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性惡論,還是性善論?

門前流水幾前燈


人性是向善的,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惡的,人類的進步就是人性不斷克服動物性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後天教化,沒有後天的教化,人和動物沒什麼區別,所以說,荀子是對的。


皓月飛雁


  •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不能盲目的作出支持“性善論”還是“性惡論”的觀點。
  • 性善論是戰國時期孟子的主張,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認為人一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沒有邪惡的本質。“性善論”的主旨在於人生來是善良的,後天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可以直接決定人的好壞。
  • 同是戰國時期的荀子的主張即:“人之初,性本惡”,荀子認為人一生下來便具有了惡的本質,有善也有惡,即使是一個善人也是後天培養的“性善論”。“性惡論”主旨在於人生來是惡人,只有通過後天的改造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 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雖然對人性的內函界定不同,在個體成善的途徑上觀點也不一樣,但是他們殊途同歸,目的都是教人從善,使人達到善良的理想境界。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孟子則從人與動物不同的類本性闡述了人的本質,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質,從而深化了對人的本性的認識,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 在主體的道德修養中,孟子強調的是“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挺立起道德實踐的主體性,鼓勵主體好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實現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 荀子的“性惡論”是從反面激勵人進取,棄惡從善的。苟子強調了性偽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學,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義為“性”。因為人的自然之性的質樸與粗糙,所以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改造。如果缺之後天的學習與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棄偽,達到善良的境界。人只有通過學習,通過道德的訓導、禮法的約束,才能對質樸粗惡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棄惡為善。荀子言性惡可以說是提醒人們認識到自已先天素質中的粗劣之處而不放鬆自身的修養與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內存依據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忽視了人的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荀子則強調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動性,但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動性。
  • “性善論”和“性惡論”二者相互補充恰好克服了對方理論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性善論”與“性惡論”對於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們雖相互對立,實為相輔相存。

孟子偏重了理性價值,所以說“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轉變,所以說“性惡”。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二者互補,同等重要。


冷雨似箭


人初生同時帶有善惡。即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惡,看發展方向。主要看家庭教養,周圍影響,受教育程度,社會風氣,所處時局及個人修養。家長文化素質高,修養好,孩子也會學文明。父母道德高尚有愛心,孩子也跟著學,長大善良有愛心,知書達理。父母出身綠林,孩子長大也霸氣。近赤者紅,近墨者黑,跟啥人學啥人。周圍影響也重要,昔孟母擇鄰處,就是典型例子。社會時局影響更大。好人也以犯錯誤成壞人。犯錯壞人經過改造或自我調正,也會變為好人。人的好壞在於從小教育和長大自我修養。社會時局也有重大影響。學好向善人稱讚,學壞作惡人厭煩。人間正道是滄桑。


老福頭A


飛花《作娟悟語》,我哪個都不支持。也許你認為我無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我是騎牆派,無所謂,這正是我的觀點所在。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我們是一張白紙,上面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也可畫最好最靚的圖畫。但是,也可不負責任的任意塗鴨,胡寫亂畫。更有甚者,不要了這張紙,象垃圾一樣的隨便丟棄,任其自消自滅。由此可見,後天家長怎麼對待這張紙就尤為重要。

三字經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莊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從古至今儒家和法家就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現在也無定論!而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我。不為別的,只為生存,求生決定自我。家庭教育,後天生長環境,社會教育和影響是決定人們性善性惡的關鍵。所謂的性就是天性,人一生下來,只有生存本能,沒有性善性惡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著好就學好,挨著壞就學壞。所以才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法。

我們從上學開始,就走出家庭,這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學校教育我們積極從善,如果性本善還用教育嗎?反之性本惡,教育還有用嗎!環境和社會是表現人們善惡的大舞臺,也是人們學習善的大課堂。

人的本性是由生存法則決定的。古人云: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也可能去做壞事,或者殺人越貨。這種惡就是後天形成的,善惡也可以互相轉換。比如黑道賺了錢,發了財後大力做慈善。本來一良民為了不餓死,去搶別人東西吃。如《悲慘世界》書中的冉阿讓為姐的孩子免受飢餓因善而惡,偷了一塊麵包坐牢十九年,終身被警察沙威追捕。

我們的社會之所以安定和諧,一方面有法律的約束,一方面是對公民進行從善的教育。所以說環境和社會教育和影響才是人們性善性惡的關鍵,而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惡。我主張-一人之初性本我。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人性應該是惡的!

本人現在60歲了,每當同齡人相聚,聊的最多的,就是人性的醜陋,講的最多的就是人不懂得感恩!

我自己這大半輩子,感到人不善良邪惡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當時文化大革命,父母都非常忙,就把我送到了郊區一戶農民的家裡,城市的孩子到了農村,最感興趣的是捉魚摸蝦,當時渴望有一個漁網,那戶人家的兒子比我大三歲,他說可以幫我織一個魚網,但要我給他錢買織網用的線,我就把母親給我買早餐的錢不斷給他,起碼有半年的時間,一個學期沒有吃早餐,看到他在織網,看到漁網不斷成型,真不知做了多少撈大魚的美夢,漁網織好了,也一起去撈魚了,收穫真是大不同!可人家就是不提把漁網給我這回事,一天實在忍不住,我就問這漁網什麼時候給我?人家拿出一個大概好像茶杯墊子大小的東西給我,說我的漁網只織到這麼大就沒線了,織好的那個是他自己的!如果要繼續織,還要給他錢買線!我流著淚說不用了,這個小茶杯墊子我保管了差不多10年,中學畢業後搬家才不知道丟哪了!

一個十一二歲的人,這套路,這謀略,每當想起,還會打冷顫,對不起,我又要上洗手間!

一談人性,就有人拿宋朝的《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說事,好像《三字經》是衡量人性的標準,極其不嚴謹!沒有科學依據!人之初性本善誤導了我們差不多上千年,也害了我們差不多上千年!

我們應該正視人性的邪惡,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早點懂得防範!我們應該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制止人性的邪惡的膨脹!我們應該弘揚人性善良的一面!我們更加應該樹立無數大德聖賢做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不否認有善良的人!我們不否認人會變善良!

勸世人不要等人家把你賣了還在那幫人數錢!

人性,真邪惡!鼓吹人本善的人,如果不是瞎子缺心眼,就是心懷鬼胎!


南洋教父


支持“性善論”!

說點不正經的,我是男人,與女人有性關係,在心裡從來沒有欺負她的感覺,相反,還有對她是慰籍的情感思路。

性是兩方面的,看一看,想一想,姑娘愛上小夥子,感覺是奉獻青春;小夥追求姑娘,能說有惡!

性乃自然屬性也,自然無惡。性惡,那是思想惡!


曉風151952888


我還是支持“性善論”這個觀點。當然,並不是因為古代《三字經》裡說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緣故。我是這樣理解的,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除了自身需要的溫飽以外,並沒有別的任何“惡”意,有的只是“欲”,即自我需求,比如,餓了要吃,這是任何動物與生俱來的本性,但不能認為是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生存,就要解決最起碼的溫飽問題。對自身基本的需求還應該屬於“善”的範疇,即使成人以後這種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應該視為“善”的範疇。我們對“善”和“惡”有一個基本的評判標準,“善”——對己有利對人也有利這是“善”;對己不利,對人有利這是“大善”。而“惡”——對己對人都不利是“惡”;對己利對人不利是“大惡”。從這個意思理解,人剛出生不能是“惡”,應該是屬於“善”。所以我支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題主提出的“性善論”與“性惡論”應該是就人的先天而言,不能看作是後天的表現。因為,一個人在後天所受的環境、教育程度等諸方面的影響下,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那就需另當別論。





政195269258


美與醜,善與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如此看來,改惡從善。從善入流,善莫大焉。


本來身份證就是尹新橋


其實,不論男人女人,沒有絕對的善良與醜惡,人之初性本善,有道是子不教父之過。又云: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動物。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所以人都是後天潛移默化變化的,這裡邊由父母的影響教育,由本人的文化,經歷,性格和脾氣等都有直接關係。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明白。不喜勿噴。🙏


翰林藝客


這個得由物質條件和人生觀來決定。一般在物質條件有保障的情況下,人性是向善的。如果經濟太貧困的話,人性一定會偏向“惡”。但這與各人的人生觀又有極大關係,“佛系”者再窮再苦都不會去幹壞事。貪圖享受,名利者再富有,他都可能會去作“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