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中考--初中語文文言文總複習資料


直擊中考--初中語文文言文總複習資料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彙總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後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著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學習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中考複習之文言文通假字彙總: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夥”。

6、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7、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8、滿坐寂然,無敢譁者。(《口技》)坐:通“座”。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0、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2、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3、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4、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5、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閒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16、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17、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18、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19、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裡指不順。

21、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2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23、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24、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25、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2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27、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28、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29、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0、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1、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32、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3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3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3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3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3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3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3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4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41、故患有所不闢也。(《魚我所欲也》)闢:通“避”,躲避。

4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4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4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4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4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4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4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初中文言文一詞多義彙總(按音序排列)

1、安:1、怎麼(安求其能千里也)2、養(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備: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2、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被:1、影響(被於來世)2、同“披”,穿(皆被綺繡)

5、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3、記錄。(策勳十二傳《木蘭詩》)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3、長久,健康。(但願人長久《水調歌頭》)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讚(先帝稱之曰能)

11、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懲罰

13、馳:1、騎(願馳千里足)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4、產生(計將安出)

15、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3、將要。(今當遠離)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5、值,正在。(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6、抵擋。(“銳不可當”)

19、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獲得(故不為苟得)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2、敵人(蓋以誘敵《狼》)

23、吊:1、憑弔(為我吊望諸君之墓)2、慰問(人皆吊之)

24、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惡:1、怎麼(惡能無紀)2、厭惡(所惡有甚於死者)

27、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4、徵發(發閭左適戍漁陽)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6、發出(一時齊發,眾妙畢備)7、fā,頭髮(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8、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2、總共(凡三往)

29、方:1、見方(方七百里)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分:fēn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2、惡、壞(陟罰臧否)

33、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2、攙扶(出郭相扶將《木蘭詞》)

35、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3、互相(更相慶)4、再、又(更上一層樓)5、更加(舉杯消愁愁更愁)

39、苟:1、如果(苟富貴/苟慕義強仁)2、苟且(故不為苟得/苟全性命於亂世)3、且、或許,表希望(苟無飢渴)

40、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2、

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41、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並驅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3、原因,緣故(公問其故)4、所以,因此(故餘雖愚)

42、顧:1、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顧《世說新語》)2、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3、看望,拜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43、觀:1、看(予觀夫巴陵勝狀)2、景色,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

44、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3、男子成人禮(既加冠)

45、光:1、發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2、光線(彷彿若有光)

46、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2、回家(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47、過:1、經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2、到(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3、犯過失(人恆過)4、超過,勝過(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48、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鳥相鳴)2、喜歡(好為梁父吟/好讀書,不求甚解)3、以便、能夠(好收吾骨瘴江邊)

49、號:háo1、大叫,呼嘯。(陰風怒號《岳陽樓記》)2、hào,別號。(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3、hào,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4、hào,號召。(號令召三老……)

50、還:1、回家(還以與妻《樂羊子妻》)2、xuán,同“旋”,迴轉、掉轉(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51、患:1、擔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且人患志之不立)2、憂患(無凍餒之患)3、當作禍害、認為……是禍害(為鄉人所患)

52、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聰明(汝之不惠)

53、或:1、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說處殺蛟/或以為死或以為亡)3、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54、極:1、盡頭、窮盡(此樂何極)2、盡、到(南極瀟湘)3、窮盡,動詞(嘗極東方)4、非常、最(初極狹)

55、寂:1、平靜(視端容寂)2、寂靜(寂寥無人)

56、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處(萬鍾於我何加焉)3、虛誇,以少報多(弗敢加也)

57、間:1、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2、一會兒(立有間)3、參與(又何間焉)4、中間(傅說舉於版築之間)5、期間(奉命於危難之間)6、量詞(宮闕萬間都做了土)7、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8、暗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58、見:1、同“現”(路轉溪頭忽見)2、引見(胡不見我於王)3、召見,接見(於是見公輸盤/曹劌請見)4、拜見(子墨子見王/乃入見)5、知道(見往事耳)6、看見(貴人過而見之)

59、將:1、將領,名詞(則命一上將)2、率領(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3、將要(公將戰)4、攙扶(出郭相扶將)5、無實義(宮使驅將惜不得)

60、角:1、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2、吹號角(且角且走)

61、借:1、借(每假借於藏書之家)2、依靠(願借子殺之)3、即使(借第令毋斬)

62、盡:1、沒有了(擔中肉盡/林盡水源)2、全部取得(利盡南海)3、儘量,儘可能(進盡忠言)

63、就:1、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頹然就醉)2、完成,達到3、即使

64、居:1、過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65、舉:1、傳揚(死即舉大名耳)2、發動(舉大計亦死)3、被舉用(管夷吾舉於市)4、參加(董生舉進士)5、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66、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態)

67、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2、分別(意難決舍)3、斷然(故決然捨去)

68、絕:1、隔絕2、極點(以為妙絕《口技》)3、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4、極高的,陡峭的

69、開:1、散開(日出而林霏開)2、放晴(連月不開)3、打開(旁開小窗)

70、可: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珠可歷歷數也)

71、苦:1、苦於(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72、樂:1、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2、使……快樂(鐘鼓樂之)3、樂趣(而不知人之樂)4、歡樂、快樂(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73、類:1、類似(絕類彌勒)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74、利:1、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3、認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4、物資(利盡南海)

75、隸:1、屬於(世隸耕)2、跟著(隸而從者)

76、良:1、真,實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實)

77、臨:1、面對、對著、當著(執策而臨之/把酒臨風)2、來到,在(臨溪而漁/臨池學書)3、靠近(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4、將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78、鱗:1、像魚鱗一樣(鱗浪層層)2、魚(呷浪之鱗)

79、令:1、命令。(乃令符離人葛嬰……《陳涉世家》)2、讓,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縣令。(陳守令皆不在)

80、妙:1、奇怪(妙無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為妙絕)

81、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誰《醉翁亭記》)2、說出(不能名其一處《口技》)3、名字(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82、謀:1、商量(陳勝吳廣乃謀曰/聚室而謀)2、謀劃、籌劃(抑亦人謀/肉食者謀之)

83、奇:qí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記》)2、奇怪,罕見。(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峽江寺飛泉亭記》)3、jī。零數。(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84、騎:1、jì,騎兵(騎千餘)2、馬(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

85、前:1、前面(其一犬坐於前《狼》)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強:1、強悍(兇強俠氣)2、有餘(賞賜百千強)3、勉強(不可強以仕)4、力行(慕義強仁)5、強盛,強大(以弱為強者)6、通“僵”,僵硬(項為之強)

87、且:1、將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況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清:1、清澈(水尤清冽/迴清倒影)2、悽清、冷清清(以其境過清)

89、情:1、實情(必以情)2、友情、交情(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90、請:1、請允許,敬辭(請獻十金)2、請求(曹劌請見)3、請教(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91、窮:1、窮盡,動詞(窮山之高而止/窮回溪/欲窮其林)2、盡頭,名詞(而不知其所窮)3、窮盡,形容詞(樂亦無窮)4、深(窮冬烈風)5、貧窮(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2、屈:1、委屈(猥自枉屈)2、彎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1、走開,離去(一狼徑去)2、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闕:1、宮殿(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2、同“缺”,中斷(略無闕處)

95、容:1、許、讓(雖席地不容閒)2、神色(視端容寂)3、容貌(花態柳情,山容水貌)

96、乳:1、餵奶(婦撫兒乳《口技》)2、奶頭(兒含乳啼《口技》)

97、善:1、專長,名詞(豈愛人之善)2、好(善哉,吾請無攻宋矣)3、擅長,動詞(羅敷善蠶桑)

98、尚:1、尊重、推崇(而使後人尚之如此)2、還(而君前途尚可)3、尚且

99、少:shǎo1、一會兒(少時)2、稍微(意少舒3、不多(飲少輒醉)4、shào,年輕(陳涉少時)

100、舍:1、學舍、書館、房屋(至舍/屋舍儼然)2、捨棄(舍文軒而竊敝輿/便舍船,從口入)3、丟開、離去(意難決舍/故決然捨去)4、shě,施捨(舍與你的《范進中舉》)

101、射:1、射箭(嘗射於家圃《賣油翁》)2、射術(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102、甚:1、超過、厲害、嚴重(所惡莫甚於死者)2、十分(流輩甚稱其賢)

103、勝:1、取勝,勝出、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2、優美、美好(予觀夫巴陵勝狀)3、忍受,能承受(高處不勝寒/驢不勝怒)4、盡(跨州連郡者不勝數)

104、施:1、shī,施實。(然後施行……《出師表》)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樣子。(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始得西山宴遊記》)

105、食:1、shí,吃。(食不飽,力不足《馬說》)2、sì,通“飼”,餵養。(食之不能盡其材)6、使:1、派(秦王使人謂安陵君)2、出使(使於秦)3、使者(使子為使)

107、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才(始指異之)開始(遊於是乎始)

108、市:1、集市(東市買駿馬《木蘭詞》)2、買(願為市鞍馬《木蘭詞》)

109、恃:1、憑藉、依仗(天下之所恃以無憂《上樞密韓太尉書》2、子何恃而往《為學》)

110、是:1、判斷動詞,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詞這樣(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適:1、往(抱而適市)2、正好(而此地適與餘近)3、舒適(其體不適)

112、書:1、書寫。(乃丹書帛日《陳涉世家》)2、文字,字條。(得魚腹中書)3、書信。(一男附書至《石壕吏》)4、文件。(軍書十二卷《木蘭詩》)

113、數:1、shù,表多次。(又數刀斃之《狼》)2、shǔ,計算。(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3、shuò,屢次。(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數行)2、就、於是(遂逐其師)3、因而(恐遂汩沒)

115、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2、“所”與“何”組成偏正詞組,“哪裡”“什麼”(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1、用什麼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這些來(所以動心忍性)3、……原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117、通:1、通過(初極狹,才通人)2、通曉、掌握(未能通習吏事)3、順利、順暢(政通人和)4、整個(通計一舟)5、通報、傳達(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6、貫通(中通外直)

118、圖:1、想(不圖觀瀑一至於斯)2、謀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3、畫(命工吏圖而書之)

119、徒:1、僅僅、只(葉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著(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2、推廣(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1、堆積(大雪屯門)2、停駐(屯大澤鄉)

122、望:1、聲望(先達德隆望尊)2、看見(望桓侯而還走)

123、為:1、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2、做,製造(為學/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公輸盤為我為雲梯)3、是(此不為遠者小)4、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5、替、給(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6、刻有(為人五)7、為了(故不為苟得也)8、接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24、謂:1、說(謂為信然)2、對(謂先主曰)3、是(太守謂誰)4、認為(予謂蓮)5、商量(舍人相謂曰)6、叫做(此之謂失其本心)7、命名(太守自謂也)

125、文:1、畫著文彩(皆披髮紋身)2、文章(屬予作文以記之)3、彩飾(舍其文軒)

126、聞:1、聽說(餘聞之也久)2、名聲(不能稱前時之聞)

127、下:1、攻下、攻克(蘄下)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見小潭)

128、鮮:1、鮮豔(芳草鮮美)2、xiǎn,少(陶後鮮有聞)

129、賢:1、勝過、超過(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2、有才能的(如此其賢《傷仲永》)

130、相:1、一起、共同(此子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謂曰)

131、效:1、功效、效果,名詞(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2、取得成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132、屑:1、不屑指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樣子(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133、謝:1、請問(使君謝羅敷)2、道歉(長跪而謝之)3、致意(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

134、信:1、信任(願陛下親之信之)2、信實(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確實(謂為信然/豈信然邪)4、通“伸”,伸張(欲信大義於天下)

135、行:1、品德(性行淑均)2、行軍(行收兵,比至陳)3、行列、隊伍(皆次當行/行陣和睦)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許:1、贊成(雜然相許《愚公移山》)2、答應,承認、同意(時人莫許之/遂許先帝以驅馳)3、大約的數量(高可二黍許)4、hǔ,擬聲詞(曳屋許許聲)

137、學:1、學問(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2、學習(學之,則難者亦易矣《為學》)

138、尋:1、尋找(尋向所志《桃花源記》)2、不久(尋病終《桃花源記》)

139、焉:1、哪裡(且焉置土石)2、句末語氣詞(始一反焉)

140、豔:1、妖豔、豔麗(豔裝騎驢)2、欣羨(略無慕豔意)

141、夷:1、平(船背稍夷)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3、少數民族(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142、遺:1、wèi,留給、給予(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父母歲有裘葛之遺)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遺詔/遺風餘思)3、丟失的(得遺金一餅)

143、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完了、完畢(死者長已矣)3、算了,罷了(且壯士不死即已)4、已經(骨已盡矣)

144、義:1、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2、正義、仁義(捨生而取義)3、適宜、恰當(引喻失義)

145、異:1、奇異、特殊、不同(奇山異水/覺無異能者)2、認為……奇怪(父異焉/漁人甚異之)3、意外的事(久行懷思,無它異也)

146、易:1、交換(寒暑易節)2、容易(難者亦易矣)3、交易,買(易以百金)

147、詣:去、到,去拜訪(由是先主遂詣亮/及郡下,詣太守)

148、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2、利益、好處(滿招損,謙受益/有所廣益)3、更加、進一步(將以益治其文)4、漸漸地(益習其聲)

149、意:1、心情(意少舒)2、神情、態度(意暇甚)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4、企圖,想要(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150、因:1、於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2、憑藉、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3、根據、依照(罔不因勢象形)4、因此(因以為號焉/而因以及乎其跡)

151、引:1、拉,表示好感(下車引之)2、拿起(引刀趨機/丁壯者引弦而戰)3、稱引(引喻失義)

152、盈:1、滿(曾不盈寸)2、充滿,士氣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1、使用、採用(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1、朋友(有朋自遠方來)2、友愛、親近(琴瑟友之)

155、餘:1、剩下的、留下的(餘寒猶厲)2、第一人稱,我(餘聞而愈悲)

156、與:1、通“歟”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嗎”(所識窮乏者得我與)2、給(蹴爾而與之)

157、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2、將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願望(從民欲也)

158、援:1、提出、引(援疑質理)2、外援(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159、緣:1、緣故2、沿著(緣染溪/緣溪行)

160、雜然:1、紛紛地(雜然相許《愚公移山》)2、交互錯雜(雜然而前陳《醉翁亭記》)

161、再:1、第二次(再而衰)2、兩次(日再食)

162、曾:1、加強語氣,與“不”連用,連……都(曾不能毀山之一毛)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3、尚、還(曾不盈寸)

163、爭:1、爭奪(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2、據理力爭(知而不爭)

164、指:1、手指(手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點(始指異之/皆指目陳勝)

165、至:1、極點(寡助之至)2、到(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3、周到(禮愈至)

166、志:1、記(故為之文以志)2、標記(尋向所志)3、做標記(處處志之)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5、立志(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167、質:1、詢問(援疑質理)2、資質(非天質之卑)

168、致:1、表達、表述(聽婦前致詞)2、取得(蓋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氣可以養而致/無從致書以觀)3、招致、引來(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

169、諸:1、“之於”的合音(投諸渤海之尾)2、那些(其西南諸峰)3、各位,眾位(今諸生學於太學)

170、主:1、掌管(齊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2、君主(其賢者使使賢主《晏子使楚》)

171、屬:shǔ1、類。(忠之屬也《曹劌論戰》)2、儕、輩。(徒屬皆曰《陳涉世家》)3、管轄。(司命之所屬《扁鵲見蔡桓公》)4、相同,同類。(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5、zhǔ,通“囑”,囑託。(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172、著:1、附著、加在(定伯便擔鬼著肩上《宋定伯捉鬼》)2、接觸(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著”穿(著我舊時裳)

173、綴:1、點綴(綴以珠玉)2、連接,緊跟(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174、資:1、天資、天分(吾資之昏《為學》)2、資助(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隆中對》)

175、子:1、夫子、先生、老師(子墨子聞之)2、您(願借子殺之)3、兒子(子又生孫)

176、自:1、自己(並自為其名)2、自、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3、從、由(自三峽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77、足:1、腳(蛇固無足)2、畫腳(子安能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樂者)5、值得(不足為外人道也)

178、卒:1、士兵(卒買魚烹食)2、最終(卒於魯也傳之)

179、作:1、奮起、有所作為(而後作)2、寫(屬予作文以記之)

180、坐:1、因為、由於(但坐觀羅敷)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3、通“座”,座位(滿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盜)


初中階段常見的古今異義詞

1、 親戚[今]旁系親屬。[古]指父母兄弟,統指家裡親人。[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三章》)。

2、 妻子[今]愛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擔者(《愚公移山》)

3、 所以[今]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古]①用來,靠它來。[例]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②……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4、 絕境[今]沒有出路的境地。[古]與外界隔絕之地。[例]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5、 無論[今]表條件關係的關聯詞。[古]更不必說。[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6、 稍稍[今]稍微。[古]漸漸地、慢慢地。[例]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7、 唧唧[今]低聲交談,也可指蟲的叫聲。[古]織布機聲。[例]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8、 豪傑[今]才能出眾的人。[古]有聲望、地位的人。[例]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9、 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著。[古]哪怕,怕什麼;怎怕。[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10、 肉食[今]肉類食物。[古]指享受優裕的大官。[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11、 卑鄙[今]品質惡劣。[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為人粗野。常用作謙詞[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12、 壟斷[今]把持獨佔。[古]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愚公移山》)

13、 烈士[今]為革命而犧牲的人。[古]烈,有節操有抱負;士,一般指男子。[例]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14、 犧牲[今]為正義而死。[古]用作祭禮的牲畜。[例]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15、 交通[今]來往和運輸。[古]交錯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記》)

16、 雖然[今]用於讓步複句的關聯句。[古]雖,儘管;然,如此,儘管如此或雖說如此。[例]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必取宋。(《公輸》)

17、 開張[今]店鋪開業。[古]廣泛。[例]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18、 學者[今]有專門學問的人。[古]求學的人,讀書人。[例]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

19、 無賴[今]流氓;刁鑽潑辣,無理取鬧。[古]活潑好玩。[例]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

20、 可憐[今]值得憐憫。[古]①值得同情。[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②讓人憐愛[例]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1、 中間[今]當中。[古]中,當中;間,夾雜著。[例]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22、 以為[今]認為。[古]以,把;為,當做。[例]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23、 可以[今]能夠。[古]可,可以;以,憑,靠。[例]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24、 從而[今]連詞。[古]從,跟隨;而,而且。[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25、 會計[今]會計,管理財務計算的人。[古]會,聚會;計,商議。[例]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26、 不必[今]用不著;不需要。[古]不一定。[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27、 作文[今]語文課裡寫文章的練習。[古]寫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8、 感激[今]深深的感謝。[古]感:感動;激,奮激。[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29、 痛恨[今]十分憎恨。[古]痛心遺憾[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30、 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繼續,還有。[古]數詞。兩次,第二次。[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初中文言文虛詞詳解

一、之

1、人稱代詞,他(們),她(們),代人。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譯文: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作戰。

②吾視其轍亂,望其其旗靡,故逐之。譯文:我看見他們的車印混亂,遠看他們的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③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譯文:逆流而上去追尋好,好像在水的中央。

④代詞,她們,指……的句子還未發現。

2、代詞,它,它們,代物。

①驅之別院。譯文:把它趕到別的院子裡去。

②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譯文:抬頭觀看它們(久了),脖子因此變僵硬了。

3、指示代詞,它,指……

①操蛇之神聞之,譯文:拿/持蛇的神聽說了愚公移山這件事。

②聞之,欣然規往。譯文:聽說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

助詞

1、助詞,的。

以君之力。憑你的力量。

2、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甚矣,汝之不惠。譯文:你太不聰明瞭。

3、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4、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①公將鼓之。譯文:魯莊公打算擊鼓進軍。

②悵恨久之。譯文: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5、動詞,到,去,往。

①輟耕之壟上。譯文: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譯文: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譯文:又暗地裡派吳廣到次所旁叢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廣陵。

⑥至之市而忘操之。譯文:等到到了集市卻忘操之。

二、於。

1介詞,引出動作的時間,地點,對象,可譯為“在”“到”“從”“向”“對”“給”。

①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譯文:在兵敗之時受任,在危難之中奉命。

②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譯文:三次到草廬之中來看望我。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譯文:青色是從藍草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

④告之於帝。譯文:向神話中的天帝稟告了這件事。

⑤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譯文:對桓帝、靈帝沒有不嘆息痛恨的。

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譯文: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

2、表被動,可譯為“被”。

①吾不能舉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譯文:我不能拿十萬的將士,被別人控制。

②人之食於虎,無怪矣。譯文: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較,可譯為“比”“過”“跟……相比”。

①苛政猛於虎也。譯文:苛酪的統治比老虎更厲害啊。

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譯文:蜀道難行,比上青天還難。

③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譯文:老虎的力氣,跟人相比不止大一倍。

三、以

1、介詞,憑,靠;用,拿;按照,根據;因為,由於。

③必以分人。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④小大這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實情判斷。

⑤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譯文: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2、連詞

①表並列,可譯為“並且”“又”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譯文:平坦並且近的地方,遊的人就多;險峻並且遠地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②表目的,可譯為“以便”。

以光先帝遺德。譯文:以便發揚光在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③表結果,可譯為“以致”。

以傷先帝之明。譯文:以致損害了先帝的英明。

④表修飾,可譯為“地”“著”“來”。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譯文:黔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裝運著進入黔。

⑤同“已”,已經。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譯文:得到魚肚子中的字條,自然就詫怪這件事了。

3、動詞,認為。

皆以美於徐公。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四、其

1、人稱代詞,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的;她的;自己的。

①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譯文: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點點頭。

②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譯文:它打算鑽洞進去,以便攻擊他的背後。

④吾視其轍亂。譯文:我看見他們的車印混亂。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譯文: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增其舊制。譯文:擴大它的原來的規模。

⑦A、其夫囈語。譯文:她的丈夫說夢話。

B、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譯文:羊子終於被她的活感動了,重新回到老師身邊完成了學業。

2、指示代詞,這,那,其中的。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譯文:又前行,想走完這片樹林。

②其船背稍夷。譯文: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

③其一犬坐於前。譯文: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似的坐在前面。

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譯文: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裕。

3、副詞,表反問,難道。

其真無馬邪?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譯文:其如土石何?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4、副詞,表推測,大概。

其真不知馬也。譯文:大概是真的不識得千里馬吧!

5、助詞,表期望、命令,可譯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許寡人。譯文:安陵君一定/可要答應我。

五、而

1、表並列,可譯為“又”“和”“並且”“一邊,一邊”“或不譯。

①中峨冠而髯者為東坡。譯文: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又長有許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譯文:永州的郊外出產奇的蛇,長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紋。

④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譯文:小孩含著乳頭啼哭,婦人一邊拍著小孩,一邊輕聲哼唱著哄他入睡。

⑤溪深而魚肥。譯文:溪水深,魚兒肥。

2、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然後”或不譯(有先後關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譯文: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

②後天下之樂而樂。譯文: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文: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就消失了。

④日出而林霏開。譯文: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就散開了。

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譯文:學習了知識接著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

⑥溫故而知新,譯文:溫習舊的知識然後知道新的知識。

⑧野芳發而幽香。譯文:野花開了,散發出清幽的香氣。

3、錶轉折,可譯為“卻”“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譯文:我唯獨喜愛蓮花出淤泥卻不受沾染。

②千里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4、表修飾,可譯為“著”“地”,或不譯。(“而”連接的主要是狀語和中心語。)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譯文:河同曲智叟笑著阻止他說。

②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譯文:紛紛地擺在前面的,是太守在舉行宴會。

③朝而往,暮而歸。譯文:早晨進山,傍晚回城。

六,為

1、介詞,為,向,對;給,替;因為,為了。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譯文:不值得向/對外面的人說。

②為天下昌。譯文:向天下人發出昌導。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譯文:漁人一件件地給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譯文:替我祭奠望諸君的墳墓。

⑤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譯文:不要因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兒女那樣讓淚水沾溼了手巾。

⑥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2、介詞,被。

3、動詞,認為,當作,做,當,擔任,刻,是,築,成為。

①孰為汝多知乎?譯文:誰認為你聰明呢?

②武陵人捕魚為業。譯文:武陵人把捕魚作為職業。

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譯文: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嗎?

⑤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譯文:陳勝,吳廣都被編入強迫去守邊的隊伍並擔任小隊長。

⑥為宮室,器皿……譯文:刻宮室,器皿……

⑦項燕為楚將。譯文:項燕是楚國的將領。

⑧為壇而盟,祭以尉首。譯文:(用土)築臺並在臺上盟誓,用(兩個)軍官的頭祭天。

⑨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譯文:靠近岸邊,水底石頭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成為不平的大石,成為岩石。

七、者

1、代詞,的,的人,的事情,的東西,的原因。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馬能日行千里的,吃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

②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譯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記述這種快樂的人,是太守。

③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譯文:天下的事情有因難的和容易的嗎?做它,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就容易了。

④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譯文:生命也是我需要的,但我需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的東西,所以不去幹苟且偷生的事。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譯文: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

⑥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這樣卻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啊!

2、助詞,用在判斷句主語後,表判斷。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譯文:陳勝是陽城人。

②粟者,民之所種。譯文:粟是百姓種的。

3、助詞,與“也”連用,表判斷。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譯文: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

4、助詞,錶停頓。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譯文:北山有個愚公,年歲將近九十了。

5、助詞,用在數詞後,可譯為“種”“樣”。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譯文:這幾樣都是用兵的呂禍患啊!

②或異二者之為。譯文: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

八、何

(一)、代詞。

①代詞,什麼。譯文:何以戰。憑什麼作戰。

②代詞,為什麼。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譯文:可是山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愁鏟不平呢?

③代詞,哪裡。

④代詞,與“如”連用,組成“如……何”結構,可譯為“把……怎麼樣?”

(二)、副詞,多麼。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譯文:差役吆喝得多麼兇惡!老婆婆哭泣得多麼悲苦!

九、然

1、助詞,地,……樣子。

③若聽茶聲然。譯文: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2、代詞,這樣,如此。

①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譯文:(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

(雖然)如此,那麼……

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這樣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而衰亡。

3、認為……是對的。

吳廣以為然。譯文:吳廣認為陳勝對形勢的分析是對的。

4、連詞,然而,可是,但是。

風力雖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譯文: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僅僅(只是)走路就會汗水流出來溼透背。

十、焉

1、人稱代詞,他,它。

①復到舅家問焉。譯文:又到舅舅家問他。

②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譯文: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這篇文章)。

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

且焉置土石?譯文:況且怎麼處置挖下來的土石呢?

譯文:況且把挖下來的土石放到哪裡去呢?

3、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是”“於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譯文:幾個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裡。

②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譯文:不再有人從這裡出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③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譯文:父親對此感到奇怪,便借旁邊的人家(鄰居)的給他,當即寫了四句詩。

④今吾子又死焉。譯文:如今我的兒子又死於這。

4、助詞,用於句末,表肯定,表反問,表感嘆。可譯為“了”“呢”“啊”。

②萬鍾於我何加焉?譯文: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譯文:現在越國已經馴服了,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十一、則

1、連詞,表承接,就,那麼。

①戰則請從。譯文:作戰就請允許我跟你去。

②然則何時而樂邪?譯文:(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③徒步則汗出浹背。譯文:僅僅走路就汗出浹背。

2、連詞,表假設,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譯文: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法家拂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

3、錶轉折,卻。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所用。譯文:黔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裝運著進入黔,運到了卻無所用。

4、副詞,表判斷,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譯文: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像。

十二、所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的。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譯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

2、與“為”連用,構成“為……所”句式,表被動。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譯文:只剩下敵船被火焚燒。

3、與“以”連用,構成“所以”詞組,……的原因,用來,用來……的方法,用這些來/用這來/藉此。

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這就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②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

③吾知所以距子矣。譯文:我知道用來抵擋你的方法。

④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譯文:用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能的。

重點課文典型例題

三峽

酈道元【北魏】

一、文學常識

1. 課文選自《水經注》。本文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涿縣人。

2. 三峽,指長江上游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二、理解性默寫

1. 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 寫出三峽山高峽深的特點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 從正面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 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5. 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①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6. 寫水勢兇險特點的句子: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7. 寫水流湍急特點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8. 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9. 烘托三峽秋景淒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10. 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 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2. 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13. 寫三峽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三、簡答題

1. 概括每段段意:


① 總寫三峽兩岸山勢的雄偉;② 寫三峽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 寫三峽春冬的奇麗景色。④ 寫三峽秋季的悽清景色。


2. 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雄偉山勢和四季景色,表達了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3. 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三峽之水的?這樣的安排有什麼作用?


先寫夏水襄陵,再寫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和懸泉瀑布,最後寫秋天山澗的水枯了。這是按水勢由漲到落的順序安排的。先寫夏水的兇險、迅疾,可以突出三峽夏水最盛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文章結尾引用漁歌,有什麼作用?


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峽深、連綿不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淒涼氣氛。


5. 本文寫春冬之景,用素、綠、清、影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悽、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

6. 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勢迅猛(水流湍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陋室銘

劉禹錫【唐】

一、文學常識

1. 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河南洛陽人。

2.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理解性默寫

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隱喻陋室具有“名”、“靈”的性質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4. 統領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緻的環境的句子\u001f(室外環境之優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6.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7. 寫作者生活清閒、高雅脫俗,表現作者不為瑣事縈繞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8. 寫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場的干擾,厭倦世俗生活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9. 文中應用虛實結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其中,實寫的部分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虛寫的部分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0. 從居室環境的角度描寫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11. 從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寫陋室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12.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寫陋室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3. 作者使用類比手法,與仙人進行比較的句子: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14. 徹底否認“陋室之陋”,起畫龍點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簡答題

1. 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過描寫陋室環境,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2. 將本文分成三層(見原文),並分別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


第一層——點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銘頌是因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層——從陋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寫陋室,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第三層——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說明“陋室不陋”。


3.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句起了什麼作用?


引起下文,說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類比、比興手法,強調陋室也有名、靈的性質。


4. 作者寫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麼: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賢者為榜樣的志向及抱負。

5. 文章最後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徹底否認“陋室之陋”,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強調了“陋室不陋”。


6. 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陋還是不陋呢?


不陋。這個屋子從構造佈局來講是簡陋的,但因為室主人品德高尚,這就不顯得簡陋了。


7.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於作者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什麼看法?


可取: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不可取: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 本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話題。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樣的個性化感悟?請聯繫本文內容自選角度具體談談你的看法。


例一:我認為對朋友的選擇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選擇那些可以給予我們幫助的朋友,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應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與這樣的人相處自己便能不斷受到好的影響而不斷提高。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會在賢於自己的朋友的影響下成長一樣。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養之外,朋友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與“善人”、“鴻儒”交往,有助於修身養性。


愛蓮說

周敦頤【北宋】

一、文學常識

1. 選自《周元公集》。周敦頤,北宋哲學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學創始人。世稱“

濂溪先生”,諡號元公。

2. 說:古代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還可以發表議論(重在議論)的文體。

、理解性默寫

1. 文中直接描寫與讚美蓮花,寫出蓮的可愛之處的句子: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 文中描寫蓮花的生長環境,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 文中與“潔身自好”意思相近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4. 文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為反義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 文中描寫蓮花品質、直接表達作者人生態度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6. 描寫蓮花正直的語句:中通外直。

7. 文中最能概括(集中表現)蓮的品質的句子:蓮,花之君子者也。

8. 文章的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9. 文中表達作者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的句子: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10. 文中表達了作者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的句子: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1. 文中說明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的兩個句子:


①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②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12. 在“簡答題”的第六項的表格裡,也包含一些理解性默寫的題目。

三、簡答題

1. 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課文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2. 概括課文段意。


第一段——細緻描繪蓮的形象,說明自己愛蓮的原因。第二段——以花喻人,點明中心。


3. 本文的感情線索:愛

4. 本文的寫法:託物言志、襯托(菊是正襯,代表隱逸者;牡丹是反襯,代表富貴者;而蓮代表君子)。

5. 課文三次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請找到這些句子並總結它們的作用:


① 晉陶淵明獨愛菊……濯清漣而不妖——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


② 予謂菊……花之君子者也——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 菊之愛……宜乎眾矣——表現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6. 作者一開始就寫與陶淵明、世人不同的愛好,說明了什麼?


襯托自己愛蓮,不願隱逸,不談富貴,在汙濁的世間,能夠堅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態度。


7. 本文除了描寫蓮花之外,還描寫了菊和牡丹花。這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作用?


這是襯托手法。寫菊、牡丹是為了襯托蓮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也表達了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8. 作者寫蓮的具體內容(作者愛蓮的原因):

方面

對應句子

蓮的品質

君子應該具有的品質

(AB)生長環境

(A)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漣而不妖

(A)高潔

(B)質樸

比喻君子(A)不與惡濁世俗同流合汙,

(B)又不以孤高自詡。

(C)體態

(D)香氣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香遠益清

(C)正直

(D)芳香

比喻君子(C)通達事理,行為端正,

(D)美名遠揚。

(E)風度

(F)氣質

(E)亭亭淨植,(F)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EF)清高

比喻君子(EF)志潔行廉,儀態莊重,令人敬佩而不敢輕侮。

談一談你對“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的理解(可以參考上表回答):這句話從蓮的生長環境的角度描寫蓮花,突出它高潔的品質,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俗同流合汙。

9. 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該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目的是什麼?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表明他對追名逐利、貪圖富貴的人的鄙棄。


10.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比擬不睦免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用意是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11. 寫出幾個與蓮花有關的詩句: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②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2. 短文讚揚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


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兩種觀點實際上講的是人與環境(或社會)的關係問題。一個人如果自控力強,能不受環境影響,就可以做到“出汙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個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就有可能跟著壞人學壞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3. 作者借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志趣?你認為這種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對是否隨波逐流的選擇。我們要學習作者的君子之風,高潔而莊重,這樣可以讓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舉。


小石潭記

柳宗元【唐】

一、文學常識

1. 文章選自《柳河東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稱“柳河東”、“柳柳州”。

2.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二、理解性默寫

1. 側面寫出小石潭人跡罕至的四字短語是:伐竹取道。

2. 暗示小石潭人跡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3. 從側面襯托水清的句子(游魚和潭水的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4. 從聽覺角度寫流水的四個字:如鳴佩環。

5. 寫小溪曲折蜿蜒的四個字:斗折蛇行。

6. 逼真地描繪出溪岸狀貌的幾個字是——其岸勢犬牙差互。

7. 寫潭水源頭神秘莫測的句子: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9. 文章正面寫石潭特徵的語句: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照應此特徵的語句是:如鳴佩環、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


10. 小石潭得名的根據: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11. 寫游魚自由輕靈遊動的姿態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12. 寫游魚靜態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13. 寫游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14. 作者描寫小石潭周圍景物的句子是: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15. 表現地理環境使作者內心憂傷淒涼的句子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16. 久坐潭邊遊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17. 文章的點睛之筆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18. 抒發作者憤懣的句子: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9. 表現“喜”的句子:① 心樂之; ② 似與遊者相樂。

三、簡答題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寫潭,寫樹;② 寫魚,寫水;③ 寫源頭,寫岸勢;


④ 寫感受,抒憤懣;⑤ 寫同遊者。


2.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寫了小石潭及其周圍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貶謫的憂傷憤懣、孤悽悲涼的思想感情。


3. 本文的寫作順序:空間順序(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圍)。

4. 本文的感情基調——悲傷。 本文的氛圍——悽清寂靜。

5.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6. 在遊歷小石潭的過程中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快樂到愁苦。

7. 第一段從四個方面寫出了小石潭的特點,它們分別是:


① 水特別清澈;② 以整塊的石頭為底;③ 潭岸岩石形狀各異;④ 岸邊綠樹翠蔓極其茂盛,秀麗多姿。


8.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乎難以形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9. 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這裡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裡,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北宋】

一、文學常識

選自《蘇軾文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性默寫

1.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 文中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 本文運用比喻手法描寫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 文中正面寫月的句子:月色入戶。

5. 文中側面寫月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6.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找出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② 懷民亦未寢。③相與步於中庭。④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7. 文中表現作者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與“解衣欲睡”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

8. 文中“念無與為樂者”一句中“念”的結果是: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9. 作者夜遊的原因:月色入戶。

10. 作者尋張懷民的原因:念無與為樂者。

11.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詞語:積水空明。

12. 文中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的詞語:藻荇交橫。

三、簡答題

1. 概括課文段意。


第一段——記敘作者與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賞月景(尋伴夜遊)。


第二段——描寫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寫作者感受(月下感嘆)。


2. 概括全文中心:


這篇遊記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3. 全文最後一段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4.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好在哪裡?


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皎潔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積水,把竹子、柏樹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庭院月色美景,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


5. 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寫了竹柏,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和張懷民之間深厚的友情。


6. 如何理解“閒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② 包含了作者被貶的悲涼與對人生的感慨。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學常識

l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

l “四書”:《孟子》《中庸》《大學》《論語》

l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理解性默寫

1. 全文的中心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 本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 課文第二段主要闡述要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一番苦難磨練的道理。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為;


在生活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4. 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5. 課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6. 課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進一步闡述觀點,其中“人恆過,然後能改”是承“行拂亂其所為”而言;“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是承“動心忍性”而言。

7. 列舉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後作出結論的過渡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8. 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9. 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10. 由個人推論到國家,提出判斷的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11. 國家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三、簡答題

1. 概括全文主旨。


通過一些歷史人物成長,必須經過艱苦磨難的事例,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逆境對成才的作用,進而論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揭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點。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舉例論證,說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主要論述了人處於逆境才能奮發向上,國無憂患就會遭受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本題的另一版本見下)


第一段——列舉聖君賢臣起於微賤的事例。


第二段——對所舉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個人成就大業都要經受肉體和精神上折磨的觀點。


第三段——談人論國,進一步闡述觀點。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 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4. 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麼?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都經歷艱苦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說明了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 孟子從反面論證亡國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這就是:


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要經受內外兩方面的磨難。


6. 孟子認為國家長久不衰的條件:內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7. 請寫出有關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②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③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 今天,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我們來說還有什麼現實意義?


首先它提醒我們不要貪圖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勵著我們發憤圖強,爭取更大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發展到什麼程度都要有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對於個人來說,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意味著在競爭中處於失敗之地;對於國家而言,落後就要捱打。


曹劌論戰

《左傳·莊公十年》

一、文學常識

1. 本文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2. 《左傳》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寫。它記載了公元前722年以後的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3.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

、理解性默寫

1. 故事發生的背景: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2. 魯軍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

3. 魯軍追擊齊軍的時機: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4. “忠之屬也”具體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戰地點和曹劌隨莊公直接參戰的句子: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6. 曹劌求見莊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7.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8. 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齊軍的原因: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勇氣在戰鬥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戰,勇氣也。

10. 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取信於民。


說明魯莊公取信於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敘述了利於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12. 文中還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

13. 從魯莊公的三次答話中可以看出,他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現曹劌積極的參與精神的詞語是:請見。

15. 本文的線索:遠謀。

三、簡答題

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過曹劌與魯莊公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闡明瞭作戰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讚美了曹劌的愛國之情。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寫戰前。記敘曹劌一次次詢問和批駁莊公的有關看法,最後得出得民心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第二段——寫戰中。記敘魯軍與齊軍戰於長勺,擊潰敵軍的經過。


第三段——寫戰後。記敘莊公問、曹劌答,從而揭示曹劌非凡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見解。


3. 概括曹劌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曹劌——有深謀遠慮的政治遠見、敢於負責的態度,沉著果斷,有高超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的愛國的平民軍事家。


魯莊公——平庸的國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無能,軍事上無知,急躁、輕率;他敢於並善於納諫,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個較為開明的國君。


4. 出自本文的成語:一鼓作氣、彼竭我盈、轍亂旗靡。

5. 本文的對比手法是怎樣運用的?好處是什麼?


本文將曹劌與魯莊公進行對比,這樣可以突出曹劌有高超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6. 曹劌說:“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忠於職守是當今社會每位公民必備的素質,我們都要做到忠於職守。


7. 曹劌的“遠謀”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① 注重戰前的準備,強調的是取信於民。充分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戰略思想。


② 戰中採用了“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③ 戰後通過他的論述,既交代了他指揮若定、判斷正確的原因,又進一步表現了他的“遠謀”。


8. 文章在材料取捨上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是以曹劌為中心,詳細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面對雙方對峙交鋒是略寫,這樣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9. 有人說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功不可沒,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莊公也有一定的功勞。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① 有功勞——魯莊公知人善任,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勞。


② 沒有功勞——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神靈上,可見他政治上無能;作戰中他急切求戰,說明他軍事上無知,所以他沒有功勞。


10. 列舉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齊策一》

一、文學常識

1.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2. 《戰國策》是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初有《國策》《國事》《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

、理解性默寫

1. 描寫鄒忌外貌的句子: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2. 寫鄒忌經過思索,找出妻、妾、客認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3. 寫齊王受鄒忌啟發,用懸賞的方法廣泛徵求臣民意見的句子: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4. 在課文第二段找出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相對應的語句: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5. 文中鄒忌先從切身經歷設喻,再將家事與國事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使得齊王心悅誠服地採納了他的諫言。這以後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朝於齊”的成效。

6. 鄒忌的諷諫最後收到了怎樣的效果: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簡答題

1. 概括課文段意。


第一段——鄒忌與徐公比美以及鄒忌的冷靜思考。


第二段——寫鄒忌入朝諷諫。


第三、四段——寫齊威王納諫及齊國大治,從側面表現出鄒忌的精明能幹、治國之才。


2. 概括全文中心。


課文記述了鄒忌從與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國的道理,進而諷勸齊王納諫,使齊國大治的故事。


3. 概括鄒忌和齊威王的人物形象。


鄒忌:① 善於思考,實事求是;② 深謀遠慮,真知灼見;③④ 精明能幹,治國之才。


齊威王:勇於聽取不同意見,進行大膽的政治改革的一個有魄力的君主。


4. 鄒忌的妻、妾、客是怎樣評價鄒忌與徐公之美的?鄒忌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評價:他們都認為鄒忌比徐公美。


道理:人們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會說出事情真相,由此他進一步悟出了治國的道理,即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都敢於說真話,這樣才能實現大治。


5. 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蔽”的?從中可以看出鄒忌的諷諫藝術有哪些特點?


分析:鄒忌先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與徐公比美)說起,引出“人可能受矇蔽”這個話題,繼而話鋒一轉,轉到齊王身上,從“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三個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


特點:① 設喻說理,從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於形象的比喻之中。貼切自然,入情入理,讓人聽得心悅誠服;


② 在語言上,排比句的運用營造了一種步步進逼的語勢,一環緊扣一環,給人以無可辯駁之感,有力地闡明瞭自己的論點。


③ 運用委婉的勸說方式,勸說中充分尊重齊王,使之明白道理,愉快地接受批評意見,最終使齊國強盛起來。


6. 鄒忌諷諫運用了什麼說理方法?好處是什麼?見“5. ①”。

7. 文章主要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見“5. ②”。

8. 鄒忌認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有哪些?


① 齊國是個大國,齊王位高權重;


② 齊王身邊的人偏愛或害怕齊王;


③ 齊國上下的人都對齊王有所求。


9. 面對妻、妾、客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說明了什麼問題?


鄒忌在聽到妻、妾、客的讚美後,沒有陶醉於溢美之詞,而是親自與徐公相比。


“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說明鄒忌是一個冷靜、善於思考、實事求是的人。


10. 成語“門庭若市”出自本文,請解釋它的意思。


門庭若市:門口和庭院裡熱鬧得像市場一樣,形容來往的人很多。


11.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結合課文和你所知道的事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的含義是要善於從歷史上他人的表現中看出治國的道理,看出自己的不足。作為新時期的中學生,我們一是要時時反思自省,發現自己的問題。二是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從其他事物或事件中得到啟發。三是要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用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四是要聽得進別人善意的勸告。


12. 鄒忌的諷諫方式對於今天我們進行人際交往有怎樣的啟示?


運用委婉的勸說方式,勸說中充分尊重對方,並且說話要講究技巧。


13. 齊威王善於納諫的做法對於我們中學生有什麼啟示?


現在我們正在成長,容易犯一些錯誤。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和不足時,我們要虛心接受,努力改正錯誤。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一、文學常識

1. 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東晉文學家。字元亮,世稱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

2. 記:古代一種文體,它用來記載事物或發表議論,有時也用於說明。

、理解性默寫

1. 描寫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 表明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3. 寫出桃花源不易發現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極狹。

4. 從環境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 從心情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從穿著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7. 從活動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9. 寫出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0. 寫出桃花源人對漁人熱情的句子:


①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③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嘆惋”的原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 桃花源人“遂與外人間隔”的原因: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3. 桃花源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簡答題

1. 本文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發現→訪問→離開→再尋)

2. 概括段意:


第一段——漁人無意間發現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漁人進入桃花源,發現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美滿。


第三段——寫桃花源人熱情接待漁人。


第四段——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別人也沒找到桃花源。


3. 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表達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強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寧生活的美好願望。


4. 本文寫法特點:運用豐富的想象,充滿了傳奇色彩。

5. 本文表明瞭作者怎樣的態度?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6. 後世把“世外桃源”作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安定、風氣淳樸。


7. 作者寫漁人以及後來許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圖是什麼?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無數勞動人民美好願望的體現。它表現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寫桃花源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8. 作者虛構這樣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的社會理想,有什麼目的?


作者虛構了這樣的社會,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也表達了對人人平等、人人勞動、沒有戰亂、沒有剝削、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儘管當時的社會無法實現,但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9. 第一段景物的描寫帶有神秘色彩。作者這樣寫的主要意圖是什麼?


暗示將會出現奇景,為下文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10. 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了什麼景色?說明了什麼?


景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說明:桃花源環境寧靜優美,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


11. 為什麼桃花源人“皆嘆惋”?


① 為桃花源外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② 為桃花源外的人從沒有過上安寧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12. 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熱情淳樸、熱愛和平,過著安定美好生活的人們。

13.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擾亂這裡和平寧靜的生活。

14. 漁人離開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況好,他也想讓別人來這裡過上好的生活。

15. 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後果是:桃花源人重新過上痛苦生活。

岳陽樓記

范仲淹【北宋】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諡號文正

、理解性默寫

1. 作記緣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2. 遷客騷人:悲則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則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3. 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滕子京的政績: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5. 岳陽樓重修之後的變化: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6. 文中描寫鳥類活動的句子:沙鷗翔集。

7. 文中描寫魚類活動的句子:錦鱗游泳。

8. 文中描寫植物的句子: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9. 課文第二段中概括描寫洞庭湖壯觀景象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0. 文中點明洞庭湖四通八達的句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11. 文中從時間角度描寫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2. 文中從空間角度描寫洞庭湖景色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13. 文中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 文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的句子: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5. 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浮光躍金

16. 寫無波時水中月影的句子:靜影沉璧

17. “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

18. 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9. 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0.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1. 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2. 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3. 與“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4. 表現作者胸襟開闊(情操高尚、思想境界、心態)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5. 作者堅定的志向及對友人的勉勵:微斯人,吾誰與歸?

、簡答題

1. 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寫作緣由,可視為本文的小序。


第二段——描寫岳陽樓周圍的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寫陰天時的景色,表現遷客騷人覽物而悲的心情。


第四段——寫晴天時的景色,表現遷客騷人覽物而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發作者曠達的胸襟、遠大的政治抱負,揭示全文的中心。


2. 概括全文中心。


作者借描寫岳陽樓周圍景物,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作者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3. “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因天氣的陰晴變化,“覽物之情”也因此有所不同。作者有怎樣的“覽物之情”?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


作者深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與“遷客騷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不計較個人得失,心憂天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同時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


4.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


5. 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作者寫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目的是什麼?)


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之異,表現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6. 第五段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揭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7. 第五段中的“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指: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


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作者對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持否定態度。


8. “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區別在哪裡?


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 “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希望與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強烈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自勉之意,以及對朋友的期望之情。


10. 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① 表達他自己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託物言志。


② 含蓄地勸慰遭受貶謫、心懷憤慨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憂天下,先憂後樂。


11. 結合中華民族歷代志士仁人的事蹟,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解。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看到朝廷的弊端,呼籲政治,但不受重視,抱負無法施展。後辭官還鄉辦學,為國為民儘自己一份心力,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計較個人得失,心憂天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同時表達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


12.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曾激勵過成千上萬的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


一個人只有具備這樣的憂國憂民的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才能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


13. 當今社會,有的人過分看重物質和金錢,斤斤計較個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卻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請結合這兩者談談你的認識。


我不贊同那些人過分看重物質和金錢,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我們要不因外物之優、個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個人之失而悲。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即不計較個人得失,心憂天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同時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


14. 我們要學習作者哪些優秀的品質?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德。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一、文學常識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性默寫

1. 文章的主線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寫滁洲城總的地理環境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4. 表明“醉”與“樂”之間關係的畫龍點睛之筆:醉能同其樂。

5. 全文的核心命意,為寫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調(點題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 滁州的地理環境:環滁皆山也。

7. 自問自答道出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8. 醉翁雅號的由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10. 將遊玩觀賞的樂趣融於宴飲之中或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間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12. 山間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春:野芳發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陰;秋:風霜高潔;冬:水落而石出者)


13. “滁人遊”的場面: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14. “太守宴”的場面: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15. “眾賓歡”的場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16. “太守醉”的場面: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畫像: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8. 醉罷晚歸: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簡答題

1. 列出每段段意。


① 寫醉翁亭四周環境;


② 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以及遊山之樂無窮;


③ 寫百姓遊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


④ 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


2. 概括全文中心。


本文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飲、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派遣憂愁的複雜感情。


3. 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什麼?與民同樂。

4. 本文寫法: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5.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哪四幅圖畫?核心又是什麼?


圖畫: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魚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一、文學常識

1.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

2.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義”,政治上主張“仁政”。

、理解性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主旨、觀點是:捨生取義。

2. 表明本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4. 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於生者,所惡者有甚於死者。

6. 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7. 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8. 承上啟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象談起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9. 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11.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2. 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辨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失其本心。

13. 不辨禮義的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簡答題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義”之間要“捨生取義”,在“死”和“不義”之間要痛恨不義而不“避患”。


② 舉例論證,在接受關乎性命的東西時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 舉例論證,接受優厚的俸祿,也要合乎禮義。


2.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捨生取義。

3. 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請寫出這兩個事例:


① 在接受關乎生命的東西時,不能忍受恥辱。


② 在接受那些優厚俸祿時,也要合乎禮義。


4. 文中多次使用對比論證,請舉例說明。


① “魚”與“熊掌”對比。② 生與死(義)對比。③ 先前與現在對比。


5. 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捨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6.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7. 結合文章內容說說賢者是怎樣的人?是“不失本心”(或“捨生取義”)的人。

8. 文章表現了孟子怎麼樣的人生態度?


文章表現了“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願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於“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


9. 作者在文中讚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又告誡了人們什麼?


讚揚了那些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


10. 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1. 古今中外有許多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並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蹟:


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聞一多怒對反動派威脅而不屈服。


12. “捨生取義”的觀點是怎樣提出來的?作用如何?


① 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為喻,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② 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變得通俗易懂,更有說服力。


馬說

韓愈【唐】

一、文學常識

選自《昌黎先生集·雜說》韓愈代文學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性默寫

1. 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 本文的主旨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4. 世上眾多千里馬被埋沒、摧殘的根本原因:伯樂不常有。

5.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譴責的語句是: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達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憤懣的句子: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 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簡答題

1. 概括每段內容。


① 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指出正因為“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才終被埋沒、摧殘。


② 揭示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才美不外見”的原因。


③ 抨擊了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2. 概括全文主旨。


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強烈憤慨。


3. 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強烈憤慨。


4.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指什麼?文中抨擊了什麼現象?


“千里馬”——指人才;


“伯樂”——指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聖明的君主);


“食馬者”——指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現象——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


5. 我們對待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時,應該持什麼態度?重用人才。

與朱元思書

吳均【南朝梁】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藝文類聚》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都鄣人。

、理解性默寫

1. 本文的主旨句(作者的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 高度概括山水特點的句子(全文之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4. 作者的行進路線: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

5.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盪,任意東西。

6. 概括讚歎富春江景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7.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8.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9. 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覺: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0. 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1. 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12. 賦予靜止的山以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的句子: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13. 《三峽》文中“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一句是寫水流湍急,本文中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三、簡答題

1. 概括各段段意。


① 總寫富陽至桐廬間山水的奇異之美;② 寫水之異;③ 寫山之奇,並藉此抒發自己的心志。


2. 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富春江的秋景,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3.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讚美和留戀,也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功名利祿的鄙棄。


4. 本文的寫作順序:空間順序。

5. 本文的寫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動靜結合;聲色結合;明暗結合。

6. 從聽覺角度寫景的駢句是什麼?表達效果如何?


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效果:描寫了各種聲調不同的音韻,和諧齊發,引人入勝,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的生機,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的喜愛,寫出了富春江山水的奇異。


7.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你怎樣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面對奇山異水,作者不由得發出了一番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作者對追求功名利祿的一種否定。封建時代“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讀書人無不以功名為追求之目標,作者因看到了官場的黑暗而發此感慨。


8. 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側面寫富春江景色美,表達了作者鄙棄功名利祿,流連山水,嚮往歸隱山水生活的情感。


9. 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作者有怎樣的志趣和情懷。


① 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句中表現作者對自由的渴望;


② 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句中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③ 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表現作者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嚮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積極心態)


10.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裡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裡的山“奇”在何處?


奇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表現其情趣,簡直是一隻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生機。


11.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各寫出一句寫“山”和寫“水”的詩句。


寫“山”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寫“水”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2. 能暗示文中所寫景色季節特徵的一個字是:“蟬”或“寒”(秋季)。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明】

一、文學常識

1. 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宋濂代散文家。字景濂,浦江人。

2. 序:贈序,一種文體,與“序言”有別。

、理解性默寫

1. 說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 寫出從師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3. 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4. 寫出太學生讀書環境之優越的句子: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學相對比)

5. 寫出太學生教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未有問而不告。


(與“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對比)


6. 寫出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


(與作者“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對比)


7. 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8. 為什麼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9. 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10. 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11. 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12. 讚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流輩甚稱其賢。

13. 表明馬君則是專心致志而且學有所成的,也是“善學”的結果的句子: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

14. 進一步勉勵馬君則更加刻苦向學的句子: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簡答題

1. 概括各段段意:


① 講述作者年少時求學之艱難和用心之誠懇專一;


② 敘說當今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


③ 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2. 本文中心:作者以自己年輕時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學習。

3. 宋濂成功的原因:刻苦好學、博覽群書、虛心求教、不怕艱苦。

4. 將第一段分層,並概括每層的內容:


① 餘幼時即嗜學……餘因得遍觀群書:幼時求學情形。


② 既加冠……卒獲有所聞:成年後求師情形。


③ 當餘之從師也……久而乃和:從師求教的道路異常艱苦。


④ 寓逆旅主人……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求學時衣食粗劣不堪,生活儉樸。


5. 本文寫了作者在幼年求學時所受到的哪些苦難?

  總共有三苦。一是“無書之苦”,二是“無師之苦”,三為“生活之苦”。

6.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用反襯的手法,寫老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突出了他求師的艱難。


7. 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禦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8. 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9. 第一、二段文字採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10. 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麼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11. 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


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12. 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係?


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13. 說說你所知道的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蹟。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樑。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後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蹟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14. 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並戰勝困難。

15. 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麼?


可取:師生關係應該是民主平等關係,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不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出師表

諸葛亮【三國】

一、文學常識

1. 選自《諸葛亮集》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被稱為“臥龍”。

2. 表:文章的一種,臣下給皇帝的奏章。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

、理解性默寫

1. 諸葛亮給後主提出了哪些建議?


①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③ 親賢臣,遠小人。


2. 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 寫出文中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詞相呼應的語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4. 作者認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什麼?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5. 作者在《出師表》中寫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關的文字默寫出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臨崩寄臣以大事”

6. 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8. 《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 表現作者無意於功名,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0. 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 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12. 諸葛亮自敘本志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3. 《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4. 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15. “深追先帝遺昭”中“遺昭”指的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簡答題

1. 理清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從當前的形勢出發,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並向他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


①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② 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③ 說明出師前在內政上所作的安排。


④ 說明出師前在軍政上所作的安排。


⑤ 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以自敘經歷為縱線,以劉備“三顧茅廬”和白帝託孤為重點,表達作者忠於劉備父子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⑥ 自敘本志及先帝“三顧茅廬”之恩。


⑦ 追憶白帝託孤,並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本文的最後一部分,點明全篇主旨。


⑧ 歸納各方面的責任。


⑨ 表文結束語。


2. 全文的主旨是什麼?使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3.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麼?


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4. 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① 廣開言路——“誠宜開張聖聽”;


② 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③ 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5. 本文的寫作特點: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抒情。

6. 出自本文的成語:開張聖聽、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顧茅廬、優劣得所、引喻失義。

7. 全文抒發了諸葛亮:① 對於先帝知遇之恩而無限感激;② 要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

8. 第六、七段文字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它們分別可以概括為:


三顧茅廬,臨危委重任和臨崩寄大事。


9. 你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怎樣的賢臣:諸葛亮是一位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的賢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