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紀要該如何寫?

聶先森


首先,說明會議基本情況:X年X月X日,由XXX主持召開了XX會議,XXX、XXX、XXX等參加了會議,現將會議研究的事項紀要如下。

其次,依據會議議程闡述討論的事項、形成的決議(言簡意賅,闡明主旨):

一、會議傳達學習了XXXXX文件/精神(內容可略)。

二、會議審議(討論)了XXXX 事項(達成的一致意見)。

(一)原則同意XXX;

(二)原則同意XXX;

(三)原則同意XXX.

三、會議討論了XXXX 事項(形成的決議)。

分項簡要說明。

最後,說明出席人員、列席人員、記錄人:

列席人:XXX、XXX

缺席人;XXX(缺席原因)、XXX(缺席原因)

記錄人:XXX






青雨梨花別樣姿


本人作為HR在公司兼職了十好幾年的領導“大秘”+“大寫”(男性哦!)。寫會議紀要還是比較有發言權咯。下面正式開始:

第一步,問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寫會議紀要?

會議紀要的最根本目的是完整的反應當時會議的進展情況。

2、會議紀要是幹什麼用的?

會議紀要用於以後進行查閱和佐證。

3、會議紀要的要求?

讓看會議紀要的人能基本瞭解當時會是怎麼開的。

看完這三條,大概明白些什麼嗎?我來提醒你一下,會議紀要是什麼文體?

記敘文,記敘文,記敘文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啊。

所以,我們來複習一下記敘文的六要素吧,小學知識哦。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所以,會議紀要一定要包含的就是:會議時間、會議地點、參會人員,會議討論內容的起因、工作辦理的過程以及最後會議討論的結果。

第二步:會議怎麼開?

會議是一個商討並確定的過程,所以,在會上的人是有層級的。包括:出席(參與全部會議,並有表決權),列席(參與部分會議議題,有部分話語權,但沒有表決權),旁聽(參與全部要或部分議題,沒有發言權),記錄(進行記錄,沒有發言權)

開會是一個組織的過程,會議紀要也要根據這個組織的層級,分出不同的人員位置。


最後我放一個我常用的紀要的例子,會議紀要千姿百態,所以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會議紀要的內核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兩點。瞭解了它的內在邏輯,就不必拘泥於形式了。最後我放一個我自己的會議紀要模板,可以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HR看世界


你剛剛入職不久,跟著領導一起見專家見客戶開會。
領導跟你說“會上做個記錄啊”。
會後,領導讓你整理出一份會議紀要,分發給同事和外部專家。
與會人員個個精神抖擻,面對議題你來我往,爭論不休。
你奮筆疾書,大汗直冒,筆下速度已經跟不上大家討論的語速,早已分不清剛才到底是誰、說了什麼。
你有認真想過會議紀要怎麼寫嗎?
拿起筆來就記記記?
把記下來的內容稍微整理,就成為會議紀要了?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領導希望看到一份什麼樣的會議紀要?
專家、客戶拿到你寫的會議紀要,對他們有什麼幫助?
什麼樣的會議紀要是優質的?
1、內容詳實,重點全面。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連重點內容都做不到記錄全面,不能復現會議重點,那麼會議紀要就失去意義了。
2、邏輯清晰,條理清楚。
忠實開會進程,做會議內容的照搬,不是好的會議紀要。
你疑惑,已經做到內容詳實、重點全面,忠實會議原始內容,還不好嗎?
開過討論會的你知道,會上大家發言,可不像寫議論文,規規矩矩按順序排框架。大家是你一言我一語,發言相互穿插進行的,要不怎麼叫討論呢。
按照進程發展,逐字記錄,那不叫會議紀要,那頂多叫速記稿。
這樣的會議紀要,雜亂無章,不可取。
把大家的發言巴拉清楚,梳理通順,是會議紀要必備的質量要求,也是一般般的會議紀要跟優質的會議紀要之間最大的區別。
3、有始有終,指導行動。
開會不是目的。
開會的成果,
一是統一認識,知道項目現在處在什麼狀態。
二是推進行動,知道下一步大家該幹什麼。
所以,寫明下一步行動,是一份完整的會議紀要的最終落點。
優質的會議紀要怎麼寫?
第一步,記。
會上你要全神貫注,跟著會議的進程,把所有發言人的講述重點內容,全部記錄下來。
這是保證內容詳實,重點全面的前提。
至於做記錄的方法,手寫、電子、錄音轉寫,什麼方法都可以。
關於如何打字速度跟上講話,詳見上一篇文章《不會五筆,沒受過訓練,我是怎麼手動“速記”的?》
一個注意事項:誰說了什麼,要把發言人記清楚。下一步整理會議紀要的時候,內容要跟參會人對應起來的。
第二步,寫。
有了會議內容的全面記錄,就等於是會議紀要了嗎?
不是。
會議的逐字記錄,雜亂無章,混亂不堪。
你的會議紀要,不可以是照時間順序的、內容的復現和信息的羅列。
你要把雜亂的信息按照某種框架進行歸類整理。
以下是兩個整理會議內容的維度。
1、歸:按照發言人
會議上,經常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甚至唇槍舌戰,爭論得不可開交。
會議紀要不能把發言人A和B的發言混在一起呈現。
你需要把發言內容按照發言人進行歸類。
上面“記”的步驟裡,我讓你把誰說了什麼記清楚,就是為了這一步能夠把內容劃歸到人。
2、順:按照主題邏輯順序
開會討論問題的時候,大家可能會來來回回往復推進議題,不同問題之間還可能相互交錯。
即使按照發言人歸集了內容,會議紀要仍然可能邏輯混亂,找不到重點。
你要做的是,把每個人的發言內容,按照會議議題和小問題的邏輯順序,巴拉清楚。
會上的每個發言人,對每一個問題的發言不是同等分量的,有的人對問題A說得比較多,而對問題B一帶而過甚至沒有發表意見。
這個時候,就每個人的發言重點,把TA發言的內容歸類到問題下就可以了。
這樣的會議紀要看起來還很有層次有重點。
經過以上兩步,你看出來了,會議紀要裡“時間”是最不重要的維度。
雖然會議的開展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但是會議紀要裡的信息跟發言時間先後無關。
而是按照主題邏輯和發言人歸集的。
經過了以上步驟,你的會議紀要基本成形了。
但是,別急,這份會議紀要還差一個部分,沒有它,會議紀要是不完整的。
3、推:會後行動要寫明,落實到人
開會不是目的,討論出方案,會後執行才是目的。
所以,會議紀要也別忘了,把大家發言裡關於項目怎麼推進、後續怎麼做的內容,寫到每位發言人內容的最後。
在整篇會議紀要的最後,總結行動方案和任務分配,就最好了。
這樣寫會議紀要,有必要嗎?
當年的我,跟你一樣有這個困惑。
我求學和剛工作的時候,也經常充當那個寫會議紀要的角色。
求學時,導師對著我的同門說,我的會議紀要寫得比他好。
好吧,導師肯定我的時候,我以為他僅僅是在鼓勵我。
我當時跟你的想法一樣:一份小小的會議紀要而已,有什麼重要的呢。
工作後,領導拿著我寫的會議紀要,嚴肅認真地說:“這份會議紀要,是我見過的寫得最好的。”
哇塞,這個評價也太高了。
要知道,我的老領導可是二十多年的筆桿子,專門給司局級幹部寫稿的。而我只是個剛入職一年不到的小朋友。
是兩位前輩給我的反饋,讓我意識到,原來一份小小的會議紀要也有高下之分,促使我總結自己寫會議紀要的方法。
雖然寫會議紀要的日子已經遠去,但是這套方法讓我一直受用的。
即:面對一堆雜亂無章、相互混雜的信息,把它們條理化、清晰化。
雜亂的信息給人增加認知負擔,而條理化的信息能夠為我所用。

翻跟斗的翻


我長期在機關寫會議紀要,所以對於如何寫會議紀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願意和大家分享我的體會。

第一,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的區別。

會議記錄要反應會議召開的全過程,包括主持人、參加會議人員、會議議題。參會人員的發言要點等,都要做全面的記錄。會議記錄作為一種原始的記錄,要真實反映會議召開的全貌,特別是會議表決時的真實情況,會議記錄也是今後上級機關檢查和監督本單位工作情況的原始臺賬;會議紀要是對會議精神進行概括,主要寫清楚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會議主要議題及決定事項,是會後執行的重要依據。會議紀要的重點是決定事項部分。

第二,會議前期準備。

一是收集議的主要議題。會議議題一般是在會議召開前幾天,由會議籌辦部門負責收集,收集後形成議題清單,送會議主持人簽發後,正式列入會議議題。

二是確定參加會議的人員。參加會議的人員分為出席人員和列席人員。出席人員主要為會議的正式成員,列席人員是與會議內容有重大關係或是需要在會上彙報相關議題的人員。

三是會議主持人。會議主持人一般為出席會議的最高官員,比如總經辦公會主持人為總經理,黨委會的主持人為黨委書記。

四是會議通知。會議通知要將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加會議人員、列席會議人員、會議議題等內容寫清楚,讓參加會議人員提前做好準備。

第三,會議紀要的主要內容

會議紀要看似簡單,其實要寫出一份高質量的會議紀要也是非常難的。會議紀要分為這麼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要撰寫會議召開情況。比如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會議主題,參會人員等。

第二部分,簡單寫明會議議題及彙報人彙報情況。

第三部分,會議決定事項。這部分是會議紀要的重點內容。這部分主要根據參加會議人員發言要點進行綜合和歸納,形成要點似的共識,沒有形成共識的一般不能寫入會議決定事項。

最後註明出席人員、缺席人人員、請假人員、列席人員、會議記錄人員、會議紀要形成日期。

第四,撰寫會議紀要的要求。

一是文字要簡明扼要,觀點要鮮明。

二是層次要分明,不能東拉西扯,邏輯要清楚。

三是突出重點。重點是決定事項,決定事項必須反應的是會議共識,不要參雜個人觀點。

四是會議紀要要和會議記錄的內容一致,必須參照會議記錄來撰寫會議紀要。

總之,會議紀要是反映會議效果和會議決定事項共識的重要文件,因此,對紀要的寫作要求非常高,文字要簡明扼要,內容要完整,條理要清晰。會議紀要也是一個單位決策的原始依據,屬於非常重要的文書檔案,必須妥善保存。


幫兄愛唱歌


題主的問題不是一個爭論性很強的問題,簡單答一下。在回答“怎樣寫會議紀要”之前,我們先把會議紀要和會議記錄先區分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會議記錄”和“會議紀要”有什麼區別?會議記錄一般是指對會議的詳實記錄,是對整個會議的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內容進行客觀記載,一般也不會公開,但會作為一種資料入檔保存。而“會議紀要”則是指對會議的重點內容進行提煉和整理而成的會議內容歸納,是正式的行政文書;“會議紀要”作為一種Memo會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分發,旨在告知會議內容。

那麼,怎樣寫會議紀要呢?

我們先來看看會議紀要的格式和構成。一般來講,會議紀要通常由標題、正文、落款三大部分構成。而標題原則上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會議名稱加紀要,如《公司新項目工作會議紀要》,第二種是召開會議的單位/部門加內容加紀要,如《營銷部關於強化品牌建設的會議紀要》。會議紀要的正文,一般情況下也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是“會議概況”,其內容主要包含會議的時間、地點、名稱、主持人,與會人員和基本的議程;第二是會議的原則和議定的事項。有一些例會的會議紀要,最後往往還會有延伸,即對於存在的問題或者需要在將來解決的問題進行描述,並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責任人、解決問題的截止日期,以便於在下一次例會上進行跟蹤。

最後就是落款了。落款包括署名和時間兩項內容。署名一般是召開會議的部門或單位名稱,如營銷中心、投資管理部,下面則寫上成文的年、月、日,然後加蓋公章或部門專用章即可。有些會議既要的落款沒有署名,只落成文的時間、加蓋公章或部門專用章即可。

關於會議紀要的寫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如下

第一種:集中概述,這種寫法就是把會議的基本情況、討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以及與會人員的認識、議定的有關事項,用概括的方法進行說明和闡述。

第二種:分項敘述。如果召開的會議議題或者議項較多,用集中概述發無法清晰表達,就可以按照各個議題或議項的內容逐項說明。

最後一種:發言提要。這種方式主要把有代表性發言人的發言內容加以歸納和整理,最後提煉成會議紀要。

下圖是一個實際案例,供參考。

小結:會議紀要其實沒有什麼難的。機關事業單位,包括一些國企單位的會議紀要基本格式和構成都差不多,民企會隨意一些,能夠說明情況、解決問題就好。外資企業的會議紀要更與我們所接觸的不同。重要的紀要的內容要準確、清晰。另外,現在都是實用主義,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越來越落伍了。不過,如果是在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是規矩點為妙。


耕然夫


會議紀要是很重要的基本技能。對於不同的會議,會議紀要的側重點會有差別,但基本上都有下列內容和要求:

1,會議議題及背景

①會議的背景:介紹為什麼要召開這次會議及會議所涉及的主要問題的背景情況。即,提出問題背後的

②議題:本會議主要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

2),

3),

。。。

2,會議參與者及主持人、特邀嘉賓、時間、地點等。

參與者:

主持人:

針對某些問題的特邀外腦(嘉賓):

地點:

時間

3,討論過程

討論過程是會議紀要的重點和主體內容,主要按順序記述參與者發言的主要觀點(必要時會後讓他們各自確認和補充)。

注意:

①你只能忠實記錄討論發言,不能代替他們下結論和做判斷;

②有分歧的觀點或前後矛盾的觀點也應該記錄在案;

③要注意觀點之間的關聯,特別是一個發言人前後發言之間的觀點。要注意區分和連接發言者的原始表達和回答性(解釋性)發言。

4,結論或決策

①如果會議有結論,應該經與會者確認或在發佈前先告知與會者;

②如果是決策性會議,決策過程也需要記錄在案。

5,後續動議

對於一些不能在本次會議解決的問題,可能會提議召開下一次會議。這樣的提議應該記錄在案。

6,保密要求

如果有保密要求,最好在本會議紀要中說明,以免被錯誤發送,造成影響或不必要的損失。

7,簽發

如果需要發佈,需要有會議主持人或者相應人員授權簽發。


劉舜才

2019-06-10


管理與銷售智慧


在職場上,一流的行政做事情會做到100%,而二流的行政,也許能完成90%,但是,你千萬不要覺得這隻有10%的差距。

就是這關鍵的10%,決定了你月薪三千,還是月薪三萬,決定了你是可以成為行政主管,還是依舊是行政專員。

曾經,一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行政主管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們認為,為同樣一次會議做記錄,我所做的會議記錄能夠帶來的價值,和一個行政小白所能帶來的價值,中間能相差多少倍?

我們有說差兩倍的,也有說差三倍的。

“能相差十倍”,最後她說。

所有的差距,其實就在於細微之處。在某種意義上,行政人才也是稀缺的,因為大多數人會忽視細節,所以,當你能夠利用你所做的會議記錄多創造兩三倍的價值,你就能逐漸躋身稀缺人才的行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這就回歸到了本質問題,會議記錄應該怎麼做?怎樣才能使你做的會議記錄更具有價值?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份有價值的會議記錄都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要素:

1.記錄的內容要具有邏輯性,可以幫助實施者排除干擾項。

大多數人往往會盡可能的記錄每一個的發言,然而這種機械式的、力求面面俱到的記錄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

比如說小A發表觀點時突然小C插進來,這時就需要記錄者做出調整,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列出3w來理清發言人的邏輯,即:

who(誰)

when(什麼時間)

what (說了什麼或做什麼)

通過這種方式對每個發言者的觀點進行分別記錄,使每個人的發言形成一個完整的話語體系;同時可以使個人明確規劃,如:小A週末前完成…,小C週三前完成…,幫實施者排除干擾項。

2.根據會議記錄要能指認工作環節是否存在問題。

很多情況下,一個項目並非一個部門或一方獨立完成,而是需要跨部門或甲方乙方共同完成,所以在項目出現問題或停滯時,可以明確根據會議記錄指認哪個環節存在問題,這個環節是由負責,以便迅速的解決問題。

3.在一些合同條款中,能夠進行比對,找出漏洞。

如果你是甲方,乙方給你遞交的一份合同或會議記錄,看似跟你們商討的內容相符,但可能對方截取的是有利於對方的觀點和方案,這時候會議記錄能幫助你完成比照,發現漏洞,它就具有參考價值。

在明確一份有價值的會議記錄所具備的核心要素之後,就需要你在會議的過程中進行統籌了。

會議前準備階段

1.確定參加會議的人員。在參加會議前,就需要統計參加會議的人數、參會者的名稱、職位,一開始就要把重心放在主要的決策者身上。

2.理順會議的流程。在會議還未開始之前,就需要與主持人進行簡單交流,將整個會議流程理一遍,勾畫會議的框架,準確抓住會議的重點,保證記錄的流暢性。

會議中記錄階段

1.會議時間、地點和參會人員不可少。

要詳細記錄這些要素,在會議前已經做了一些功課,這時候只需要你核實下參會人數和缺會人數,對缺會人數做備註。

2.會議議題。

會議議題如果是事先確定好的,就直接做好記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在會議過程中,並沒有明確的一個寫出來的主題,可以會後對照會議材料,把主題加上去。

3.掌握的信息。

將每個人手頭掌握的信息進行共享,其中包括對現有問題的瞭解程度、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情況,都要做記錄,以便反映事物的全貌。

4.議題討論。

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針對問題和現狀提出的意見,也是會議記錄的核心部分。

在討論的過程中:

a.多人闡發的意見相同或類似,可以只記錄第一個人的發言,後面簡要概括;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不作記錄,有時候會議記錄者發現討論內容偏差,與主題並沒有太多聯繫,就需要適度提醒,把控會議的時間,以便提高效率。

b.針對一些問題,要進行客觀地討論和交談,不要爭的面紅耳赤,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但不要可以針對某個人的想法,每一次討論最終一定要出成果。

5.方案決議。

a.大多數情況下,在會議結束之前,leader會根據提出的方案作自己的判斷,對會議提出的各項議題都進行總結並作出任務安排,使之最終的落實到會議之後的活動中;

b.leader在會議過程中不作明確表態,這就需要在leader表態後及時做好總結,記錄好人員和資源分配,應由哪個崗位的誰承擔記錄的工作,併為依據標準為會議記錄的質量負責,以便指導實施。

會議後總結階段

1.回顧自己的筆記,對於存在疑問的地方找相關人員諮詢,進行補充說明,同時,將整理好的內容交給主持人檢查,查看是否有遺漏的細節;公司如果有標準記錄模板,利用模板整理一篇高質量的記錄。

2.可以將會議記錄輸入電腦裡的任務管理器,註明或設置預訂完成時間,進行階段反饋以及跟蹤推進,發現問題的時候需要及時的提出調整,定期檢查工作進度。

3.把會議記錄存入檔案,並建立相關索引,以便日後查找調用。

在會議進行過程中,有價值的信息一旦高頻出現,就可能會遺漏信息,這時候需要熟練應用速記法。

a.記關鍵字。針對一次會議,記錄發言的中心思想,與會者的不同意見或有爭議的問題、結論性意見等;就記錄一個人的發言來說,只記錄其發言要點、主要論據,論證過程可以不記。

b.會使用簡稱或省略。名稱使用簡稱指代;相同觀點用“同上”就可代替;省略詞語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比如"但是"只記"但",省略較長的成語、俗語、熟悉的詞組,句子的後半部分。

c.用簡單寫法代替複雜寫法。如用CEO代表“首席執行官”;用kpi代表關鍵績效指標;用ipo指代首次公開募股;用kol代表關鍵意見領袖;用BAT代表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等等,可以平時多積累一些專業簡稱,用一些國際上通用的符號和外語符號代替文字。

把這些方法應用到你下一次會議中,一定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永遠不要因為這些小細節而讓你失去職場競爭力。


知行曉政


不多說,直接上圖,我們公司會議紀要格式。


孫庸力


會議紀要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要求記錄者有著記者一般的反應速度。因為人說話的語速往往要快於手速,因此會議紀要首先考驗的就是能否快速記錄會議所有重要信息。


一個快捷有效的會議往往信息點非常多,記錄者需要完整記錄各方各家的所有觀點,並在會後整合總結。但大多數會議信息,可能是雜亂且冗長的,記錄者需要在會議信息中提煉參會者的主要觀點,並客觀真實的記錄下來。


那麼會議紀要包含哪些內容呢?

首先會議主題、地點、時間、參會人員等基本信息是必備的,其次,分時段或分部門記錄會議進度,用小標題和內容結合的方式。最後,看情況是否進行總結。


總之會議紀要除了要真實記錄會議過程和信息,還需要知道提煉和彙總。當然,有時候會議太長,或者頭腦風暴的時候,你來不及也不一定能全部記下來,這時候如果用會會筆記智能語音記錄會議,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會會網


作為職場達人,我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會議紀要,就是記錄、傳達相關會議的具體情況和決議事項的一種公文。

一般要求會議紀要需要記錄的項目有,本次會議的主題,主持人,開會的地點和時間,開會的記錄人,參會的人員,會議的摘要內容以及會議的具體內容等等。

1.會議的主題、時間、地點

會議的主題、時間、地點,一般會在發出的會議通知中有的,大家在做會議記錄的時候,可要確認清楚,不要寫錯了啦~

2.會議的主持人

一般情況下,等到所有人都到齊了,坐下來開始開會之後,第一個講話的那位,就是主持人。

3.會議的參會人員

參會人員,也是在會議通知裡有提到的,只不過在開會的時候還是需要確認一下的,因為可能有的人會請假,或者有的人會請人代為參加會議等等。

4.會議的摘要內容

一般都是重點概括本次會議要討論的議題、開會目的和主要的結果等等,這個需要我們大概地總結一下,要慎重不要總結錯誤了。

5.會議的具體內容

我們在開會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發言,有的人發言會長篇大論、引經據典,所以需要有會速記的人來進行記錄,必要時也要用上錄音筆。

記錄會議內容時,特別要記清楚一些重要人物的講話,具體說了什麼,大家討論的時候,哪位參會人員二次、三次發言等等。

尤其是,有時候還會出現不同意見,都要記錄好,以備查詢。

最後,還要記錄清楚本次會議討論後得出的哪些結論,或者哪些還需要二次討論等等,都需要一一寫清楚。

必要時,還需要再次確認本次會議的內容和結論,以免出錯。

6.會議紀要的格式

最最後,還要注意檢查會議紀要的格式、字體、人名、地名、時間、內容等,有沒有出錯的,如果有錯誤,還請及時更改。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我是一起學公文寫作,接下來,我將持續更新更多更好的內容給大家,歡迎關注我呀~也歡迎大家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