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

遙見仙人彩雲裡


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稱號可真不是白來的,當年英國就曾經對阿富汗大舉出兵,但是,最終在阿富汗戰場上英國人以失敗告終。

對蘇聯人來說,英國人的前車之鑑他們不可能不清楚,不過,在1979年,蘇聯還是不顧一起的入侵了阿富汗,而要說蘇聯入侵,完全是因為一件事所引發的巨大變故。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阿富汗就在蘇聯邊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覺得蘇聯正是看中了可以通過阿富汗進入地中海的原因。

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蘇聯真正看重的是阿富汗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一旦阿富汗被蘇聯控制了,也就意味著西方國家想要通過阿富汗影響蘇聯地區的陰謀的破滅。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普什圖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爭執,蘇聯看好了這個機會,覺得可以藉此將阿富汗拉攏到自己的陣營中。


之後,蘇聯主動對阿富汗示好,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也正是藉著這樣的機會,阿富汗和蘇聯的關係一度非常的親密。

而後,蘇聯開始向著阿富汗輸送各種各樣的戰略資源,重要物資等等,並且對阿富汗的人才開了綠燈,允許阿富汗科研人員和軍官前往蘇聯留學。大概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在蘇聯的幫助之下,阿富汗發展的非常迅速,國力方面遠遠超過了之前。

蘇聯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在於他們想要從實質上對阿富汗進行控制。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的話,阿富汗越來越強大,對蘇聯越來越依靠,蘇聯對於阿富汗的控制也越來越穩定,蘇聯根本不可能,更沒有必要出兵阿富汗。


不僅如此,阿富汗在1965年成立了人民民主黨,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當選總書記,他可是個徹頭徹尾的親蘇總書記。

但是,後來事情出現了反轉。1979年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殺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塔拉基,和塔拉基不同,阿明不看好蘇聯,相比之下,他更希望阿富汗可以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搞好關係,特別是美國。

這讓蘇聯大為惱怒,之前在阿富汗身上花費的資金數不勝數,蘇聯高層一致認為他們養了頭“白眼狼”。


而且,之前蘇聯在埃及方面上就出過類似的情況,蘇聯非常不希望埃及的問題在阿富汗身上重演,但事實卻是真的要再次上演。

但是,惱火歸惱火,蘇聯也並沒有著急著出兵,而是派出了外交官去和阿明談判,不料遭到了阿明的拒絕,蘇聯外交官還死在了阿明保鏢的槍下。

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蘇聯的最後一絲希望已經破滅了,他們實在是不想看著在阿富汗經營了20年的成果被西方國家竊取,於是,蘇聯高層下定決心出兵阿富汗,將阿明政府推翻。


夏目歷史君


蘇聯入侵阿富汗又叫阿富汗戰爭,其發生的原因是冷戰的大背景下蘇聯推行全球戰略,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簡單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因為要爭奪世界霸權。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二戰後美蘇冷戰態勢的影響。在二戰中美蘇使同盟國共同抵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在二戰結束以後,美蘇的共同敵人消失,他們之間的國家利益衝突越來越嚴重。由朋友逐漸變成敵人,由合作逐漸變成對抗。尤其是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了杜魯門主義,明確提出要遏制共產主義。冷戰開始以後,蘇聯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對抗性措施。美國要稱霸全球,蘇聯要維護邊界安全。而控制阿富汗實際上是蘇聯維護邊界安全的一項措施。阿富汗與蘇聯有陸上邊界線,如果阿富汗被美國控制,那麼蘇聯就會直接受到美國的軍事威脅。所以處於自身安全及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蘇聯需要控制阿富汗。或者直接控制,或者建立親蘇政權。

第二,蘇聯擴展國家利益的需要。冷戰到了70年代,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出現了蘇攻美守的局面。也就是說蘇聯佔有戰略優勢地位,在此形勢下,蘇聯要使國家利益最大化,建立了親蘇的塔拉基政權,但後來被阿明政權推翻。雖然後來蘇聯又顛覆了阿明政權,建立了親蘇的卡爾邁勒政權。但糟糕的是卡爾邁勒政權的鎮壓導致了阿富汗戰爭的爆發。由此蘇聯對阿富汗進行軍事介入。

第三,蘇聯有強大的經濟及軍事實力為基礎。70年代。勃列日涅夫對蘇聯進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修改,調動了工人、農民及地方政府的生產積極性。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所增強,經濟上與美國的差距在縮小。到70年代蘇聯的經濟力量相當於美國的60%以上。財政狀況改善以後,蘇聯政府大力發展軍事。尤其是大量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形成了與美國戰略核武器的均勢局面。常規軍事力量甚至超過美國。因此,這個時期的蘇聯採取的是進攻性的戰略方針。入侵阿富汗就是蘇聯進攻性戰略的外在表現。

第四,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戰略性意義。北接中亞,東出與中國接壤,南控印度洋,西控西亞——也就是控制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油區。阿富汗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蘇聯必然要進行控制。當然,阿富汗也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不排除蘇聯通過掠奪阿富汗財富,補貼國內經濟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冷戰的大背景下,蘇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以強大的經濟及軍事實力為基礎對阿富汗實施軍事入侵。也就是說當時的國際形勢導致了這次入侵事件。但這畢竟是非正義的,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並迫使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以對抗蘇聯。

以前是中美對抗蘇聯,現在是中俄聯合對抗美國。以後會如何?我們必須明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要創造和平友好的氛圍,擴大貿易規模並提高貿易速度以發展各國的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歷史緯度


1979年12月27日晚上,進駐喀布爾的5000多名蘇軍佔領阿富汗首腦機關,打死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富汗境內。

從28日開始,蘇軍在邊境集結的6個師,從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進攻。

1月2日,東西兩路蘇軍在坎大哈會師,一週之內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控制。

阿富汗政府軍幾乎沒有抵抗,歸順了卡爾邁勒政權。

但是接下來,蘇軍卻跟反政府武裝進行了9年多的長期戰爭,始終無法取勝。

1988年,蘇聯和反政府武裝達成了日內瓦協議。

1989年2月,蘇軍完全撤離阿富汗。

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物資消耗,最終以失敗告終,兩年後,蘇聯解體。這個結果,當時作出出兵決策的蘇聯領導人恐怕根本就不會想到。那他們當初為何要作出出兵阿富汗的決策呢?決策的背後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動機。

一、蘇聯出兵的直接原因是阿富汗新政權出現了離心傾向

1953年,有紅色親王之稱的達烏德出任阿富汗首相,為蘇聯向阿富汗滲透提供了機會。

從1954年到1979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從經濟到軍事全方位的援助,除了工業方面的投資,很多援助都是直接贈送。

比如1960年,蘇聯贈送給阿富汗3萬噸穀物。

1974年,蘇聯直接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幫助阿富汗建設天然氣管道等21個項目。

1977年,蘇聯向阿富汗提供了4.25億美元貸款,用於喀布爾7年建設計劃。

所有經濟項目所需的技術和專家全部由蘇聯提供,加強了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

在軍事方面,蘇聯除了直接提供軍事裝備,還負責訓練軍官,建設基礎設施。每年有超過100名阿富汗軍官在蘇聯受訓。

從1956年-1978年,阿富汗在蘇聯接受訓練的軍官高達3725人,而到美國受訓的軍官只有487人。

除了經濟和軍事的滲透,蘇聯還直接扶持共產主義性質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進行政治控制。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於1965年,內部分為兩派,旗幟派和人民派。旗幟派的領導人是卡爾邁勒,人民派的領導人是塔拉基。

兩派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旗幟派傾向於走溫和的改良路線,而人民派傾向於激進的革命路線。人民民主黨很快就於1967年分裂了。

蘇聯起初沒有特別在意這種分裂,而是採用平衡的手段,試圖在兩派中找到平衡點。

1973年,達烏德在旗幟派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束了阿富汗的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國。

不過達烏德掌權後,就開始清洗旗幟派,並且宣稱“阿富汗不屬於任何大國集團”。

1977年,達烏德頒佈新憲法,取締了旗幟派和人民派,公開轉向。

蘇聯當然不能忍,撮合了旗幟派和人民派,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再次成立。

1978年,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推翻了達烏德,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塔拉基任總理,卡爾邁勒任第一副總理,原人民派的阿明擔任副總理兼外長。

塔拉基上臺後,立即全面倒向蘇聯,在國內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一些部落開始叛變。

政權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愈演愈烈,塔拉基先排擠了卡爾邁勒,然後跟阿明的矛盾又開始加劇。

由於阿明不好控制,蘇聯支持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先發制人,幹掉了塔拉基,而且還跟美國緩和關係。


對於蘇聯來說,自己在阿富汗辛苦經營了十幾年,眼看著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塔拉基的死,蘇聯無論如何也要討個說法,不然還怎麼帶領東歐的那幫小弟。

於是,勃列日涅夫決定,一定要對阿明採取措施。

二、從地緣政治來講,阿富汗對蘇聯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阿富汗位於亞洲腹地,同時又屬於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毋庸多言,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威逼整個中東地區,包圍波斯灣,控制石油通道。

二戰之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滲透很有效。但是進入70年代,埃及首先擺脫了蘇聯勢力,接著伊拉克、敘利亞也走上了民族主義道路,開始發展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土耳其則是北約成員,跟蘇聯關係一直不睦。

蘇軍戰機從阿富汗起飛,20分鐘即可抵達波斯灣。控制住阿富汗,才能威懾中東各國,保住既得利益。

此外,阿富汗和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接壤,中亞地區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控制阿富汗,可以避免阿富汗出現原教旨主義政權,防止宗教極端勢力對中亞的滲透。

從蘇聯的全球戰略來說,阿富汗是關鍵的一環。蘇聯在歐洲和美國對峙,在東方則面對中國這一巨大屏障。東西都動彈不得,唯有采用中央突破的方法。

佔據阿富汗,西可包圍波斯灣產油區,東可控制印度,與蘇聯在東南亞的攻勢相策應。還實現了蘇聯從陸地上包圍中國,牽制美國和日本的戰略。


控制了阿富汗,還能策應在印度洋活動的蘇聯海軍力量,可以幫助海軍獲得印度洋的立足點。

70年代,蘇聯海軍經過大力擴張,變成了一支全球海軍,與美國在全世界爭雄。

印度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阿富汗讓蘇聯打開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強化對印度的控制,為海軍提供活動基地,實現其稱霸海洋的野心。

三、美國對外戰略的收縮刺激了蘇聯擴張的野心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膨脹,經濟達到美國60%,而軍事實力幾乎和美國不相上下。

與此同時,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力卻在下降。隨著西歐經濟的復興,西方陣營開始分化。而越南戰爭則讓美國陷入了泥潭。

由於長期的財政問題,美國不得不採取收縮戰略。

在蘇聯向阿富汗全面滲透的時候,美國也沒閒著。美國也在提供各種援助,試圖讓阿富汗遠離蘇聯。

不過美國主要提供的是軍事援助,對阿富汗的經濟沒有幫助。而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美國偏袒巴基斯坦,令阿富汗非常不滿。

60年代以後,美國減少了在阿富汗的援助,影響力自然也就降低了。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了革命,親美的巴列維政權被推翻,建立了反美的伊斯蘭政權。沒多久,伊朗又爆發了人質危機。

伊朗一直是美國扶植的,用來確保中東利益以及遏制蘇聯南下的支柱。現在這根支柱倒了,美國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全球形勢以及阿富汗內部局勢來說,蘇聯出兵的條件極為有利。

四、蘇聯不太正常的決策機制導致了最後的出兵

塔拉基上臺後,由於執政力量太弱,曾經請求蘇聯出兵,結果被蘇聯拒絕了。

阿明打死塔拉基後,阿富汗局勢惡化。

蘇軍駐喀布爾的代表對阿富汗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蘇軍總參謀部根據代表們獲得的信息,最初也是拒絕出兵的。

但是克格勃的代表卻認為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將阿明趕下臺。

70年代,蘇聯的決策機制由集體領導變成了個人集權,勃列日涅夫獨攬黨政軍大權。

重大問題本來應該由蘇共政治局全體委員討論決定,但是1973年以後,所有重大問題都只是由四個人來定奪:總書記、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克格勃首腦。

在阿富汗出兵問題上,蘇軍總參謀部沒有發言權,他們曾經向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表達過拒絕出兵的想法。但是烏斯季諾夫是個外行,並非職業軍人,他是由勃列日涅夫任命的。

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是個不倒翁,從來不會表露明顯的政治立場,此人歷經斯大林時代、馬林科夫時代、赫魯曉夫時代、勃列日涅夫時代以及安德羅波夫時代,一直屹立不倒。戈爾巴喬夫也是他極力推薦的。

安德羅波夫作為克格勃首腦,他受到的信息當然是克格勃的代表從喀布爾發來的,因此,他是支持出兵的。

最後,四人會議上使用的也是安德羅波夫提供的材料。這種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四人最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決議。

決議作出後,他們“請”其餘的政治局委員簽名。沒有人會有異議,因為如果和總書記意見相悖,就意味著會被清除出去。

就這樣,蘇軍總參謀部雖然否定出兵,但是黨指揮一切,蘇軍也很無奈。

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攻擊。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呦。

<strong>


江蝶夢


我是怪咖,我來回答。蘇聯為什麼要打阿富汗,個人認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從阿富汗所處的地位置來看,阿富汗地處南亞和中亞的交匯處,像是一個十字路口各個國家想要東進西出以及南下北上都是需要經過阿富汗的。阿富汗對於蘇聯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阿富汗對於蘇聯來講控制了阿富汗南下印度洋,浸入溫水海洋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其次,阿富汗和蘇聯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轉變。因為在阿富汗戰爭以前,蘇聯和阿富汗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聯和阿富汗都是站在同一戰線上,共同反對美國的。但是後來隨著阿富汗國內的一場政變後,新的一批人掌管阿富汗後,對蘇聯的態度並不是很友好。而且阿富汗屢次提出要和美國搞好關係,這樣一來,蘇聯對阿富汗的所作所為是既惱怒又害怕。於是,蘇聯選擇攻打阿富汗。

另一方面就是阿富汗是又窮又破,實力又很弱,蘇聯可以很快的佔領那裡。

綜上所述,蘇聯攻打阿富汗,如果佔據了阿富汗有利的位置,蘇聯勢力到達印度洋,就可以和美國爭霸的戰略態勢得到明顯的改善,向西可以威脅中東產油區,向東可以進入東南亞,而且還能將連接歐亞大陸的海上通道切斷。所以說,阿富汗對於蘇聯有如此大的戰略意義,實在是讓蘇聯無法抗拒。


怪咖軍武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蘇聯傘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向阿富汗總統府衝去。幾個小時後,喀布爾電臺播放了震驚世界的消息:阿富汗總統阿明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已經槍決,卡爾邁勒被任命為阿富汗政府總理,蘇聯軍隊被阿富汗政府邀請進駐阿富汗。這消息其實表明了,阿富汗已經被蘇聯佔領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黨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國政府,掌握了政權。1979年9月,新任的總統阿明處決了蘇聯支持的人民民主黨書記塔拉基,獨攬國家大權。蘇聯為了確保持續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處決了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屬於阿富汗親蘇一派。



為了進一步控制阿富汗,蘇聯派了10萬軍隊常駐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發的組織武裝抵抗蘇聯,聯合國大會也多次要求蘇聯無條件的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軍隊。蘇聯人民也對蘇聯自己侵佔阿富汗的戰爭表示不滿。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聯於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使得,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蘇聯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耗資多達200億美元,而死亡,失蹤的人口也達到了大約5萬人。


紅雨說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想要入侵阿富汗,主要是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對阿富汗不爽。

那麼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對阿富汗不爽呢?主要是因為此時的阿富汗羽翼漸豐,已經不想再受蘇聯擺佈了。

時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阿明不是蘇聯培養的傀儡,雄心勃勃的阿明一直想要脫離蘇聯的控制,於是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忌恨。

應該說這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克格勃將阿明處決之後,蘇聯還是以數十萬大軍大舉入侵阿富汗,這就不是簡單的報復問題了。

那麼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到底有什麼樣的考量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打開印度洋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是蘇聯國力最鼎盛的時期,當然也是美蘇爭霸的高峰期。

60年代以來,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在對外擴張中受到掣肘;70年代以來,由於和中東國家關係的惡化,美國遭遇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得不在美蘇爭霸中轉為守勢。

而同時期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重新轉向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上,國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在美蘇爭霸中開始轉為咄咄逼人的攻勢。

在蘇聯國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情況下,蘇聯開始了其自沙俄以來既定的擴張戰略,即將國土擴張至四大洋。

此時的蘇聯已經將國土延伸到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只剩下印度洋還沒有染指,所以如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成為勃列日涅夫思索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都受制於沒有溫暖出海口的窘境。所以向南擴張,也一直是蘇聯的目標。

若蘇聯將勢力擴展到印度洋沿岸,可以向西威脅中東地區,削弱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為接下來向非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到達印度洋沿岸之後,蘇聯也可以向東封鎖通往東亞的海上航道,從而威脅日本等以進口中東石油為主的國家。

另外作為一個讓曾經的超級大國大英帝國折戟的地方,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在勃列日涅夫看來,如果蘇聯能夠征服阿富汗,則可以顯示出蘇聯的強大實力以及勃列日涅夫的超強能力。這對於樹立蘇聯在國際上的威望,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從西面威脅我們

應該說勃列日涅夫的思路並沒有錯。但是從地圖上看,蘇聯從伊朗南下要比從阿富汗南下更有可行性。

雖然從伊朗南下需要經過伊朗高原,但是阿富汗境內也基本上是山地,而且從阿富汗方向向南進攻除了需要拿下阿富汗,向南還需要征服巴基斯坦才能到達印度洋,理論上說從伊朗向南到達印度洋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1979年,伊朗國內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的君主立憲制後,開始推行反西方的路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和伊朗走近成為可能。此時蘇聯若貿然進攻伊朗,勢必引發國際社會,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震動,而且對於蘇聯和伊朗的未來關係也會產生很多消極影響。

而進攻阿富汗,除了消滅阿明政權,最重要的是此時的阿富汗和我們是鄰國。蘇聯入侵伊朗,如同50年美入侵半島北,是對我們的嚴重挑釁。

50年代後期我們和蘇聯關係惡化後,70年代我們和美國關係緩和,對蘇聯形成巨大威脅,因此蘇聯不得不加緊對我們的封鎖。

1979年年初,針對東南亞小霸肆意擴張以及挑釁我邊境的囂張態勢,我們發動反擊作戰。而此時的東南亞小霸是是蘇聯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也是在南部牽制我們的重要力量。

不過因為蘇聯正在密謀入侵阿富汗,所以對於我們的行動,蘇聯並沒有向小霸提供任何支持。勃列日涅夫的設想是在9月份入侵阿富汗,從西面威脅我們的安全,並找回年初的面子。

3、拉回南亞的盟友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選擇阿富汗動手,除了因為阿富汗是我們的鄰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南亞國家巴基斯坦。

1947年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和印度前後進行了三次邊境戰爭。

二戰後因為宗主國英國的衰落,已經無力干涉南亞的軍事紛爭,而此時美國和蘇聯則參與到南亞事務中來。

在印巴兩國的對抗中,美國支持巴基斯坦,而蘇聯則支持印度。蘇聯和印度的關係可謂非常深厚,在1941年蘇德戰爭時,節節敗退的斯大林就曾經設想過蘇聯亡國後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到了二戰後,蘇聯和印度的關係更進一步。

在我們和印度不斷髮生摩擦時,蘇聯一貫選擇偏袒印度,致使印度氣焰更加囂張,進而引發了62年戰事。

到了70年代,印巴衝突再度升級,此時的美國為拉攏印度,選擇拋棄巴基斯坦,這使得印巴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關鍵時刻我們出手幫助巴基斯坦頂住了印度的衝擊。

在此時入侵阿富汗,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威脅巴基斯坦,進而為他的傳統盟友印度壯膽,而且蘇聯可以利用地理優勢重新發展和印度的關係,進而排除美國的影響。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因為蘇聯想把阿富汗變成外蒙古,並且像借外蒙古威脅中國一樣威脅巴基斯坦,進而染指印度洋。

1979年的合縱連橫是這樣的:蘇聯和中國對抗,蘇聯和美國對抗,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走在一起,於是蘇聯想搞掉巴基斯坦。

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糾紛險些打了起來,蘇聯很高興,然後宣佈支持阿富汗,想把阿富汗拉入自己勢力範圍,一旦阿富汗變成了像東歐和外蒙古一樣,下一步蘇聯就可以侵略巴基斯坦,這樣蘇聯就有了印度洋熱帶的出海口,要知道蘇聯雖大,可沒有一個好的出海口。一旦有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或瓜達爾港,就能夠控制世界石油的咽喉——波斯灣。

可是蘇聯一直沒能將阿富汗變成另一個外蒙古,比如蘇聯一直無法在阿富汗駐軍。

到了70年代,蘇聯和阿富汗關係越來越緊張,蘇聯想控制阿富汗的軍隊、情報機關、和警察,而阿富汗則要求蘇聯召回大使,召回大使這就很嚴重了,就差斷絕外交關係了。

蘇聯在阿富汗付出了這麼多,不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決定入侵阿富汗。


劉權林



1979年,蘇聯控制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並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試圖控制整個國家及其人民。蘇聯的入侵是一次失敗,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造成了嚴重後果,至今仍有後遺症。



為了更好地理解蘇聯入侵和失敗的原因,首先必須瞭解阿富汗的地理和文化。這片土地多山且乾旱。參差不齊、無法通行的山脈分割了這個國家,使通行變得困難。由於這些地理和文化上的分裂,人們觀念狹隘,對他們特定的氏族或種族群體比對政府或國家更加忠誠。大多數民族是普什圖人,但有十多個少數民族。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開始援助阿富汗。蘇聯修建了道路、灌溉甚至一些輸油管道。20世紀70年代,推翻了君主制,並試圖推行社會改革。農村人口認為土地分配和婦女權利與其傳統的伊斯蘭文化格格不入,在這種文化中,一夫多妻制、遮蓋婦女和以血換血的做法被接受。20世紀70年代喀布爾的政府缺乏農村人口的普遍支持。



出於多種原因,蘇聯於1979年向阿富汗派兵。首先,他們希望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他們還想保留20世紀70年代建立的政府,該政府由於缺乏軍隊以外的支持而瀕臨崩潰。第三,蘇聯希望保護他們在阿富汗的利益不受伊朗和西方國家的侵犯。



蘇聯派遣十多萬士兵,迅速佔領了喀布爾,並任命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為傀儡領導人。然而,當他們冒險走出要塞進入農村時,遭到了激烈的抵抗,贏得了伊斯蘭世界的支持。美國給了他們武器和資金。游擊隊對蘇聯採用游擊戰術。他們會很快攻擊或突襲,然後消失在山裡,造成巨大的破壞而沒有激戰。戰士們使用了他們可以從蘇聯獲得或美國給予的任何武器。抵抗者分散在阿富汗各地,就像一條沒有頭的毒蛇,可以被砍斷,但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心據點可以抵抗。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無圖無真相,先來看地圖!

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蘇聯時期世界地圖,所以先拿了現代地圖來用一下,劃紅線的部分為蘇聯領土與他國領土的分界處。

從圖中可以看出蘇聯的北部是大海,東部也是大海,南部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所以蘇聯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西部與西南部。

西部

北歐與自己接壤的芬蘭是自己人,東歐與自己接壤的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也還是自己人。

這意味著戰略緩衝地帶已經有了,國家威懾力也已經做到了極致!而且在向西發展那就德國意大利了,那就相當於自己再次開始主動惹事,挑起紛爭了,畢竟他們都是堅定的資本主義。

況且現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已經有兩個了:

  • 波羅的海——太平洋

  • 黑海——地中海——太平洋

再發展既沒必要也沒發展空間了,那就看一下西南部吧!

西南部

沙皇時代他們就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打通南方的航道,去獲得一個出海口,這樣他就可以湊齊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四顆龍珠,召喚神龍,獲得印度洋艦隊!

而且從第一副圖中不難看出,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心連接點就是伊朗或阿富汗+巴基斯坦,只要佔領了這兩個連接點中的一個,南亞與西歐根本無法有效連接,從而造成兩邊的親美國家直面蘇聯的威脅,地緣政治格局即刻改變,而蘇聯的威懾力將進一步放大!

這時候美國的控制亞歐大陸計劃就泡湯了,甚至是再也無法挽回了!

既能改變地緣政治格局,還能多一個想了兩百多年的出海口,為什麼不幹?

既然要做,那麼要考慮的就是搞伊朗還是搞阿富汗+巴基斯坦,於是開始抉擇了!

  • 搞伊朗

優點:一次性搞定印度洋出海問題,而且還能附帶控制波斯灣,並且伊朗石油儲量驚人!

缺點:國家有些大,美英對此地的石油事業十分熱衷,而且伊朗還是歐佩克組織的,我這控制你容易被美英扣上搶石油的帽子,然後就可能陷入一種莫名奇妙的戰爭裡。

  • 搞阿富汗+巴基斯坦

優點:阿富汗現在是個親蘇政權,所以我只要鞏固一下他的親蘇力度,然後再找個理由幹掉那個親美的愣頭青巴基斯坦就一切完美了,而搞巴巴羊的話印度應該會很熱衷的!

缺點:嗯... ...誒?好像沒啥缺點啊?還能順便把一個國家轉化成親蘇的呢!

但蘇聯萬萬沒想到啊!

“首任”領導人離心:本來計劃的是穩定阿富汗的親蘇政權,然後再滲透一下巴基斯坦搞搞破壞扶持個親蘇的政權,結果巴基斯坦的領導人查希爾國王不知咋想的突然開始對蘇表現出離心傾向!

第二任領導人又離心:怎麼辦?那就暗中扶持他的堂兄達烏德篡位上臺,結果這兄弟剛開始做得很好深得蘇聯歡心!然後結果他好了傷疤就忘了疼,馬上忘記了他的堂弟查希爾國王是怎麼下臺的了,又開始表現出對蘇的離心傾向!

蘇聯有些蒙,我就想搞個巴巴羊,你們在這裡搶什麼戲啊!

第三次領導人還離心:但好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是蘇聯一手扶植起來的,於是派幾個人過去幫一下民主黨制定個計劃,搞個政變啥的!然後成功啦,新的政權上臺,塔拉基為國家新領導人!但這人雖然聽話,但結果在民主黨內天天排除異己,這你排著排著排著不就排到我頭上了?於是蘇聯收留了被排除的黨內敵對派的領導人們。

第四次領導人繼續離心:雖然現在是人民黨塔拉基派領導這國家,但這個黨內黨裡其實還分為兩黨,而且另一黨的黨首阿明疑似反蘇?於是蘇聯暗示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技術過硬吧塔拉基給反殺了,於是阿明成了國家領導人!蘇聯什麼也不想說了,你當就你當吧,別反蘇就行了了,結果他還就真的反蘇不聽指揮了!

蘇聯怒了

你一而再再而三這都第四次了,那既然遙控指揮行不通,我就直接派軍清洗吧!

於是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植新政府的戰爭,而一拖十年,也就這樣慢慢的拖垮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

  • 那麼蘇聯為什麼沒掃平阿富汗呢?

  • 美國離得那麼遠又是否有辦法支持阿富汗呢?

  • 看熱鬧的兔子是否又暗地裡出黑手呢?

  • 奇怪,我怎麼說又了... ...

歡迎點擊關注支持黑槍汪哦,下一次更新一定給您結果!


暴躁的嘿嘿汪


因為在出兵阿富汗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聯都覺得自己勝券在握,更沒有因此而感到負擔沉重或損失太大承受不起。

坊間總愛說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蒙受巨大損失”,並以此臆斷“陷入阿富汗泥潭”是蘇聯解體的一大外因云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1979至1989年,蘇聯先後派出150多萬官兵赴阿輪戰,耗資約450億盧布,蘇軍在阿損失約5萬人(喪生1.5萬人),並損失近千輛坦克、裝甲車和約450架飛機(超過7成為直升機)——上述數字看起來挺“嚇人”,但請注意這可是整整10年戰爭的損耗。

換言之,每年蘇聯在阿花費不過45億盧布,僅相當於蘇聯每年3萬億盧布GDP的萬分之十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期蘇聯每年教育經費都有近400億盧布)。至於損失的戰車和軍機看似不少,其實分別只佔蘇軍裝備量(戰車約15萬輛、軍機約1.3萬架)的萬分之七、千分之五,憑藉強大的軍工體系,這點裝備損失蘇聯只消幾個月就能輕鬆彌補。

實際上,從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的5年時間裡,蘇軍一直牢牢掌控著戰場主動權,可以說始終把阿富汗游擊隊壓制得非常狠,特別是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給游擊隊造成很大損失。有資料顯示,同時期阿游擊隊卻有約8萬人戰死、超過7.5萬人受傷,另有數百萬平民傷亡。

直到1986年美國開始向阿游擊隊提供“毒刺”便攜式導彈後,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並創造了連續200天日均擊落1架蘇軍飛機的戰爭奇觀。

但軍機損失增大也並非蘇聯撤兵的主因,至於說蘇方高層為何軟化對阿戰爭立場,歸根結底還在於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推行“新思維”,其對蘇聯傳統戰爭觀大加鞭撻,認為“現代戰爭不會使任何人從中獲利”。據此,1986年戈爾巴喬夫公開宣稱“(阿富汗戰爭)是蘇聯一個流血不止的窗口”,並開始著手從阿富汗撤軍。

總之,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更多、更主要地是因為自身百病纏身,所以不想也不願再打下去——國內政經形勢不佳(特別是計劃經濟已陷入停滯)、外部敵對勢力強大,因此蘇聯才主動做出“收縮力量和戰線”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能力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美軍在阿富汗苦戰17年、傷亡2萬多人、耗資4萬億美元還在死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