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尋尋覓覓”,到底在尋找什麼?

山野老人381


這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詞《聲聲慢》,大家都很熟悉了。最有名的是開頭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一連串的疊詞,瞬間就把人帶到一種孤獨無助、情態淒涼的意境之中。李清照的一生,分為前後兩個部分,以北宋危亡作為分割線。在國家還是太平的時候(雖然已經是表面現象),她的生活還是過得不錯的。出身好,年輕貌美有才華,還嫁給瞭如意郎君,沒事就寫上一首詞打發時間。那時候的詞風,滿紙透出的都是閒情雅緻。看過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點都看不出憂傷的影子,倒感覺有一種幸福爆棚的“慵懶”。等到國破山河碎,匆匆南渡,最後只剩下孤身一人,晚景淒涼,寫出來的詞,無不流露出極度的感傷和悲哀。這首《聲聲慢》就是她後半生的代表作。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她,還在尋找什麼?其實已經沒什麼可以尋找的了,她哪裡會不知道,不過發出一種絕望的沉吟罷了。曾經經歷過的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此時此刻,她能抓住的,也許只有回憶,也許只有空氣……



與君未央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聲聲慢》抒寫永恆的愁緒,表現出作者高超抒情藝術。

李清照的作品,分為前後兩個時期。該詞是作者的後期作品,寫於國破,家亡,夫死之時。


尋尋覓覓,尋找的是:國家和平穩定,家庭幸福和諧,夫妻琴棋書畫相唱和的生活。


觀點如下:


李清照的詞具有極高的語言藝術。她善於運用經過提煉的口語入詞,而且用白描的手法驅辭造意,形成淺淨暢達的特色。這方面與柳永有相似之處。


但由於經過了加工和提煉,因而不像柳詞那樣俗甚至庸俗。而是更接近李後主俗中見雅、淡而有韻的風致。從而使李清照詞的語言具有通俗、優美、清新、富有表現力等特點。


她的生活道路與那個亂離的時代緊緊連在一起,而她的文學創作又與其生活道路緊密相連。因此,李清照的生平與創作很自然地以靖康二年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下對這個時期分別作介紹和論述。


前期(1084-1126)。


李清照18歲時,嫁太學生趙明誠為妻。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學家。他們的婚姻非常美滿,感情尤其深厚,確是一對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妻。婚後,二人雅好詞章,常相唱和。並共同從事金石學研究,校勘古籍、賞玩字畫。


他們把整個生活都建築在藝術的基礎上。十年之間他們所收集的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竟多達十餘屋。李清照就在這樣一個藝術化了的家庭裡過著悠閒安逸、優裕舒適的生活。


後期(1127-1151至1156年間)。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44歲。東京淪陷,金兵擄走徽、欽二宗。北宋滅亡。即發生了有名的“靖康之難”。五月,趙構在商丘稱帝,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開始。


金人的兵火,毀滅了李清照與趙明誠美滿的家庭生活和藝術空間。他倆只得帶著最珍貴的一部分金石書畫,匆匆避兵江南。


從此,一件又一件不幸的事接連發生。亂世之際,趙明誠病死於赴任潮州太守的途中。時為建炎三年(1129)八月,李清照年僅46歲。


趙明誠的去世,對李清照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轉折。從此之後,李清照一身承受著國破和家亡的雙重痛苦。在奔亡道路中,金石文物又損失殆盡。


在三個多月的時間中,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走了約三千里的路程。她隻身流落於杭州、越興、台州、金華一帶。過著孤獨離沛的流亡生活。


此間,又發生了改嫁的悲劇。李清照晚年定居杭州,過著孤苦淒涼的晚年生活。在極盡寂寞悽楚中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李清照後期的詞作,雖然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的不多。但是,她丈夫的死去、自己的貧窮流浪以及改嫁的悲劇,都是那個亂離時代和封建勢力直接給她的迫害。她是一個歷史的受難者。靖康以後,國破、家亡、夫死的慘痛,使李清照憂憤深廣。


在其詞中以時代的大悲劇為背景,把個人沉重的不幸與社會的災難,個人的顛沛流離之苦、煢獨悽惶之悲、與國家的山河破碎之恨、生民塗炭之劫、緊緊結合起來。形成憂憤深沉、悽愴悲壯的格調。


綜上所述:尋尋覓覓,尋找的是國家和平穩定,家庭幸福和諧,夫妻藝術唱和的生活。

個見淺陋,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文友參與探討。謝謝。


臨川慕思


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素有名家好評,然多是著眼起頭十四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或評“無斧鑿痕”,或評“創意出奇”,更有好評認為“氣機流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些評價當然不能說不對,然只觀表現手法,不顧詞中悲意,此乃捨本逐末,不懂易安心思。

幸有梁啟超先生,算是讀懂了此詞,他感慨:

“這首詞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悽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嚥下。”

梁先生說的“煢獨悽惶”正是此詞的感情基調,“一字一淚”可見他感同身受,“咬著牙根嚥下”更非無情者所懂,對此,六甲番人深以為然,十四疊字不過是營造悲傷氣氛,道出清照內心的空虛寂寞、百無聊賴,此時雖有悽慘悲意,但意象仍不完整,只能算是鋪墊,我們也只能遠遠看到清照孤寂的身影,隱約聽到她在低聲傾訴。

接下來清照方才補敘季節,“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有人根據下句黃花、大雁等意象理解成秋天小陽春,但六甲番人還是認為這是春天,江南花開得早,清明前後已有花謝了,春季乍暖還寒,最易感染風寒,清照此時已是中年,孀居獨處,無人照顧,甚是可憐,所以“最難將息”,即便“三杯兩盞淡酒”,又“怎敵他、晚來風急?”,正傷心時,又見舊時大雁北飛,“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她另外一首詞《武陵春·春晚》所說的感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至此,我們彷彿看到冷清天氣,清照獨處孤寂,正借酒澆愁,睹物思人。

下片明顯難寫,上片已悲甚,悽意盡出,不過清照卻另起重寫眼前景物,似乎剛目送大雁歸去,低頭卻見花落紛飛,“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不禁顧影自憐“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而細雨偏又不解風情,“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最後清照只能一聲低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欲說還休,即使說了無人懂,其中悲婉悽楚,無情者不能懂,不經孤獨者不能懂,而有情之孤獨者卻不忍再讀,再讀已是淚流滿面。

細細體會全詞意境,再回到起頭十四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清照在尋尋覓覓什麼呢?《詩詞庫》解釋“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雖然不能說不對,但總覺公式化,六甲番人認為,清照此時應是在尋覓內心的溫暖,尋覓不得才會出現內心的冷清,才會面帶悽慘悲慼。

想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溫暖的,可終其一生,又有幾人能尋到內心的溫暖呢?我的你若在,溫暖自然在,你若不在了,世界便只剩了冷清。

我是六甲番人,敬請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這出之李清照的《聲聲慢》。這首詞是她南渡後,晚年的名作。

李清照南渡後,飽嘗夠了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辛痠痛苦。

試想,一對書香的恩愛夫妻,因靖康之動亂,使她才三十幾歲就失去了丈夫而流落江南,作為一個封建社會里的、從青年到老年的寡婦,她那沒完沒了的、難以言傳的、想思愁情、孤獨煎熬、生活悽苦……

呀!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了啊!咋能不讓人心酸啊!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七對疊字,是作者故意運用的一種"填詞″手法。這意味著一開頭,李清照就是″大聲″地″無聲″″疾呼″!是一幅淒涼的畫卷展開了……

無疑,這是一個深秋傍晚的黃昏景象!冷冷清清的境地!悲涼憂傷的生活寫照!

面對這畫面,她要尋找什麼?毫無疑問,她象是在朦朧的徘徊中,象是孤鬼野魂在遊蕩,象是離群的孤雁心神不寧……

她冥冥之中,彷彿回到了十八歲剛剛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十年鄉間讀書、吟詩、填詞、賞玩金石書畫、詩酒唱和……

突然!猛獸般的山洪暴發!人沒了…詩酒書畫沒了…貌美如花變成了憔悴的老態……然而花發、淚花、不歸雁……

這不正是尋尋覓覓找到的嗎!


全峰山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

李清照當時的處境,國破家亡,夫死,傷心。表達了他對亡夫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境況。


尋尋覓覓,尋找何也?

首先,喪夫之痛,尋覓往昔夫君的點點滴滴

想象著李清照晚年,端一杯淡酒,等著天昏雲低,風冷正靜的世界,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是哀怨劃破天際,也劃破了詩人李清照哀怨的傷口頭。

白鴛鴦失伴飛。生死兩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夫君生前的點點滴滴,往事再難尋覓…

其次,國破家何在的惆悵之情

李清照晚年,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一連串的打擊,國破家亡,小家何在?顛沛流離的痛苦,亡國之恨,凝聚心頭,無法排遣,於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是對國破家何在的吟誦…

所以,聲聲慢,漫生生,晚清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尋尋覓覓的是家國,個人情。

傷感至極,躍然紙上!


遊動的螺旋藻


中國傳統文化,最高的境界和美,在於“悽美的美”。若用西方的審美語言表達,就是一種“逝去的美”和“不完美的美”。而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應該算是古代文化“悽美的美”最為濃郁的代表,這種尋覓,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而不是真的要尋找什麼。逝去的青春、愛情、權勢、財富、時光、情親……永遠都是最美好的;很少有人能夠醒悟到,當前擁有的和正在經歷的,也許就是此生最美好和最重要的。絕大多數人在臨終前,尤其位高權重者,都試圖伸出雙手去抓住什麼,然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悽美地道盡了這種人世的無奈和不圓滿。而唯一圓滿的人生,就是沒有圓滿。


孫大聖2020


“尋尋覓覓”說的是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 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 “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淒厲的基調。


紫色3186800300788


此詩相傳作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之時,此時的李清照國破家亡。傷於人事,於是提筆寫下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便不再難理解。可以理解為尋覓的是自己曾經的國家,丈夫,以及曾經的富饒山河此時此刻消於無形。尋到這些時心中萬般無奈,這也與後文的“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意境相符。

說到李清照,此人為婉約派詞人代表,千古第一才女;號易安居士,前期詞作風格清新,後期詞作悽苦孤寂。令人惋惜。



痴痴呆呆


尋尋覓覓這句話出自李清照的作品《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那麼李清照究竟在尋覓什麼呢?

這要從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間與經歷說起。李清照早期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生在書香門第,在濃厚的文化薰陶下,再加上李清照本身就聰慧至極,因此初入文壇便大放異彩。後又嫁給門當戶對的趙明誠,二人錦瑟和諧,度過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

早期的李清照,作詞風格多是閨中生活,女兒家的傷春悲秋。但自從她的丈夫趙明誠去世,她經歷得太多,創作風格便與前期大不相同了。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經歷一段時間的流離,1129 年 8 月,趙明誠因病去世,那時候李清照 46 歲,國破家亡,李清照飽嘗顛沛流離之苦,所有的苦凝結在她的心頭,就此寫下了《聲聲慢》。

在我看來,尋尋覓覓這樣的疊詞,是一種情緒的傾訴,她心頭的無盡悲傷,用一種富於音律的方式低吟出來,我們在讀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她的淡淡憂傷。

再來,尋尋覓覓的也可能是往昔的那些美好時光,在痛苦的歲月中,閉上眼,不自覺地腦海中便浮現出曾經的日子,她希望抓住點什麼,所以尋尋覓覓,但最後卻只剩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五小煜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淒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