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雷154135693


我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现在居住在成都龙泉驿洛带古镇,我们都讲客家话。我祖籍广东梅州张雨村。



客家农民万三哥


还是有的,四川各个地方我基本都去过,其中德阳罗江的新盛镇的龙姓还有李姓就是说的广东土话 比如说吃饭 他们说的是恰饭 第一次去他们饭桌上说 恰 你快恰呢 请你去耍他们说的是嗨 挺有意思的 这两个姓氏的人祖先都是康熙乾隆年间从广东迁过来的 我本人是巴中恩阳的 祖上是从湖北孝感迁过来的 但是最早是落户巴中南江



什么旋律哟


大家好,我是沉沉,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身有体会,我老婆是广东的,我是浙江杭州的。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广东,每次去的时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广东话。

在广东,虽然他们当地的小孩子上学,老师教的时候是讲普通话的,但是他们的普通话依旧是没有什么进步,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广东人,口音很重。我一到丈母娘家,耳朵边就一直是嗡嗡的,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

我第一次到广东的时候,刚下飞机,准备去车站买票,一进到车站里,所有人都在讲广东话,我完全懵了,竟然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和我老婆已经结婚五六年了,我老婆平日里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回到广东流畅的切换成了广东话。而我,每年都去广东呆上一段时间,始终还是一口普通话,完全没有办法讲广东话。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就告诉我们,其实你在哪种环境里,你就会慢慢改变自己。虽然很多人移民到四川,但是,四川当地还是本地人多,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是四川话,所以,移民进川的人,他们身边还是讲和他们一样的话的人,他们自然就不会讲四川话,但是,长时间下去,双方之间交流活动频繁,语言上还是会有影响,到时候,就看外省人被四川人“洗脑”,讲外省话,还是四川人成功“洗脑”外省人,让他们都讲四川话。一般来说,还是本地话占优势,因为本地的人多,他们的根在这里,文化在这里。


沉沉在在


这个不是专业回答,只是自己的经历!我是四川新津的。打小就怀疑我母亲他们应该不是四川当地的。他们那个家族所有的称呼,都跟本地人截然不同。爷爷称作阿公,奶奶称作阿婆,爸爸称作阿爸,妈妈喊阿娘,姐姐称作阿佳,妹妹是买买(音),弟弟是tai tai(一声)。后来也问过外公,然而他也并不是很清楚。至今迷惑。


蜗牛宝宝去散步


个人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相信湖南湖北填四川的多,因为我老家四川的,说四川话和湖南湖北的交流土话有一部分完全相同,像湖南有说吃饭为qia饭,湖北也是,还有很多土话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个人感觉就是湖北湖南填回川占多吧


成熟男


谁说的?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罢了。

在历史中,四川有过两次人口大迁移。

第一次发生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当时为了让人口接近灭绝的四川恢复曾经的人口数量,朱元璋就推动了在历史中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活动,从湖南、湖北等省份迁移了不少人口到四川。

在那次移民活动的展开下,四川一直到明朝后期的时候,人口已经从明朝初期的几十万人重新发展到了几百万人的体量。

清朝时期的湖广填四川

第二次发生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因为四川在战乱以及瘟疫的影响下只剩下了十来万人,所以为了能重新开发荒芜的四川,康熙皇帝就对四川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


在历史中,人们还是把这次人口迁移活动称之为湖广填四川,不过在这一次的时候,人口迁移的来源却不再仅局限于湖南、湖北,这次的移民人口来源非常广泛。

除了湖南、湖北之外,在江西、福建、山东、陕西、河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甘肃、山西、广东、广西、云南等众多省份,都有不少人口被迁移到了四川。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过“两广填四川”的说法,因为广东和广西两个省份在这次人口迁移活动中只占到了10%的比例,并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并不能将这次移民活动称之为两广填四川。


这次人口迁移活动之所以会被称为湖广填四川,主要原因是湖南、湖北两个省份的人口输送在这次迁移活动中占据到了主要比例,加起来一共占有25%,因此在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才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湖广在清朝时期单指湖南、湖北,跟广东、广西没关系)

四川有说广东话的人

在各个省份的人移民到四川之后,他们的语言渐渐交融发展成了现如今的四川话,而在发展出四川话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保留了他们原住地的语言。


其中原本从广东迁移过来的一部分人就保留了他们从广东客家地区带来的客家话。

只不过因为说客家话的人比较稀少、大家平常很少接触得到,所以很多人就产生了四川人现在没有说广东话的想法。

如果大家对四川的了解更加深入、接触更加仔细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其实四川也有人说广东话。

当然,这广东话并不是指现如今的粤语、白话,主要指的是广东客家地区的客家话。


孤客生


“湖广填四川”时期,过去四川的广东人,都是祖籍广东韶关梅县等地的客家人(朱德就是四川仪陇县客家人,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带过去的当然是客家话,因为来自广东,所以也就自称广东话(客家话)。

但是,现在广东的广东话,是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人称呼广府话为广东话,所以导致广东的广东话(粤语),和以前四川的广东话(客语)不是一种语言。

"湖广填四川"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许多民间传说实无根据。川人先祖来至四面八方属实,但皆因天灾人祸,战事连绵所至。要说川人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其实四川各地口语,至今也各有不同,话一出口,便明显能分辫出来自四川何地。这或许也就是湖广填四川后,川人来自各地生活所遗留下的“方言”尾巴吧。


广东阿俊


首先你搞错了,是湖广填四川而不是两广填四川!

其次湖广不能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湖广行省”是元朝就有的行政区划。

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是湖北、湖南、广西全境及广东、贵州一部份,而湖广填四川的主力是湖北人,因而现代四川人口音跟湖北相像便不足为奇。至于为什么四川人不说广东话,那自然是因为广东人迁徙四川的数量太少了。



全都有医疗器械


作为四川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并不是两广填四川,而是湖广填四川,湖广地区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区。但清初向四川移民并非仅来自湖广地区,还有广东,江西,浙江等十几个省的无地贫民。第二,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民生凋蔽,但并非所有四川人都死于战乱和战后的饥饿,虎灾,流落至陕西,云贵,湖广等地的四川人达数十万!因此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但收效甚微。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再次上奏皇帝说,他只是个空头巡抚,因已经无人需要他来管理,“四川有土无民”。康熙十年(1671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说:“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也说:“蜀地民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人口渐渐多了起来,然全省也只有一万八千零九丁,约合九万多人,“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四川通志》卷七十一)。但是这并不是四川当时全部的人口,出于对战乱的恐惧,当时有一定人口藏于深山山区,民间也有大量隐藏人口的习惯。

由此,在康熙六年(1667),清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并令四川加大户藉核对力度,务必“改土归流”至康熙十年(1671) ,清廷再次颁令“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极大的支持了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至康熙五十年,各省迁入四川者已达一百余万人,四川人口己恢复至三百万左右,清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但其后数十年中,每年仍有一定民众迁入四川,造成四川人口压力,清廷开始禁止向四川移民。

由此可见,湖广填四川的主力实际上很大部分是明末逃难至其他省的四川省人民,同时,各省迁入四川的人民一百多万人也并非一次性迁入,而是几十年时间中逐步迁入的,这些迁入者实际上每年的迁入人数是有限的,且并非都来自一个地方,杂乱的口音逐渐被四川当地人同化。当然各省迁入者也极大的改变了四川的文化,今天四川南部,与北部的口音有很大的差别,以重庆为例,重庆人一般见面说:吃(chi)饭没的?而忠县以北的四川人一般是说:吃(克,ke)了饭没的。由此四川口音,并没有被广东完全口音替代。


九龙王龙九


四川有70万人说土广东话 主要分布在重庆一带

四川人并非都说四川话,除了说土广东话的土广东人外,还有说旧湘语的。只是由于四川话的强势地位,说土广东话和旧湘语的人同时也说四川话。四川西部还有说康巴语、嘉绒语、彝语、羌语、摩梭语等为母语的族群。

四川话片区

四川话

四川话的学术名称是四川官话,因为四川还存在土广东话和旧湘语方言区。四川话是由明朝之前留下在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湖广的旧湘语、广东的客家话(土广东话)、江西的赣语等相互融合形成。

从保持中古时期的巴蜀语特点的多少来看,川北、川东的成渝片由于是湖广填四川的主要地区,因此受外来语言影响大,保持巴蜀语音少,为新派四川话;川西、传南地区由于土著居民较多,受外来影响较小,保持巴蜀古音比较多,属于语言的稳定去,是为老派四川话。

土广东话分布地区

土广东话

土广东话,最初被称呼为广东话,或四川客家话,是四川重庆一带的客家话方言。土广东话是明清时期闽粤客家话,并受四川官话的部分影响,但能和现代闽粤客家话基本相通。土广东话在四川分布很广,以成都龙泉驿区最多。


四川话中的古蜀语词汇

1、称呼母亲为姐,存在于汉朝时期古蜀语;

2、称您为养,存在于晋朝时期古蜀语;

3、称岭为栋,存在于南北朝的古蜀语;

4、称老人为波,存在于后蜀的古蜀语;

5、宋朝时的古蜀语词汇有:百丈为牵船绳、坝为平地、浩为小巷、师塔为僧墓、溉为江边道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