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缺乏的新加坡是如何供水的呢?

用户130040176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新加坡降水丰富,无奈地方太小存不住水。新加坡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200多立方米,位居全球倒数。长久以来,淡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新加坡,都非常重视淡水供应问题。

如今的新加坡所使用的淡水,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第一,收集雨水等进行储存;第二,从马来西亚进口;第三,海水淡化。


虽然新加坡的降雨量非常大,但雨水再怎么充沛也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得想办法存住才能成为可用的淡水资源。可即便人工填海多年,整个新加坡也才720平方公里,还没有崇明岛的面积大。另外虽然地方不大,但人口却非常稠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新加坡的地势低平,也不继续蓄水。

可淡水资源是生存的必要资源,为了储存淡水,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硬是开凿建设出了大大小小17个蓄水池,甚至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大坝,将河口海水排出去用来储存淡水。可以说,为了存水新加坡也是费尽心思了。


但就算这样,新加坡国内的淡水资源也只勉强够其需求量的40%左右。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加坡的淡水主要由马来西亚供应。根据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1962年签署的供水协议,新加坡每天可以从马来西亚柔佛州柔佛河取水94万立方米,同时支付一定的水费。

淡水是生存的必需品,总让外人来支配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多年来,马来西亚一下子说卖水给新加坡亏本了,一下又用水资源来要挟新加坡,在其他问题上讨价还价,使得新加坡希望淡水自主的愿望更加强烈。


上世纪后期,新加坡开始致力于海水淡化工程,自主研发并引进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建设众多的海水淡化工厂。如今,新加坡海水淡化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其淡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得以大幅度缓解。

而开源之外新加坡也在节流——新加坡投入大量技术与资金,建设城市海绵体,也就是大规模的水资源回收净化与利用的循环系统。新加坡将雨水、废水等都进行收集利用,小小的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地方都已经成为了集水区。

正因为淡水在新加坡的珍贵,所以新加坡人对每一滴水都非常珍视,充分进行利用。极度缺水的新加坡,其淡水供应还是相当充足的。


澹奕


英国名刊《经济学人》曾有“没有一个国家比新加坡更擅长管理水资源”之赞誉。

新加坡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560万(2016)。

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点163米。新加坡岛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3公里,其间河流短小水缓,且因下游沉降宽广,海潮深入而不宜饮用。

新加坡南距赤道137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呈明显的赤道型特征: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终年海风送爽,气温变化不大。年均温度24℃—32℃,日均26.8℃,降水2345毫米/年,11月至次年1月雨量最大,7月最少,年均湿度84%。

岛国资源匮乏,海产也仅有满足年需求1/5的万余吨,最可怜的是曾因淡水缺乏急哭了国父李光耀:“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因为水资源问题让我们屈膝。”

立国之初,该地绝大部分供水依赖1961/62与马来亚签订的两份长期合约。在李光耀任总理的31年间,新加坡所有涉水政策均由总理办公室协调。

历经近50年的惜水如金和创新发展,新加坡现已握有“4个水龙头”: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中水利用)和海水淡化。

2011年,新马第一份供水合约到期,它挺直腰杆“不续约”,并计划在2061年第二合约到期前实现供水全部自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