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易經》,為什麼千百年來沒什麼變化,沒有與時俱進?

張大實在


個人認為,《山海經》《易經》《黃帝內經》這三部經書,和西方的《聖經》都是不屬於這個時代,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積累。我們的知識積累沒有達到原寫作者的高度,怎麼去修改?怎麼去還變?歷史流傳出來華佗發現“阿是穴”,其他的穴位怎麼發現的?經絡怎麼發現的?經絡的工作機理是什麼?黃帝內經的前言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中國戰國時期,那麼,翻翻歷史書,看看考古發現,連文字都很簡單的甲骨文,青銅器,連竹木簡都不存在,吃飯穿衣都很簡單的時候,能積累人體內部高深的知識?成為煌煌萬言,自成體系,自圓其說。如果你說這東西錯誤百出,偏偏沒有錯誤。現在能讀懂的人讀過這幾本書的人很多麼?有多少?頭條裡看著好像人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人人都是月入上萬?好像人人都是遍讀書籍?內經,我讀了2-3遍,史記我讀了不下5遍,現在看內經還是一知半解。易,一遍沒讀完。澀誨難解。背,不要想了。要知道,史記,古文觀止,有很多篇我都能背過的。連讀都讀不下去,有什麼資格去質疑呢?連理解都難,又憑什麼去改?去修?


華仔哥ddd


《易經》揭示萬物變化所有規律,

《黃帝內經》揭示生病的規律和調理的方法。

《易經》運用陰陽對立統一,最早用排列組合揭示萬物變化所有規律→離不開8×8=64卦→64種變化規律!

現代人用計算機來推演《易經》64卦是準確無誤。

一個在5000年前揭示世界萬物變化所有的規律,這是《易經》存在並且不斷推向世界不衰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所在。

現在不管是誰的哲學,誰提出的什麼規律,都沒有《易經》涵蓋的全面,因此被有識之士用做必讀之聖書。

《黃帝內經》是在《易經》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揭示人生病的原來過程和調理方法的規律集成,2500多年以來,人們只是做到將古文翻譯成現代文,並且沒有什麼突破,說明《黃帝內經》揭示的規律性帶有非常普遍性。

以咳嗽為例,現在的西醫只要咳嗽,止咳糖漿,止咳藥一上,只是緩解一下症狀,不去根。

看看《黃帝內經》對咳嗽的分析:《咳論篇第三十八》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經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髒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看到了吧,《黃帝內經》將咳的變化規律揭示一目瞭然並且還有調理咳的原則,。

《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從病因,發展的過程變化,揭示其規律性,供後人去遵守,2500年來,中醫的發展就是遵循《黃帝內經》的規律辦事,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相約在健康直播間


《黃帝內經》和《易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特別是《易經》,被列為群經之首,它彙集了上古時期的智慧,確定了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世界文化軸心時代)和以後的發展走向。

《易經》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記錄思想文化歷史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史,就是基於《易經》的基本框架而與時俱進的歷史。不能說《易經》,包括《黃帝內經》,千百年了沒有變化。

之所以有人會有《易經》沒有與時俱進的印象,應該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中國文化發展的特點。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就是不可改動的聖人之言,但是時代在發展,認識在深化,經學不可能不變,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靠誰提倡也沒有用。經學要適應時代發展,就採取了闡釋的形式,來容納和發展新的東西。

所以,一部經典的闡釋史,往往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思想的發展史。經典本身,也成為了歷史層疊而形成的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容納不同的觀點,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所以,讀歷史,特別是思想史,離不開讀經典的發展史。經典的發展史中,蘊含著它在一定時期發展出來的新因素、新方法和新旁支。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不僅是當時的最高智慧,同時也能在以後的時代能衍生出新的意義。


作為群經之首,《易經》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典,其本身就是一部發展和演化十分複雜的歷史。

《易經》本身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就是在歷史上不斷積累、不斷延伸、不斷被解讀和延伸閱讀中形成的。

對於《易經》歷史的理解,也是學習《易經》本身的一條途徑。凡是讀《易經》達到一定深度時,就必須瞭解它的發展歷史。不理解《易經》解讀的歷史,就會迷失在眼花繚亂的各種互相矛盾的說法之中。要了解《易經》發展的歷史,有幾本著作可以參考。如朱伯昆注的《易學哲學史》,廖明春等編著的《易學發展史》等,這些都是帶有通史性質的著作。當然,由於古文獻的新研究成果不斷在發展,這些著作顯得不夠全面,但對於瞭解發展的主要線索,還是很有價值的應讀書。此外也有對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易學研究進行評述的,如餘敦康的《漢宋易學史》,林忠軍著《清代易學史》,楊慶中著《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等等。

《易經》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節點,學習時必須注意他們的特點和解讀方法。否則,就會迷失在易學文獻裡找不著北。

《易經》學說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就《易經》本身進行解讀,力求搞懂《易經》的本意,達到會用、用好的目的。另一個方向,是對《易經》進行新的理論創新,借《易經》的框架,填入自己的理論見解。大部分時候,這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往往學者通過對《易經》意義的解釋,融入自己的見解。


《易經》成書在殷末周初時期,它的地位逐步提高,慢慢地它的原意也不大能為人所懂。孔子和後來的經師,對《易經》的意義進行了一次改造。他們側重發掘《易經》中的哲理和倫理意義,形成了系統的義理易理論。同時,類似道家的學派對《易經》的理論基礎進行了總結,兩者彙總,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易傳》。《易傳》肯定吸取了歷史上的成果,並不完全是孔子後學和道家在當時的創新。所以,《易傳》有學術綜合的特點。至此以後,諸子百家大多都從《易經》裡各取所需,衍生出自己的理論。所以,春秋易學,是後來中國文化發展的主要源頭。

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易經》有很大發展。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對《易經》中的象數部分,總結和延伸出許多前所未有的解易思路,漢易也是最為複雜的解易系統。

義理易學在魏晉時期攀上了另一個高點,王弼對《易經》做了哲學方面的註解,吸收一定的道家思想,呈現出義理方面儒道結合的特點。

唐代對《易經》在義理、象數、占卜方面繼續發展,承上啟下,根據朝廷指示,孔穎達編纂了《周易正義》,主要總結了義理易學的成果。而李鼎祚則把漢代以來的象數方面的註解成果彙總為《周易集解》。

宋代是《易學》學說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義理易學,孕育出了理學這一儒家新學說。理學家程頤、朱熹、張載等等,都通過註解《周易》為理學建立自己的理論依據,強化了《易經》理論的倫理和政治意義。

清代易學是另外一個重要階段。其突出成果是重新恢復了漢代易學中重視象數的傳統,在詮釋易經文獻方面,充實了務實的態度和學說,反映了時代的新呼籲。

民國時期的易學,開拓了新的局面。一個特點是結合了西學,發展了舊學,所謂的史學易、科學易、義理易、象數易、文學易等等充分展開,為文化融合和文化轉化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其中既有科學的創新,也有大量想入非非的花樣,但總體上在認識中國文化特質,利用《易經》文化資源,搭建傳統和現代化過渡橋樑方面,有一定深度的創新和探索。

《易經》典型的思維特徵是象數思維,即所謂的取象比類。這種思維和大量的思維工具,依託《易經》的體系知識,對天文、醫學、物候、音樂、建築、文學等等,產生了很大影響,對具體科學技術和文史發展產生了很大助益,體現了“開物成務”的實踐目的和功能。

《易經》是有生命力的思維指導書,從廣義的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意義上說,它是具有科學意義的工具,給它貼上“原始思維”的標籤是過於簡單了。它留有原始思維的原型,但是自產生之初,就進行了提煉和理論化的構造,蘊含著合理的思維工具意義,它的現代化意義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有了現代化的理念和客觀立場,《易經》必然可以繼續得到發展和利用,它的生命力仍然是可以向未來長久延續的,《易經》包含的豐富內涵和特殊功用,還會得到發掘和利用,甚至,蘊含其中的很多難解奧秘,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原理,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熱帶雨林的午後


《易經》運用樸素唯物辯證法,揭示了宇宙的基本規則和基本規律;而《內經》則是將這些規則和規律應用到對疾病的診療活動中。那些以為《易經》《內經》過時的人,莫非你們比孫猴子厲害,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半床書a


《黃帝內經》,《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無論枝繁葉茂,根是不會改變的。

《黃帝內經》是古老的醫學典籍,也是研究宇宙的鉅著一部。認為人有陰陽,萬物皆有陰陽,人體是個小宇宙,而又離不開生存其間的這個大宇宙。發現大宇宙也有如同奇妙的人體內部一樣的世界,人體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是相通相應的。

《黃帝內經》還是一部關於人生的‘’哲學著作‘’。從本質上講是讓人關注自身的,而世人則更多的是關注自身以外的‘’終級‘’目標。其實關注身,總結自身的經驗,處理好自身的事情,是能更好地達到外在目標的,甚至是捷徑。

古人說‘’’藥理與事理相合,醫法與心法不二‘’。醫者讀內經悟到的是古代醫學的精髓,仁者讀內經悟到的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向問難‘’的智慧。

再來看看《易經》

《易經》原本是筮佔用的工具書。這種人類文明軸心期產生的經典,具有跨越時空的力量。其深邃的哲學原理的思維方法,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六經及所有天文,地理,數學,曆法,中醫,體育,文學,藝術,建築,軍事等無不有著密切聯繫,是進德修業,安身立命的修身處世的寶典。六十四卦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智慧,中華精神世界。

《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

《易經》是古人的占筮記錄,成為了一種文明的智慧之源,又成為體現完備的哲學經典一一至今也是不可思念的未解之謎。

六十四卦代表人生的六十四種現象

當處於人生低谷時,提示人們乾卦潛龍在淵的智慧,當知缺乏時,提醒人們啟用蒙卦教育啟蒙的智慧;當過於揮霍自己的健康時,提醒人們遵循復卦休養生息的智慧;當過於患得患失時,告誡人們善用晉卦失得勿恤的智慧,……。

《易經》出現兩千多年了,但一句句箴言,一條條對策,好象是針對我們眼前的問題寫的,好象是先人配下的一把把解開問題的金鑰匙。經典永遠可用,永遠年輕!

本人學習《黃帝內經》,《易經》還非常膚淺,但很感興趣,一部醫學經典,讓你瞭解自身,善待自身,一部哲學經典,教你怎麼作人,怎麼為人處世,真是太神奇了!簡直是指路明燈,繼續認真學習吧,學好了可利己利他!

經典永遠是經典,永遠傳承,永遠年輕!


憶史情


一本本寫於幾千年過來的書,彷彿穿越時空一般對現代社會仍然有指導意義,與時俱進的意義何在?

與時俱進的意義是什麼?一句話就是冬天穿冬天的衣服,夏天穿夏天的衣服。到了三伏天穿裘皮,那不是找病嗎?所以得與時俱進。

如今世界上每天有多少書問世?即便是紅極一時的書又會流傳幾年?又有幾本?被淘汰的速度和出書的速度沒太大的不同。

與時俱進這個詞你用得不合適,那就想是創新這個詞吧?

《黃帝內經》很多人都讀懂了,字字璣珠,道破真諦,很難改字如何創新?

《易經》沒人能讀懂,請問怎麼創新?


甲板上的海鳥


《黃帝內經》和《易經》都是中華古文明文化的經典著作,前者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之在醫學方面的固有規律;後者揭示了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大凡是規律的東西,是恆久不變的定律,它不以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何況,"千百年來",在宇宙時空裡,幾乎連"剎那間"都算不上。提問者有話外音,必定是指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特別是科學的西醫也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其實,這正說明:科學,不是自然規律,不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能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永遠摸索著。而植根於科學的西醫,面對著的是至今無法解釋的"科學奧秘"一一自然形成的靈與肉的結合體的人類自身,其迷茫和錯誤更是必然的結局。與西醫相反,中醫的智慧正是在於其著眼點是順隨自然和自然的規律,其大方向是正確的。


傻瓜尋真


與時俱進?你知道黃帝內經和易經講的什麼嗎?

黃帝內經講的是醫學方面的,中醫千百年來針對的還是人,是人的人體自然不會有大變化,尤其是理論方面,現在西醫強於中醫,中醫一般都是輔助西醫治療,或者治療一些疑難雜症,就是一種變革。

易經更加不需要有變化,易經包含了世間萬物的變化根本規律,等你學懂了就知道了,不管是宇宙飛船,或者其他先進科技產物沒有不包含在易經的陰陽五行學說之中的,比如汽車古代沒有,因為他是金屬造的,必然屬於乾卦,因為乾卦主金,所以只是你不理解罷了,不要把古代的醫學和易學看的太過簡單了。



紫玄修行


黃帝內經,易經也是可以以時俱進的,因系統太大,要有人力去整理成現在科學式的易經也是可以的,用現代公認的化學元素表是公的了吧,我用易經的圓圖,方圖代入化學元素表,對於現代醫學,科學,微觀學,暗物質,量子學,風水學一切都能迎刃而解,有興趣網友可以來同我共同整理,我還提供食宿,拜託了,好發表於學術界,證明祖國易經是當代或後代最明亮的科學瑰寶。


閆顯惠


有些東西是根本,根本不能變,內經是中醫的理論根本,易是中國哲學的根本,凡是根本的東西變化都不會太大,象數學,你不可能把1加1變了,也不可能把圓周角為360度變了。如果變了,存在放大效應,很多東西要跟著變。你看西醫中的生理,生化,病理,解剖,藥理其實變化也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