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有哪些谋士?

史海深处


朱元璋手下最有名的谋士就是大名鼎鼎名扬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为其出谋划策建立大明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小龙女5505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其手下的谋士众多:刘基、朱升、李善长、胡惟庸、王广洋、宋濂、方孝孺等。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的135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门,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终于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于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编修《女诫文》、《斋戒文》。明王朝建立后,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隐。

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为人爱读有智谋。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来投靠,由于他常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在身边出谋划策,时人比之汉代的萧何。有来投靠朱元璋的将领,朱元璋都先让李善长来考察才能,汇报给朱元璋,量才使用。洪武初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洪武三年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进爵韩国公,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因牵涉胡惟庸案,李善长全家被诛杀,年七十六岁。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汪广洋(? ~1379),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天清日晏2013


朱元璋对开囯元勋杀戮过重,而且他本人是天才政治家、军事家,连伟人毛泽东都说过,古代帝王指挥用兵打仗,除了唐太宗,就是明太祖了。这样,把朱元璋手下谋士都显没了,像光武帝刘秀,有萧何、韩信、张良之才,刘秀手下谋士也显没了。

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统朝代,身边岀谋划策还是有一些。

刘基作为谋士有人称其为张良、陈平之才,也有人对刘基才能表示怀疑。我认为刘基是朱元璋阵营第一谋士。

朱升也很有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朱升提出来的。1972年,,伟人毛泽东提到了朱升,又提倡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朱升是高人,1369年,在明朝建立第二年就离开了朱元璋,免于陷入明初功臣被杀局面。

李善长是明初功臣之首,智勇双全,算于谋士也可,他更和萧何相似,擅长行政事务和后方后勤管理保障工作。

宋濂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又擅写文章,能出谋画笨。

章溢、叶琛也是朱元璋手下谋士。


大白白野


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义军,第二年带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在定远张家堡驴牌寨,收编地主武装三千人,后来又收缪大亨二万人,这二万三千人是他军事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

冯氏兄弟:

在攻打定远中,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怕红巾军,组织乡兵自保,慕朱元璋之名来投,他们是小地主,也是读书人,向朱元璋献计:重德才之人,施仁义之师,占金陵之地。这是朱元璋手下最早的谋士,从此,朱元璋南征北战有了文人的帮助。

李善长:

朱元璋南下滁州过程中,定远人李善长来投,李善长从小读书,很有智谋。劝朱元璋效仿刘邦,说刘邦布衣起兵,五年平天下,朱元璋留很高兴,留在身边做幕僚,被朱元璋称为萧何。

朱升: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为应天,第二年占徽州,当地名流朱升来归,向朱元璋提出了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霸业提供了方向。为朱元璋采纳。

刘伯温、宋濂:

1359年,朱元璋攻浙东,得刘伯温、宋濂等名士,特别是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神一样的队友,最终帮朱元璋平定天下。

历史证明,无论哪一个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都会有文人谋士的支持,如刘邦的张良、萧何,刘备的诸葛孔明、庞统,曹操的荀彧、郭嘉,孙权的周瑜、鲁肃等,朱元璋也不例外。

个人粗解,欢迎点评!


金乌木木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lxl加油相信自己


朱元璋手下的谋士主要有4位:

1.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谋士,时人比之诸葛亮。归朱元璋后,刘基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备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及北伐中原等军国大计,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汉代的张良。朱元璋称帝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纲纪。朱元璋曾有意迁都凤阳,刘基力谏阻止。洪武时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所以在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

2.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隐居于石门。朱元璋亲自上门拜访求贤。朱升给朱元璋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策,这成为明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又把朱升召入京城充当谋臣,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明朝建立之后,国势稳定后,朱升毅然选择了退隐。

3.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为人爱读有智谋。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来投靠,由于他常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在身边出谋划策,时人比之汉代的萧何。有来投靠朱元璋的将领,朱元璋都先让李善长来考察才能,汇报给朱元璋,量才使用。洪武初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洪武三年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进爵韩国公,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因牵涉胡惟庸案,李善长全家被诛杀,年七十六岁。

4.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召见陶安,陶安献议:“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拔乱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任之为幕府参军。朱元璋问策于陶安:“吾取金陵如何” ? 陶安答“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而有四方,向何不克?”。于是朱元璋听从陶安建议,攻占金陵,最终明朝建立后也定都于此。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赐给陶安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对他的功绩做出了极高的肯定。


田学涵99


明朝皇帝朱元璋大家都知道,而要说起他手下的谋士,刘伯温的名声应该是传播的最远的,后世很多人将他与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说是因为有了刘伯温经天纬地的才能,朱元璋才得以建立后世威名赫赫的大明朝。但是在刘伯温之外,还有一位与之旗鼓相当,但是大众并不熟知的谋士,同样为朱元璋的大业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个人就是朱升。

朱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同时对占卜星象方面也很有研究,因此在当地很有名望,不过由于长期在书馆讲学,所以名声不显。

后面正赶上朱元璋攻打徽州,朱升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因为战争而受苦,所以主动劝说徽州的统帅向朱元璋投降,最后保住了一城百姓免于流离失所。

接着在攻打婺源的过程中,朱元璋因为久攻不下而头疼时,他手下的一员大将邓禹听人说此地有个叫做朱升的人,十分有才华,于是将他推荐给了朱元璋,听闻此事的朱元璋很高兴,特地备下重礼亲自来到朱升的住处,经过一番交谈,两人都十分看好对方,于是朱升就把自己想出的三个计谋交给了朱元璋。

这就是后世我们熟悉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个计策。在朱升看来,以现在的情况,朱元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而不是像陈友谅和张士诚急火火地称帝,毕竟抓在手里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朱元璋听取了朱升的建议,默默积蓄实力,韬光养晦。

而时间证明了朱升的计策是正确的,在此后攻打攻打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过程,朱升同样提出了很多好的计策,为成功消灭敌对方的势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朱元璋称帝,朱升和李善长、刘伯温等开国功臣的地位已经相平,朱元璋还考虑到朱升年纪大了,让他上朝的时候不必叩拜。

不过朱升并不是一个贪图权利的人,在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不顾皇帝的挽留,辞官回乡,在乡间度过了余生的最后几年。






云暗雪山


谋士: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的135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门,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终于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于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编修《女诫文》、《斋戒文》。明王朝建立后,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隐。

2、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Amor爱米


刘基、

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是朱元璋的机密辅佐,精于谋略,擅长兵法,封诚意伯,被称为神人,谥号文成。 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

李善长

明朝开国功臣。投靠朱元璋,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出生入死,功劳颇多,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最大功绩是给朱元璋提出的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战略思想,他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

宋濂、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性格慎密,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太子朱标的老师,奉命主修《元史》,死后追谥“文宪”,文学以散文创作著称,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方孝孺

字希直,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最后因靖难之役,被朱棣诛灭十族,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最后因靖难之役,被朱棣诛灭十族,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小嘉自媒体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的135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门,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终于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于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编修《女诫文》、《斋戒文》。明王朝建立后,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隐。

2、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