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資源缺乏的新加坡是如何供水的呢?

用戶130040176


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新加坡降水豐富,無奈地方太小存不住水。新加坡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200多立方米,位居全球倒數。長久以來,淡水資源極度匱乏的新加坡,都非常重視淡水供應問題。

如今的新加坡所使用的淡水,主要來自於三方面:第一,收集雨水等進行儲存;第二,從馬來西亞進口;第三,海水淡化。


雖然新加坡的降雨量非常大,但雨水再怎麼充沛也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得想辦法存住才能成為可用的淡水資源。可即便人工填海多年,整個新加坡也才720平方公里,還沒有崇明島的面積大。另外雖然地方不大,但人口卻非常稠密,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同時,由於新加坡的地勢低平,也不繼續蓄水。

可淡水資源是生存的必要資源,為了儲存淡水,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硬是開鑿建設出了大大小小17個蓄水池,甚至在河流入海口處修建大壩,將河口海水排出去用來儲存淡水。可以說,為了存水新加坡也是費盡心思了。


但就算這樣,新加坡國內的淡水資源也只勉強夠其需求量的40%左右。很長一段時間內,新加坡的淡水主要由馬來西亞供應。根據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間1962年簽署的供水協議,新加坡每天可以從馬來西亞柔佛州柔佛河取水94萬立方米,同時支付一定的水費。

淡水是生存的必需品,總讓外人來支配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更何況多年來,馬來西亞一下子說賣水給新加坡虧本了,一下又用水資源來要挾新加坡,在其他問題上討價還價,使得新加坡希望淡水自主的願望更加強烈。


上世紀後期,新加坡開始致力於海水淡化工程,自主研發並引進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建設眾多的海水淡化工廠。如今,新加坡海水淡化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其淡水資源緊張的狀況得以大幅度緩解。

而開源之外新加坡也在節流——新加坡投入大量技術與資金,建設城市海綿體,也就是大規模的水資源回收淨化與利用的循環系統。新加坡將雨水、廢水等都進行收集利用,小小的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地方都已經成為了集水區。

正因為淡水在新加坡的珍貴,所以新加坡人對每一滴水都非常珍視,充分進行利用。極度缺水的新加坡,其淡水供應還是相當充足的。


澹奕


英國名刊《經濟學人》曾有“沒有一個國家比新加坡更擅長管理水資源”之讚譽。

新加坡面積718平方公里,人口560萬(2016)。

全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點163米。新加坡島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23公里,其間河流短小水緩,且因下游沉降寬廣,海潮深入而不宜飲用。

新加坡南距赤道137公里,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呈明顯的赤道型特徵:高溫、多雨、相對溼度大,終年海風送爽,氣溫變化不大。年均溫度24℃—32℃,日均26.8℃,降水2345毫米/年,11月至次年1月雨量最大,7月最少,年均溼度84%。

島國資源匱乏,海產也僅有滿足年需求1/5的萬餘噸,最可憐的是曾因淡水缺乏急哭了國父李光耀:“每一項政策都可能因為水資源問題讓我們屈膝。”

立國之初,該地絕大部分供水依賴1961/62與馬來亞簽訂的兩份長期合約。在李光耀任總理的31年間,新加坡所有涉水政策均由總理辦公室協調。

歷經近50年的惜水如金和創新發展,新加坡現已握有“4個水龍頭”:雨水收集、鄰國購水、新生水(中水利用)和海水淡化。

2011年,新馬第一份供水合約到期,它挺直腰桿“不續約”,並計劃在2061年第二合約到期前實現供水全部自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