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D舰体厚度3厘米,仅比1元硬币大一点,军舰为什么要“皮薄馅大”?

踏雪寻梅wsy


根据网上的资料显示,中国的052D、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非重要部位的舰体装甲大约都是3厘米左右。

现代海战的比拼,早已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钢铁碰撞,大舰巨炮早已成为广大军迷记忆中残存的浪漫情怀。现代战舰的防护措施,主要在于防空与反导,因为在重型反舰导弹的亲切慰问下,把装甲搞得再厚都是徒劳。而且,增加装甲也会大大增加舰体的重量。所以,现代战舰只会在动力舱、弹药舱、燃油舱、指挥室等核心部位加装防护装甲。因为这些部位一旦出问题,整艘舰体也就完蛋了。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钢材相比于战列舰时代,其强度已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而且,在舰体的重要部位,也会加装陶瓷、凯夫拉等特殊材质的复合装甲,用以提高这些核心部位的抗打击能力,从而保证整艘舰艇的生存性。

我们经常看到美军驱逐舰撞船的新闻,每次跟大型的油轮、货轮怼上,驱逐舰都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很多人觉得太薄了不经撞,但毕竟油轮不是反舰导弹,在重型反舰导弹面前,再厚也没用,都会被轰成渣渣。

驱逐舰舰体厚度3厘米,这个相对来讲并不算薄,现在的驱逐舰、巡洋舰的舰体厚度,差不多也都是这个水平,搞得再厚就没有必要了。而且,就连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其厚度也只有5-8厘米左右。


兵说


052D是我国一款成熟的驱逐舰,在服役的这几年中,052D表现出了相当优秀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但是最近网上很多人曝光052D的舰体厚度仅仅只有30mm,不免令人担心052D的装甲会不会太弱?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现代杀伤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再硬的装甲也会变得脆如薄纸,看看美国航母就知道了。

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最强航空母舰,它的装甲如何?尼米兹级航母的飞行甲板也不过是50mm厚的钢板和复合材料,其他部位平均也只有47mm的厚度,最厚的地方弹药库和机舱加装了63.5mm厚的装甲,美国称尼米兹级航母可抵御穿甲弹,相信无需多说,大家心里都有数,毕竟没有人真正拿穿甲弹攻击过尼米兹级航母来做试验,但事实上,即使是1000mm厚的装甲,在现代导弹和穿甲弹的轮番攻击面前,也很难扛得住。

所以在现在的导弹化时代,再谈一艘军舰、坦克的装甲多么硬已经毫无意义了。这也是二战后大家再也听不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原因,二战时期各大军舰厚重的装甲反而成了一大累赘,相反,如何提高雷达技术,提高主动防御系统,在敌方导弹未接近己方军舰之前就将其摧毁,才是关键,而不是拿装甲硬抗。

厚重的装甲往往会严重影响军舰整体性能的提升,要想真正扛得住导弹,很简单,不要被导弹发现就行了,隐身技术才是最重要的现代军事技术,拿一堆装甲贴身上,既大大增加了雷达波的反射面积,不利于军舰向隐身化发展,又会降低军舰的机动性,即使一艘军舰装有较好的主动防御系统,跑的稍微慢点,还是很难逃过被导弹轰烂的厄运。

而事实上,052D驱逐舰30mm的舰体已经算厚了,因为现代钢铁冶金工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超二战时期,相同厚度的钢材,现代钢材的强度是二战时期的2.5~3倍!也就是说,052D驱逐舰30mm厚的舰体,已经相当于二战时期75~90mm舰体厚度的军舰了,要知道,这在当时完全是一艘8000吨级别巡洋舰的舰体厚度。

总而言之,现代军舰不再是二战中盲目追求装甲和重量的大家伙了,轻量化、技术化才是现代军舰的发展潮流,现代战争不再看谁火力够猛、装甲够硬,而是谁的隐身和反隐身能力更强。


水镜晓先生


去年11月8日,一艘参加北约海上演习的挪威海军“英斯塔”号导弹护卫舰(属于南森级)在回国途中与一艘油轮相撞,侧舷被撕开了一道8米长的大口子。挪威海军立即冲滩将它搁浅在岸边。一开始看上去也没多严重,把它运回去或者拖回去修修还可以用;可折腾了两天后,完了,军舰大部分都泡水里了,只剩下一些上层建筑露出水面了。到第六天的时候,露出水面的就那么一点点了,整艘军舰全沉了,就算打捞上来也没有修复的价值了。怎么会闹成这样呢?据说是因为事故发生时,舰上官兵急急忙忙的逃命,忘记关水密舱门了,事后又没有采取任何的损管措施,结果导致海水不断涌入,军舰不堪重负就一头沉入海底了。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军舰都是有着厚重的装甲的,怎么跟民用的油轮一撞就破开了8米长的口子了呢?确实,以前的军舰都是有厚厚的装甲保护,但如今的军舰,包括美军现役的“阿里.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中华神盾驱逐舰、055大驱以及这次出事的挪威南森级护卫舰“英斯塔”号,其船体所用的钢板绝大多数都只有30㎜厚,也就比一元硬币大那么一点点,对比二战那些动不动就半米一米厚装甲的战列舰,这点厚度简直形同裸奔了,连坦克装甲厚度都不如啊!所以,说现代的军舰是个皮薄的铁罐头也不过分。你看看,前苏联(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在体型上和二战时期日本的“大和”级一样大,但它的满载排水量却只有“大和”级的1/3。

那为什么现代的军舰都普遍变薄皮了呢?原因倒也简单。在以前大炮巨舰的年代,谁的炮管粗,谁的装甲厚,谁的炮打得快打得远谁就占优势。那时候火炮的命中精度确实很低,而在海战中,敌人的军舰是不可能停下来给你打的,加上受海况的影响,大炮的命中率更是惨不忍睹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火炮的射速和数量,对目标进行覆盖射击,提高命中率。在这种海战模式下,只有提高自己军舰的抗揍力才能多一分胜算了。怎样提高搞揍力呢?当然是用厚厚的装甲把自己保护起来了,特别是舰上关键部位,如弹药库、动力舱等,用的装甲更是比其他地方厚得多。

但如今的海战模式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反舰导弹、鱼雷懂得自己找目标了,而且射程远,精度高,战斗部威力大,轻轻松松的就可以击穿你一米半米厚的装甲。这时候单纯的采用增加装甲厚度还提高生存力已经是行不通了。你想想,当年为了对付大口径舰炮,都要把装甲做到一米半米厚了,那为了对付现代导弹,岂不是要把装甲厚度折腾到两三米啊?先别说搞这么厚的装甲建造难度有多大,就是军舰的排水量也会成几何基数增长啊!难道你还想把军舰造到几十万吨的排水量去?那时候它吃水深,行动迟缓,不但受制于地形,还成为敌方导弹的活靶子。另外,即便人家一发导弹没能击穿你的装甲,可人家还可以继续发射更多的导弹啊!现代导弹的射击精度那么高,三五枚,十几枚打在同一个位置上都不是啥难事啊!特别是前苏联(俄罗斯)的“花岗岩”、“日炎”“玄武岩”等反舰导弹,不但能以两三倍的音速突防,而且战斗部装药量更是高达一吨,还使用了侵彻性战斗部,穿深一两米没问题。

既然在装甲厚度上下功夫已经没有用了,那就索性不理会它了。把空间空出来,用以安装更多的导弹和电子设备以及用于改善舰上人员的居住条件。电子设备更多更齐全,我就能看得更远更清楚,能制导更多的导弹对敌方发起攻击。当敌方的飞机、导弹袭来时,我还可以组织舰上的防空导弹、近防舰炮对它进行硬杀伤,也可以用声光电等技术进行软摧毁,让来袭的导弹变成聋子瞎子。

当然,这世界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是无敌的。再严密的防御系统在面对饱和和超饱和攻击时也会无能为力。一旦军舰被击中,一支出色的损管队伍就是军舰的最后救命稻草了。他们就像是出色的外科医生一样,快速的治疗军舰的创伤。例如咱们看电影《中途岛海战》,那艘美军的“约克城”号航母在珊瑚海海战中受损严重,日军以为它至少要回船厂修半年才恢复战斗力的,可没想到在美军损管人员的抢修下,72小时就出海赶去参加中途岛之战了。在战斗中,它又被日军舰载机炸伤,燃起熊熊大火。可很快舰上的损管人员又扑灭了大火,并且将它修复,让它继续作战。直到第二次日军舰载机又赶来对它进行了轰炸,让它锅炉损坏,船体倾斜,海水大量涌入,无法继续修复,美军才不得不将它放弃。而日军不知道美军损管人员这么牛B,还以为自己击沉了美军两艘航母呢。这次如果挪威海军损管人员得力,完全是可以避免“英斯塔”号的沉没的。





血染战旗红


现代军舰靠舰体钢板厚度防护是没用了,因为攻击武器的威力强大N倍了!

我们先看看坦克装甲……相当于1000mm钢板,小小反坦克导弹不是照样击破?!钻地炸弹可以攻击深30米的地堡……你觉得现代军舰想防鱼雷、导弹、钻地炸弹该用几米厚的钢板?10米???该沉了吧……

所以现在军舰装一堆防空导弹拦截导弹、飞机的进攻,鱼雷的任务交给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因为鱼雷的攻击距离小!

真的被这些武器击中……估计至少半死不活了!舰体厚也没用……


新晴辛静


呵呵,30mm已经很厚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也就50mm,并且052D的舰体也就是球鼻艏部分、舰舯部分钢板厚一些,其它部分还没有30mm的厚度。
现代海军进入到导弹化时代之后,舰体的建造开始向轻薄化发展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钢铁冶金工业的发展,二战期间的军用舰船用钢材仅相当于现代普通民用船舶钢材…而现代军舰用钢材的强度在相同的厚度上却提高了2.5~3倍!也就是说现代战舰30mm厚钢板,等同于二战期间的75~90mm舰用钢板的厚度,而那个时候的8000吨级别的轻巡洋舰也差不多这个厚度,钢材质量的提高使得军舰的板材没必要再厚了,强度达到要求就可以了。


图片上这种钢材叫做“球扁钢”
,是舰船建造中的型材也就是“龙骨”和肋骨,是支撑舰艇体的主要结构件,在舰船建造中球扁钢的间隔距离(密度)要远小于一般民用船舶,由于球扁钢也采用与舰板一样的材质,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舰船的强度。

第二点,战舰装备进入到导弹化时代之后,二战期间的重甲防护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战斗部装药量超过了300公斤高能炸药,并且使用“半穿甲”战斗部!这样的打击威力就连“大和级”战列舰都防不住,更别说比它小了许多的7000吨级别的驱逐舰…所以,使用再厚的外甲也无济于事。


俄制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战斗部装20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药,加上末端超音速攻击,其威力大大高于二战期间“大和级”战列舰的94式460毫米主炮的炮弹!所以,现代战舰使用厚甲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现代战舰的电气化水平要远超过二战期间的战舰,各种雷达、电子设备、武器装备…都是耗电大户!并且随着军舰生活的人性化,生活区的各种空调、照明、娱乐设施也需要大量用电,在这种用电量剧增的情况下,不但辅机要增加数量,战舰的主机有时候也要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主机的功率输出…如果舰体自身重量太大,就会形成“死重量”,主机输出功率不但没有提高航速和航程,反而白白消化掉了。

现代战舰在建造上以提高航速和续航时间为主,减轻舰体舰艇重量不但降低建造时间和成本,更可以安装更多的武器装备,因为舰艇变轻主机功率输出可以灵活掌握,辅机发电可以用在更多的电器设备上…当然舰艇内某些舱室还是需要有一定厚度的,比如:弹药舱室、指挥舱室…但这些舱室所使用的材料不一定都是钢材,结构类似坦克的装甲,由多层凯夫拉或者陶瓷装甲防护,这样就减轻了整个舱室的重量。
与货轮相撞的“伯克级”驱逐舰前舰桥位置,内里就是“宙斯盾”雷达监控室一片狼藉,舰桥的钢板厚度也就12~16㎜(太厚的钢板增重后影响战舰的重心稳定),虽然有一定的强度,但是与六七万吨的货轮相撞,根本抵不住巨大的撞击力,就像易拉罐一样!


皇家橡树1972


钢板厚度在0.5-4.5mm的称为薄板,4.5-25mm为中厚板,25mm-60mm的为厚板,船舶外包板是一种含碳量较低的钢板,韧性,延展性较好,耐腐蚀,所有钢板都有CCS中国船级社认证。军舰执行的是军用标准,应该非常严格保密的,属于军事机密,30mm的特殊舰体外板是很厚的了。

别看外皮薄但以不是纯钢板材料而是更加坚固的高级合金材料钢板要比纯钢板材料强上几倍以上,并且具有极强的抗压、抗冲击和耐腐蚀等等,同时又比纯钢板重量轻可以减轻军舰的动力负担。这样军舰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来装备更先进更大的军事设备和先进武器了。另外小编三厘米厚你搞错了吧,十厘米左右厚还差不多。首先现代的反舰武器面前任何装甲都是无视的,其次薄的外皮在被击中后,有助于泄压,其次更容易被穿透而不是在内部暴炸,具体可参考雄三打渔船,第三可以减轻自身重量。第四就是建造修复更方便。

军舰用钢板比民用船强度高很多,民用船万吨钢板还没有3厘米厚,军舰水线以下会加厚,航母水线以下在150毫米左右厚度,甲板厚度在50~60毫米左右,舰岛钢板12毫米左右。(这些数据是公开资料报道过)民船和军舰一样各国都有自已的标准并不相同。我当过坦克乘员没当过水兵,朋友是北海舰队护卫舰柴油机,他还是仿二战后期苏联的护卫舰,旅大级,和我说这国产舰和国外舰比先进,指船体,看舰宽,舰宽阻力大,速度慢,中国舰发动机不行,所以舰宽比美国的要小,包括当时中华神盾舰,舰宽变小速度起来,但也失去别的性能,这和苏联坦克炮和欧美坦克炮一样,苏联炮初速低同样距离穿甲厚度不如同口径欧美炮,所以加大口径药筒。也就是为什么欧美坦克都120口径,俄国125口径。

军舰装甲的退化主要还是个破甲弹的风靡有很大关系的,在那个动能穿甲弹霸占天下的时代均质钢装甲就能独当一面,而战后不论是炮弹还是导弹战斗部都用上了破甲弹头,这让匀质钢装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120口径的破甲弹等效穿深都能一米多,难不成真让军舰搞成一米多的装甲?显然是不现实的。

设计理念不同了,战列舰动不动就300+的厚度,是为了扛住对方炮弹的打击,纯粹利用皮糙肉厚来硬扛。 现在基本上很少有舰炮对射的机会了,基本上都是视野之外的导弹打击,对于反舰导弹来说,3厘米和13厘米30厘米差不多,都能打破。所以增加装甲的厚度只会造成舰体重量增加,在单位重量内,装甲重量增加又必然会造成布置其他设备的重量减少。所以现在改变了理念,只要能满足强度要求,装甲厚度并不重要。必要的部位加强即可。大部分位置仅仅是满足强度要求。


历史深度揭秘


兔哥回答;舰船从诞生之日一步步走来,到了二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主力战舰曾经是身披厚重的装甲,例如,二战中的战列舰的舰体装甲厚达400多毫米,这也导致了当时的舰船的排水量很大,然而,仅管舰体很厚依然无法避免被击沉的窘境。这是因为舰体重吃水深,储备浮力低。吃水深也意味着舰体受到的水的压力也大,一旦舰体出现破裂进水的流量压强也会大,而且舰体钢板厚对于堵漏也带来困难,厚重的钢板难于修平焊接。虽然厚重的钢板能够抵挡小口径舰炮的打击,但在反舰导弹盛行的今天,这个厚重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从舰船结构来说,厚重的船体钢板一旦被击中,给舰体带来的连带冲击要大于薄钢板,钢板厚也会使爆炸能量扩散消弱困难,进而会使整片舰体产生结构性变形。现代舰船都采用了中薄板,通常是2~4厘米左右,就是因为厚了也没用,还会造成制造困难,费用高,而且受损后难以修复,抗沉性低。既然如此,还不如使用薄钢板,这是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现在的舰船用钢板技术性能的提高,目前舰船的船板都是高屈服强度的装甲钢板,而且采用了多层设计,其抗打击能力并不比过去的厚重钢板低。而且中薄板的加工,焊接,成型要比厚钢板容易的多。驱逐舰的船体钢板厚度三厘米已经属于厚的了,其实军舰的舰体钢板并非都这么厚,其主要的重心点要厚些,其它地方多是中薄板。舰船钢板已经从二战时的用于防御变成了现在的结构成型,舰体钢板已经不再做为防御目的,防御交给了舰载武器系统来完成。这是现代舰船和二战时的舰船的防御观念的改变。



这种改变在舰体上的变化就是摈弃了厚重的舰体,把舰体的防御功能交给了舰载武器,舰体主要做为结构强度来使用,舰体并不能抵挡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的打击,没这个能力。但高强度钢板+隔舱式的设计同样能够起到抗打击能力,我们知道航母的抗沉性能,航母同样不依赖舰体抵挡打击,航母舰体钢板也不厚,其飞行甲板是最厚的部位,也只有40~60毫米的厚度,舰体显然更薄。而航母的抗沉性则来自隔舱式的设计,这种设计类似于防弹轮胎。还有一点就是储备浮力,这是舰船抗沉性能重要的一点,现代舰船的储备浮力都很高。


至于052D的钢板厚度是多少我们并不真的知情,但题目所说的厚度并不严谨,不会高于这个厚度,这样的厚度对于一艘驱逐舰显然是厚了点,只所以这样做,就是兔哥前文说的,防御措施的改变。现代的舰船所面对的武器是以导弹,鱼雷等为主力的兵器,这些武器都具备很高的速度,很强的穿甲能力,靠舰体硬挡是没有用的,而是需要利用舰载武器系统,电子干扰系统,编队联合防御系统,利用体系作战系统进行防御。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如果军舰和货船相撞,谁会受损严重呢?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是商船,但是看似武装到牙齿的军舰却有个“超薄”的皮肤,比如,经常在我国周边转悠的美国军舰,今年发生了多起与商船相撞的事故,并且无一胜绩,原因就是皮太薄。其实不但是美国,世界上大部分现在军舰都是如此。例如,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舰体平均厚度仅3厘米,仅比1元硬币大一点,我国的海军驱逐舰052D也基本上处于这个水平,那为何现在军舰舰体“皮薄馅大”?小编就带你来看看。

众所周知,在大舰巨炮的时代,当时的海战就像回合制游戏一样,我打你一拳你换我一腿,这时候皮糙肉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谁能抗住对方的攻击,谁就能获胜。而且当时的炮弹命中精度那是产不忍赌,跟不会出现一发定胜负的局面。在射击精度无法控制的阿情况下,加强自身的装甲厚度就是最为可靠的报保命手段,可以说装甲的厚度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因此,在哪个年代提供重型装甲就成了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但是随着反舰导弹和现在化技术的出现,现在的海战已经变成了依雷达的非接触原则。而且现在化的反舰导弹威力巨大,即使一米的装甲厚度,在反舰导弹面前也是不值一提。所以,依靠装甲和导弹“硬碰硬”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了,就像火枪的出现淘汰了中世纪的盔甲一样,反正装甲的厚薄与否,都是一枚反舰导弹都能搞定的了,那么索性就舍弃厚重的装甲,转而装备更多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弹药,与其让海军军舰被动挨揍,还不如让敌人找不到你,将导弹消灭在来袭的路上,因此舰船的隐身技术开始大量应用,舰载主动防御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例如:宙斯盾舰“阿利伯克”级、中华神盾052D型为代表的现在海军驱逐舰,电子干扰+导弹拦截+近防系统就是比金属装甲更加坚韧的盾!

现在导弹的突防难度远远超过大舰巨炮的时代,当然任何防御都不可能是万无一失的,万一被导弹击中怎么办?只能等待舰沉人亡么?当然不是,这时候就要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损管人员和损管系统出场了,当年二战时,美国军舰的损管修复军舰的速度,比日本人炸航母的速度还快!可见损管的重要性。以上就是现代军舰舰体“皮薄馅大”原因。


军马商行


现代军舰并不是依靠舰体的钢板厚度来解决抗沉性问题,譬如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的舰体最后的钢板也就100毫米。现代舰船的不沉性是依靠各种水密舱段的设置来实现的,就是当某一个舱室进水之后就要进行封闭就不影响整个舰船的抗沉性,舱段越多代表其抗沉性是越强的。

军舰的钢板厚度是根据要求来制定的,包括与海水接触的舰体部分,实际上现在的所有的军舰都是经不住反舰导弹或者鱼雷的直接打击,所以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在通过增加舰船钢板厚度来解决防护问题,这个与坦克等地面装备有很大的不同,一枚穿甲弹可以轻易击穿1000毫米厚的均值钢板,如果把军舰也按照1000毫米厚的均值钢板来建造,其总重量就过于吓人了。

军舰的防护能力在于使用各种武器打击来袭的导弹或者鱼雷等,目前使用包括近程防御系统等对导弹实施打击,远距离的话就使用防空导弹实施打击。但是军舰的舰体的钢板厚度也是要求的,这就是要保证在全寿命之内不会被腐蚀掉,海水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军舰长期在海水中浸泡会受到侵蚀,虽然采用阳极保护等方式,但是海水的腐蚀机理还是存在的。

军舰的整体重量和体积会对速度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军舰要求能够达到30节的速度,如果钢板太厚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军舰的速度。目前的钢板使用的厚度也是经过科学的计算的出来的数据,实际上30毫米的钢板已经是算厚的。在军舰的上层舰桥中钢板的厚度更小,有些还都是采用铝材进行建造。


航空视界


3厘米,足够了!这个厚度已经甚至超过了我们成人大拇指的宽度了,再厚就是一个龟速一般的铁疙瘩了。除了重要武器库等重要部位之外,现代航母的甲板每天受到强烈的冲击列也不见得有多厚。052D在内的现代军舰之所以“皮薄馅大”,主要有一下原因:

【▲皮薄照样纵横大洋】

第一点:现代海战要求的是高效快速。打击敌人的手段要高效能够一发导弹解决的事绝不用10发炮弹。雷达发现来袭的导弹、战机等要快速发射导弹拦截不可能说肉眼看到后才采取拦截措施;即使肉眼看见敌方武器来袭,还有高射速的近防炮或高效的近防导弹将其拦下。

如果不能够做到上面这些,被一发导弹射中,再厚的装甲也没有用。亚音速、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厚重的装甲换取生存率的“大舰巨炮”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没快速反应的后果】

第二就是“皮厚馅薄也不见得有多耐揍。二战时小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的装甲在200~500毫米这样,主炮硬是被65厘米的装甲包着,这皮足够厚了吧。但还不是在“天一号作战”期间被美国特遣队的舰载机的饱和攻击给弄下了海底。与其“皮薄”束手束脚的被动防御,还不如“馅大”点主动出击。

【▲皮厚也得入海】

还有第三点就是现代科技发达了。052D在内的绝大部分驱护舰都安装有对空雷达、火控雷达、导弹、直升机等重装武器设备,每样好说歹说也有几吨重。皮再不薄,几千吨的舰艇可能就要跑出十几万吨的原油轮的航速

总之,导弹等武器驱动着走向052D这样的水面舰艇作战平台走向“皮薄馅大”的道路,不这样干都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