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性恶论,还是性善论?

门前流水几前灯


人性是向善的,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恶的,人类的进步就是人性不断克服动物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后天教化,没有后天的教化,人和动物没什么区别,所以说,荀子是对的。


皓月飞雁


  •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不能盲目的作出支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的观点。
  •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没有邪恶的本质。“性善论”的主旨在于人生来是善良的,后天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可以直接决定人的好坏。
  • 同是战国时期的荀子的主张即:“人之初,性本恶”,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便具有了恶的本质,有善也有恶,即使是一个善人也是后天培养的“性善论”。“性恶论”主旨在于人生来是恶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和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函界定不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善良的理想境界。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则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质,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 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强调的是“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鼓励主体好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 荀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弃恶从善的。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如果缺之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弃伪,达到善良的境界。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能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弃恶为善。荀子言性恶可以说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已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放松自身的修养与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存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
  • “性善论”和“性恶论”二者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性善论”与“性恶论”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相互对立,实为相辅相存。

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二者互补,同等重要。


冷雨似箭


人初生同时带有善恶。即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看发展方向。主要看家庭教养,周围影响,受教育程度,社会风气,所处时局及个人修养。家长文化素质高,修养好,孩子也会学文明。父母道德高尚有爱心,孩子也跟着学,长大善良有爱心,知书达理。父母出身绿林,孩子长大也霸气。近赤者红,近墨者黑,跟啥人学啥人。周围影响也重要,昔孟母择邻处,就是典型例子。社会时局影响更大。好人也以犯错误成坏人。犯错坏人经过改造或自我调正,也会变为好人。人的好坏在于从小教育和长大自我修养。社会时局也有重大影响。学好向善人称赞,学坏作恶人厌烦。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福头A


飞花《作娟悟语》,我哪个都不支持。也许你认为我无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我是骑墙派,无所谓,这正是我的观点所在。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我们是一张白纸,上面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也可画最好最靓的图画。但是,也可不负责任的任意涂鸭,胡写乱画。更有甚者,不要了这张纸,象垃圾一样的随便丢弃,任其自消自灭。由此可见,后天家长怎么对待这张纸就尤为重要。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庄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从古至今儒家和法家就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现在也无定论!而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我。不为别的,只为生存,求生决定自我。家庭教育,后天生长环境,社会教育和影响是决定人们性善性恶的关键。所谓的性就是天性,人一生下来,只有生存本能,没有性善性恶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着好就学好,挨着坏就学坏。所以才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法。

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走出家庭,这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学校教育我们积极从善,如果性本善还用教育吗?反之性本恶,教育还有用吗!环境和社会是表现人们善恶的大舞台,也是人们学习善的大课堂。

人的本性是由生存法则决定的。古人云: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也可能去做坏事,或者杀人越货。这种恶就是后天形成的,善恶也可以互相转换。比如黑道赚了钱,发了财后大力做慈善。本来一良民为了不饿死,去抢别人东西吃。如《悲惨世界》书中的冉阿让为姐的孩子免受饥饿因善而恶,偷了一块面包坐牢十九年,终身被警察沙威追捕。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安定和谐,一方面有法律的约束,一方面是对公民进行从善的教育。所以说环境和社会教育和影响才是人们性善性恶的关键,而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我主张-一人之初性本我。





文化领域创作者飞花娟


人性应该是恶的!

本人现在60岁了,每当同龄人相聚,聊的最多的,就是人性的丑陋,讲的最多的就是人不懂得感恩!

我自己这大半辈子,感到人不善良邪恶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当时文化大革命,父母都非常忙,就把我送到了郊区一户农民的家里,城市的孩子到了农村,最感兴趣的是捉鱼摸虾,当时渴望有一个渔网,那户人家的儿子比我大三岁,他说可以帮我织一个鱼网,但要我给他钱买织网用的线,我就把母亲给我买早餐的钱不断给他,起码有半年的时间,一个学期没有吃早餐,看到他在织网,看到渔网不断成型,真不知做了多少捞大鱼的美梦,渔网织好了,也一起去捞鱼了,收获真是大不同!可人家就是不提把渔网给我这回事,一天实在忍不住,我就问这渔网什么时候给我?人家拿出一个大概好像茶杯垫子大小的东西给我,说我的渔网只织到这么大就没线了,织好的那个是他自己的!如果要继续织,还要给他钱买线!我流着泪说不用了,这个小茶杯垫子我保管了差不多10年,中学毕业后搬家才不知道丢哪了!

一个十一二岁的人,这套路,这谋略,每当想起,还会打冷颤,对不起,我又要上洗手间!

一谈人性,就有人拿宋朝的《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说事,好像《三字经》是衡量人性的标准,极其不严谨!没有科学依据!人之初性本善误导了我们差不多上千年,也害了我们差不多上千年!

我们应该正视人性的邪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早点懂得防范!我们应该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制止人性的邪恶的膨胀!我们应该弘扬人性善良的一面!我们更加应该树立无数大德圣贤做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不否认有善良的人!我们不否认人会变善良!

劝世人不要等人家把你卖了还在那帮人数钱!

人性,真邪恶!鼓吹人本善的人,如果不是瞎子缺心眼,就是心怀鬼胎!


南洋教父


支持“性善论”!

说点不正经的,我是男人,与女人有性关系,在心里从来没有欺负她的感觉,相反,还有对她是慰籍的情感思路。

性是两方面的,看一看,想一想,姑娘爱上小伙子,感觉是奉献青春;小伙追求姑娘,能说有恶!

性乃自然属性也,自然无恶。性恶,那是思想恶!


晓风151952888


我还是支持“性善论”这个观点。当然,并不是因为古代《三字经》里说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缘故。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除了自身需要的温饱以外,并没有别的任何“恶”意,有的只是“欲”,即自我需求,比如,饿了要吃,这是任何动物与生俱来的本性,但不能认为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要生存,就要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自身基本的需求还应该属于“善”的范畴,即使成人以后这种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应该视为“善”的范畴。我们对“善”和“恶”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善”——对己有利对人也有利这是“善”;对己不利,对人有利这是“大善”。而“恶”——对己对人都不利是“恶”;对己利对人不利是“大恶”。从这个意思理解,人刚出生不能是“恶”,应该是属于“善”。所以我支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题主提出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应该是就人的先天而言,不能看作是后天的表现。因为,一个人在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那就需另当别论。





政195269258


美与丑,善与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如此看来,改恶从善。从善入流,善莫大焉。


本来身份证就是尹新桥


其实,不论男人女人,没有绝对的善良与丑恶,人之初性本善,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又云: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动物。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所以人都是后天潜移默化变化的,这里边由父母的影响教育,由本人的文化,经历,性格和脾气等都有直接关系。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明白。不喜勿喷。🙏


翰林艺客


这个得由物质条件和人生观来决定。一般在物质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人性是向善的。如果经济太贫困的话,人性一定会偏向“恶”。但这与各人的人生观又有极大关系,“佛系”者再穷再苦都不会去干坏事。贪图享受,名利者再富有,他都可能会去作“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