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鸿门宴刘邦成功脱身入手,分析楚汉之争项羽战败的原因

引言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沙丘因病逝世,终究也没能寻得不老药,羽化成仙。而没有了秦始皇的威压在,赵高等人便发动了政变,先是假传诏书,命令公子扶苏自尽,又拥戴二子胡亥登基,成为了秦二世。因为秦二世昏庸无能,所以秦国的朝政便落到了赵高等人的手中,在赵高等人的把持下,赋税严重,致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终于是在秦朝末年,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和吴广作为第一批起义军,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对抗秦朝政权,成立了所谓的"张楚"政权,陈胜以"楚王"自称,天下群雄见状,也是纷纷起义,领兵造反,刘邦和项羽就在其中。九月份,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带兵在会稽发动了起义,尊项梁为首,称武信君,同样是在九月,刘邦也发动了起义,因为刘邦起义的地方是在沛县,所以他以沛公自称。

陈胜吴广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了,但起义军并没有因此覆灭,二年,项梁召在薛县召集了各个起义军的首领,商谈起义的事情,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了楚怀王为义军首领,借助楚怀王的名号,成功的招纳了大批人马,此时的刘邦也投靠在项羽的麾下。刘邦项羽的起义军队,成功的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因为楚怀王定下的"先入关者为王"但约定,使得刘邦项羽之间有了隔阂,最终反目成仇,展开了"楚汉之争"。

所谓"楚汉之争",指的便是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秦朝覆灭后空缺出来政权,从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想必各位都知道了,兵多将广的项羽一方最终战败,以项羽自刎乌江而告终,获胜的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汉高祖。这个结果看起来是否有些奇怪,为什么兵力强盛的项羽一方反倒战败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项羽的战败是有原因的。

《北史》中这样评价项羽:"项羽人身亦何由可及,但天命不至耳。项羽布衣,率乌合众,五年而成霸王业。陛下藉父兄资财得至此,臣以谓项羽未易可轻。臣何止方于范增?纵拟张良,亦不能及。"

由鸿门宴刘邦成功脱身入手,分析楚汉之争项羽战败的原因

清朝绘制项羽像

刚愎自用,用人不信

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成就了一番事业的明君,都是"亲贤臣,远小人"的,而项羽却不然,他的用人观念是只重用项姓人,排斥异姓人。这样的用人观念是很有问题的。最开始的时候,韩信、黥布、陈平,都是项羽手下的文臣武将,但在这样的用人政策下,得不到重用的他们都纷纷弃楚投汉,效忠刘邦了。而后期项羽手下唯一能出谋划策的谋士范增,也因为受到项羽的猜忌,辞官还乡了。

而对于身边的项姓族人,项羽一向是言听计从,不加怀疑的。比如说项伯,项伯虽然一直在项羽身旁,但却是一心向汉的,暗中一直给刘邦通风报信。项羽想要杀刘邦,项伯便事先通知了张良,让他们逃跑,同时还作为说客说服了项羽,放了刘邦一条生路,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想要刺杀刘邦,也是被项伯给挡了下来。项伯三番两次坏了项羽的计划,纵然如此,项羽依旧是对项伯深信不疑。

陈平使用的反间计之所以能成功,便是针对了项羽这样的用人特点,只相信项姓族人,而对身边的谋士武将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范增对项羽可谓是忠心耿耿,但在反间计之下,依旧被项羽所怀疑,范增只得告病还乡。陈平的反间计一而再再而三的得手,钟离昧、龙且等人也都不被信任,最终项羽只落得了孤家寡人的下场

《汉书》记载道:"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范增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行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由鸿门宴刘邦成功脱身入手,分析楚汉之争项羽战败的原因

范增

妇人之仁,有勇无谋

项羽的武艺在当时无可匹敌,是毋庸置疑的,基本上他参与的战争,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举个例子,史书上记载,在一次与刘邦军队作战的过程中,刘邦一方派出了大将楼烦,一连射杀了项羽军队三名大将,项羽一怒之下亲自上场,而楼烦看到对手是项羽之后,"遂走还入壁",可见项羽的威势。不过因为项羽的个人能力太强了,以至于他并不重视对手下的训练,除了他之外,他手下很难找出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

历史上项羽最有可能击杀刘邦的机会,便是在"鸿门宴"上,鸿门宴中,刘邦只带了张良和樊哙来赴宴,本应是一举歼灭刘邦的大好机会。项羽听闻刘邦有反叛自己的意图,本来是怒发冲冠的,但是在鸿门宴上看到刘邦后,听到了刘邦低声下气的表态,顿时就火气大消,甚至还把消息的来源都告知了刘邦,直接把自己的队友给卖了。而项羽见到樊哙直闯营帐后,不仅没有动怒,甚至很是欣赏樊哙的勇猛,赏赐了猪肉,可见项羽是有勇无谋的。

范增曾与项羽约好,饮酒期间刺杀刘邦,但与刘邦相谈甚欢的项羽并不理会范增。范增只能派出了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借口,刺杀刘邦,不料想被项伯拦了下来,最终刘邦趁机逃回了自己的大营之中。可能在项羽的眼中,只有冲杀在战场之上,光明磊落的击溃刘邦,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对于这种伎俩,他不屑使用。可见他的政治眼光是多么的狭隘。当断不断,着实是妇人之仁,难怪范增会骂:"竖子不足与谋!"

《晋书》对鸿门宴未杀刘邦也表示惋惜,有言道:"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而羽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

由鸿门宴刘邦成功脱身入手,分析楚汉之争项羽战败的原因

鸿门宴

滥杀无辜,民心不复

楚怀王熊心,本是项羽为了招揽众起义军,推举的"义王",有了义王的名号在,的确收编了许多义军。义军尊义王为首领,义王熊心封将领时,宋义的官职在项羽之上,这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于是除掉了宋义。项羽杀宋义,除掉了自己的绊脚石,无可厚非,但他在刘邦入秦后,为了不履行承诺,竟然杀害了义王,这样一来,无疑是使得各路义军寒心,同时将"弑君贼"的名号,加到了自己头上,让刘邦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他。

项羽攻打下章邯,收服了二十万秦朝的降兵,准备进入关中,但路途之上,项羽多疑的性格又发作了,他怀疑这二十万降兵在自己的军队之中,会有变故发生,于是与手下的谋士商议了一番,竟然将这二十万人全部坑杀了。要知道,坑杀降军,本就是令人不耻的事情,而这二十万军士被坑杀,就意味这二十万个家庭支离破碎,项羽的这个做法,使得平民百姓对他失去了忠心。

项羽入主咸阳后,杀掉了原本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霸占了子婴的妻妾,在咸阳居住了几个月后,便打算衣锦还乡,而且临走之时,还生起了一把大火,火烧了阿房宫,根据史料记载,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有百姓看不惯项羽的做法,骂了一句"沐猴为冠耳",竟然直接被项羽抓起来,活活煮死了。因为一句话便惨遭毒手,项羽入主咸阳,与先前刘邦在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姓自然便都偏向了刘邦一方。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做法有这样的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由鸿门宴刘邦成功脱身入手,分析楚汉之争项羽战败的原因

火烧阿房宫

评价

项羽一路走来,唯一的目标就是推翻秦朝统治,为楚国复仇。鸿门宴之上,项羽为什么对范增的暗示视而不见,为什么放走了刘邦。一来可能是因为项羽认为设计谋害,胜之不武,二来便是当时的项羽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意图。项羽的想法只是伐秦复仇而已,想要项羽成为天下共主的,只是辅佐他的范增罢了。这与自一开始起义,便想着"取而代之"的刘邦想必,无疑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距的。

作为一个领导者,项羽本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下属,会使大臣们猜忌联想,揣摩主公的意图。而项羽过于自傲,做事只相信自己,而且对于属下并不是完全的相信,这就给了属下很大的压力。文臣武将便会自然而然的分为两派,一派人选择离开项羽,另谋二主,另一派人选择盲目相信,形成了对项羽的个人崇拜,这样便成为了一个独裁的统治,没有谋士出谋划策的政权,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项羽在推翻了秦朝统治之后,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王朝,而是分封各路诸侯,想要恢复春秋时期的局面,这样无疑是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而且群雄并立的局面,并不是百姓所期盼的和平的天下。百姓之所以支持义军,推翻秦朝的统治,正是因为秦朝的统治过于残暴,百姓苦不堪言。而项羽虽然达成了覆灭秦朝的目标,但手握大权的他,烧杀抢掠,欺男霸女,与秦朝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百姓自然也不会站到他这一边。

比起武力,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但他善于用人,项羽一方的人才,大多数都被刘邦挖了过来,成为了对抗楚军的中坚力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即使刘邦父亲被项羽抓到了,刘邦依旧不受降。而且刘邦老奸巨猾,他本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但入主咸阳时,硬是克制住了自己,不敛财,不近美色,还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政,给与百姓利处,拉拢了民心,故而前期战争刘邦屡战屡败,但仍是有人投奔他的军队。由此看来,项羽的失败是有原因的,相比起一朝之君,他更适合做一个厮杀在战场的武将。

参考文献:《史记》、《晋书》、《汉书》、《北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