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善行第六

所謂“善行”就是合乎禮節之行,即令後人稱讚並可作為行事榜樣之行。這章收集了漢代以來聖賢的善行,用來充實和證明《內篇》中“立教”、“明倫”和“敬身”中所說的道理。

學習過程中,注意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呂滎公,名希哲,字原明,申國正獻公之長子。正獻公居家簡重寡默,不以事物經心,而申國夫人性嚴有法度。雖甚愛公,然敎公事事循蹈規矩。甫十歳祁寒暑雨侍立,終日不命之坐不敢坐也。日必冠帶以見長者。平居雖甚熱,在父母長者之側,不得去巾襪縛袴衣服。唯謹。行歩出入無得入茶肆酒肆。市井裡巷之語,鄭衛之音,未嘗一經於耳。不正之書,非禮之色,未嘗一接於目。正獻公通判頴州。歐陽公適知州事。焦先生千之伯強,客文忠公所。嚴毅方正。正獻公招延之使敎諸子。諸生少有過差,先生端坐召與相對,終日竟夕不與之語。諸生恐懼畏伏。先生方略降詞色。時公方十餘歳,內則正獻公與申國夫人教訓如此之嚴,外則焦先生化導如此之篤。故公德器成就,大異眾人。公嘗言,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呂滎公張夫人待制,諱昷之之幼女也。最鍾愛。然居常,至微細事,敎之必有法度。如飮食之類,飯羹許更益,魚肉不更進也。時張公已為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矣。及夫人嫁呂氏,夫人之母申國夫人姊也。一日來視女。見舎後有鍋釜之類大不樂。謂申國夫人曰,豈可使小兒軰私作飮食壞家法耶。其嚴如此。

【譯】呂滎公,名希哲,字原明,申國正獻公的長子。正獻公居家儀貌很簡樸厚重,他生性不多事不多話,對於一切事情都不經心。而申國夫人確實生性嚴有法度。雖很愛呂滎公,但凡是都教育公要循蹈規矩。其才十歲母親就教育他不管是大雨大暑還是大寒,整日都要站在父母邊上父母不讓坐就不能坐。每天都要在規定時間穿衣戴冠束帶,去見長者雖然很熱但父母在身旁就不能脫巾襪縛袴衣服,很是謹慎。走在路上不去茶館酒店,從來不聽市井俚語和鄭衛兩國的淫聲,從來不看不正當的書和不合禮法的色。正獻公在頴州做通判時,歐陽公正好在做州事。焦先生正好在歐陽公家裡做客,他為人嚴厲堅毅方正,正獻公招他在家裡教育他的小輩。學生只要有小過先生就端端正正坐著招學生來整日整夜相對坐著不說話學生心中恐懼起來,怕他也服他。焦先生的臉色才好轉,寬仁一些。呂滎公十多歲的時候,內有父母教育這麼嚴密,外有焦先生誠懇的教導,所以他的成就與眾不同異於常人。他曾經說過如果人內沒有賢父兄外沒有嚴師嚴友反而成功,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的。呂滎公的妻子張夫人是待制張昷之的小女兒也是最鍾愛的一個。但是飲食起居這些很細微的事也教育她要有法度。如飮食之類:飯湯可以再添但是魚肉不更再吃了。當時張公已做為待制兼任河北都轉運使了。等到夫人嫁給了呂滎公,夫人的母親也就是申國夫人的姊。來看夫人,看見屋後有鍋釜之類的器具大不高興。告訴申國夫人說:怎麼可以讓小兒軰的私自作飮食來破壞家法呢。家教嚴厲到這個程度。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唐陽城為國子司業,引諸生告之曰,凡學者所以學為忠與孝也。諸生有久不省親者乎。明日謁城還養者二十軰,有三年不歸侍者,斥之。

【譯】陽城因此罪名被貶官為國子司業。陽城把學生們找來說:“凡是求學的人,學習的原因是為了懂得忠和孝,你們有長期沒有回去探望親人的嗎?”第二天到陽城那申請回家奉養老人的有二十多人,有三年沒有回家侍奉老人的,陽城就斥責他。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患隋唐以來仕進尙文辭,而遺經業,苟趨祿利。及為蘇湖二州敎授,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嚴師弟子之禮。解經至有要義,懇懇為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後治乎人者。學徒千數日月刮劘。為文章,皆傳經義必以理勝。信其師說敦尙行實。後為大學。四方歸之,庠舎不能容。其在湖學置經義齋治事齋。經義齋者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筭數之類。其在大學亦然。其弟子散在四方,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其言談?舉止,遇之不問可知為先生弟子。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為胡公也。

【譯】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平日裡就憂心隋唐以來人們追求加官進爵,崇尚文辭華麗,拋棄經業,貪圖財富。到他做了蘇湖二州敎授以後,制定了嚴厲的規定,從自身做起,雖然天很熱也要穿上制服與學生們相見嚴行師生之禮。講解經書,定要講的鞭辟入裡,誠懇的教育學生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的學生數千人,整天琢磨寫文章要依據經書,並且要理多餘辭。學生們都遵從老師的說法嚴格從品行上實踐。等到他做了太學教授,從四面八方來追隨他的人校舍都住不下了。他在湖州講學時,講經義和治事,經義就是講智識明達而有器度,他們住在這裡。治事就是每人各學習一科,再兼習一科像治民治兵,水利算數等等。他在太學時也是這樣。他的弟子分散在四面八方,不論資質高低,都循規蹈矩有雅正謹慎。他們的言談舉止不用問就知道是先生的學生。他們談論自己老師時不問就知道是安定先生胡瑗。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明道先生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 有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於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敎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勵,漸摩成就之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郷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其學行皆中於是者為成德,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日受其業。擇其學明德尊者,為大學之師。次以分敎天下之學。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興於大學,大學聚而敎之,歳論其賢者?能者於朝。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讓,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

【譯】 程顥先生在朝廷上說:治理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怎樣得賢才?應先給近侍、賢儒及執事百官以禮命,要他們盡心推訪,凡有德業充分完備,足可為人師表的,其次有篤志好學、品才兼優的,朝廷要厚禮聘請,州縣誠意遣送,把他們集中在京師,讓他們從早到晚彼此研究發明正學。他們的學問必定是本於人倫,明於事理。他們教人從小學的“灑掃應對”開始,修明“孝悌忠信”,人事應酬中的禮樂等等,其用以誘導、激勵、浸潤、砥礪後學直到成就其德業的方法,都有一個秩序,其關鍵在於教人擇善修身,推而廣之至於化成天下,如此從一個普通的人進不已可以邁上成為聖人之道。其中那些學業品行都符合以上要求的就叫做成德。挑選那些材識明達,能夠達到善性的人,讓他們每天在這裡學習,而挑選那些學業大明、德義可尊的大儒,作為太學的師長,學問德義次於這些人的,讓他們分別去教授天下的各級學校。選擇好的士人入學學習,從縣學升到州學,州學再薦舉到太學,太學集中起這些人來教育,每年都在朝廷上討論太學中誰賢誰能。凡選士,都須選取品性行為端正,在家教梯,有廉恥知禮讓,通明學業,曉達治國之道的人。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伊川先生看詳學制。大槩以為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爭,殊非敎養之道。請改試為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敎之,更不考定高下。制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鐫解額以去利誘,省繁文以專委任,勵行檢以厚風敎,及置待賓吏師齋,立觀光法。如是者亦數十條。

【譯】程頤先生在《看詳三學條制》中說:根據按現行的舊制度,太學生員參加公試和私試以升補,每個月都要考試。學校是以禮義相推讓之地,而每一月都讓他們去競爭,大大違反教養之道。請改考試為檢驗考查,發現學得不好的地方,學官召集生員教一教,並且不再排定名次高低。設置尊賢堂,延請天下有道德可作生員榜樣的人居之。改變生員數目用以除去利益引誘;省去繁文縟節用以專那考官委任;勉勵士子檢束,用來提升當地風教,此外設立賓館,用來厚待品行可敬之人。設立吏師齊,待通達治道可充當吏師。設立觀禮用來使士子感受禮儀的威嚴。像這樣的有幾十條。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藍田呂氏鄉約曰:凡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 患難相恤,有善則書於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絶之。

【譯】藍田呂氏鄉約上說:要實行這個條約的條件就是德業要相互鼓勵,過失要相互規勸。世俗禮節要彼此相交,遭遇患難要相互撫卹,做了善事要記錄下來,做了錯事也要記錄下來,犯了三次就要懲罰,罰了以後不知悔改就去除他的戶籍。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明道先生敎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灑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學者舍近而趨遠,處下而窺高,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

【譯】明道先生的教人,從尋求知識開始直到知其所止,從內心誠意開始直學到平治天下,從童子初學的“灑掃應對”開始直到入聖人之域的窮理盡性,整個過程都循循而有序。他批評世俗的學者捨棄淺近的而務求高遠,身處於下卻窺望高處,導致自己的輕浮自大而到底也學無所得。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天下亂盜賊並起。革負母逃難,備經險阻,常採拾以為養。數遇賊,或刼欲將去。革輒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辭氣願欵,有足感動人者。賊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倶全於難。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江革,字次翁,是齊國臨淄人。

【譯】江革從小失去父親,和母親一起生活。那時正逢亂世,江革揹著母親四處逃難。他們多次遇到強盜。有一次強盜想劫持江革入夥。江革哭著告訴他們說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強盜也不忍心殺他。後來輾轉來到下邳居住下來。由於生活貧窮,他只好天天光著腳,靠去給人幫工來供養母親。母親所需的生活物品,莫不全部供給,(侍奉得非常周到)。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薛包好學篤行。父娶後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驅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灑掃。父怒又逐之。乃廬於里門,晨昏不廢。積歳餘,父母慚而還之。後服喪過哀。旣而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破其產輒復賑給。

】薛包:漢代的侍中

【譯】漢代的侍中薛包,勤奮好學,品德高尚。父親娶了一個後妻,就開始有些厭惡薛包,於是將他分出去居住。薛包日夜號哭,不離去。父母用木棍打他,不得已,他就在父母住的房舍外邊結廬而居。他每天早晨都早早起來給父母灑掃庭院。父親很憤怒,又往外趕他。他於是又結廬於里門,晨省昏定從來不廢。過了一年多,父母終於感到有些慚愧,將他叫回了家。後來居喪的時候很是哀傷。其弟要求分析財產,各自生活,薛包勸止不了,便將家產平分,年老奴婢都歸自己,他說:「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年久,你不能使喚。」田園廬舍荒涼頓廢的,分給自己,說道:「這是我少年時代所經營整理的,心中繫念不捨。」衣服傢俱,自己挑揀破舊的,並說:「這些是我平素穿著食用過的,比較適合我的身口。」兄弟分居以後,其弟不善經營,生活又奢侈浪費,數次將財產耗費破敗。薛包關切開導,又屢次分自己所有,濟助其弟。

國學啟蒙之朱熹《小學》解讀第二十講:《外篇·善行》第一節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