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最近偶然间看到一则消息,说是《人民的名义》第二部已经完成拍摄了,有了第一部的大火,相信这次第二部的热度也不会低。在我看来,这部剧之所以这么火,也跟观众对官场小说的喜爱度居高不下有关系。但是大家往往对这些官场小说不太了解,不知道有哪些官场小说比较有趣,今天笔者就向大家推荐一个系列的官场小说——《新星》与《夜与昼》,并向大家说明一下当时的文学环境。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看了这篇文章,相信你能够对这几部作品的内容乃至于当时的文学潮流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时代与作者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部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

这两部作品都发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创作领域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流派,从初期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再到中后期的"寻根派","先锋派",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而《新星》这一系列的官场小说则被认为属于"改革文学",这个文学流派不同于当时对"纯文学"追捧的思潮,它抓紧时代脉搏,响应改革开放的政策,几乎迅速地在全国各地,各个年龄阶层打开市场,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但是但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又很快地销声匿迹,消失在寻根派与先锋派的光芒之下。《新星》系列作品就是这短暂光芒中最璀璨的一颗星。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说完了时代背景,咱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作者。

《新星》系列是由柯云路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刚一面世就迅速风靡全国,引发"新星热",遂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官场小说"。很多朋友可能对柯云路还不是很熟悉,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坛,柯云路就是一颗新星,提到八十年代文学,提到改革文学,很难绕过柯云路和《新星》。之所以现在的人们不太了解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后来柯云路没有继续走现实主义写作的道路,反而研究起了气功和心理学,在他不太擅长的领域耕耘,效果自然也不太理想。

当然,早期的柯云路创作才华还是很高的,除了《新星》之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新星》的续集《夜与昼》,《衰与荣》,这三部与《龙年档案》合称为柯云路"改革四部曲"。这几部作品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简直可以称作"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科全书"。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说完了这些,咱们就来仔细地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内容,我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内容

  • 新与旧的宏观对比叙述

作为一部紧贴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的官场小说,首先我在《新星》中看到了新与旧的冲突,这种冲突又以李向南为代表的"改革派"与顾荣,郑达理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李向南的改革雄心与政治手腕,顾荣等人的保守落后与处心积虑,都在这两大势力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李向南作为作者设定的"改革家",一出场就带着强大的气场,即宣告"决心掀开古陵这个古老而贫穷的县城的新的一页",再加上作者对古陵木塔的描写,以苍茫的远山和悠扬的民歌这种带有广阔宏大气息的元素作为背景,使得人物的出场颇有些英雄主义气息,让人感觉李向南就是这个县城的拯救者,感觉他一定可以在这个县城大有作为。

小说中的确有不少笔墨来描写主人公李向南的能力与智慧,他能够从一个卖豆腐的老人与妇女之间的谈话中得知麦子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价格这样的农业经济知识,也能从卖凉粉的老人那里算出繁琐复杂的帐来,另外,他还提出了关于古陵县发展多种养殖和旅游业的一些建议,可见他的专业能力是过硬的。此外,他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也是高水平的,他工作干练果断,一到岗位就抓住了古陵县存在的官僚主义的问题,并从各个方面进行触动,解决了一大批过去积存的问题,撤换处分了不少诸如潘苟世这样不合格的干部。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另一方面,他也有很多新奇的方法建立威信,拉拢干部,比如他带领干部们在乡下走了一趟就解决了很多干部队伍中的矛盾,诸如龙金生与庄文伊在农业政策上的分歧,小胡对自己的意见等等,也让更多的干部认清了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这些对李向南工作的展开和地位的确立都是有帮助的。可以说,书中的李向南既是一名理论水平与实践才能兼备的改革家,又是一名颇有政治智慧的政治家。

与现实相对应,这样的改革家往往会遭到旧的干部队伍的反对甚至反扑。在古陵,旧干部的代表就是县委副书记顾荣,在上级,这个代表就是原县委书记,现任地委书记的郑达理。李向南与顾荣的冲突可以说是从两人刚一见面就显现出来了,顾荣不紧不慢的教导与李向南的积极作风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拉开了两个人相互对立的序幕。此后李向南印发关于信访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倾向的材料,在提建议大会上发表的讲话等等,在顾荣看来更是他将矛头对准自己的表现。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像顾荣这样的政治老油条最可笑的一点就是,将对方的一切行动都从是否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的角度进行观察,而不是像李向南那样从是否能干出成绩造福人民的角度来观察。所以,顾荣就开始暗中发起反扑,先是对李向南态度的冷漠,然后是提建议大会上对李向南的暗讽,再后来便是"生病"退居二线以后调动各方反对李向南的势力,并向上级告黑状,想要借此扳倒李向南。

小说最后,李向南的情况并不乐观,他被反对者造谣,还被写了《内参》,不仅如此,还没有取得地委书记郑达理的支持,就在大家为李向南担心的时候,他收到省委书记顾恒的一封信,信中对他表示鼓励,似乎又给了一些希望,但是小说也就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而止了。似乎柯云路很喜欢这种写法,在他的另一篇小说《三千万》中,强硬的改革者丁猛在克服诸多困难取得工作的主动权的同时又受到很多阻碍,最终也是以希望夹杂着焦虑而结束。

  • 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微观叙述

产生于改革开放这样重大历史时期的小说本身自带宏大的现实主义叙事视角,使得他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小说中对人物本身的关注变得更弱,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物间的感情纠葛变得单一化与政治化,在这类小说中似乎很少出现人们的心理描写和人物间复杂的感情描写,就算是有也大概率会被政治所影响。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在《新星》与《夜与昼》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主人公的李向南曾经与老同学林虹有过一段感情纠葛,林虹也恰好来到古陵县当乡村教师,两人便在古陵相遇,展开了许多谈话。而恰好林虹曾经举报过犯了罪的顾荣的儿子,所以林虹又被当成李向南的政敌攻击他的工具。而另一个与李向南有感情瓜葛的女子顾小莉则更为复杂,她是省委书记的女儿,同时还是顾荣的侄女,与顾小莉关系的好坏直接与李向南的政治处境相关,再加之顾小莉因为哥哥顾小鹰的关系十分讨厌林虹,所以造成了李向南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的情况。

这样看来,本该是非常复杂的三角感情纠葛,却全都与政治搅和在一起,使得整个人物感情方面的剧情变得索然无味,几乎成了李向南为了政治处境而进行的二选一,但是在《夜与昼》的最后李向南与林虹的发展还是颇有一些意味的,可能也算是作者对这种写法的一种反思。

  • 叙事模式的创新

与八十年代层出不穷的充满"现代主义"意味的先锋文学流派不同,《新星》这种作品整体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手法。不过颇有意思的是,作者似乎已经不再采用那种老套的线性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时空顺序交错的手法。例如他并没有从李向南到任说起,而是从李向南与顾小莉的偶遇说起,然后又从提建议大会将时间拉回到李向南刚到古陵与顾荣的谈话,在与林虹的交谈过程中也夹杂着对往事的回忆,很有一种思维上的跳跃感。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此外,作者很是擅长横向蒙太奇式的时间刻画,往往用整章的篇幅叙述一个地方的人和事,然后再用一章来描写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中的人和事,最后将二者集中作为矛盾的冲突爆发点。在李向南下乡的过程中,作者就采用了这种叙事模式,从黄山水库到凤凰岭,使我们一边了解当地的事情,一边了解李向南的进程。在《夜与昼》中,这种叙事模式更是十分地突出,作者在不算长的故事时空中塞进了许多人和事,从李向南到顾小莉,从顾小鹰到林虹,再加上黄平平的家庭等等,众多横向的人物描写撑起了作者大篇幅的叙述架构。

此外,在《夜与昼》中,作者还吸收了不少非现实主义的写法,上卷的最后一部分描写李向南与顾小莉在京都生活的感受的时候就采用了接近于意识流的手法,包含了大量的虚幻的,夸张的近乎于荒诞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往往令人们感到不知所云。作者还在恰当的时期引入传统文化的介绍,如提到顾恒的"难眩以伪"的时候介绍了曹操的思想,在江啸的人生哲学进行剖析等等,似乎又令我们看到了寻根派的意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波澜壮阔的时代叙述,往往能够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结语—由"官场小说"到"改革文学"

总而言之,这几部官场小说都属于改革文学的范畴,而当时的改革文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产生的,可以看出,这一文学思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以至于官场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大众所关注,我想是有以下几点原因的: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首先就是这类改革文学人物塑造得理想化与政治化,许多作品中得主人公都是李向南式得改革先锋,有着高瞻远瞩得战略眼光和可圈可点的实践技能。这一形象甚至逐渐变得脸谱化,特别是李向南被百姓称为"李青天",让人不免感觉到背后作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气息,甚至有点儿封建"清官"式的天真。这种单一化,扁平化的形象塑造方式注定是无法适应人们越来越复杂的审美需要。而过度的政治化又导致了小说对人物刻画的深度受到限制,人物的一切思想和一切行动似乎都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所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之为人的主观性和感性特点。这样直接导致了人物形象审美意义的缺失,换言之,这类小说塑造的人物并没有成功与读者拉开必要的审美距离,以至于他并不能为读者带来长期的美感。

其次,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只是在新旧转换之间人们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这已经更多地脱离了政治的范围,而如果改革文学涉足于这一领域,或许其就不应该成为"改革文学"了。

《新星》系列小说——官场的进退两难与现实的一地鸡毛

总的来说,《新星》系列是改革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新星》展现了改革者与守旧派之间的冲突,更多地聚焦于改革本身,而《夜与昼》则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从不同阶层的人物的生活入手表现改革为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变化。尽管有一些不足,但是就那个时代来看,这仍然是非常有趣的官场小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反过头来阅读这两部作品仍然有很深刻的启迪与思考。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哦!

参考文献:《新星》,《夜与昼》,《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改革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