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出现烦躁、恐慌、焦虑、强迫症...专家教你这样克服!

焦虑到出现强迫症状?心理学专家这样建议!


疫情下出现烦躁、恐慌、焦虑、强迫症...专家教你这样克服!


摸了一下家里的椅子,洗手十分钟;上一次厕所,洗手洗得皮肤惨白还不放心…近日,像这种焦虑到出现强迫症状的人不少,他们反复查信息查到头发麻,然后不断重复洗手、消毒,别的什么事都不想做…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光荣教授建议:尽量保持平常心,对防护的态度是“做好你能做到的全部”。

随着疫情信息的持续公布,持续跳动的数字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绪。我们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但是,当我们面临每天轮番的信息轰炸、家人朋友的担心和焦虑、看到封城、禁行的信息、看到别人带着各种情绪的文字和视频时,“保持平常心”是如此的艰难。江光荣教授说,有防护作用的口罩戴上了,手洗干净了,能避免的社交都避免了,这就是你能做到的全部了。强迫性地怀疑和检查不能更好地帮助你降低被感染风险,而且,过度的焦虑情绪会降低你自身的免疫能力。因此,光荣教授为我们发来几点忠告和建议:

1、你可能要先接纳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感觉:恐慌,担心,焦虑,猜疑,愤怒,甚至有攻击冲动等,别责备自己,一定要理解:在当下没有这些情绪才奇怪!当你出现这样的情绪时,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可以恐慌……”“我有权焦虑……”“有这些情绪说明我挺正常……”“正是这些恐慌,让我注意防护,才能免于病毒感染……”“正是这些焦虑,帮我们免于病毒进一步扩散帮我们渡过难关……”

2、交流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释放情绪方式。如果你想要做一些分享,尽量用语音、视频的方式进行。文字的、单向的交流不如语音和视频的效果好;尽可能去找平时谈得来的人交流,“谈得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谈论私人话题。

3、正确了解知识和信息。目前的问题在于信息、知识来源太多,这本身会造成恐慌和压力。因此需要:找可靠的信息源。比如,医疗机构发布的、专业组织发布的、政府机关发布的。“不信专业信业余,不信政府信小道”的问题,很多时候是造成恐慌的重要原因。调动自己的知识、常识去判断信息和知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对防护措施的态度是“够即足够,足够即可”。避免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举动。

5、把精力放到更有价值、更有兴趣的事情上去。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陪孩子玩耍、做功课,陪父母聊天;比如做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比如安静地读书、追剧……

五种方法克服烦躁恐慌

2月3日,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发布会上,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介绍称,当前疫情下,有些人出现烦躁恐慌,这主要由生活、卫生、工作、出行等方式带来的改变造成的不适,可通过以下方式调整:

①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生活内容,保证饮食睡眠规律。

②钻研一件事情,学习一项技能,并享受其过程。

③找到支持,家人或朋友,和家人一起做家务、聊天等,聊天内容丰富一点,不要只关注疫情。

④进行锻炼,做自己熟悉、喜欢的事情。

⑤思考,思考自己从这样的经历中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经验。

调整心态,战胜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