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取消文言文教育?

另類物種


這題目說得,沒有人說過要取消文言文教育呀 ,不要老是危言聳聽好不。中國的教材,文言文從來都是很重要的,重要到什麼程度,我們不是中文專業的,畢業幾十年,還可以隨便在交談時拿幾個文言文句子來應對。

假如真要取消,我們倒不希望,你看看現在大陸歌手唱的歌,你們看看那些歌詞,不但不可能再唱出<>的豪氣文風,很多新生代唱的歌的歌詞甚至就好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還要是中下層的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完全狗屁不通,而且全是情情愛愛的,讓人聽了就覺得討厭,覺得很低能無味。要是他們的學歷不是買回來,而是真實讀個本科什麼的,語文都是主科,而且強制性學一些相關的文言文,他們寫歌最少都還有一些韻味,還有一點學識。樂壇為什麼會衰落,因為青黃不接呀 ,因為新生代能夠接班的人都是靠關係上來的,不是買學歷就是真接沒文化,怎麼可能繼承這衣缽。

所以,文言文還是必須要學的,但不要佔太大的比重,讓一部分有天分的人重點學習,讓沒有天分的人接觸最著名的那些就可以了。


中小學英語精修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對我來說就是好事情!

初中那會我最討厭的就是文言文,要分析每一句,每一個字的詞性,含義,古文意思等等。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反正感覺就是特難學。現在我還記得到的就是我背後同桌的兩個女生,他們學古文似乎全都懂,厲害的很,我當時特別佩服他們。



我現在好像就背了那麼兩三句,什麼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其他的任何記憶。雖然我自己對文言文不感冒,但是我對那些能夠隨時說出兩三句古文的特有文采的,特別佩服他們,覺得他們特有才那種感覺。

當然也不能說取消就取消,那是我們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興趣的還是可以研究研究學習學習。但是就是希望在考試當中佔的比重不要太重,要不然像我這種人就特別吃虧,不過我現在已經不考這些了。


就是不知道古人說話的方式是不是都是文言文,按照他們惜字如金的寫法,可能他們一天都說不到幾句話吧,因為一句話可能翻譯成白話文,可能就是幾百上千句。


楊鍋來了


一百年前,民國六年(西曆1919年),中國的大地上,發生了一件前無古人、並被當時老一輩知識分子視為大逆不道的事情:既五四運動。其實五四運動並非突如其來,早在五四運動之前的民國四年,就已經有了白話文運動的先聲——那時候的部分進步學者主張使用白話文來寫作,主張撼動文言文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主張在當時引起了一番論戰,成為當時知識界所熱議的話題,大約在民國九年左右,白話文的地位獲得了承認,文言文逐漸喪失了原本的地位——既官方語文的地位。

文言文發展史

上個世紀,瓊瑤小說《金盞花》裡面有這樣的一個細節:一個女學生在背“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這一段的時候,感覺很難理解文章的內容,於是問老師:古代人真的這樣說話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明清小說之中找到答案。明清小說有個特點——既二元制格局。在明清小說裡面,有白話文的《四大名著》,也有文言文的《聊齋志異》。這說明,古人並不完全用文言文講話。

所謂的文言文,其實是春秋時代古人的說話方式。後世以儒家思想為正統,以孔子的話語為金科玉律,因此,孔子時代的語言,被欽定為歷朝歷代的官方語言模式。這就好比中世紀的天主教的教廷以拉丁語為官方語言,於是時至今日,虔誠的天主教徒,不論其國籍是什麼,都要學習用拉丁語唱讚美詩一樣。

不過,春秋時代的語言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後來王朝的語言差異——尤其是明清王朝時期的語言差異越來越大,於是,明清時代的文人出現了分歧:有的文人堅持使用文言文來寫作,而有的文人則堅持使用白話文來寫作。

這種變化在歐洲也出現過。比如小說《三個火槍手》裡面,就有天主教對新教討伐的表述,其中大仲馬借小說人物的口,說出了這樣的現實:新教的罪過,在於用法語唱讚美詩,而不是用拉丁語。

文言文的歷史化

如同在當下的歐洲,拉丁語除了天主教唱讚美詩,或者醫學界使用拉丁語以外,拉丁語幾乎沒有應用的場合。

文言文其實也是如此。除了閱讀古代文獻之外,在日常應用中,基本沒有應用的場合,因此,民國初年的文化變革運動中,白話文運動受到了主流百姓的支持,最終,文言文喪失了其“官方語文”的地位。不過,由於當代的語文課本中,保留了大量文言文的篇章,相信,文言文不會出現斷層。這也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藤樹先生


誰說要取消文言文教育?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否又在造謠,請題主以後提問時要注意了,千萬別幹誤導人的事情。下面我把教育部關於中小學課本中文言文有關事宜說一下。

一、中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採用“部編本”。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採用全新的“部編本”(由教育部直接編寫),語文教材“有限的多樣化時代”告終。此次教改力度大,範圍廣,教育部編寫時換掉了原人教版近40%的課文內容,而大幅新增了文言文比例。

二、文言文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篇幅和比例。小學階段,6個年級的教材共增加55篇古詩/文(一年級就有古詩),增幅達80%;至此,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內容佔到了全部課文的30%,共計124篇。而在初中,3個年級的古詩/文總篇數也提升至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三、與其說文言文難學不如說懶惰的觀念難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沒有古文就沒有現在的白話文,如果僅學習現代文而不追根溯源,就無法讓一代代學生繼承國學的經典。那些說文言文有多難學的人,其實是固守著懶惰思維觀念,不想下功夫去學。

四、古代文言文亦和現代文一樣有規可循。每個人都從學生時代走過,當你感覺到古文難學時,請問現代文好學不好學?凡是死學的學生,兩者皆學不好,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發現語言文字的規律,古漢語有語法,有著獨特的句子結構,精煉之中給人更多的意會空間,而現代文語言描述缺乏古文的簡潔性,只要掌握規律,我看古文更好學呢。

因此,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就必然少不了學習古代文言文,這種文化傳承絕對不能少。否則,多少年過後,中華文化連根都找不到了。


寒石冷月


很簡單,因為不實用,世界上的語言之所以會消失,就是因為它沒有跟上社會的發展需要。之所以要取消文員文言文教育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文言文已經不實用現在社會。在1919年,新文化運動之前還用的是文言文,那麼新文化運動以後,就開始流行白話文。

文言文咬文嚼字學起來困難,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而且不利於現在的交流,知乎者也有點太過於文縐縐。

完全不實用於現在社會的常態化交流,根據物盡天擇。那麼不適應的事物必然會被淘汰,所以文言文教育完全沒有必要,即使教育以後也是一種浪費。

第二,文言文屬於小眾研究領域,並不適合大眾。現在的文言文研究大多是與古文獻研究的需要。



那麼現在社會如果學習文言文,那麼投入的很多,但使用實用性卻很少,那麼必然會造成之間的浪費和精力的浪費以及人才的浪費,

竟然完全不實用適應,取消也是必然。文言文就想那些外國語也一樣,只有是用的才能夠被流行開來,


那些已消逝的古漢語古語言之所以消失,就是因為他不能跟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如果付出的成本太大,而相應的回收太小,入不付出不合算。

第三,文言文教育會讓思想固化。文言文有時候類似於八股文,我們知道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沒有很好的發展科技。

過多的注重於古文,導致人們的思維被固化,從而錯過了科學研究,直到近代以來科學才被重視。

所以說文言文研究,如果被大面積普及,那麼會使更多的人思維固化,不利於現在科技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公考遴選寫作大講堂


我認為取消文言文教育很有必要。如果不想取消,作為課外閱讀也行。文言文,是古代人的語言。比較難懂。而且在生活中用處不大。作為語文,範圍太廣。要學全,學通,學精,非常不容易。我們學語文,想學會所有的字,詞,需要很多時間。想學會所有的成語,古詩詞,需要很多時間。想學全所有的文言文,也需要很多的時間。而如今,一個小學生就要學好幾門課,初中生學的更多。比如我念書時,如同學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籍”,常常“走火入魔”,學的亂七八糟。比如k,一會兒念凱,一會兒是鉀。再比如O,一會兒是零,一會兒是歐,一會兒是氧,一會兒是圓圈。各門學科張冠李戴,最後學成了怪才,廢掉了。如今寫文章也一樣,東一句西一句,不是錯別字多,就是病句多,不是方言就是普通話,有時半句文言文半句現代文。出現最多的是病句。老師說錯了,我卻總認為沒錯。比如一頭牛。我經常一個牛,一隻牛,一匹牛。老師說:“一匹馬,一頭牛。”記得小時候,一考試就“一匹牛”。牛馬不分。很多不會的,全用個。比如一輛火車。我說一個火車。再比如一座山,我說一個山。當時,老師說:“朽木不可雕”。沒想到,從小學到高中,語文成績一直很好。除作文得不了高分外,其他題正確率挺高的。因為我寫作文愛胡說八道。總體感覺,從小學到高中,只學好了一門功課,語文。其他學科,都很差。雖然文言文懂的不多,但我感覺學了用處不大。


隴縣wp1224


強烈建議悟空問答實行審核機制,否則這樣的題目出真的是誤導眾生。題主是從哪裡知道取消文言文教育的?閉著眼睛瞎說,難不成是周公託夢給你的?

手頭有一組數據,2017部編版語文教材出來後,對比發現,如今的部編版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一年級就有古詩),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3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提升至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也就是說,初中版教材的古文數量已經超過現代文的總量了。

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趨勢:如今對古文的重視程度已經提升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

我們一向說中華文化源源流長,古文以其文字簡潔、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等眾多優勢讓很多人為之著迷。我以前教過一個孩子,他爸媽從二年級就開始專門為他報了古文課,所以,在三年級寫作文的時候,他已經能夠很熟練地運用像“葉公好龍”、“濫竽充數”、“買櫝還珠”、“義犬救主”這樣的成語了,概因他曾經專門學過這些小古文,而不是像小學教材裡所用的翻譯版。我想那孩子如果堅持下去,假以時日,以後他的文章一定會非常出色,這就是古文的魅力。

而中小學教材顯然起著一種導向作用,告訴我們至少從教材方面來講古文是越來越受重視了。再放眼望去,現在社會上不斷興起的針對學生的國學班,也大都與古詩文有關。這也與教材發展的趨勢相一致。

我個人也是很支持古文的閱讀的,今年江蘇初中用了改版後的部編語文教材,比原來的蘇教版古文也是增加了許多,這也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有一百天學生就要面臨中考,我們也正在給他們做強化訓練。請千萬不要再提什麼古文取消這樣的話題,以免貽笑大方。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吧。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蘇小妮


孩子們只有短短12年的小學中學時間,如何最有效率的利用這個時間? 弘揚固有文化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們總有一天要踏入社會,開始為家庭為社會製造價值,否則便不能生存。所以這段時間教育的目標是賦予孩子立足社會創造價值的基本能力,而弘揚固有文化應該是在不成為孩子負擔的前提下,適當的包含在相關的知識科目當中,也應該給有更多興趣和時間的孩子選修的選項。

如果沒有中考高考的壓力,有多少家長會自發的花錢讓孩子課後去補習班學習文言文? 有多少孩子步入社會之後因為沒學好文言文找不到工作? 中國近代的發展有多少是因為在文言文的投入所帶來的? 學習文言文為這個社會帶來了多少的價值?

語言自古以來不斷的在發展進步,因為它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應該是以服務社會國家的發展為核心目標。弘揚固有文化固然能帶來一個國家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但是更應該實質的提高社會的效率,解決社會的問題。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級的學者? 為什麼科技論文,科研平臺,編程語言,不用文言文? 甚至國人連漢語都較少使用? 這些高至興國亡國的問題是不是國學大師們更應該認真研究的大學?


比利與安迪


純屬偏聽偏信。去年開始,大部分省市都啟用了“部編本”教材,將40%的課文置換了成了文言文。這是自白話文興起後百餘年來,文言文比重最高的一次。

文言文再遙遠,再復古,它也是脫胎於語文。一樣的文字積累,一樣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 

文言文有它至善至美的地方。它是自帶一種“氣韻”的。它是漢語的“源”和“根”,語言凝練、優美、簡潔,對於提高語言素養有很大幫助。比用成語更精深,比用大段白描更精妙,也比用網絡熱詞更有營養,更彰顯文學底子。還能感受到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

害怕文言文的人必定是“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比如一上來就是“孔孟之道,仁義禮智”,盡是些空泛而高高在上的哲理,那自然枯燥。

學習任何一個領域,從興趣啟發開始,總歸可以走得順暢些,哪怕今後同樣會遇到瓶頸,但初期的趣味種子已經牢牢紮根心底。和勉為其難的人的動力自不相同。

為什麼不從世說新語這一類源自民間的充滿煙火氣的小故事開始介入呢?魏晉南北朝的風流是最瀟灑而有氣度的。那些魏晉的狂人們,行事舉止一點都不輸今人。有的看見豬喝酒喝得開心,就趴下和豬一同飲酒;有的和一個熟雞蛋生氣,用筷子扎、用鞋踩,雞蛋還是不碎,乾脆就撿起來用嘴嚼碎……荒誕有趣!再比如一個口吃的人,自己把寫的詩編成了歌,一路走一路唱,從孔子的馬車旁走過。孔子聽到好詩,急忙走下馬車,想要與他交談,可是他卻根本不把孔子放在眼裡,匆忙離去。這樣的故事對於害怕文言文的人來說,是不是輕鬆詼諧多了呢!孔子不被人待見也遠比一本正經板著臉傳授知識有趣多了吧!

不僅是孩子,我們看到這些也會捧腹大笑。還有笑林廣記之類的,甚至是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在易懂、生活化的基礎上自發生成感悟。

古文不古,自有其味。天高地闊,吾欲往深處尋之,文言的世界那麼大、那麼美,去讀去看吧!去體會古人的情感,去感受古今之人的“千古共情”。


魔教萌主


能取消英語也不會取消文言文,不信就拭目以待。文言文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們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更強的地方就是今時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和古聖先賢對話,這叫文化,這叫民族自信心。懂!腹有詩書氣自華,看看現在火爆的詩詞大會,成語大賽,那個不是以文言文為基礎的節目,想不學文言文,也有辦法,移民,做個數典忘祖的東西就行!話說數典忘祖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