反抗勢力。

因為紂王的一系列舉措,遭到了貴族的反抗,因此,為了鎮壓這些舊貴族反抗勢力,紂王果斷的採取了改革律法,使用嚴格的律法,來懲罰反抗勢力,並且逐步地收歸權力。

當然,雖然這個舉措不是這麼靠譜,並且使得大規模的反抗,進一步爆發,但是,毫無疑問,這是紂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甚至說是商朝的統治,做的一個努力。

最後由於紂王的舉措過於急切,進一步激發了反抗勢力,最終導致商場的滅亡。

儘管如此,紂王在上位以後,對於商朝的逐漸衰弱,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希望商朝能夠繼續強盛起來。

  • 而所謂的,微子啟、微子衍,都是卑躬屈膝的小人,不光沒有為商朝的改革、掙扎求生,做出努力,反而是、拖紂王的後腿,並且、在商朝要滅亡的時候,主動投靠了西周。


雖然說,微子啟為商朝留下了一個好的結局,一條後路,建立了後來的宋國,但是毫無疑問,他是投降派。

所以,帝乙選擇紂王,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是正確的選擇。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帝乙生三子:長曰微子啟;次曰微子衍;三曰壽王。因帝乙遊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因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柏、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季子壽王為太子。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託孤與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名曰紂王,都朝歌。——《封神演義》明·許仲琳



在瀚海看來,帝乙明明有三個兒子,他唯獨偏偏選了最小的兒子壽王(也就是後來的紂王)繼承皇位,自然是因為壽王跟他的兩個哥哥相比,他更有成大事的優勢、性格和才幹

  • 首先,壽王跟微子啟和微子衍都是一母所出,但是他們的母親在生他們之時的身份大有不同。他們的母親原本只是身份卑微的侍妾,當時蒙受帝乙寵幸才生下來大哥微子啟和二哥微子衍的。
  • 之後,帝乙原本的皇后去世了,帝乙才立他們的母親為皇后。而壽王正是母親被扶正後才出生的,論古代商朝的禮法習俗,他的哥哥們只是庶出的妾侍生的,而壽王才是皇后所出的嫡長子。因此,按照律法,帝乙的皇位當傳壽王。
  • 其次,正如“因帝乙遊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因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中所說的那樣,壽王是一個孔武有力的人。在文武百官陪帝乙逛御花園時候,
    他能夠獨當一面,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天生神力托起來了飛雲閣的倒梁,守護了大家的安全,贏得眾人的讚賞。他這一獨特優勢,是他的兩個哥哥所沒有的。
  • 再次,在首相商容、上大夫梅柏、趙啟等一起上奏疏的情況下,帝乙才立他的第三個兒子壽王為太子的。由此可見,立壽王為太子也是眾望所歸,而不僅僅只是帝乙的“一廂情願”。因此,帝乙才會在彌留之際囑託太師聞仲,勢必要立壽王為皇帝。
  • 雖然壽王后來落得一個“昏庸無道”的千古罵名,但是他依然是做帝王的最佳人選。因為他的兩個哥哥微子啟和微子衍沒有絲毫作為,甚至是還拖自己弟弟的後腿,在商朝要滅亡的時候,貪生怕死,主動投降了。如此哥哥,真是小人之輩!
  • 而壽王呢?他繼位後,儘自己所能進行了一系列促進國家繁榮昌盛的措施,例如:制定了嚴酷的刑法來限制舊貴族,發動了對於諸夷部落的戰爭拓展疆域等。就這些說來,壽王可是遠遠勝於他的兩位卑鄙哥哥的!



總結:壽王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是因為他出生得正是時候,身份尊貴於他的哥哥們;也是因為他天生神力,有能力有氣魄去為國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更是因為他得眾大臣們的推舉和擁護,正所謂是得人心者得天下,關於立他為王的呼喊聲最大,帝乙又怎麼能夠忤逆眾人意願而去選擇兩個沒能力沒膽量的小人做一代帝王呢?


瀚海說史


紂王是後世對他的汙衊性稱呼,紂王的名字叫子受,姓子,名受,因為他成為了商朝的王,所以又叫“帝辛”,夏朝的王稱“後”,商朝的王稱“帝”,帝辛相當於商王的稱號,本文還是稱“帝辛”。

帝辛的父親是帝乙,商朝前期的繼承製度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有弟弟傳位給弟弟,沒弟弟傳位給兒子,如商湯死後沒有弟弟就傳給自已的兒子太丁,太丁死後,王位就傳給太丁的弟弟外丙,外丙死後又傳給弟弟仲壬,仲壬死後王位又傳給太丁的兒子太甲。但是後來,繼承法也變了,也不固定。



帝辛是有兩個同父同母的哥哥,注意是同父同母, 也就親兄弟,一個叫微子啟,一個叫微子衍,他的兩個哥哥運氣不太好,微子啟和微子衍在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不是王后,而在帝辛出生的時候,他們母親正好成為了王后。

帝乙原本就是想立自已的長子微子啟為王的,但是手下的史官根據商朝的禮法力諫商王帝乙,於是帝乙最小的兒子帝辛被立為王。



商朝的禮法規定:只有嫡子才能繼承王位。

什麼是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對於商王來說,王后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很明顯,帝辛的母親在生他的兩個哥哥時,還不是王后,顯然王后另有其人,這個之前的王后是不是也有兒子,不知道,也許有,也許沒有,但是這個王后後來不在了,於是帝辛的母親成為王后,之後就生下了帝辛,於是帝辛就成了嫡子。



商朝的禮法規定是:王后生的兒子才叫嫡子。雖然帝辛有兩個親哥哥,但這個禮法才不管他們三兄弟是不是一個媽,禮法只管:是不是王后生的兒子

於是帝辛算是鑽了禮法的空子,雖然在我們今天看起來無法理解,但這就是商朝的禮法,古板嚴謹。

好了,這就是史書上關於帝辛有兩個親哥哥,為什麼反而是帝辛繼承王位的原因。




在封神演義中,帝辛得到王位又是不同的原因了。

在封神演義中是這麼說的:說是有一天帝乙帶著眾臣遊覽御花園,只見有一個飛雲閣坍塌了一個梁,這時帝辛託著梁為飛雲閣換柱子,顯示出力大無比,於是首相及眾大臣便向帝乙推薦帝辛為太子,帝乙死後,於是帝辛便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後世說的商紂王。

封神演義中說帝辛得到王位跟出身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力大無比才得到王位的。



其實不管是史書,還是封神演義,至少說明一點,帝辛不是個一般人,史書上說他天資聰明,反應敏捷,才能和力氣都比一般人要高,估計也比他的兩個哥哥強。

關於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微子啟,一個微子衍,根據後來記載,微子啟和微子衍都是背叛了商朝,而投靠了周朝,並帶領周人滅亡了帝辛

,而微子啟被周朝封在宋國,微子啟就是宋國的第一位國君,也是宋國開國之君,而宋國第二位國君則是微子衍,兄弟倆都成為周朝下屬諸候國的國君。



從商朝的角度來看,微子啟和微子衍就是叛徒,他們背叛了商朝,至於他們為什麼背叛,根據周朝編寫的史書上來看,是因為帝辛殘暴不仁、亂殺無辜,他們勸諫帝辛不聽,才最終聯合周人滅亡商朝,後朝修改前朝史書,這個帝辛是否如史書所說殘暴不仁、亂殺無辜也無從考證。

但是叛徒就是叛徒,這個是不容更改的,也許這和他們不能繼承王位也有關係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帝辛得位迷案

在殷商的君王世系中,殷商的末代君主是帝辛,所謂帝辛,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紂王。

紂王的父親是帝乙。根據《史記》等資料記載,帝乙有三個兒子,帝辛是其中的第三個兒子,帝辛上邊有兩個哥哥:即微子啟和微子衍。


關於帝乙有三個兒子,為什麼選擇將王位傳給小兒子,有說法認為是帝辛出生的時候,其母是王后,帝辛屬於嫡子,所以應該作為帝乙王位的第一繼承人。

不過,宗法制實則起源於西周,並且根據考古證據顯示,雖然西周言之鑿鑿周文化和夏文化、商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出土文物卻充分說明:周人扯了一個彌天大謊,因為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比如周文化以寬容為主,而殷商則熱衷奴隸殉葬。

並且根據考古資料證明,殷商在王位繼承方面,完全不同於後世的嫡長子繼承製,甚至父死子繼,在殷商也並非傳統慣例,因此,認為帝辛繼位是因為嫡子繼承的,事實上處於一種主觀臆測。

九世之亂

事實上,在商朝歷史上,曾發生過因為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九世之亂”——先後有九個商朝君主捲入其中,主要原因是商朝在這個階段奉行兄終弟及制度,而這一制度在當時,堪稱有利有弊。




先說利。商朝的華夏,從殉葬制度的殘忍來看,尚處於極其野蠻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倫理敵不過強權。因此商王想要保證商朝不被別的部落覆滅,就要選擇有執政能力的人來擔任。相對於兒子,弟弟往往年長,人生經驗豐富,因此,商朝曾側重兄終弟及,保證商朝不被別的部族推翻。

而弊端就是,當兄終弟及完成一個週期以後,王位該怎麼傳?傳給下一代的話,必然引發紛爭——事實上,“九世之亂”就是這個背景下爆發的。

不過,九世之亂可以佐證一點,那就是最起碼殷商不是一個完全認同嫡長子繼承的朝代。

帝辛得位猜想

因此帝乙為何傳位帝辛,多半不是因為嫡子因素,而是看中帝辛的才幹。

殷商雖然當時是華夏各個部族、政權中最強大的一個,但並不代表沒有外患。比如帝辛在位期間,殷商就和東夷爆發過大規模戰爭,有學者考證認為,帝辛在位期間,殷商和楚蠻也有過頻繁的戰爭。這些情況都可以理解成:殷商的周圍並不太平。



在這種局勢下,帝乙選擇王位繼承人,一般考慮有能力的,而帝辛在帝乙的三個兒子裡面,算是最優秀的,因此,帝辛做了商王。

然而,殷商沒被東夷打敗,沒被楚蠻打敗,最終還是被周國打敗並滅亡了。


藤樹先生


這裡說的帝乙生三子,是說的帝乙的三個嫡子,長子為微子啟,次子為仲衍,少子為受德。後來帝乙立少子受德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帝辛。

提起帝辛,人們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稱號:紂王,紂王的事蹟用一句話總結:天下之惡皆歸焉。 那麼為什麼帝辛能繼位,而作為嫡長子的微子啟和嫡次子的仲衍卻無法繼位呢?《呂氏春秋》的記載很有意思:

微子啟、仲衍和受德雖為同一女子所生,即一母同胞,但微子啟和仲衍生的不是時候,他們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還只是一個妾室,所以微子啟和仲衍只能算是庶子,而受德則是她當上王后以後生的,是正兒八經的嫡子。 所以在帝乙立嗣的時候,太史主張立真正的嫡長子受德為太子,於是就有了帝辛。

那麼,這能不能算是一個理由呢?雖然牽強,也不是說不過去。商朝時期的繼承製度很不成熟,可以說是很混亂。一般採用的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相結合的繼承製。兄終弟及繼承製能最大限度的維護氏族的利益,但不利於加強王權。所以商朝會出現九王之亂以及不停的遷都現象,遷都固然有自然條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新帝繼位後為了加強王權而不得已的措施。 在商朝的大部分時候,都是兄終弟及,但當國家很強盛的時候,會出現父死子繼的繼承製,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武丁時期,採取父死子繼的制度,後又經過帝祖甲改制,確立了基於宗法制的父死子繼繼承製,父死子繼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但這種制度畢竟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難免有漏洞,執行起來就比較困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帝辛的繼位。 前文說過,《呂氏春秋》中的說法比較牽強,但也不無道理,往深了說就是支持帝辛的一方和支持微子啟的一方之間的角逐,很明顯,支持帝辛的一方最終勝出,他們搬出了“三子雖一母,但微子啟和仲衍生的時候,她為妾室,帝辛生的時候,她為王后。”這樣的事實,來說明帝辛繼位的合法性。但這種說法不足以令人信服。

帝辛能繼位還有一個原因,恐怕就是作為幼子,更得帝乙和王后的疼愛。父母愛幼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武姜疼愛幼子共叔段而不喜歡長子鄭莊公;比如竇太后偏心劉武而不怎麼喜歡漢景帝。但這兩個例子都出現在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成熟的條件下,因此過度疼愛幼子只會擾亂國家朝政。 當然,以上兩個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四姑娘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帝辛的才能,帝辛才智過人,有謀略,又戰功赫赫。繼位以後的帝辛殺伐果決,南征北戰,為商朝開疆擴土。雖然他成了亡國之君,但商朝的滅亡實不是他一個人的過錯。

當然,帝辛越過微子啟繼位,也埋下了隱患,那就是微子啟的不滿,連帶著支持微子啟的朝臣也對帝辛不滿,之後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阻礙帝辛的統治,微子啟最後更是和西岐周國勾結在一起,在牧野之戰中助了周武王一臂之力。

周朝建立後,微子啟因功被封在商朝舊都,建立宋國,微子啟便做了宋國的開國國君,而仲衍成為宋國的第二位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