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是錯的?延遲滿足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功嗎?

對於俊俊的爸爸來說,他對自己6歲兒子的教育奉行一個宗旨:延遲滿足、不慣孩子。

什麼是延遲滿足呢?一是當孩子以哭喊來發出需求的時候,用“冷處理”的方法讓他明白哭喊沒用,必須安靜等待;二是當孩子必須提前達到某些條件,才能滿足某些需求。

比如:

俊俊還是小嬰兒時,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俊俊若想要什麼,急急地大喊大叫,便一定是不給的。一定要等他安靜了,才把那東西拿到他跟前;

俊俊若想吃零食、看電視,非得滿足了一些條件,比如背一首詩、寫幾個字、跑10分鐘步,這樣的願望才能被達成;

俊俊爸爸的這套教育觀,卻一直被妻子腹誹,兩口子沒少為這吵架。

比如有一次,俊俊在外面玩時口渴,提出要買瓶水喝。爸爸認為,再有10多分鐘就到家了,忍一忍。然後孩子又提出走累了(的確走了很多路),要麼給他買瓶水坐下來喝,要麼就打車立刻回家。無論如何,爸爸都不同意。最後孩子一邊哭、一邊走回家,嗓子都啞了。俊俊媽見狀心疼得不得了,氣得和丈夫吵起架來。

俊俊媽認為:孩子不論想要什麼,都要面對一道道門坎,這不是故意為難孩子嗎?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啊?……


“棉花糖實驗”是錯的?延遲滿足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功嗎?

的確,相比起同齡男孩的奔放外向,俊俊顯得很溫順、聽話、謹慎。他從來不試圖突破限制去挑戰老師設定的規則,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分茶點時哪怕再想吃,他也不會主動向老師要求再給一塊。爬杆的時候,他會適可而止地爬到一半就趕緊下來,盪鞦韆的時候,也總會一再提醒老師“別搖太高”。

俊俊媽覺得孩子這樣不正常,俊俊爸卻說:這就對了,因為孩子學會了“剋制”。

俊俊爸告訴我,他的這套觀念來源於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斯坦福大學教授米歇爾曾做過一項“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試圖證明自控力對孩子一生的長遠影響。實驗參與者是3-6歲的小孩,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在15分鐘內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顆。10年後,經過調查研究人員發現: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優秀。


“棉花糖實驗”是錯的?延遲滿足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功嗎?

“我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他面對誘惑能夠剋制。延遲滿足,也就是鍛鍊孩子的自律能力、鍛鍊他的意志力。”俊俊爸如是說。

這,真的對嗎?

如今層出不窮的育兒專家,為家長們帶來了五花八門的育兒理念與方法。棉花糖實驗,是很多家長都關注過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中很多人得出了“延遲滿足”的結論。其實,在千媽看來,棉花糖實驗是一回事,延遲滿足教育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並不能劃等號。

“棉花糖實驗”也有漏洞,不必盲信

棉花糖實驗是一項科學實驗,它把“性格決定命運”這個命題用一個科學化的、簡單互動場景還原出來,向家長們提供了一條簡單清晰的推導公式:能通過棉花糖實驗的孩子=延時滿足能力更強=成才機率更高。

將這個結論篤信為真理太容易了,因為這正契合家長們的心理。想想看,如果能用一顆棉花糖,就能預測出孩子未來上什麼樣的大學、過上什麼樣的人生,為什麼不相信呢?

但是,如果你能抱著一個冷靜客觀的態度,把這項實驗僅僅看作是一項實驗,你便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據果殼文章《棉花糖實驗重複失敗!不吃糖全憑意志力嗎?》中提出:

新研究的作者來自紐約大學與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他們一直對早先實驗持懷疑態度——樣本又小又單一。雖然最初參與實驗的小朋友上百,但隨著時間推移,配合回訪的家庭越來越少,最後跌到不到100個。而且這些小朋友,全部來自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同一個幼兒園。

米歇爾最初設計實驗的時候,並沒打算做長期觀察。在不考慮家庭收入、不考慮父母學歷、不考慮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根據一小群孩子的即時表現,和並不完善的回訪數據,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很難說全面客觀。

而當後來的研究人員擴大樣本,選取不同社會階層的兒童進行實驗時,卻難以得出和之前實驗一致的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在同等家庭條件的前提下,立刻吃糖的孩子,和選擇等待的孩子,日後不論成績還是行為,都無所謂哪個更好、哪個更壞。

也就是說,把小朋友按家庭條件分組後,棉花糖實驗重複失敗。

“棉花糖實驗”是錯的?延遲滿足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功嗎?

“延遲滿足”能力並不能從長期“不滿足”中激發出來

俊俊爸想鍛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所以,他熱衷於給孩子製造各種“不滿足”。

這種不滿足,不僅來自物質上,也來自精神上。

當孩子渴了需要喝水、累了需要休息時,以磨練意志的名義要求孩子忍耐。然而,孩子也瞭解並不是大人沒有能力給他買水、讓他打車。他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你明明有能力滿足我,卻依然無視我的需求?

這樣的話,孩子的意志力得到鍛鍊了嗎?他能明白這些忍耐和堅持的意義嗎?

有一位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以前,媽媽總是把她的舊衣服改小給我穿,她的衣服樣式很土,我穿上後老氣橫秋。其實,我很想買一些適合我這個年齡的衣服,但媽媽不讓。長大後我自己掙錢了,有一段時間,我對那些少女感的衣裙總是欲罷不能,蛋糕裙、泡泡袖,看了就買,也不管自己合適不合適。如今我已經30多歲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

長期得不到不滿足,孩子就會把每一次對父母主張需求,當作一次爭取權利的抗爭。而不斷抗爭失敗積累了失望與匱乏感,當孩子長大後,有足夠的物質能力去填補這種匱乏時,要麼矯枉過正、要麼無從下手。

在這種情況下,延遲滿足能力,是無法得到鍛鍊的。

其實,改良後棉花糖實驗,正說明了這一點:當把家庭條件分組後再進行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多數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更願意放棄等待第二塊糖。

按道理來說,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滿足”的幾率,要比家境好的孩子大得多。然而,他們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卻比家境好的孩子差很多。

其實,想一想也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於一個窮孩子來說,如果連第一顆糖都來之不易,那有沒有第二顆糖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了。資源稀缺,會讓人追求短期利益。在棉花糖實驗中,對孩子來說也如此。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未被滿足的慾望,是最強大的。

所以,當一個家庭有能力滿足孩子的時候,為什麼要給孩子造成“不滿足”的感覺,而希望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這不是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嗎?

“延遲滿足”能力來源於信任感和安全感

那這麼說,就得慣著孩子?讓他要啥有啥,無條件地滿足他嗎?

孩子吃糖吃零食能有節制嗎?光玩手機不做作業怎麼辦?總提出超出父母能力的不切實際要求怎麼辦?

總是依順他的自由意志,會不會養出一個巨嬰、霸王、慫蛋?

千媽覺得,延遲滿足能力的確是需要培養的。但培養的方法,不是在於不讓孩子滿足,而是在於怎樣讓孩子得到滿足。

嬰兒以哭來表達需求,他們的需求也無非是喝奶、陪伴、玩耍,即時滿足,能夠撫慰他們的心靈、增進安全感,提升親子關係。

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需求也更加複雜而含義豐富,這個時候,與其簡單粗暴地給他們的滿足感設置障礙,不如在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套固定規則中,彈性而靈活地應對。

“棉花糖實驗”是錯的?延遲滿足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功嗎?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五猖會》。文中,他記下自己童年被父親“延遲滿足”訓練的往事。

當魯迅先生還是少年時,逢年過節,盼望離家去觀摩全縣最盛大的“五猖會”。然而在歡天喜地臨行之前,他的父親卻出現了,命令他熟讀背誦完三十行《鑑略》方能離開,魯迅只得從命。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裡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終於熬過了背誦,可以去看會了,大家都高興起來,而魯迅卻怎麼也找不回開心的感覺了。

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鑑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幾十年後的魯迅仍未釋懷、仍在詫異。他詫異的點是:為什麼父親要選在“那時候”。

我想,如果“背書”是一個魯迅父子都接受的、每天例行的事情,整件事情就沒這麼掃興。甚至,一個孩子有可能為這次盛會留出更多時間,而提前自覺完成書籍背誦。

這突如其來、橫插一刀的延遲滿足,澆滅的不僅僅是孩子對一件事情的熱情和興致勃勃,更澆滅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而偏偏信任感、安全感,卻是孩子能夠做到等待第二塊糖、得到自律與意志力的來源。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Celeste Kidd曾做過一次改良版的棉花糖實驗。

她將孩子們分為A、B兩組,承諾當他們等待後能獲得獎勵。然而,只對A組兌現,對B組不兌現。

這個過程重複了兩次。在這兩次實驗之後,Celeste Kidd將棉花糖實驗重複了一次,這一次的實驗結果讓人震驚,他們發現,A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整整4倍。

孩子得到了“我能夠被滿足”的心理暗示,產生了信任感、安全感,他們才會調整看待自我需求與外在世界的看法,做出等待與延遲滿足的選擇。

所以,鍛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或者說鍛鍊孩子自律能力和意志力,家長需要做到兩點:

第一:滿足在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接納,讓孩子擁有安全感、信任感。

第二:規則在後,有一套雙方接受的、穩定運行的、必要時可以靈活調整的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