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疫情下的“危”與“機”,地產行業或迎重大轉折

2020年的伊始令人大跌眼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身為第三產業的房地產,自然也迎來一波挑戰:年後,南京有數十家樓盤關閉了售樓處,一切群聚行的發佈會、開盤、報名等行為被勒令暫停。

<strong>金三銀四本是樓市紅火的“小陽春”,而春節前後正是購房人看房的旺季,如今多數售樓處關閉線下售樓處,鼓勵購房人線上看房,這並不是一個好的開頭。

此外,過去的2019也並非一帆風順,在國內消費動力不足、國外環境緊張等多重壓力下,當下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雖然2020年伊始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順利簽署,短期提振了市場信心,但新疫情的爆發,對於餐飲、旅遊、交通等傳統服務型第三產業的衝擊是巨大的。

深度:疫情下的“危”與“機”,地產行業或迎重大轉折

<strong>在房地產領域,近年來緊縮的調控下,很多人已經將2019年稱為過去10年中地產行業最艱難的時刻,樓市唱衰論不在少數。那麼2020年,在調控與疫情的雙重壓力下,樓市將何去何從?或者簡而言之,疫情對當下樓市的影響有多大,以及今年樓市發展趨勢的預判又是怎樣?

皮肉之痛!線上售樓處成主流,7成受訪者推遲購房計劃

疫情對樓市的影響有多大?陣痛是免不了的,但萬幸不至於“內傷”!首先傳統的樓市旺季將因此滯後,疊加售樓處關閉、中介機構暫停營業等,房地產市場交易規模短期將出現回落。

雖然需求短期疲軟,疊加房企加大促銷,或將導致房價存下調壓力,但部分重點城市房價已穩步調整一段時間,在“穩房價”政策下,繼續大幅下行的空間有限,房價整體仍將處在平穩運行狀態。不同地區中,疫情較為嚴重的省市和三四線城市,短期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較大。而一二線和城市群強三四線城市,市場需求旺盛,短期置業需求或會延緩入市。

總體來看,疫情短期會對新房市場帶來一定影響,主要是在一季度。二季度以後,市場或會呈現逐步回溫的態勢,相應的銷售節點也將向後順延。二手房市場方面,由於帶看量受到影響和抑制,短期二手房量價均將面臨下調壓力。待市場秩序恢復正常後,二手房掛牌量和成交量將會有所提升,由於置換鏈條的帶動,間接對新房市場也會帶來積極影響。

據房天下發布的3000份線上調研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若沒有疫情,49%的參與調研的網友在春節期間及接下來的一個月有購房計劃,<strong>因為疫情而推遲購房計劃的比例達到70%。其中,參與調研的網友中有43%的人會考慮通過網上售樓處購(看)房。

線上看房成為主旋律:

深度:疫情下的“危”與“機”,地產行業或迎重大轉折

南京線下售樓處多數已經關閉,線上看房成為不少開發商的新噱頭,購房者可通過與置業顧問的在線交流,尋求諮詢服務、預約看房等功能。

目前,南京開通線上看房的品牌開發商多達十數個,如:保利、碧桂園、弘陽、華宇、佳源、佳兆業、金地、藍光、龍湖、綠城、綠地、美的、榮盛、仁恆、金茂等。

保持定力,疫情對房企影響有限

<strong>在疫情之中,很多房企的表現非常突出,無論是捐款、捐物、免租金,還是物業體系的全方位服務,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滿滿的正能量。在疫情之下,資本市場的反饋也比較劇烈,無論是股市還是其他方面的表現,均給企業帶來了一些挑戰。房企應對時應把握兩個主要思路:首先要保持定力,其次要有序應對。

深度:疫情下的“危”與“機”,地產行業或迎重大轉折

<strong>首先,一二月份本就是傳統市場淡季,因此疫情影響不是特別顯著。但是,三月份的變化,將會比較微妙。比較好的預計是僅一季度影響比較大。第一,要對營銷模式進行轉換,從線下轉到線上。房企可以通過第三方平臺、私有平臺進行線上銷售。

第二,房企可以基於內部客戶和員工,進行推薦營銷。當前,將線上所獲得的客群轉換為線下,是非常大的一個痛點,首先,房企可以給予價格上的優惠,通過線上綁定客戶,線下優惠,達到後期的成交。

降價方面,一二線城市價格幅度比較可控,三四線或將有明顯的價格戰。企業一方面要把握好時間,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力度,分一線、二線、強二線、弱二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策略。其次,線上轉換的過程中,房企應持續維持客群關係,給予客戶持續關懷,增強與客戶的粘性,疫情之後,第一時間促成交付。

<strong>當前疫情背景下,目前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無論是股票的一路走低,還是即將來臨的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一些高週轉的企業也會面臨比較大的資金的問題。

2020年房地產行業需償還債券總額為7598億,1-6月份有3千多億,與2019年相比是持平的,但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融資持續收緊,疊加今年年初疫情的影響,很多民營企業短期的現金流會受到明顯影響,從現在債務的成本以及負債率來看,還是屬於可控的狀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變化,這個值得關注。

目前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如果上半年甚至全年竣工和交付的面積下降,會影響整體業績表現,對股價帶來壓力,對有大量股權質押的企業也會帶來挑戰,但伴隨昨日央行1.2萬億元流動性釋放,雖然是整體性的,但對房企也有促進性作用。

地王們的“危”與“機”

<strong>疫情之後,過高地價的地王項目不能入市,成為企業的更大負擔。當前疫情的擴散,給土地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危機,但長遠來看,企業最關注的仍是土地市場。對於房企來說,錯誤的土地投資,特別是拿到過高地價的地王才是最大的風險。經梳理,2016年以來七成以上的地王項目仍沉澱在房企手中,在疫情之後,對房企的資金鍊將會形成更大的壓力。

深度:疫情下的“危”與“機”,地產行業或迎重大轉折

現在企業有一個短暫的休養生息的時期,利用這個時期建議房企要對過去的拿地策略進行一個反思和總結,對地王進行一個深度覆盤,在新的形勢下,企業投資仍要聚焦於一線及二線有潛力的大中城市,並結合自己的產品能力,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地塊。

在拿地時建議企業額外考慮幾個因素,一是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從這次疫情爆發之後,可以看到中部地區的政府治理水平弱於長三角和珠三角。

同時,還要考慮城市的綜合配套,比方說不僅是教育還有醫療,像武漢教育很好,但是醫療不足。

經過這一輪的疫情之後,所有的老百姓在考慮購房的時候,也會考慮這個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以及教育、醫療這些綜合配套,企業拿地時也要把這些因素作為重要的考慮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