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马迎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这首诗是描写㺯人的千古名篇。全诗如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桃夭》,是贺新嫁娘的诗,诗中以春天桃树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貌美,

一、字词解释

夭夭,树木绚丽茂盛的样子。夭,又作枖,《说文解字》:“枖,木少盛貌。”夭是枖的假借字。

灼灼,耀眼,明亮。诗中指桃花盛开明艳的样子。灼是焯的假借字,《说文解字》:“焯,明也。”

华,古通“花”。诗中指桃花。

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

通过上面的字词解释,我们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是:桃树绚丽茂盛,她的花朵明艳照人。

这句诗在诗中有两层意思:

一是“兴”意,朱熹《诗集传》认为《桃夭》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花之绚丽起兴,意即在桃花盛开的季节,迎娶新娘。在美好的季节里,成就美好的姻缘,是人间至美之事。朱熹说:“桃之有华,正婚姻有时也。”

二是“比”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中有比,既兴起嫁娶之时节,也以桃花之绚丽比新嫁娘之明艳。后人在诗文中常用自然景物来比喻美女之姿容,如杏眼、柳眉等,都始于此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谢小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岀自春秋时代的《诗经 国风 周南》,原文有三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此题所问“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桃”即桃树,“夭夭”即茂盛,“灼灼”即鲜艳,“华”即是花。两句可翻译为:这棵桃树很茂盛,上面开满了鲜艳的花。接下来的两句为: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意思是:这个姑娘嫁到夫家,对夫家是很有利的。“宜”就是有利的意思。



合其四句为:这棵桃树很茂盛,上头开满鲜艳花。这个姑娘要岀嫁,欢欢喜喜到夫家。

四句所用手法乃为比喻,对鲜花比喻美女。

20191125


用户60397079085


一说到桃花,我很自然地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虽然后面几句我不是非常熟悉。这句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桃夭》篇。全诗有三章,每章有四小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字意

▪“夭夭”

根据象形,字义可为“大且美的上屈之象”,《说文解字》里写道“屈也。从大,象形。” 可以引申为“美盛貌”,丰满的,娇艳的。夭夭,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树冠大而弯曲,绚丽茂盛,生机盎然的样子。

▪“灼灼”

象形是火+勺,表示把勺子放在火中。《说文解字》写道“灼,炙也。丛火,勺音。” 灼灼,可以引申为炙热而发光的。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明亮鲜艳,鲜明耀眼。



▪“华”

象形是对花的形状的摹画。《说文解字》写到“华,荣也”,本意是树木开花,这里作名词用同“花”,与后面的“实”和“叶”相对。

整句话可以理解为:枝繁叶茂的树上,千万朵桃花怒放,开得热烈耀眼,明艳逼人



🌺意象

桃花鲜明显著的生物特征很容易让人引发联想,所以成为中国文学里一个经典意象。桃花小巧绯红,像极了含羞带怯的少女两颊的胭脂红。娇艳动人的少女好比鲜艳欲滴的桃花。简练的句子让人浮想联翩,既交代了婚假的季节,更把少女的年轻与美写到了极致,也渲染了喜庆气氛。


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直教人分不清,这艳得张扬盛烈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


恋恋西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不是说桃花怒放,鲜艳红似火

一一恰是说桃之夭亡夭亡,对立竞争统一,起死回生成熟美丽放光华

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其整句诗的确切意是:

“桃”代表的自由结婚、交换、票决成功,如果用标题中“之国风”法纪规矩约束,就会“夭”亡又“夭”亡。只有用标题中“之周南”,“周”全地起死回生,是让自由结婚、交换、票决的主人女方、顾客、投票人面“南”做主,反映不同意愿,双方竞争,统一达成共识候选对象这一闪光点,坚决抵制拉郎配:“桃配桃,李配李,铜勺配个铁笊篱(漏勺)”的做法,自由结婚、交换、票决就成功,结果就如桃子成熟的色泽一样美丽、“灼灼”发烫,使“其”人和集体面放幸福明亮光“华”。“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解释:

1.“之”是代词,代表《国风·周南·桃夭》标题中的“国风、周南”的意思。

2.“夭夭”是双双夭折死亡的意思。

3.“灼灼”是双方竞争,统一达成共识候选对象闪光点,坚决抵制拉郎配:“桃配桃,李配李,铜勺配个铁笊篱(漏勺)”的做法。

4.“华”是明亮放光华的意思,不是以往曲解的“花”的意思。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

全诗如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大意是:

桃花怒放开满枝头,颜色鲜艳夺目。这位姑娘出嫁了,夫妻恩爱美满幸福。

桃花怒放开满枝头,累累硕果沉甸甸。这位姑娘出嫁了,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桃花怒放开满枝头,叶子茂盛繁密。这位姑娘出嫁了,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诗中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既有比也有兴,比兴兼用,三章分别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起兴,第一章用桃花的颜色比喻女子青春年少、千娇百媚,第二章第三章用果实和茂叶祝愿女子出嫁后早生贵子、家庭美满。

清代的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以后以桃花意象写女子的诗篇层出不穷,这些诗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篇《桃夭》的影响。如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酿酒曲


《诗经-召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恭贺新娘的贺诗,诗人赞美新娘如春天娇艳的桃花,用桃花来赞美新娘的青春靓丽,翻译成现代白话,可能会失去原诗的内在韵律,但我试着翻译一下你听听:

茂盛的桃树嫩嫩的芽

开着鲜艳的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

和顺对待你夫家


茂盛的桃树嫩嫩的芽

桃子结的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

和顺对待你夫家


茂盛的桃树嫩嫩的芽

桃叶茂盛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

和顺对待你夫家。


有几个生僻字,可能现代的人很少使用了,“有蕡其实”的“蕡”读作fen,肥大的意思。“其叶蓁蓁”的“蓁”读作zhen,蓁蓁,叶子茂盛的状态。

之子-是这位姑娘的意思。

于归--于是往的意思,归是回夫家称作归,有归属的意思在内。

古代的诗歌,单纯而美好,这反复的吟唱,如春风拂面,不艳不俗,我不知道在《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面前,诗歌是进步了还是堕落了。


静流如歌3888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源于之前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当时在青丘满山遍野都是桃树,开满了桃花,再配上青丘上浅这个姑娘的美貌,真的是特别好的意境,让桃花给人无限的想象,让人不由得会想起这句诗歌。

这是《诗经》中比较早的一首诗,本意是用于贺新娘而创作的,但是因为其意境优美,又用了合适的写作手法,之后总是被人用于姑娘的面貌姣好的赞美中,我们也因为这句话知道了很多关于赞美桃花的句子。

比如,开春的三月,桃花如此茂盛娇艳,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就会想起这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句子。

这首诗歌的名字叫做《桃夭》。

全首诗词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全诗意思是:
正是桃树生长繁茂,叶子鲜艳灿烂的时候,姑娘就要出嫁啦,希望她到夫家和顺平安。
正是桃树生长繁茂,果实看起来又大又好,姑娘就要出嫁啦,希望她到夫家可以快乐又顺遂。
正是桃树生长繁茂,桃树的叶子随风摇摆,姑娘就要嫁人啦,希望她到夫家可以健康又平安。

在这首词里,作者采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让桃花看起来灵动迷人,又分别从桃树的叶子,果实,姿态三个方面,来描着桃树,并且来比喻一个姑娘对爱情的追求和期许。以及当时人的青春,美好和羞涩,让人读完会不自觉的沉浸在那美好又撩人心弦的意境中。

再回到题,题主问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就是:桃树丰茂,颜色桃红鲜艳,正当时。

“夭夭”指的是茂盛。“灼灼”指的是颜色鲜艳。

所以,一篇把花写得如此美,又如此有意境的诗歌,是会让人感觉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感的。

对于这首《桃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桃花的粉嫩可爱,同时也似乎能看到一个少女当时的羞涩和对幸福所期待的表情。


以上就是我的答,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遇见安苒


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

夭夭是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是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似乎很简单,就是写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要想明白其真正内涵,还需看它的下一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归”在古代有女子出嫁的意思,在这里,是想要表达姑娘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这首诗非常有名,运用《诗经》中常有的比兴手法,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个姑娘,不仅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同时,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在《诗经》三百篇中大多数都有反映。



人文说苑


敬答“悟空”问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诗经.周南》里《桃夭》一诗的起首两句。《桃夭》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民间歌谣,也是广为人知的嫁女祝贺歌。在谭主看来,除了有祝贺恭喜之意以外,更多的更像是长辈或年长者对女子出嫁时的千嘱咐万叮咛和谆谆教导。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

一、诗面释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从诗的字面上来讲,和通常解释是一样的,意思无非是:

桃树繁茂,桃花盛开鲜艳灿烂。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出嫁了,要和婆家丈夫和美和顺和善。   

桃树繁茂,桃子结得丰硕甜美。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出嫁了,要跟婆家和美和顺和善相处。  

  桃树繁茂,枝叶长得浓密葱碧。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出嫁了,要跟家人和美和顺和善。  


二、内在含义

从内容上不难看出,这首诗大部分是重复相同的字词句,只有每段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变化。这样写在艺术特征上有爽口易记易唱、重点突出、渲染气氛和情调等优点,但本文要探究的是此诗的含义,因此,只从内在蕴藏的东西来谈起。

《桃夭》诗内在的含义正是在于有变化的地方。我们知道,诗经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比兴”,这首诗也一样采用的比兴手法。“桃之夭夭”是“兴”,第二句是“比”;“之子于归”是“兴”,第四句是“比”,三段都一样。“兴”是兴起,一般没有实际意义;“比”是比喻,蕴藏的含义皆在其中。

既然“比"的意义这么重要,那我们就来看这首诗“比”的部分。

第一句:“灼灼其华”和“宜其室家”。表面上看灼灼其华是写桃花的美,“灼灼”花朵鲜艳;“华”通“华”。既然是比,那会比喻什么呢?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赞美出嫁姑娘象桃花一样美,难道只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因为从诗后续的内容来看,很明显另有深意一一那就是“姑娘,你也要有像桃花一样美的心灵”。有美的心灵才能“宜其室家”,才能把和善和顺和美带给婆家,敬善丈夫。“室家”,室在前,家在后,意思是初进婆家,和夫婿处好关系。《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此“家”为夫妇之小家。

第二句:“有蕡其实”和“宜其家室”。“有蕡其实”言结出的桃子又多又大,喻祝福多生贵子,“蕡”:肥大;“实”:果实。生儿育女之后,那么“宜其家室”就不只是处好丈夫的关系了。“家室”,家在前,室在后,意思是有了子女,这个家就扩大了,担子更重了,你要用美丽的心灵担负起重任来,上孝顺好公婆长辈,下教养好子女,中间要和兄弟妯娌处好关系。此“家”为婆家之家。

第三句:“其叶蓁蓁”和“宜其家人”。“其叶蓁蓁”言枝叶繁茂,喻祝福人丁兴旺、家运昌盛,“蓁蓁”:树叶茂密。有了子女,子女成大成才,也要结婚生子,那就是开枝散叶了。因此,“宜其家人”,你要坚持用美好的心灵,把整个家族照料好,使家族兴旺,子孙昌盛,使所有家族的人和和美美。此“家”乃为家族,家人乃为整个家族之人。此"家”乃非最大之家,朱熹注《孟子大学》:“宜其家人,而后能教国人”,显然老百姓是没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的,他们认为一个女人能把家族照料好就已经是最高峰。

从第一句到第三句,“比”之句,皆为按照时间和人生阶段递进递增的关系,从姑娘嫁进婆家门到生儿育女、开枝散叶、子孙满堂都是对将嫁之女的嘱咐,到什么时候你要怎么做,怎么做好。因此,与其说《桃夭》这首诗是人们对姑娘将嫁的祝贺祝福,还不如说是在出嫁前对姑娘整个人生的善意规划和注意事项的嘱咐叮咛。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在这首诗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社会意义

任何文学作品能够做为文化流传和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性意义,《桃夭》也不例外。

《桃夭》突出了“家”的概念及其社会重要意义。西周取代奴隶制的商朝,改革实行农奴制,大大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生产力,在“家天下”基础上的诸侯国分封制,使“家”的概念在整个西周朝野,特别是底层社会日益突出。《桃夭》三段不离“家”,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家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家庭的稳定便保障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老百姓的幸福已逐渐归于家的幸福,他们把家已经做为维系一生幸福的栖身息心之所,家的幸福便是个人的幸运,而家里每个人的命运也牵扯着整个家的幸福。不能不说,在当时,以家为单位维系整个国家的统治是西周社会一大进步。

《桃夭》突出了“婚姻”的重要性及婚后女人的社会意义。《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以“君子重之”说明了婚姻的重要性,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两个人或两个家之间的事,而关系到祖先和后嗣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兴旺的大事。人到了应该结婚的年龄不结婚,婚后不能和睦稳定,必然身心不安,家国不宁。生儿育女是人生大事,但绝非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繁衍后代,使家族香火延续,保障人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此正是传宗接代意义之所在,也是人类几千年繁衍不息的根本保障。西周时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了婚姻和女人的重要性,甚至颁发法令强制到了婚姻年龄必须结婚,并且以各种方式鼓励适龄早结婚。《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诗正义》:“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桃夭》也说明了女人的社会意义,不是以漂亮悦人,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待;扶持丈夫、瞻养公婆;教养子孙,延续香火。

《桃夭》突出了“美”的概念及其意义。以桃花比喻美人,《桃夭》是先河,后世也有以桃花咏人,皆从其来。然而灼灼其花就是美了吗?《桃夭》告诉我们,外在的美不足为道,而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桃花再美也有谢时,内在的美不但不会凋谢,而时间越长价值越大。那么什么是内在的美?就是心灵的美,就是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桃夭》的出现,说明西周时人们就已经产生了美学观念,而且把“美"与"善"结合在了一起,对立统一地形成了“美”的概念。《论语八佾》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以看出,“尽美”只是“尽美”,不是美,“尽善”才是根本,才是衡量美的根本标准。就像妲己、褒姒,尽管美若天仙,也世代为人唾弃,以之为丑。春秋时期的无盐钟离春奇丑无比,但文武双全、品质高尚,被齐宣王立为后,人不以其丑,而以之为美。长得美如桃花不过是外观之美,“尽美矣,未尽善也”,必须具有“宜其室家”的品质,才真正称得上美。心灵之美、品行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是《桃夭》的艺术贡献。


今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全诗开篇之句,写桃花怒放,鲜艳如火,茂盛而又美丽,充满勃勃生机。在这里,鲜艳的桃花是用来比喻新娘的姿态娇媚、面容好看、青春洋溢的。


新娘往夫家去的途中,既羞涩又兴奋,满脸通红,不知是她的脸像桃花,还是桃花像她的脸,总之人面桃花,相映成趣。新娘像花儿一样美,带给夫家的,自然是好兆头。


所以紧跟着的诗句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新娘出嫁,喜气洋洋,欢乐无比。这样的姑娘,是非常适宜夫家的,一定能给夫家带来团圆、和美、幸福。


第一章之后,还有两章: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从句式上看,后两章和第一章一样。手法和内容上,也如出一辙,都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不离桃、新娘、夫家。三章均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层次感十分鲜明,即由开花到结果,再由结果到发叶,用桃的客观规律写出人的人生经历,巧妙自然,意味深长。


貌若桃花的新娘到夫家后,组成新的和顺、美满的家庭。接着是结了一树硕大的桃子,意指新娘早生贵子,让夫家儿孙满堂。然后是桃树枝繁叶茂,象征新家兴旺繁盛。


由此看来,这是一首贺嫁诗,也是一首贺婚诗。是古时候,人们对男婚女嫁最好的颂词,最美的祝福。


那么,本诗用桃花喻新娘,就还可以引出另外一层内涵,也就是新娘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只有内外兼美,才能和夫家人和睦相处,才能有后来的人丁兴旺,家族兴盛。

古人对美丽爱情、婚姻的歌咏,放在今天,不但不过时,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她对婚姻的憧憬很接地气,很务实,又没有夹杂过多的非分之念,单纯而美好,令人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