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坐车、吃饭、逛商场,哪个场景最易感染?

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这几天 " 密切接触者 " 这个词,不断在官方疫情通报中出现。


电梯、坐车、吃饭、逛商场,哪个场景最易感染?


2020 年 2 月 2 日凌晨,鼠年第一场雪飘落京城。因为春节假期延长,路上车辆行人并不多,行驶畅通。资料图,王海欣 摄

什么是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感染病专家、博士生导师裘云庆教授认为,所谓的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没有保护的情境下,跟病人或疑似病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比如一米到两米这个距离,或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进餐,或者与病人或疑似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等,都算密切接触者。

浙江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王洪主任医师也表示,在医学上,密切接触者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与发病病例在密闭的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接触的距离小于一米的,叫密切接触者;第二指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多多少少有一些接触的,比如手上的分泌液或者是唾液接触,叫做密切接触者;第三,乘坐同一密闭的交通工具,距离在一米两米以内,空气在该空间反复循环流通的,这也算密切接触者。

两位专家都表示,密切接触者的前提是要接触病人或疑似病人。只要不出门,就是零接触。如果不得不出门,只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认真洗手,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这些密切接触场景,感染风险大吗?

1、一起参加会议

浙大一院隔离病房收治了一位 39 岁的女患者。发病前,她参加了一场业务培训,讲课老师正好是从武汉请来的,一个班十几人都中招了。患者就诊时和医护人员倾诉委屈:" 明明自己是离老师最远的,为什么会被感染?"

裘云庆表示,如果一场会议中有人是病毒感染者,那么参与会议的人都可能成为密切接触者。" 会议室是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如果里面有人被新冠病毒感染,那就可以通过飞沫直接传播,当带有病毒的飞沫落在物品上,其他人接触了也有可能接触传播。"

裘云庆强调,疫情期间,原则上推迟或不再举行会议。如果有必要的会议要开,一定要减少参会人数,缩短开会时间,不要面对面近距离开会,间隔一米以上距离,最重要的是,戴好口罩,勤洗手。

2、乘坐同一交通工具

王洪表示,在一辆大巴车里,或一架飞机上,距离较近,空间密闭,空间里的空气自我循环,与外界不流通,是有可能导致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飞沫传播的距离往往是一米左右,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

乘坐电梯、公交感染病毒的概率大吗?裘云庆说,这与你接触到的人群中患病的人多少有关。疫情期间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真要坐的话,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

3、一起吃饭

最近,在全国各地的疫情通报中,聚集性疫情引起大家关注。

2 月 4 日,哈尔滨公布了两起聚集性疫情案例,有 20 人因为参与聚会确诊。

家庭、朋友间聚餐为什么成为新冠病毒聚集性传播的重要原因?裘云庆表示:首先,聚餐的地方相对来说都是密闭的,空间小;其次,聚餐时大家都是近距离接触的;最后,大部分聚餐都是不分餐的,使用筷子也会造成口液传播。

2 月 4 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北京市单位食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指引》,提示各单位食堂做好疫情相关防控工作。建议轮流就餐、错时就餐,提高用餐人员分散性。

4、买菜逛街

最近,天津市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内部相继出现了 5 例确诊病例。2 月 2 日,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详细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外地感染新冠病毒的百货大楼员工回到天津发病,造成了百货大楼内的病毒传播,然后在商场购物 3 小时的顾客也被感染了。

张颖提醒大家,在疫情非常时期,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能不去就不去。如果一定要去,比如超市、菜场等,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第一件事赶紧洗手。

5、面对面走过

随着疫情的持续升温,也有人担心,走在路上,会不会不小心感染新冠病毒?

裘云庆表示,要提高警惕,但不必成为惊弓之鸟。他说:" 如果在空旷的地方,不与其他人接触,或者在马路上走,对面走过来的人是健康的,就没什么可担心的。最怕的是你不知道对方是否感染。如果一个感染者走在路上,刚好打了个喷嚏,或者咳嗽了,而你恰好面对面经过,那就存在飞沫传播的可能。所以还是那句话,尽量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如一定要出来,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口聚集的地方。"

王洪也提醒说,咳嗽、打喷嚏时一定要挡住嘴,避免传播疾病,去公共场所,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佩戴口罩。

6、周围的邻居

1 月 30 日,杭州通报了 16 例新增病例确诊情况,其中有两个病例是一对母女。随后,当地街道对她们所住的整幢楼进行了专业消杀和专人防控,并对和她们住在同一楼层的 6 户 10 人进行为期 14 天的居家观察,安排相关人员值守,所有人员不得出入。

两位专家表示,应该说,邻里间如果出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如果日常没有积极做好防护和自我隔离,那么病毒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7、电梯按钮和门把手

2 月 3 日,广州首次在门把手上发现病毒踪迹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此次检测到病毒阳性的门把手是在确诊病人家中,而不是大家生活的普通外环境。

专家表示,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 分钟、乙醚、75% 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在病例家中门把手发现病毒阳性,只能说明确诊病人的个人卫生和环境消毒做得不到位,没有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提示大家,不要疏忽大意自己的个人防护以及卫生清洁的好习惯。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也表示,电梯按钮和门把手风险比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频接触的地方,交叉感染的风险大。

张流波提醒,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原来一天一次,现在一天多次,可以更有效地消灭病毒;用面巾纸、消毒纸巾隔开,不直接去触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直接碰触后,用消毒试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卫生。

8、外卖小哥

最近,深圳市疾控中心最新通报了一名新冠肺炎病例,该患者为年轻男性,是一名外卖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前 14 天内他一直在深圳送外卖;并未离开过深圳,并未前往疫情高发地区的省份,未接触过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也并未接触过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潘金仁副科长分析,出现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散发病例,是存在社区传播的重要信号,提示着病例周围存在着未被识别的传染源或较为隐蔽的传播途径。无症状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为阳性,常规的监测手段难以识别此类人群。

或许这位外卖小哥在不知不觉中和无症状患者有过接触,但他自己并不知道。他送外卖时与人面对面,或者外卖包装沾染了病毒,确实有可能把病毒传给点外卖的人。这就提醒大家,取外卖时戴口罩戴手套,不要裸手接触,互相不要面对面说话。

裘云庆说,如今,很多小区设置外卖指定点,也是为了减少人与人接触,降低病毒传播可能性。另外,外卖小哥作为在外工作人员,公司应该在上岗前进行排查,是否有感染。

9、共用一个马桶

2 月 1 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透露,该院肝病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 2019-nCoV 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很有可能提示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说,检测出核酸阳性与真正分离出病毒不是一回事。分离出病毒,就是有活病毒了。核酸是病毒的序列,检测出核酸阳性只能说粪便里可能存在活病毒。

王洪认为,有些病毒可能通过肺入血,经食道经消化道排泄,如果胃肠道有一些病毒颗粒的话,那么它有可能会是致病颗粒,但肠道的病毒受体并不是很多。目前,消化道有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受体尚不清楚。

王洪表示:" 使用公共马桶,上厕所之前清理一下马桶,事实上应该作为每个人的基本卫生习惯。临床上,已知的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就有很多,如肝炎、甲肝病毒、戊肝病毒都可以通过粪口传播,特别是一些马桶,容易飞溅起来的,需要特别重视卫生。便后也一定要勤洗手。"

延伸阅读

防疫关键时刻,少出门少聚集,千万别松劲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春节计划,看不见的病毒,时刻压迫着人们的神经。尽管 " 少出门、少聚集 " 的防控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随着防控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的心态似乎发生了变化,出门 " 松口气 " 的念头开始萌生。

同事在朋友圈里吐槽,今天上班路上明显感觉人比前两天多了,路边公园里,还看到几波扎堆压腿打太极的,关键是有的人戴口罩还露着鼻子侃大山,路上甚至还能碰到遛狗的。

这只是我们身边看到的。这几天的新闻里也报道过几起 " 聚集 " 案例,《潇湘晨报》曾报道,1 月 29 日常德桃源县几位居民拒不执行防疫指令,聚集人员躲在小区茶馆架空层搓麻将,直至被人举报,县派出所集合民警赶赴现场进行了查处。疫情时期,聚集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人们并不是不清楚。然而,这些危险对于那些急于 " 解闷 " 的人来说,似乎是 " 很遥远的事情 "。

算起来 " 居家隔离 " 的日子也有几天了。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前天睡醒,假期还剩 5 天;昨天睡醒,假期还剩 7 天;今天不敢再睡了,生怕睡到退休。闷在家里不好受的心情可以理解,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憋在家里都 " 疫郁 " 了。无论如何调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容置疑,现在依旧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 少出门、少聚集 " 的防控观绝对不能有任何疏忽。

春节假期延长,中小学开学延期,企业复工延迟,这所有的 " 延 ",都是为了保护民众健康、防止交叉感染,都是基于当前疫情形势作出的选择。随着返程高峰的到来,现在也正处于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点上,我们更要懂得 " 自我防控 " 的重要性,要懂得防控疫情是场持久战,自我隔离、少出门、少聚集这根弦要时刻绷紧。

在那些被闹铃叫醒的早上,太多人狠狠地想 " 有机会一定睡到自然醒 "。可当下,防控要求我们 " 宅 ",还没 " 宅 " 几天,一些人又忍不住了," 少出门、少聚集 " 的防控观抛之脑后。疫情防控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考验民众公德素养的问题。在严防严控阻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要考虑到自己的选择会为疫情防控带来什么后果?

防控工作的效果决定着疫情发展的走向。为了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疫战,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一线付出巨大的努力。防控手段有效,但并不意味着 " 拐点 " 出现后防控意识就可以有所放松。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无畏,是盲目自大的乐观。我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同样也要抗击这些 " 心理病毒 "。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当下,我们每个人要继续保持高度自觉," 少出门、少聚集 " 依旧要成为这段时间行事第一准则。任何一丝侥幸,都有可能拖疫情防控的后腿。

值得欣慰的是,朋友圈里的网友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个 " 苗头 ",他们都在朋友圈里转发着:少出门、少聚集。请好好呆在家里,配合工作,不要让无数人的付出功亏一篑。你所宅着的无聊的 " 家 ",却是千万医护防疫者朝思暮想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