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最近,电影《冏妈》引发网友热议,这是徐峥以导演身份,首次参与移动平台免费播放春节档电影。每逢佳节,亲子话题,就会引发大众关注。而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更是许多人思乡、渴望亲情和团聚的日子。此时正是与家人沟通交流的好时光,也是增进亲人之间理解的好契机,而如何与父母好好相处,显得特别重要。很显然,《冏妈》非常应景。

《冏妈》依然延续了徐峥“冏”系列中自编自导的风格。以喜剧形式,展现亲情主题,展现母子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电影主要通过母子俩在火车上相处的6天6夜,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式母子相处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故事源于遭遇商业纠纷和婚姻危机的中年男人徐伊万(徐峥饰),要拿回上飞机的护照频频发生意外,只得与母亲卢小花(黄梅莹饰)一起坐上了由北京开往俄罗斯的K3列车。在这个冏迫的空间内,徐伊万“冏”得左右为难,他一边要在商业中斗智斗勇,欲婚姻完好。一边又要与母亲周旋。

这与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和乔英子这对母女的相处方式,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聚焦于现实家庭里棘手的、习惯性逃避的问题:父母婚姻生活都不幸福,都是母亲给了孩子太多的爱和控制,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最终都达成了和解。<strong>也就是说,从《冏妈》到《小欢喜》,都是家庭失衡,导致了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失衡的家庭关系,从失败的婚姻开始。

就像电影《冏妈》中的徐伊万父母虽然是因爱情而结婚,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不同,所以婚后生活过得并不幸福,父亲有酒后暴力现象,妈妈卢小花曾经想一走了之,一度想要离开,但她只要一看到儿子就舍不得走了,并且在儿子徐伊万七岁那年,考了一百分高高兴兴回家,却看到被父亲摔得乱七八糟的家和倒在地上的母亲,母亲骗他说是家里来了贼,当时徐伊万跑出去追,还对母亲说了一句话:“妈妈,等我长大了以后,我来保护你。”从此母亲卢小花就下定了决心:这一辈子只为儿子而活。而作为妈妈,卢小花的确给了儿子徐伊万太多的爱,她在火车上往儿子嘴里塞各种水果、饮品、鸡蛋,控制他吃自认为数量适当的肉,询问夫妻间私事,盯梢儿子跟异国美女共同午餐,并直接打电话给儿媳妇帮他们调节关系。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同样的情形,我们在《小欢喜》里也可以看到,乔英子父母离婚以后,母亲宋倩就把自己全部的爱、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了女儿乔英子身上。作为一名老师,宋倩为了提高女儿的学习成绩,把她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女儿,甚至把家里的墙壁空出来一大块,安装上透明玻璃,以便自己在做家务时,可以随时监督女儿是否在用功学习。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家庭中,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把亲子关系看得大过夫妻关系,就特别容易出现孩子心灵失衡的问题。特别是妈妈,她们总是喜欢转着孩子的生活打转,有时为了给孩子找师资力量强大的高校,宁可和老公分开住,也要陪孩子住读,甚至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允许朋友和老公来自己和孩子住的地方大声说话、聚会等等,同时,她们也会放弃个人的爱好和梦想,一心只为孩子考虑。

这,就是失衡的家庭关系。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家庭是一个生活系统,包括了行为习惯、情感距离、情绪反应等等众多的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组合成了家庭生活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对整个生活系统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平衡和健康。这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夫妻关系都应该要大于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人生重要排序不管怎么排,伴侣都应该是放在孩子和父母前面。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在《冏妈》中,处处透露出典型中国家庭母亲“控制式”的爱,这不仅仅只是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而是母亲卢小花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儿子身上,是一种“窒息式” 的爱。所以,徐伊万千方百计想要逃离母亲的视线,他甚至把母亲准备的满满一盆小番茄一个一个扔到了窗外,连盆一起扔了。他四处打探空床位,他违背母亲意愿跟异国美女娜塔莎吃饭,且命令母亲距离自己至少10米远。

在《小欢喜》中,乔英子成了妈妈的骄傲,她学习成绩优异,但乔英子有自己的爱好,她热爱天文学,要报考南京大学,母亲宋倩强烈反对,她要女儿报考北大及清华,因为是高等学府,重要的是位于北京区,在她身边。母女俩因此发生了激烈争吵,女儿说:“我都已经跟你说过无数遍了,我想去南京大学,这是我的梦想!”宋倩毫不让步,命令女儿必须报读北京区内大学。

终于,宋倩极强的控制欲,将女儿逼至崩溃的边缘,乔英子因抑郁站到大桥上,在狂风中边哭边喊:“我是不是病了?”、“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家庭动力学认为,健康的家庭环境,需要家庭成员间有紧密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分化。也就是说,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连接时,还需保留个人独立空间。

因而,有时候孩子的逃离看似不可理解,却暴露了家庭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失衡的家庭关系。而失衡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感觉到过重的压迫感。一旦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就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者直接造成种种不利影响。就像徐伊万在娜塔莎的鼓励下,在酒精的刺激下,决定“敢”一次,他对母亲说我要逃离。他妈妈问:“你要逃到哪里。”徐伊万这个成年人孩子气地说了一句,我要浪迹天涯,为什么说了“浪迹天涯”这四个字,恐怕是由于他内心觉得自己从没有独立过。

很显然,母亲对子女的投入过度,以爱之名捆绑了子女,一方面会使夫妻关系疏离,扭曲原本稳固的三人关系;另一方面还容易出现许多潜在问题,夹在中间,貌似受益的孩子,却承受了巨大的压迫感。作为孩子,在没有别的选择时,就只有用脱离的方式来减缓这种压迫感和束缚感。孩子会因为想要逃离这样一种“捆绑式”的爱,做出各种极端行为。比如徐伊万的不堪重负,乔英子的抑郁与跳桥。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要和解,唯有父母放手,找回自我。

一旦子女有逃离的决定,对父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父母会感到相当震惊,非常委屈,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孩子会有这么想。而且,此时父母的劝说与威胁往往都起不到任何效果,孩子会始终坚持自己的做法。

这主要是父母不愿意放开手,让孩子感觉到了无所适从。父母自认为付出所有,是为子女好;而在日渐长大的子女眼中,父母的这种爱和好,变成了一种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绑架。这种状态,让子女本能地想要躲避、逃离。毕竟,孩子也需要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如果父母继续管束,就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会令孩子处矛盾当中,使得孩子难以应对,无法解决,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一种推力,把孩子推向幼稚又惊人的举动。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从《冏妈》的母亲卢小花到《小欢喜》的母亲宋倩,她们最初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实质上否定了自已,因为一切事情都是为孩子去做、去付出,没有一件事情是为自己去做的,忽视了自己的需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成为一种要求回报的索取型爱,即心理学说的“伪爱”。

正如心理学家韦恩.戴尔在《幸福的利己主义者》一书中曾写:“有一个事实非常重要。那就是如果妈妈认为子女比自己还重要,这样的妈妈就会成为完全没有帮助的妈妈。因为那样等于是教育子女:别人比自己重要,自己只要待在家里就行了,不用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而当后来,她们真正地接纳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一个去追寻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弥补年轻时的遗憾;另一个认识到了夫妻关系应优于亲子关系,与前夫复了婚,可以说,都建立了与自己的有效连结。从而也就让孩子卸下了心里的压力和负担, 还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自主、自由、被尊重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不会再选择逃避了,而是会主动地融入到家庭之中,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并能够作出相应调整,缓和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结语:

从《冏妈》到《小欢喜》,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他们分别是人到中年的徐伊万,高三的学霸乔英子,都是家庭里的重心,都处于母亲心中的C位,就像很多人中国式家庭里的母亲一样,她们总是想要“控制”自己的子女,想把孩子永远地绑在自己身边,有意无意地让家庭关系失平衡。前者在绿皮火车封闭的环境里母子“狭路相逢”,有过激烈争执,通过帮母亲实现梦想,完成了和解。后者是母亲通过女儿抑郁的过激行为产生了反省,终于愿意放下沉甸甸的爱,放手让女儿自己去飞。

正如《冏妈》的导演徐峥在接受采访说的一段话:“很多中国妈妈的爱是控制的,是期待对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样子。”。也正如《小欢喜》的总编剧黄磊坦言:“我们所拍摄的这部生活剧,就是以千千万万的中国式家长为原型,希望唤醒大家对于家庭教育新的认知。”

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两个电影故事,能够帮助父母们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有时候,一个家庭中如果爸爸或者妈妈跟孩子关系紧密,或者两个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是家庭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角色混乱,甚至出现角色缺失,令孩子无法承受,想要逃离。要和解,唯有父母放手,找回自我,或者重新找回家庭“铁三角”的稳固关系,因此,我们会说,父母相亲相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从冏妈到小欢喜:在失衡的家庭关系里,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孩子

今日一语:愿所有的遗憾,都是惊喜的铺垫。

我是 ,育儿问题达人,健康领域创作者,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