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听蒯彻还会死吗?

唇唇欲動1


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以鸿沟为界就乐天喜地的回彭城吃喝玩乐去了。刘邦也正欲回关中休养生息被张良陈平点醒,不可退兵应呈势攻击夺取天下,可令彭越在其后断其粮道,令韩信,英布同来助战以求一击而定天下。刘邦大喜,于是又背信弃义大举进攻占领了大片土地城池。楚王项羽正乐不思蜀昏天暗地的歌舞升平,突报刘邦入侵不觉盛怒,乃发兵十余万,亲领三万铁骑金戈铁马七八日便袭致刘邦营垒,被打了个鸡犬不宁溃退百余里。损失了十余万人马,刘邦思前想后不禁大怒,若韩信,英布,彭越,齐来岂会大败。~~~~不几日一谋士向项王献计献策,我与蒯彻私交甚厚,大王可交好齐王韩信分汉王军势必会宜于楚国,王大喜遣使入齐金银满车美女十余,楚使见蒯彻言明来意于是蒯彻引见齐王韩信,言当今天下以呈三分大势,王助楚则楚胜,王扶汉则汉必霸,但皆为下略,今王贵为齐王有领兵几十万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何不裂土分疆自利为尊。那汉王刘邦非善类,王别忘了封齐王之事。韩信左思右想,思楚王凶险无德暴劣岂可依靠。想己身本为一介书生酸儒手无寸铁傳机之力,被汉王披以金甲拜为大元帅,有抚车驾何其荣也。于是拒绝蒯彻之言,,,,蒯彻大惊王不用汝谋必为汉王而害齐王不信,蒯彻随隐退山林以避祸事。汉王刘邦依张良言,遣使入齐见韩信,彭越,英布,言击败项羽,必裂土分茅共享天下。于是各位大王领本部人马汇集于垓下统为百万大军,以韩信为大元帅,布下了十面埋伏阵,入夜张良有献了四面楚歌之计,一夜间几十万大军只留下千余骑。次日一早被一击即中项王自刎于乌江岸边,韩信随为杰出的伟大军事家然德行有缺,无政治权谋之术,当大元帅尚可,为一国己主恐免为其难。随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终为一个奴才命而已。











94310417小云


感觉蒯彻就像项羽的奸细,让韩信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等于拆散一股结实的绳子,韩信会死的更快更惨。

蒯彻三足鼎立之策可行吗?

从《史记》记载看,蒯彻在韩信军中并没有任什么重要职务,就是一个门客,第一次打齐国时,他以范阳养辩士的身份劝韩信以武力抢郦生的功劳,结果害死了郦生,也让刘邦加重了对韩信戒心。第二次更是蹊跷,项羽使者前脚走,蒯彻就以齐国人的名义出现,并且劝韩信与刘、项三分天下,而且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出,他很清楚韩、刘、项三方实力,如果韩信和项羽、刘邦哪方联合,哪方就可获胜,但是如果打破联合,三方各自为政的话,会不会呈鼎足之势呢?

各方形势分析

当时正是楚汉争霸胶着期,随着刘邦势力的强大,项羽丧失了屡战屡胜的气势,特别是灌婴杀龙且后,楚军士气低落,在追击汉军时,部队在京、索之间,被成皋以西的山地阻挡,与汉军对峙三年,无法顺利进击。此时项羽无论从兵力、补给,还是士气,都无法与前期与秦军做战时相比,正处滑坡阶段。

刘邦一直是只打不死的小强,可谓屡败屡战,多次在楚军围困中化险为夷,被楚军杀成光杆司令,又厚颜无耻的抢走韩信的十万大军,占据山河险要地形,和项羽打消耗战,要不是后方有个萧何拚尽全力为汉军补给,士兵连饭都吃不上。

韩信却鸿运当头,从一个管粮草的小官,一跃成为大将军,而且是刘邦亲自授职,上任后三把火烧得旺,先灭魏国杀了魏王豹;之后攻三万人破赵国二十万大军,活捉赵王歇;用李左车的计谋迫降了燕国;平定齐国时,捎带杀了楚国大将龙且,势如破竹,顺水顺风。

从当时的形势看,韩信无论从声势,到军力,暂时处于强盛期,有与刘、项抗衡的实力,但从长远看,能否形成鼎足之势,韩信有硬伤。

韩信有哪些硬伤?

硬伤之一:基础不扎实。项羽基础最好,他是楚国名门之后,凭借项燕的号召力,赢得楚国百姓的依赖,有一大群磁粉,一呼百应,直到死后,很从楚国人都不相信是真的,一直坚决支持项羽不降汉。

刘邦虽然地痞出身,但他有群众基础,凭借仗义的性格,黑白两道都有支持者,加上刘邦特别会用人,身边有几个得力的左膀右臂,文有萧何、张良、曹参,武有周勃、英布、夏侯婴,在攻占秦国首都咸阳后,更是名声大噪。

韩信更像个暴发户,他不会经商,不会种地,也没被推荐当官,游手好闲,一直不被人待见,在淮阴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被卖肉的欺负;投奔项梁后,人家没正眼瞧过他;跟项羽后,只当个管车马的小官;跑到刘邦部队后,也只是个粮草官。后来被萧何发现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夜之间从芝麻官一跃成为大将军。但他毕竟只是个带兵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培养好的部队还经常被刘邦拐走,有个好朋友钟离眛还是从项羽部队逃跑过来的,因此他上没有大将帮助,下没有兵士支持,基础太差,如果割据一方,很难服众,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硬伤之二:胸无大志。韩信没有想过当什么皇帝,他的目标不远大,当个齐王就满足了,《史记》记载: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也就是说韩信小富即安,做个齐完已经完成了他的人生目标,这也是平衡车蒯彻诟病:

“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檐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用白话说就是“甘心做奴仆杂役的人,就会失去争夺君权的机会,留恋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位置。”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韩信胸中没有大舞台,不会有大的成就。

硬伤之三:过于仁厚。韩信一直对刘邦充满感恩,他觉得汉王识人善用,有知遇之恩,不能辜负刘邦。其实刘邦只是看重他的能力,一直对他不信任。韩信的仁厚说明他没有帝王气魄,驾驭不了国家和臣民。

三个硬伤注定韩信没有称霸一方的能力,就像他对刘邦说的,他就是一个带兵的,带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在治理国家和用人上,他远远比不上刘邦,刘邦才是“将将”的大才。

如果听了蒯彻的话,离开刘邦,那么形势将大变,刘邦被断臂,独木头难支;项羽得到喘息的机会,将重振雄风,很快可以击垮刘邦的汉军。而韩信虽然暂时可以割据一方,当项羽干掉刘邦后,就会全力对付这个不依附他自立为王的叛逆,如果项羽联合诸侯全力进攻,没人同盟的韩信,再有计谋也是无法抵挡的,残暴的项羽估计会凌迟这个背叛他的家伙。

蒯彻所作所为很像是项羽的奸细,按他的话做,韩信、刘邦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历史将被重写。


聋王异史


蒯彻确实是个很厉害的谋士,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厉害,为韩信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可惜韩信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不听其计,最后被吕后所杀。蒯彻后被刘邦放了,做了曹参的宾客。个人认为如果韩信真的听了蒯彻的计谋,那么历史必将改写,就跟鸿门宴一样,项羽如果听了范曾的话,也不会有汉家天下。历史不会重演,可惜了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天清日晏2013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汉四年(前203年),汉将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

蒯通游说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苗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

韩信最终通过自己的军事突袭平定了齐国,于是派人请求刘邦册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敌国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正在荣阳受围困,一听韩信请求封为齐王的信息后,愤怒不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被困在这里这么长时间,日夜都 盼望着他能赶来帮我,没想到他竟然要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的旁边,张良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无可奈何,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于是,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如此精明的人,反应相当快,立即感觉之前的失言,于是改口假装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做个代理的王!”刘邦本来就很爱骂人,因此他之前这一骂也并没人觉得奇怪,况且先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

于是在同年的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楚。将韩信封为正式的齐王,安抚韩信,使他坚定站在刘邦的一边。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韩信采取了暂时妥协的方法,却成功地拉拢住了韩信,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在刘邦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

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试图说服韩信割据一方,说辞要点有四,前三点是: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勾践、文种、范蠡为例说明。蒯彻的说词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道理也是浅显易懂。蒯彻的说辞的确打动了韩信,韩信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一番。

但韩信因为在项羽属下任职时不受重视而在刘邦麾下受到重用的对比,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最后帮助刘邦在垓下消灭了项羽的军队,刘邦最终统一了天下!但刘邦对攻必取、战必胜的韩信一直很忌惮,先把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接着又以韩信叛乱的名义俘获降封为淮阴侯,感觉鸟尽弓藏的韩信因为参与到响应陈豨的叛乱当中被人告发,最后被吕后联合韩信一直信赖有加的萧何以平定叛乱、群臣共贺的名义进宫,在长乐宫的钟室被吕后杀掉!韩信临斩时非常悔恨地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综合史料分析,韩信选择继续效力于刘邦麾下没有选择三足鼎立,是因为对刘邦的敬服,对刘邦实力的忌惮。

刘邦“将将”的能力

刘邦曾问过韩信关于带多少兵的问题,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刘邦问他,为什么我能擒你。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而且这种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么是“将将”,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能指挥将军们打仗,至少要加上知人善用以及控制将领的能力。

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驭人。这可是很不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作好这些的人并不多。而刘邦则是帝王中的姣姣者,韩信对刘邦不忍背信弃义的行为来看,就是刘邦“将将”的能力。此外,刘邦麾下还有着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些人的实力虽然比韩信要弱上一个或者几个层次,但胜在猛将如云。

刘邦对韩信的超强控制力

刘邦对韩信麾下兵士有着超强的控制力,能够轻而易举地收其兵权,这从刘邦三次收复韩信的兵权可以看出。

第一次刘邦得到韩信军是在前205年,韩信大破魏王豹,平定魏、代等地后,刘邦派人收其精兵,只给韩信留下几万人,去和赵国几十万大军战斗。

第二次在前204年,韩信破赵降燕,平定北方。刘邦突然驰入韩信军营,到其卧室收其兵符印信,韩信竟然还在睡梦中。

第三次在前202年,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也以突然的手段夺取韩信的大军(“高祖袭夺齐王军”)。

其中第一次是比较正常的,而后两次就耐人寻味了。韩信绝非马虎人,他从没有被敌军偷袭成功过。刘邦能直进他卧室,只能有一种解释:在韩信身边有刘邦的内线,刘邦通过内线能轻而易举的控制韩信,并且轻而易举的缴获他的队伍。

刘邦麾下谋士的能力

前201年,刘邦想整治下军功赫赫的韩信,陈平给他出主意,要以皇帝狩猎,诸侯来见皇帝时的名义,在见面时突然袭击抓住韩信。果然,韩信就这样被陈平设计轻而易举的擒获,被剥夺了楚王的爵位,改封淮阴侯。除了陈平,刘邦手下还有如张良、萧何这样优秀的谋士。韩信对张良的能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萧何的能力无疑都有着深刻认知和清醒的判断。

韩信对手下兵士的控制能力非常弱

虽然韩信攻必取、战必胜,但他给人的印象是归属于刘邦旗下的一员大将,他的一切权力和军队的管控都来自于刘邦的授权,没有刘邦的授权,他就成了无水之鱼。此外,从韩信与麾下兵士的感情来说,韩信也并没有值得称道的个人魅力,能让麾下将士只听从他的个人命令,一切以韩信马首是瞻、感恩戴德,而从韩信被擒杀后,并没有生前属于自己的部下,打着为韩信复仇的名义进行叛乱。种种表现来看,韩信对手下兵士的控制能力实在一般,其平时没有注重拉山头、建立自己亲信队伍的行为。

综合分析,韩信如果听取了蒯彻的说辞,谋划三足鼎立的局面,脱离了刘邦的控制,韩信仍然不会取得个人成功,最大的可能性是提早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提早遭致刘邦的擒杀!


百闻广记小书童


韩信不会死,楚汉之争也不会四年结束,而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至于最后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韩信取得最后的胜利也不是不可能。

楚汉之争:是楚胜,还是刘胜,不是取决于楚刘,而是取决于韩信

楚汉对峙末期,韩信站在了主导性的地位,向楚则楚胜,向汉则汉赢……

很多人不相信,韩信有这么重要吗?过度夸张了吧!

我们首先看三个人对韩信的评价

一、蒯彻

第一个人便是今天的主人公蒯彻,蒯彻对韩信的劝谏是以相面对话的方式进行的。

蒯彻:“我曾经学过给人看相的技能”

韩信问道:“先生怎么看相呢?”

蒯彻答道:“看相主要从骨骼、面色、决定三方面”

韩信说:“先生看看我的面相如何?”

蒯彻道:“从面相看您不过是封个侯,并且还隐藏着危险,但是在背相上看,则富贵无比”

韩信追问:“怎么说?”

蒯彻进言道:

韩信的谋士:蒯彻影视剧形象

“起初,天下人起兵,烽火燎原,但关心的只是灭秦而已,如今楚汉相争已有三年,天下人无不经历战乱之苦,苦不堪言,项羽刘邦鏖战于荥阳三年而不可进不可退,已成焦灼之势,三年不能破此态势,说明双方已经技穷,只是勉强支撑罢了。而如今您占据广阔的齐、赵等地,拥强大之兵,楚、汉的命运尽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帮楚则楚胜,帮汉则汉赢。倘若您谁也不帮,必可成三足鼎立之势,日后以正义之师,插手于楚汉之争,调节双方,解救战乱中的百姓,再后您兵锋所指,谁敢不从?”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便是蒯彻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对韩信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二、武涉

武涉对韩信说:

“天下人不满暴秦的统治,合力而推翻他,根据每个人的功劳,分封土地,各立为王,汉王刘邦不安分守己,擅自出关,抢夺三秦之地,向东攻打楚国,刘邦是不可信任的。刘邦的野心不仅仅是一块封地,而是整个天下,如今您全心全意为刘邦卖命,最后却也要被刘邦所擒获,您之所以能够保全到现在,是因为有项王在啊,项王被消灭了,下一个就是您。如今,您站在汉王一方则汉王胜,站在项王一方则项王胜,不如您反叛刘邦,帮住项王,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岂不是很好?”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涉这个人不太出名,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他的身份是项羽的使者,他是项羽派遣游说韩信的人,武涉所表达出来的正是项羽的想法。

项羽的说客:武涉影视剧形象

项羽是一个多么心高气傲的人,面对自己曾经的下属,项羽如果不是别无他法,也不会这样低姿态的去拉拢韩信。

三、张良

汉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地,上书向刘邦讨封假齐王,此时正是楚汉对峙的关键时刻,韩信此举颇有点威胁的意思,因此刘邦大怒,而就当刘邦要发怒的时候,张良劝谏说道:

“目前,我们汉军所处不利地位,怎么能不让韩信封王呢,现在必须安抚韩信,封他为王,否则会发生变故,不利于我”。

张良的潜台词就是,这时必须安抚韩信,倘若韩信反叛,则天下大势难说矣!

谋士张良形象

项羽让韩信中立,不要在帮刘邦;刘邦拉拢安抚韩信帮自己;韩信自己人蒯彻更是力劝韩信,三分天下,可见此时韩信的重要程度。

韩信帮项羽则项羽胜,帮我刘邦则刘邦赢,一点也不夸张。

韩信靠什么在楚汉之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还要从彭城之战说起……

彭城之战刘邦大败,一路退败,直到退到荥阳时方稳住阵脚,利用地形险要地挡住了项羽的进攻,但是此时汉军一直处于弱势。

而本来投奔刘邦的各路诸侯则又纷纷倒戈,或自立为王,或向项羽示好,此时于汉军非常不利。

刘邦于荥阳与项羽对峙,只能说是勉强支撑,甚至有好几次刘邦都险些败退,幸好有萧何源源不断的补给,以及彭越对项羽后方的不断骚扰,才使刘邦勉强坚持了下来,记住这是勉强支撑。

楚汉之争荥阳对峙地形图

由于战局的不利,刘邦不得已向项羽讲和,以荥阳为界,东归项羽,西归刘邦,以求喘气之机,起初项羽是答应了的,但是由于项羽身旁谋士范增的力阻,和谈没有成功。

刘邦没有办法,又给了陈平四万金,让陈平去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等人的关系,致使范增赌气出走,死在了半路上。

刘邦求和掩人耳目,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这看出了刘邦很有计谋手段,但是同时也看出了刘邦正面战场的不利,迫使刘邦不得不另想他法。

就在刘邦身处困境之时,韩信提出破敌之策,既然正面打不过项羽,那么就开辟第二战场,形成北、西、南三方对项羽战略包围。

起初,刘邦等人是不同意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刘邦此时全力抵抗项羽,自顾不暇,倘若此刻分兵,能否地挡住项羽实在不好说;

二是即便北上,北上至少要打败魏、代、赵、燕、齐五国方能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这五国无不是地大物博之国,面积加在一起,比刘邦拥有的土地还要多,韩信能否成功?这是一个疑问。

上图:楚汉时期诸侯国势力分布图 特殊标识处为魏、代、赵、燕、齐

但是最后,刘邦还是同意了韩信的想法,而只给他很少的兵马,看他能否创造奇迹。

韩信分兵自主之后,尽显军事才华,仗仗以少胜多,败魏、灭代、平赵、降燕、胜齐,自此北方诸国全部征服,从而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

尤其是三齐之地被韩信平定后,给了项羽极大的震撼,如下图:齐地紧挨着项羽的楚地,齐地被破,项羽的老巢彭城直接面临危险。

白线标记处为三齐之地:离项羽老巢彭城十分之近

项羽无奈,为了阻止韩信,不得不分兵回援,项羽分兵二十万,派遣大将龙且带领二十万大军前去阻止韩信,救援齐地,而此时项羽一共就三十万兵力,此时分兵二十万给龙且,可见项羽对齐地的重视、对韩信的重视。

韩信大战龙且:淮水之战

龙且是项羽手下最能征善战的大将之一,龙且率领大军救援齐地,与韩信对峙于淮水,数十万大军陈列在淮水两岸,气势雄伟。

韩信知道龙且能征善战,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韩信派遣士兵连夜在淮水上游赌了上万个沙袋,以至第二天早晨,淮水河水位大大降低,韩信派遣士兵趟水过河,而过到一半假装害怕又退了回来。

龙且见此,觉得韩信不足为惧,于是下令过河,决战韩信,就在龙且率领部队过河一半之时,韩信又命士兵,迅速将堵在淮水的沙袋全部撤走,一时间淮水之水波涛汹涌,冲击下来,将龙且的部队拦腰斩断,切成两节,一部分士兵被水淹死,一部分还未过河,只有龙且带着少部分士兵过河成功,这等于羊入虎口,韩信一举将龙且在内的先头部队全部歼灭,剩下的楚军四散而逃,二十万大军一日之内损耗殆尽。

淮水之战:韩信水淹龙且

淮水之战,韩信水淹龙且,用兵如神,一代兵仙的称号名不虚传!

自此便形成了,上述所说的:

韩信帮项羽则项羽胜、帮刘邦则刘邦赢

的天下大势!

刘邦并不是注定的天子

韩信自从刘邦处分离自主后,屡建奇功,占据北方,执掌天下……

反观刘邦,与项羽荥阳对峙,久处下风,只是勉强支撑罢了,项羽未分兵之际,三十万大军将刘邦压制的透不过气,而在项羽分走兵力二十万后,刘邦在正面战场仍然占据不了上风。

楚汉争霸后期的形势是这样的:

项羽拥兵10万于荥阳与刘邦对峙

刘邦拥兵20万于荥阳与项羽对峙

韩信有兵30万,占据黄河以北之地

楚汉争霸末期:项羽、刘邦、韩信兵力数量对比

在楚汉对峙,拼的你死我活之际,韩信已经默默发展成为兵力最多的势力。

此时,别说韩信背叛刘邦而帮助项羽,即便韩信只是原处不动,刘邦都很难打胜项羽,楚汉争霸的后期,主宰天下的不是刘邦,更不是项羽,而是韩信。

所以,倘若此时韩信背叛刘邦,即便刘邦再有政治头脑,面对绝对力量的压制,也只能含恨收场。

况且刘邦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项羽犯过错误、韩信犯过错误,难道刘邦就没犯过错误吗?

刘邦先入关中,占据咸阳,也沉迷于金银女色,险些犯下大错;刘邦入主彭城后,花天酒地,五十六万联军被项羽三万军队打的落花流水,险些命丧当场……

彭城之战:刘邦措手不及

所以,刘邦并不是不可击败的完人,他最后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运气也是一方面。

结语

一个人的定位很重要,刘邦最初的定位就是要做帝王、项羽最初的定位是做霸王、而韩信最初的定位则就是将军……

果然最后刘邦成为了帝王、项羽成为了霸王,而韩信只成为了将军。

倘若,韩信一开始就有帝王之心,多一份心机,刘邦还怎能轻易夺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多一份准备,又岂会在抉择之际无法抉择?

韩信虽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但是他仍然对“情义”抱有幻想,若是普通人,这是难得的品质,但是在群雄争霸之间,“情义”则成为了“包袱”。

韩信受制于“情义”,致使他没有迈出最后一步。

而倘若韩信最后能够看破“情义”,迈出那关键的一步,我认为韩信不会有最后的悲剧,相反他能够闯出另一番天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会,一定会死 只不过这种事可能不再是全家被诛,可能只是他一个人,他的家人亲属和部下可能受到了影响就比较小。 韩信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统治者能够造成威胁,功高震主是一方面儿 统治者不愿意看到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中国有句古话 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纵然他绝不会对统治者造成实际上的威胁,但怪只怪他有能力威胁到统治者 假如他当时听从了, 最好的可能就是说只有他一个人死,他的后代可能会继承他的爵位封地财富,与国同戚,就像其他当时汉朝的开国功成后代一样。 自古功高震主死路一条,要不很多封疆大吏不惜自污,就是在保全自身



江阳二道


我认为韩信要是在楚汉之争中听了谋士蒯彻的话韩信肯定是不会死的。

因为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韩信不管是帮了谁,谁就会取得楚汉的胜利。可见韩信的地位是举重若轻的,韩信这时候是也是有地盘有军队同时自己的军事能力可以算当时天下第一了。韩信打出了自己的军威打出了自己的地盘也得到部分天下人心了。可以说这时的韩信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顶峰状态。不管是刘邦军团也是霸王项羽这时候都得看韩信的脸色,韩信绝对是决定他们是成王败寇的最关键的那个人。

这时候只要韩信听从蒯彻的话: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也是就说三足鼎立,谁也吃不了谁,保持平衡状态,韩信就有机会了。

更何况项羽的派遣武涉去当说客去劝说韩信: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

项羽需要韩信保持中立的姿态,这样项羽才可能不失败,刘邦也不能赢,也是三足分天下。

当时刘邦的最重要的谋士张良也劝说刘邦这时应该拉拢韩信,千万不能得罪了韩信,要不然咱们可是会死得惨的!当然刘邦这人是人精,一点就通,一通就明白,立即封韩信为真齐王,抚慰了韩信的心。

可是韩信这人太重情重义了,觉得汉王刘邦对他是真心实意的好,刘邦给美食吃脱自己的衣给韩信穿,还让韩信当了大将军,韩信觉得在刘邦的帮助下,自己才取得了这一切,而霸王项羽对他言不听计也不从。韩信真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于是韩信最终认为应该帮助刘邦而灭项羽。

韩信是军事天才,但是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要是韩信有那么些政治觉悟,就应该要清楚自己的谋士蒯彻的话是肺腑之言,是韩信避免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死谋臣也会亡唯一的有命的办法了。谁叫你韩信打出这么大的成绩,不但功高盖主而且刘邦叫你韩信来救我,不但迟迟不来还威胁着要当王。刘邦的心里这时肯定是很大不爽的,秋后算账刘邦是懂得。而韩信不懂秋后算账,只知道是谁对我更好,我就帮谁。

最后韩信落得死于妇人之手,成也萧何败萧何。

其实我们不要过多的数落韩信的咎由自取,我们每个人落到当时的情况,并不见得比韩信聪明多少。只能怪刘邦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周爱芬杰


如果名将韩信听了谋士蒯彻之言,就不会最终惨死于吕后之手还被灭了三族落得一个悲惨结局。听了谋士蒯彻之言,会开创自己的一番辉煌霸业,即使不当天子也会是一世枭雄,一方霸主,会改变秦未乱世的历史。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代名将韩信终落悲惨结局,还祸及满门殃及宗族含恨而亡。


小龙女5505


蒯通是范阳人,在秦末汉初的动乱中,各路势力风起云涌,基于蒯通这种说客极大的活动空间。他后来加入了韩信的麾下,曾说服本来比较犹豫的韩信奇袭齐国,间接使得郦食其被害,不过蒯通最著名的事情,还是企图说服韩信造反。

他当时先卖了一个关子,告诉韩信:“相你的面,不过封侯,而且还很危险;但是相你的背,则贵不可言。”实际上他就是暗示让韩信背叛刘邦。

为什么要让韩信背叛刘邦?蒯通的理由是:刘项对峙了三年,其实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眼下唯有韩信这支军队是最能左右局势的主力军,所以不如干脆等楚汉斗个两败俱伤的时候,然后韩信率军控制齐、燕和赵,一举将楚、汉都压服。不过,韩信觉得刘邦对他很好,反叛于道义有亏。

于是,蒯通又换了一个角度告诉韩信:“现在你立下的功劳太大了,但是功大不赏,鸟尽弓藏是天下同理,你现在功高震主,无论是加入楚还是汉,都不可能有好下场,还不如自己独立。”虽然蒯通巧舌如簧,但是韩信却始终犹豫不愿意背叛汉王刘邦。

看到韩信不采纳自己意见,蒯通就干脆装疯卖傻装扮成巫师跑掉了,后来,韩信在临死前哀叹说:“我后悔不用蒯通的计策,结果死在吕后这个女人的手上。”

如果韩信信了蒯通的话,我认为韩信不会死,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三国鼎足的局面,刘邦也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把项羽杀掉。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就像项羽一样,如果他听了范增的话也许也不会死,历史有可能也会重改。

韩信没有背叛刘邦,项羽没有狠下心来杀刘邦,这都说明了刘邦在当时的社会人缘还是极好的。


沫一凡


我的答案可能很多韩信粉都不爱听,但事实上韩信既便听了蒯彻建议也只不过是多闹腾几年,最终还是会被刘邦灭掉,不过是晚死几年与早死几年的的区别罢了。原因无他,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表现手段。正如局部战斗胜利不能扭转整个战役的趋势一样,军事手段的高明也最终挽救不了政治上的低能。韩信作准阴侯时,密谋造反,还没动手就走漏了风声。什么原因,就是他不能得人,而得人则是重要的政治手腕之一。这一点,韩信一百年也赶不上刘邦。韩信把手下的士兵都看作棋子,他自己则是高明的棋手,驱使他们去做韩信想要他们做的事。而刘邦则会把他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会去研究他们心里究竟想要什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信一旦失势就会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而刘邦则不论沦落到多么惨的地步,总能拉起一帮兄弟,东山再起。一个不能得下属拥戴的韩信,不管他有多少势力和本钱,遇到刘邦终会土崩瓦解,一败涂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