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否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朱八戒CC


董仲舒是孔孟儒家的继承和发扬者

,儒家也是人,中国是以圣贤为神

。所以孔孑,老孑都在神之列。他们说的都是圣人语,君权神授当然是有联系的。君权一定在神(圣人)所教理论下才能领导人。如果君权不受神(圣人)意办,也就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乱杀胡冤,以自己主观行

事。那就是世称昏君,如做明君必按君权神授沒错。


郑四爷明舟


我是风月,我们一起论历史!

导语: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一派的创始人。对于儒家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中心思想以“仁”字概括。

孟子,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中心思想以“义”字概括。

荀子,集儒家思想的大成者,荀子主张“性恶论“,性善是因为教化的原因,中心思想为“礼和法。”

而董仲舒虽然是儒家思想的又一继承人,但是和儒家思想却有明显的区别。

汉朝的儒家思想

自秦皇嬴政,焚书坑儒之后,很多儒家的重要典籍消失,汉朝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在一些遗留下来的儒家典籍当中总结出来的。

虽然汉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朝所谓的儒家思想和孔孟一派的儒家思想却产生了很大的区别。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

董仲舒所主张的是大一统和君权神授,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汉朝中央集权制度。

而“君权神授”的表面意思就是皇帝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是神授予的。

而孔孟一个是“仁”,一个是“民贵君轻”都和董仲舒的思想有差别。

两者相比之下,就能看表面上的思想差距。

并且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儒家思想,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儒家四家之长,产生的新儒家思想。

不仅仅如此在董仲舒的思想当中还有一丝对孔孟思想的曲解!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百姓知道的可以任由发挥,百姓不知道的,应该通过教化让百姓知道。

而到了董仲舒哪里,反而成了另一个意思,变成了:百姓只需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干!

结语:

孔孟代表就是原来的儒家思想,而董仲舒所表述的思想叫做新型儒家思想。

通过我们上面的对比,可以发现,董仲舒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有区别的。

所以说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不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更像是一种“愚民术”,一种“帝王术”。

他把孔孟认为的仁爱百姓,变成了忠君!这就是董仲舒区别于孔孟思想的根本原因!


听史论风月


“君权神授”的概念应该早就有了,从周天子开始一直差不多这样了。董仲舒提的是“天人感应”,儒家的思想主流是人伦秩序,很少涉及鬼神,天人感应更像是玄学。大家都知道,汉朝初期用的是黄老之道,老庄之学,黄帝学说大行其道,玄学是其子学科,董仲舒是后期儒学子弟,肯定受其影响,再一个董要想实现其政治目的,也要包装下,因为纯儒在战国时就不受主流国家采纳,要想为君主采纳必须改变,重新包装,重新解释,重新发现经典的侧重以适应当代。黄帝内经中就多有人以应天,天以应人的观点,其它黄帝经典中应该也多有此意,不过其它黄帝经典大多遗失了。。。

儒家的根本思想是人伦与秩序,讲的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相存,社会应该如何运转各阶层如何相处相存。以此生发,社会各种现象,各种情境下如何处理和解释。

儒家是继承了周礼的大多学说,天子代天也应该是有的,但只是形式上如此,天人感应完全是董仲舒发表的,以独尊儒术之后,限制帝王无度的手段吧,大概如此。


风雨夜观山


我是红辰梦劫,我来回答。

不管什么时代,都讲究学以致用,不管何种学说不只是为皇帝服务,也要顺应时代潮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法家助嬴政开创了天下大一统的千秋功业,可是到后来天下一统,需要止戈养民了,而法家还坚持严苛刑法,加上秦朝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秦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孔孟创立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孔子虽然在古代迷信氛围下提出了天(人格化)的存在,曾多次提到天命,但并不提倡神学“子不语怪力乱神”,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孔孟之道宗旨是“以人为本”。

汉武帝之前,匈奴的实力强过汉朝,对汉朝肆意掠夺,对皇帝百般羞辱,匈奴单于冒顿曾给吕后写信,说“我是丧偶的君王,而你吕后是个寡妇,和我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你和我不如互相各取所需如何?”吕后看过信后气冲丹田、怒发冲冠,但又不敢和匈奴开战,只能强忍着怒气小心翼翼地回信,说自己“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鄙邑无罪,宜在见赦。”并且送上两辆车、两匹骏马还有美女及其金银珠宝与单于和亲。

汉武帝想要雪耻,对匈奴开战就必须加强自己的权力,不然无法应对朝堂上那些主张“和亲”的反对派,基于此过去的儒学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汉武帝的需求了。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维护皇权,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公羊春秋》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著《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基于《公羊春秋》创立的新的儒学体系,并不是原来的儒家思想。

玉肌碧潭浪花红,朔风解语伴良辰。

菩提萨埵歷千劫,漪澜帘影衾寒梦。

关注 红辰梦劫,与作者一起谈古论今。


红辰梦劫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并不是儒家本源思想,这是董仲舒根据汉代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新儒学思想,吸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理论,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等等。“君权神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本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君权神授”有什么结果呢?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君权神授”的意思

最早的记载君权神授的是《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受)天命。”意思是说我的王权是上天赋予我的,神圣不可侵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用人民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天命”。为了更好的加强王权,同一时期提出了“天人感应”。《尚书·洪范》:“肃,时寒若”,“乂,时旸若”。意思是: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可见,古代君王为加强中央集权想尽脑子,无所不及、面面俱到,以替天行道为借口掩盖统治的合理性。

2、春秋时期儒家思想

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是在西周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对抗、断裂而产生的,并于续发展一脉相承,周公的礼乐,周公之道在于德、礼,后世薪传,形成孔子的仁、礼儒家思想。“以仁为本,强调中庸之道,推崇远古圣贤,憧憬大同世界”。其实用现在的话简单来说,原本的儒家思想是:做人要善良,做事要本分,多像以前圣贤的伟人学习,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可以和睦相处.......。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达不到顶峰的高度,后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君王的权利。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学说。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王做的都是正确的,君王说的不能去反对,否则是对天的怀疑,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后来,结合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了“三纲五常”,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时代背景及后世影响

汉初,经过战争的洗礼,国贫民穷,汉文帝、汉景帝采用了老庄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这位年轻气盛的帝王,雄韬武略,一展鸿鹄之志。在统一政治、军事和经济后,思想统一势在必行,于是董仲舒就闪亮地登场,提出了“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等等儒家门派的思想主张。儒家一跃成为正统。此后,奠定了儒学思想在当时以及此后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中的主宰地位。


左小炏


“君权神授”并不完全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为什么呢,这要从儒学起源说起。

儒家思想中“民本”等思想与政治措施是从春秋战国之前就存有的,到了孔子才把这一些思想系统化地整理了起来构成了“儒学”。

然而当时孔子的目的是,在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中重构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并没有为君王着想太多,因而惨遭各国摒弃,倒是法家的“耕战”(发展生产,军事扩张)等主张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于是就有了强秦这样的国家。

儒家的日子不好过啊(比如秦朝的焚书坑儒),谁都得混口饭吃,于是乎儒学自己也得反思发展自己哪里跟不上潮流,最终新儒学出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零件——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大机器的决定性零件,直到清末以后才默默消散,被一些进步思想所取代。

(不好意思扯远了)回到小董的新儒学,那么新儒学到底新在哪呢?

跟前面孟子荀子的不大一样,这个添了点料,新儒学是小董融合《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君权神授”绝对是个新东西,它的目的就在于神化王权,让君主地位高高在上谁也不敢冒犯,这里已经是和原本的儒家思想脱轨了。

原本的儒家思想是重构秩序又不是讨好君主,在孟子荀子那也不过是关于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制天命而用之”(人可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的正能量,在奋斗目标上小董可谓与前辈略有脱轨。

  • 为什么说是“不完全”属于呢?

“君权神授”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新事物,而伴是而生的还有“天人感应”,意思是说你是神授予的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你若治国不好民生凋敝上天就要责罚,这里也体现了最初儒学的“民本”思想,也是拐个弯告诉统治者你不要尝试压榨人民。(这就是统治者总派人观星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评论,辩证地去看待事物才会得到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很多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文化的继承性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五千年已过,脚下仍神州。


佚只小川


不属于原本儒家的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孔子。虽然孔子的思想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孔子承认“天”(人格化的天)的存在,也经常提“天命”,但是他却从来不谈“怪、力、乱、神”的东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重人事而轻天命,具有现实主义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也谈“天”,但孟子更重视的是修身养性,从“四端”(恻隐、羞耻、是非与善恶之心)中扩充人的“四德”(仁、义、礼、智),坚持“性善论”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未谈“神”。同时,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就更不谈“神”了,他甚至还否定“神”的存在,他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所以“神”并不是儒家原本存在或倡导的思想。当时代发展到西汉,为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汉初统治者将道家“黄老思想”奉为了统治思想,虽然它有利于汉朝国力的恢复,但它无法解决西汉出现的诸多新问题。于是,在汉武帝时代,儒家代表人物,“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了《天人三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特别提到了“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从而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实现了儒学的神学化、政治化、经学化,儒学成为了今后国家的正统思想。所以,“君权神授”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并不是儒家原有的思想。





道古论经


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一中学术流派,属于诸子百家之一,儒家思想很浩大,主体大概是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或者说儒学,在先秦时期根本不受统治者待见,只存在学术交流中。儒学能有今天的成就、能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其实都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功劳。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天人三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这一思想其实已经不单单是儒学那么简单了,它是董仲舒融合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整理出来的新儒学。只是需要有个年代久远的灵魂人物,所以还要挂在孔子门下,仍称儒学。

但是不论这个天人三册是什么学说,它是确确实实符合皇帝需求的,因为汉武帝正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响应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

也正是因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从此儒学才在中国发展下去,且一直作为王朝的主流思想,也使得孔家繁至今。


向天空


董仲舒作为改造和推进儒家理论的人从来都不会提出“神”这个概念,否则就从根本上违反了“《论语·述而》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重要的一条。而且董仲舒的理论无论是天人感应还是天人合一,这个天一直都是自秦始皇开始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个天。是一种脱离了宗教的抽象而至高无上的存在。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是其他学派的理论对天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道德经》里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根本上否认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所以才必须被罢黜。

至于认为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的,基本都是研究基督教神权对王权影响,但是对儒家传统理论一无所知的人才会这么说。因为所有中国的受命于天理论其实最早都起源于公元前1056年才死的周文王,他当时宣称的占卜记录是“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里的皇天上帝也就是后来的昊天上帝其实是个脱离了宗教而抽象为“天”的存在,也就是后世所有皇帝的皇权的根本。


格物书画


是对儒家思想的切贴的发挥。应说在八卦基础上形成的六十四卦就是明显的人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具体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承袭发明八卦,周易的伏羲氏与周文王的权利祖先———巫现为部落酋长的巫事行为实质是做了神与人的中介在此社会下成为君王。汉王朝是地道的封建理论王朝,所以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对这新石器时代的巫觋的地位与价值的尊崇充分地继承发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