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先秦中國文化的文化超越突破,使得人從社會中走出來,追求不依賴與現實社會的終極價值。因此我們說先秦諸子百家對中國文化的塑形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只看成為後世官方文化的儒家,另一大宗道家也是如此。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圖為道家學者養身靜氣修道練身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莊子的話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這表明儒道兩家的人生關注點都是現世,不以注重現世的彼岸天國為思考人生意義的出發點。

道家和儒家一樣,高度重視個體的自覺,如何在現世實現人生價值,過好自己的一生。儒家強調,君子追求道德完美,獲得樂莫大焉的生命意義。道家認為,人只有足夠的智慧認識到天道繼位自然,就會自覺地選擇渡過自己家的順其自然的人生。因此,從文化的超越事業上看,重現世和靠自己這兩點,儒道兩家是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道家不能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政治主流呢?對比分析儒道兩家的思想結構,可以看到道家主張全面否定儒家的價值。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道家雖然與儒家文化內容差異大,但兩家鼻祖老子和孔子卻深有源源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個體意志指向善,善具有確定的價值,對應著一組禮儀規範,人追求道德目標就應該遵守這些規範。道家否定儒家,首先是根本否定任何確定的規範。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則。往復循環,沒有規則、變化無常才是道。其次,道家認為任何確定的規範都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就是道家的第一個觀點,即反規範。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常道的意思不是今日的普通道理,而是作為整體理解為恆常不變的意思


儒家認為普遍之好的善對應著確定的道德倫理規範,道家以順其自然來否定這種善。老子也講善,但對善的理解與儒家完全不同。在道家眼中,根本不存在什麼有確定內容的善,善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造出來的。儒家提倡的那些道德禮儀,不過是因為“大道廢,有仁義”。

老子以水的品性來講善。他說,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樣,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安處眾人討厭的低下地方,差不多可以說水最接近道。在老子看來,要做到善,應該如水那樣任其自然,而不必可以探問追求什麼是善這個問題。任何價值都是人施與對象的主觀判斷,因人而變,無所謂確定的好與壞。

道家認為不存在什麼確定的價值,因此,符合道的正確態度就是聽任自然,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這就是道家的第二個觀點。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道家學派講究修道深入自然,因此其修煉場地多在深山之中


儒家講的道德是向善的意志對應著一套行為規則,道家先否定了善是具有確定內容的善和特定的行為規範,進一步還要否定對道德的理解。道家也講“德”,但道家的德性沒有指向,任其自然的無為。老子說:上德之人不以德為德,才是有德;那種德性差,害怕失去德而刻意追求德的人,才是無德。

道家認為,符合老子所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德,表現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也就是道家的第三個觀點,即以無為來否定向善的意志。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道家講究無為,因此道家修道講究清淨,在自我的隔絕中順其自然地修煉


道家三個主要觀點,第一是反對既定規則,第二是價值的好壞不斷向反面轉化,第三是無為,否定向善的意志,不要有任何執著,它們由否定儒家而來的。道家對儒家的全盤否定,可以解放人的精神,使人由謹小慎微的德性我轉為自得其樂的情意我。​


但是應該看到,按照道家的主張,除了有可能適應於雞犬相聞的群居社會外,顯然不能作為建立大而複雜的大同社會理論基礎。因此,道家只能作為儒家的反思批判者而存在,而不能成為中國文化的正面價值和基礎。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孔子被封為萬世師表,儒家也成為中國官方傳統文化


道家雖然沒能成為中國傳統的官文化,但能流傳兩千多年之久,說明其自身必有其他早已消逝的其他雜家不可企及的文化內涵。

講儒家和道家的關係,需要注重兩點。其一,從文化的超越視野來看,雖然道家的情意我是否定儒家的德性我,但其超越視野和儒家一致,仍然是個人在現世的精神追求。道家主張的無為、是深處此世但不干預任何事物的觀賞逍遙。

儒家作為正面的基本價值存在,道家作為否定儒家的價值存在,二者共生。有儒家就一定會有道家。全盤否定儒家一定是回到道家,這種共生現象貫穿在整個中國文化的傳統中。所以道家文化是作為儒家文化的補充,也是中國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之源泉。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奧運會表演者穿著道教服飾進行儒家著述學習就是二者融合的完美反映


其二,在中國文化的演變中,道家作為否定儒家的存在,對儒家理論的提升,對融合外來文明——如印度佛教,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先秦道家否定儒家而主張的相反價值,只要有反規範、情意我、無為這幾個方面。老子和莊子否定儒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老子強調無為,更多地表示否定本身,而莊子的自然則指向否定的內涵。東漢末期由於對漢代儒學價值的逆反,道家價值成為新的道德追求,這是儒學演化的內在動力,演化正是沿著老子無為與莊子的自然兩個不同方向所展開的。後來魏晉玄學和南北朝佛教的傳入和流行正是源自與此。

解讀道家文化內涵,道家與儒家的相輔關係,促成中華文化價值突破

唐朝時期官方政府大力引進佛教文化,佛教吸引力空前一時


道家是對儒家文化的全盤否定,給出另一種人生的意義,但是從道家和儒家的關係可以看出,任何一種超越突破的文化,給定一個明確的人生意義的價值取向後,批評和否定這個價值方向的主要思想,也屬於這個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