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鴻門宴劉邦成功脫身入手,分析楚漢之爭項羽戰敗的原因

引言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沙丘因病逝世,終究也沒能尋得不老藥,羽化成仙。而沒有了秦始皇的威壓在,趙高等人便發動了政變,先是假傳詔書,命令公子扶蘇自盡,又擁戴二子胡亥登基,成為了秦二世。因為秦二世昏庸無能,所以秦國的朝政便落到了趙高等人的手中,在趙高等人的把持下,賦稅嚴重,致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終於是在秦朝末年,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陳勝和吳廣作為第一批起義軍,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對抗秦朝政權,成立了所謂的"張楚"政權,陳勝以"楚王"自稱,天下群雄見狀,也是紛紛起義,領兵造反,劉邦和項羽就在其中。九月份,項梁、項羽叔侄二人帶兵在會稽發動了起義,尊項梁為首,稱武信君,同樣是在九月,劉邦也發動了起義,因為劉邦起義的地方是在沛縣,所以他以沛公自稱。

陳勝吳廣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了,但起義軍並沒有因此覆滅,二年,項梁召在薛縣召集了各個起義軍的首領,商談起義的事情,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擁立了楚懷王為義軍首領,藉助楚懷王的名號,成功的招納了大批人馬,此時的劉邦也投靠在項羽的麾下。劉邦項羽的起義軍隊,成功的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但因為楚懷王定下的"先入關者為王"但約定,使得劉邦項羽之間有了隔閡,最終反目成仇,展開了"楚漢之爭"。

所謂"楚漢之爭",指的便是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秦朝覆滅後空缺出來政權,從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想必各位都知道了,兵多將廣的項羽一方最終戰敗,以項羽自刎烏江而告終,獲勝的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了漢高祖。這個結果看起來是否有些奇怪,為什麼兵力強盛的項羽一方反倒戰敗了,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項羽的戰敗是有原因的。

《北史》中這樣評價項羽:"項羽人身亦何由可及,但天命不至耳。項羽布衣,率烏合眾,五年而成霸王業。陛下藉父兄資財得至此,臣以謂項羽未易可輕。臣何止方於范增?縱擬張良,亦不能及。"

由鴻門宴劉邦成功脫身入手,分析楚漢之爭項羽戰敗的原因

清朝繪製項羽像

剛愎自用,用人不信

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成就了一番事業的明君,都是"親賢臣,遠小人"的,而項羽卻不然,他的用人觀念是隻重用項姓人,排斥異姓人。這樣的用人觀念是很有問題的。最開始的時候,韓信、黥布、陳平,都是項羽手下的文臣武將,但在這樣的用人政策下,得不到重用的他們都紛紛棄楚投漢,效忠劉邦了。而後期項羽手下唯一能出謀劃策的謀士范增,也因為受到項羽的猜忌,辭官還鄉了。

而對於身邊的項姓族人,項羽一向是言聽計從,不加懷疑的。比如說項伯,項伯雖然一直在項羽身旁,但卻是一心向漢的,暗中一直給劉邦通風報信。項羽想要殺劉邦,項伯便事先通知了張良,讓他們逃跑,同時還作為說客說服了項羽,放了劉邦一條生路,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想要刺殺劉邦,也是被項伯給擋了下來。項伯三番兩次壞了項羽的計劃,縱然如此,項羽依舊是對項伯深信不疑。

陳平使用的反間計之所以能成功,便是針對了項羽這樣的用人特點,只相信項姓族人,而對身邊的謀士武將始終抱有懷疑的態度。范增對項羽可謂是忠心耿耿,但在反間計之下,依舊被項羽所懷疑,范增只得告病還鄉。陳平的反間計一而再再而三的得手,鍾離昧、龍且等人也都不被信任,最終項羽只落得了孤家寡人的下場

《漢書》記載道:"項羽以故疑范增,稍奪之權。范增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行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由鴻門宴劉邦成功脫身入手,分析楚漢之爭項羽戰敗的原因

范增

婦人之仁,有勇無謀

項羽的武藝在當時無可匹敵,是毋庸置疑的,基本上他參與的戰爭,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舉個例子,史書上記載,在一次與劉邦軍隊作戰的過程中,劉邦一方派出了大將樓煩,一連射殺了項羽軍隊三名大將,項羽一怒之下親自上場,而樓煩看到對手是項羽之後,"遂走還入壁",可見項羽的威勢。不過因為項羽的個人能力太強了,以至於他並不重視對手下的訓練,除了他之外,他手下很難找出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

歷史上項羽最有可能擊殺劉邦的機會,便是在"鴻門宴"上,鴻門宴中,劉邦只帶了張良和樊噲來赴宴,本應是一舉殲滅劉邦的大好機會。項羽聽聞劉邦有反叛自己的意圖,本來是怒髮衝冠的,但是在鴻門宴上看到劉邦後,聽到了劉邦低聲下氣的表態,頓時就火氣大消,甚至還把消息的來源都告知了劉邦,直接把自己的隊友給賣了。而項羽見到樊噲直闖營帳後,不僅沒有動怒,甚至很是欣賞樊噲的勇猛,賞賜了豬肉,可見項羽是有勇無謀的。

范增曾與項羽約好,飲酒期間刺殺劉邦,但與劉邦相談甚歡的項羽並不理會范增。范增只能派出了項莊,讓他以舞劍助興為藉口,刺殺劉邦,不料想被項伯攔了下來,最終劉邦趁機逃回了自己的大營之中。可能在項羽的眼中,只有衝殺在戰場之上,光明磊落的擊潰劉邦,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對於這種伎倆,他不屑使用。可見他的政治眼光是多麼的狹隘。當斷不斷,著實是婦人之仁,難怪范增會罵:"豎子不足與謀!"

《晉書》對鴻門宴未殺劉邦也表示惋惜,有言道:"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

由鴻門宴劉邦成功脫身入手,分析楚漢之爭項羽戰敗的原因

鴻門宴

濫殺無辜,民心不復

楚懷王熊心,本是項羽為了招攬眾起義軍,推舉的"義王",有了義王的名號在,的確收編了許多義軍。義軍尊義王為首領,義王熊心封將領時,宋義的官職在項羽之上,這引起了項羽的不滿,於是除掉了宋義。項羽殺宋義,除掉了自己的絆腳石,無可厚非,但他在劉邦入秦後,為了不履行承諾,竟然殺害了義王,這樣一來,無疑是使得各路義軍寒心,同時將"弒君賊"的名號,加到了自己頭上,讓劉邦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他。

項羽攻打下章邯,收服了二十萬秦朝的降兵,準備進入關中,但路途之上,項羽多疑的性格又發作了,他懷疑這二十萬降兵在自己的軍隊之中,會有變故發生,於是與手下的謀士商議了一番,竟然將這二十萬人全部坑殺了。要知道,坑殺降軍,本就是令人不恥的事情,而這二十萬軍士被坑殺,就意味這二十萬個家庭支離破碎,項羽的這個做法,使得平民百姓對他失去了忠心。

項羽入主咸陽後,殺掉了原本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霸佔了子嬰的妻妾,在咸陽居住了幾個月後,便打算衣錦還鄉,而且臨走之時,還生起了一把大火,火燒了阿房宮,根據史料記載,這場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還沒有熄滅。有百姓看不慣項羽的做法,罵了一句"沐猴為冠耳",竟然直接被項羽抓起來,活活煮死了。因為一句話便慘遭毒手,項羽入主咸陽,與先前劉邦在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百姓自然便都偏向了劉邦一方。

《史記·項羽本紀》中對項羽的做法有這樣的記載:"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由鴻門宴劉邦成功脫身入手,分析楚漢之爭項羽戰敗的原因

火燒阿房宮

評價

項羽一路走來,唯一的目標就是推翻秦朝統治,為楚國復仇。鴻門宴之上,項羽為什麼對范增的暗示視而不見,為什麼放走了劉邦。一來可能是因為項羽認為設計謀害,勝之不武,二來便是當時的項羽並沒有一統天下的意圖。項羽的想法只是伐秦復仇而已,想要項羽成為天下共主的,只是輔佐他的范增罷了。這與自一開始起義,便想著"取而代之"的劉邦想必,無疑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差距的。

作為一個領導者,項羽本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下屬,會使大臣們猜忌聯想,揣摩主公的意圖。而項羽過於自傲,做事只相信自己,而且對於屬下並不是完全的相信,這就給了屬下很大的壓力。文臣武將便會自然而然的分為兩派,一派人選擇離開項羽,另謀二主,另一派人選擇盲目相信,形成了對項羽的個人崇拜,這樣便成為了一個獨裁的統治,沒有謀士出謀劃策的政權,終究是不能長久的

項羽在推翻了秦朝統治之後,並沒有建立統一的王朝,而是分封各路諸侯,想要恢復春秋時期的局面,這樣無疑是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的,而且群雄並立的局面,並不是百姓所期盼的和平的天下。百姓之所以支持義軍,推翻秦朝的統治,正是因為秦朝的統治過於殘暴,百姓苦不堪言。而項羽雖然達成了覆滅秦朝的目標,但手握大權的他,燒殺搶掠,欺男霸女,與秦朝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百姓自然也不會站到他這一邊。

比起武力,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但他善於用人,項羽一方的人才,大多數都被劉邦挖了過來,成為了對抗楚軍的中堅力量。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即使劉邦父親被項羽抓到了,劉邦依舊不受降。而且劉邦老奸巨猾,他本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但入主咸陽時,硬是剋制住了自己,不斂財,不近美色,還與百姓"約法三章",廢除秦朝苛政,給與百姓利處,拉攏了民心,故而前期戰爭劉邦屢戰屢敗,但仍是有人投奔他的軍隊。由此看來,項羽的失敗是有原因的,相比起一朝之君,他更適合做一個廝殺在戰場的武將。

參考文獻:《史記》、《晉書》、《漢書》、《北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