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01關於樂府、楚歌

提起漢代,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秦皇漢武”開拓了中國大一統的局面,而對於漢代的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化,尤為不被世人所熟知,不光因為在造詣比不了唐詩的形式規矩及眾多的傳世作品,還在文化繁盛的宋朝比不了其詞作的風格迥異和豐富多彩。

但仔細看看這一階段的詞作,卻具有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浪漫氣息。比如後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出現在此刻。漢代詩作中受到《詩經》的影響,可多一半的創作中也體現出了楚風浪漫唯美的風格。

這點或許跟漢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地位有關。秦朝結束了自周天子分封諸侯的割據局面,但秦末當政者的荒淫無度,逼出了人民起義,當時的兩大霸主項羽和劉邦又均為楚地後裔,秦朝短暫存世,其詞作風格並沒有得到延伸,在經過漢朝初期的南征北戰,中國又呈現出大一統的局面,經濟和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繁榮發展。

也是這樣的原因,漢代的詩歌、樂舞在當政者的齊楚文化的影響下,又受到“絲綢之路”西域樂舞的相互吸收,所以這個階段的中國文化無疑上了一個階段,又因為當時流傳在漢地上的楚歌也是絡繹不絕,種種通過這些“娛樂氣息”的玩弄,使得漢代最初的大賦創作、百戲和樂舞在民間與宮廷頗受流傳。

這或許是漢代樂府樂舞中浪漫文化的必然佳靖。

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02漢代楚歌與樂府的由來

(一)樂府的由來

後世習慣將漢代“樂府”作為一種詩體,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它最初是僅僅作為服務當政者的組織,秦在最初設立樂府的時候,主要的作用便是負責管理樂舞演唱教習機構。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是有兩大機構——太樂和樂府

其中太樂掌管雅樂,樂府則兼掌俗樂。自西周推出禮樂文化以來,畢竟當政者不滿足於新雅樂體系,所以在民間廣採音樂,並加以“包裝改造”,當時出現《詩經》裡的國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雅樂的影響,尤其是風詩音律的方面。所以這兩種雅俗不同的音樂在秦朝由著不同的音樂機構組織,音樂在古代的主要的兩個作用——傳統的政治教化和娛志抒情,這兩方面的功能在太樂和樂府中的政府機構得到一直的發展。

漢朝最初的時候,也是沿襲此類機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開始重建樂府,不光大量的採集民間現有的歌謠加以擴充,更甚還有前朝文人無聊宣洩的詩歌重新演繹配奏樂曲,如果說以漢武帝為界限,之前的音樂中的“雅樂”和“俗樂”涇渭分明的話,那麼之後的樂府的音樂就有點“雅俗共賞”了,所以這之後的詩歌就被統稱為“樂府詩”,但後世習慣簡稱為“樂府”,最後就慢慢成為一種專門的新詩體。

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二)漢代楚歌的由來

在秦漢之前,春秋五霸所衍生出的大大小小的國家,因為在這些國家都是在不同地方,加上春秋戰國持續的時間足夠長,官方語言失去原本的作用後,大大小小的國家都開始使用“本土”的語言,這就導致了文化的交流必定受阻,所以在每個地方上大家都是“關起門”來經營本地特色的民歌。

所以在秦漢之前,這些民歌的宣傳力度並不大。

因為民歌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抒發情感,楚歌作為其中最幸運的“民謠”之一流傳下來。楚歌作為楚地所代表的一種土風民歌,當漢代當政者對它具有絕對的親睞之後,後面逐漸扶搖直上升為一種具有漢代形式的文學。

漢初的楚歌絕對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特定的文學體系《楚辭》,和之前一樣,它僅僅作為一種情感的宣洩,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四面楚歌”

。在楚漢之爭中,漢朝的統治者劉邦以獨特的方式在楚營裡面播放楚歌,這一舉動讓當時“破釜沉舟”一戰成名的楚軍潰不成軍,多年的戰爭,讓這些兵士思憂家鄉,最後漢軍不戰而勝。

這個時期的楚歌本身是“俗”的代名詞,但它本身意義上面流傳的情感,具有不言而喻的殺傷力,後面又以相同的情感的方式,換湯不換藥的流入宮廷後,成為漢代廟堂樂歌的“雅樂”,所以楚歌在樂府出現後,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樂府的演進和發展。

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03漢代楚歌與樂府浪漫關係

漢代楚歌最初成名得緣於當時的漢朝統治者,劉邦在平定天下後經過自己的老家沛縣,詩意一上來就算沒念幾天書的他做出了《大風歌》,由於他是漢代的一把手,所以在廟堂祭拜的時候,這首詞就變成了可以上百人同時演唱的舞蹈。

對於楚歌的界定,在先秦,只是作為楚地之民歌,對於漢代,其中一部分流入宮廷成為漢代廟堂樂歌。漢代廟堂樂歌,實際上是漢代樂府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楚歌在漢代和樂府相交相雜,成為了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

但是這並不是說楚歌原原本本的屬於漢代樂府,就像是一堆珠寶裡面,擇其優挑選,但是不可置疑的是,楚風卻是在漢代樂府裡面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二者的關係是相交而非內含,其實也可以認為漢代楚歌和樂府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的。

但這並不是楚歌和樂府的相互融洽。

上面也有提到,漢代樂府最初是作為一個樂府機構,這之間只是這些不同形式詩歌盛放的載體。如《徐人歌》裡面提到的: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兮”一字作為楚風的代表,所以在樂府中多次出現,但是後面的樂府漸漸過渡到使用五言律詩,這種形式的中規中矩,可以看出楚風完全被樂府所代表的詩作所吸收,上升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新文體,浪漫到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04楚歌與樂府的放恣意義

祖國詞作文化多“悲”,而漢代楚歌多的也是“悲”,這點上和唐詩宋詞文化一脈相承,其中多流露出的情感共融可以前後相繼的關係。

這點可以在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中找到,楚聲調哀而傷,多半給人感覺是悲怨悽美和惆悵婉轉,漢代以楚歌為底蘊所作的樂府皆有悲涼之意,如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公元前113年的某一天,劉徹祭祀后土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在設宴中途,突然看到秋葉頹落,縱感一生身為人中龍鳳,一生享盡榮華,卻又無法逃離人老病死,寫下此篇紀念四季更迭、時間稍縱即逝,悲傷之情自然流露,

樂府詩傳承了這一悲傷的浪漫氣息。

漢代楚歌和樂府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這種相互影響中,楚歌和樂府在漢代此消彼長地不斷髮展

和演進。其實每一種文化的背後少不了傳承和相互刺激彼此滲透的一個過程,也許漢代樂府原本作為一個體系極龐大的娛樂藝術機構,對於今天的我們,其盛況也許只能靠著一點文獻和足夠的想象力,但是,這種文化,足夠帶給我們難以想象的“浪漫”力。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漢書》、《樂府詩集》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特別是“快諮詢”平臺的同仁,還請諒解。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鳴聲啾啾:以樂府詩為列,詳談漢代楚歌與樂府相互交融的浪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