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是什么?

行百里者半九十953


美是一门学文,称美学,既然是美学,就离不开文化的沉淀。东方文化横竖五六千年,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认知,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含蓄美,就像是绿叶中徐徐而开的花。不管西方文化的沉淀多少年,各个国家都有他们的特点,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直白美,就好比是满枝丫绽放的梅花,还未有绿色点缀。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于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在人类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产生东西方的美学特点。东方的含蓄留有余香,西方的直白在于绽放,一个美是嗅人向往,一个美是闪人光芒。至今这两种美经常在碰擦中交融,并不断地去换新人类美的视野。


转青白发头


客观的说,人类虽有地域、种族、肤色、语言、文化、风俗之分,但是在对“美”的认识和认知上基本上是趋同的。一般来说,东方人视作是美的,西方人也以为美。西方人视作美的,东方人也以为美。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安格尔的《泉》、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等,是东西方人都一致认为是美的。

东西方对美的认识是趋同的,但是在对美的表现上却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的。

以绘画艺术来说,东方绘画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画,受中国文化含蓄、内敛、中和的影响,中国画注重“写意”,提出“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的是一种含蓄的美,意境的美,朦胧的美。西方绘画最具代表性的是油画,同样受西方文化直白、外露、张扬的影响,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追求造型具象的真实精准色彩的丰富饱满,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美,立体的美,具象或抽象的造型与色彩的美。

不论是中国画的含蓄美意境美,还是西方油画的直观美造型美,从本质上讲,都是美的,只是艺术表达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就如同中国人过春节,西方人过圣诞节,都是充满喜庆的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但是各有各的过节方式。

如果说东方美和西方美有什么区别,我以为,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区别的或者说对美的认识是趋于一致的。区别是,在对美的表现方式和形式上有些不同,正如前面所讲。





灯影书画


“美”只是一个字,它是“美术”中的“美”;“美”是一种现象,人类社会极力追求和创造的现象;“美”是一种艺术,艺术家用“真善美”来作为艺术的载体;“美”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对“美”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那么,你觉得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是什么呢?


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

要具体解释清楚,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毕竟“美”和文化有关,当然了,我们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要了解东方美(中国而言),就必须了解书法,只有懂得书法,才能懂得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因为书法本身居于所有各种艺术的首位,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东方中国的美学,中国书法,能在简练的线条造型中,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东方美注重“线条”,极致细腻到“线条之美”,



“线条”通常都在物象的表象之上,所以,也可理解东方美是“形象美、表意美”,我们看看那些东方美女,中国女人所穿的旗袍就知道了,这就是东方人的审美特征,旗袍塑造的就是“线条感、线条美”;要了解西方美,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也很简单,只要了解西方油画,就了解西方美学,


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追求“光影明暗层次对比、空间透视效果”,即便是抽象派油画,也有空间立体感,而且,西方油画以“素描”为基础来塑造空间立体感、平衡物象的比例,以“色彩”为载体,但整幅画作又追求“色彩对比”的协调统一,我们可以发现,几百年的西方油画中的女人都是身躯高大丰满的形象,达芬奇的“黄金分割比例”均衡的《蒙娜丽莎》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油画艺术作品,这一切都说明了,西方美是“空间造型比例之美”。


诗夜城主


东方美和西方美的最大区别是东方含蓄委婉,西方外露直白。

东方人受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说话,行为,穿衣皆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语言,行为动作,穿衣都外露直白。


东方人的含蓄委婉集中表现在戏剧艺术领域。其装扮艺术化,层层叠叠,长长宽宽,飘飘逸逸,而对白,唱词也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曲曲弯弯,星星点点。最长的一段唱腔,一个演员可唱两个多小时,委婉到淋湿漓尽致。

西方的油画艺术可做为西方艺术美的代表作。一幅杰出的油画作品,可以没有背景,没有物品,甚至没有一丝衣饰,作品满天满地,一切暴露无遗,有的是一个美的面容,美的人物形象,却反映一个明白如画的主题一一直白的美。美的眼睛,面容,肤色,笑容,行为折射的心灵。


东方之美在诗之美,不讲定义,不画圈圈匡匡。一个意象,一种意境,一个景物,一个对仗,一种修辞。美得精致,美得奥秘,美得精华,任人审视,众美繁茂,任君感悟。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一枝春带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等,中国诗人创造的人间之美,超过了西方所有美学教科书所涵盖的美。真可谓,不著一美,尽得风流。

西方美直白外露,还表现在diαo塑艺术上。维娜斯,少薄透露,连胳膊都残缺,通体凝聚宣示一个字,美!大卫之塑像,逼真到暴露无遗,但无一处不美。硬朗的冰冷的石头,外露出温柔的,绵软的,光滑的,妙不可言的唯美人体。一目一指,一发一毫,一动一静,一神一笑,溢美外露。

不论委婉含蓄的美,不论直白外露的美,皆是一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美(认同请关注)。


GoodLuck6868


东西方对美学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还是比较一致的,因受受不同传统文化影响,它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区别,东方人含蓄内收,不露真相,西方人热情开放,表里如一。

随着中国的逐渐开放,东西交流逐步深入,中国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一些思想上的传统束缚被逐渐放开,人们各种文化生活行为也在逐渐改变,穿着更加大胆外露,用真实自然来表现自己的原生美好形象。还有更多的表演艺术家和画家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端,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们的需多作品大胆前卫,引入西方元素,让作品朴素纯真,还原自然真相,力致创作真善美的原生态作品,让人的美感进一步提升,从自然中更加真实的了解东西方生活原素。




以诗会友3


东西方在文化艺术、民族风俗、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东西方对审美有很大的区别。东方美和西方美有很多种审美形式的区别,本答题只回答东西方美与和谐的区别。



一、东方美与和谐。美首先应该体现“和”,只有“和”才能产生美。在中国古代郑国的史伯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不同的色、形、声、味的统一,它们的“和”,即“和谐”,才会产生美。例如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有的人是内心的沉静,外表的活泼;内心的温和,外表的倔强等组成和谐美的人物形象。



二、西方美与和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来源是一定的数,而美便是一定数构成的“和谐”。在任何美的感性形式中都存在一定数的比例关系,即“和谐”。在客观现实中,相互排斥的事物能获得最美的和谐。例如表现和谐美的有参差错落、有钢有柔、抑扬顿挫等。



三、东西方对美的认识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些审美的形式有相似或相同之处。比如“和谐”,和谐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协调的一致。它不是同一因素的简单的重复,而是不同因素的有机配合。一方面要表现出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又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达到多样化的统一。



黄智637


因为不知道题主所说的东方和西方所指的具体区域,所以我冒昧的将东方限定在亚洲,将西方限定为欧洲。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在于感性和理性,这一点在启蒙运动后变得尤为明显。

以绘画为例。中国的绘画作品大多记录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己的情感之内,重视通过内心的澄净去感知万物。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有很大关系,这里推荐一本《中国美学史大纲》(非托在,这本书的作者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个人觉得对于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点很有用。

但西方的绘画大多是追求对于现实逼真的描摹,他们不断在绘画中加入透视、解剖,甚至将一些理性思考和反叛精神也加入进去。西方人的文明告诉他们一切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个人的一些理解,非喜勿喷,但欢迎指正。



(图源自网络,侵删)


兔斯基的笔记


风格迥异的东方美与西方美


《吹箫引凤图》 [明]仇英

东西方文化是神传给人的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东西方艺术也就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不同文化造成了各有千秋、殊异其趣的东方美与西方美。

(一)源头活水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崇尚力与美和人文精神,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体雕塑为西方艺术提供了美的参照形式;基督教文化、对上帝的信仰,追求灵魂不朽,对真理的终极追求,构成了突破超越的力量。

西方艺术主要是视听艺术,油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都非常出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成熟完美。

作为东方艺术的主体——中国艺术,是在儒、释、道的融合互补下形成发展的。讲究的是与宇宙自然的相通相契,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是半神文化,一半的重点,不放在人的表面上,而是在其精神内涵上。最重要的是,通天地而合神明,仙乐逸品为最高境界。唐诗宋词、水墨画、古琴,独特优美;中医、气功,深奥玄妙。发达的饮食文化,使整个民族偏重于味觉,凡事品味一番,有嚼头耐琢磨才算好。

(二)美术

1.西方传统绘画

西方传统绘画客观写实,立体饱满,精准逼真,栩栩如生,注重透视明暗,色彩浓郁斑斓,以人物为主,人体结构准确且姿态变化丰富。

上帝仿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人体。在精美的人体中闪耀着神性,画家的职责就是忠实地把看到的画出来,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暴殄天物。画家不但以真实而完美的人形表现神,还画出庄严圣洁的形象来荣耀神。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更是将欧洲绘画艺术推至顶峰。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以清新典雅、悠然抒情的风格而闻名遐迩。端庄柔美的圣母怀抱耶稣,从云端徐徐降下,两边帷幕旁有教皇和圣女恭候迎接。壮丽的场面,令人神往。

2.中国画

中国画重在写意传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黑白水墨,即便有色彩也很清淡,线条简约飞动,意境悠远,以风景为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山川河流、花鸟鱼虫,远比人物体态描绘得细腻生动。

佛家讲空,色即是空,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摒弃贪、嗔、痴、恶见等偏执,明心见性。以无垢、清凉、慈悲、光明为美。

道家的目标是超升到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要抛弃具体的世俗形迹和樊篱,荡涤杂染,消解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系缚。大象无形,道法自然,“天籁”比“人籁”更美。



《吹箫引凤图》[明]仇英

否定糜烂奢华,拒绝俗艳,而向内在、精神领域发展。悬崖绝壁上的苍松,在与风雪搏斗中,舍去了一切可以舍去的东西,沧桑遒劲的风度,的确超越了一般的美的存在。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儒家重视道德伦理,男女授受不亲,社会风气保守。没有模特,缺乏系统专业培训,更无解剖学研究,靠的是民间匠人、文人、修道人的揣摩领悟。不偏不倚,中和为美。

西方认为最美的是神造的人体;而中国人认为自然至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古人对自然的热爱,相融相亲,是无与伦比的。不少文人雅士弃官归隐山林,慕仙求道,则是另一道别致的风景。



《渔乐图》[明]吴伟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松、竹、梅“岁寒三友”,都是道德化、人格化了的自然美意象系列。君子比德如玉,以德为美。

这也许是山水画、植物画居多的主要原因吧!



《秋兴八景图》[明]董其昌

少量的人物画,也是不拘泥于琐末细节,抓住性格特征、本质神采。“画圣”吴道子曰:“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芦叶达摩图》、《太白行吟图》廖廖数笔,一气呵成,惟妙惟肖,毫无雕琢,反而干净洒脱。

3.美的呈现与想象



米开朗基罗《摩西》雕塑

西方是美的呈现,如此如此之美,重形似实有,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叹为观止。《米诺的维纳斯》、《摩西》……雕塑表现的不仅是人体美,而且充满升华人心的尊严和精神,单纯的伟大,高贵的静穆。而中国是意蕴其中,飘逸其外,想多美有多美,重神似空灵,突出本质特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于美人,赋予大自然的精华特质。如“樱桃小口”,“柳叶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虚写拟物,注重效果。“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兰心惠质”、“冰清玉洁”。

古诗《陌上桑》中没有直接写罗敷之美,而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以避实就虚的手法,把抽象、虚无的情感形象生动化,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

中西方对美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层次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是扬长避短。黄种人没有白种人那样富于雕塑性的轮廓鲜明的五官和身材。西方人也没有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相通合一的深刻体验。

(三)音乐

西方音乐以强度胜出,汹涌澎湃、浑厚壮阔、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史诗般雄壮、辉煌,震撼人心。西洋乐器音色明亮饱满,和声、多声复调、配器的运用,多层次全方位,宛若宏伟壮丽的“声音的建筑物”。技艺精湛,炉火纯青。

古中国音乐追求空灵,呈单线伸展,蜿蜒起伏,飞龙走蛇般的旋律线条,回旋往复,一咏三叹之妙,绕梁三日之韵,清幽淡远,余音袅袅,耐人寻味。《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出水莲》婉转动听,惹人遐思。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清灵曼妙的乐魂在杜甫的诗中唤醒,悠扬的音乐从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云里,这是人间难得听到的天上仙乐啊!

(四)无我、有我与大我

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阴阳合德及中和之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虚实相间,互相渗透,融合统一。所以传统艺术唯有含刚蕴柔,寓刚于柔,方算妙品。

中国是互融,整体协调,人物平淡含蓄,谦和低调;而西方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完整,自我表现的空间。突出个体和主观作用,从背景中脱颖而出,个性鲜明。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便是“无我之境”。

他更推崇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无我之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个体的渺小感、无争及消融。和谐安详,与万物融为一体。

西方则不仅是有我,而且是大我。壮大饱满立体,荷马史诗,英雄超人。人文精神,自由尊严。西方人坦率自信,敢为人先。这与东方温吞委婉的风格迥异。

中国是互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柔胜刚,适可而止;西方是突破,不畏碰撞,层层超越,形成歌特式教堂的尖塔,直冲苍穹,与神共鸣。

(五)戏剧

西方的挣扎即是人类摆荡于上帝与撒旦之间的拉锯,灵与肉的冲突矛盾,撞击崩裂出灿烂的火花。祈祷、负罪、忏悔、痛苦、救赎……西方戏剧喜欢用冲突来作为手段,在矛盾中激发自身能量,竞争超越,求取净化与升华,富于崇高的悲剧性。

中国传统戏剧里多是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但如果碰到天人感应的结局则是淋漓尽致地抒发,是一种升华和昭示。《梁祝》里的哭坟、天怒、殉情到幻化为彩蝶比翼双飞,是浪漫,也是超脱。《窦娥冤》以三伏天六月降大雪的异象,来表达感知人间奇冤的天地动容,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感天动地。

(六)圆转与方直

中国人好“圆”。花好月圆,团圆、圆满,字正腔圆,珠圆玉润……太极图、八卦图都是圆的。中国的绘画、园林、建筑、书法,均以转折求其圆曲。

古中国重天然。西方重人为,征服超越,巧夺天工。钉是钉,铆是铆,理性严密,精准确凿。西方的建筑、雕塑,三维空间的厚重体积,充满力度,呈方形,棱角分明。

太极拳、书法、京剧身段,讲究峰回路转的流淌,藏起棱角,去延伸能量的余续。芭蕾舞是绷紧的放射性的发力,尖锐并有所指,富于雕塑般的造型感;中国古典舞有平圆、立圆、八字圆等运动特点,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体现了圆、游、变、幻之美。

对中国人来说,什么都是通的,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炼功打通身体的淤塞,“触类旁通”,古人对书法的领悟也很高:“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

(七)震撼与回味

如果说西方是震撼之美,那么东方是回味之美。

西方鼎盛时期的艺术有种强烈震撼性效果,是充分调动感官体验的即时效应,惊心动魄,如此饱满,完美得无一复加,印象深刻。

相对西方对人体的赞美,健康坦荡的态度,中国人是羞涩内向的。道家认为人体就是宇宙的缩影,以修炼的方式探究自己的身体。养生、中医、太极、气功,反映的是朴素而智慧的中国生命观。

中国艺术重滋味,是柔性体验,当时感觉好,却说不出。难忘,越品越有味,是后续效应。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相非相,隐约见其风韵。离形而得神,想法落实了就玄虚不得,着了色相就不够高妙。空灵留白,不做死,也不做足,留一部分让人们在感悟中再创造。

与西方相比,中国艺术并不惊艳,是入口清淡,但回味醇香的茶,韵味隽永。那余情袅袅的言外之意,氤氲一种朦胧缥缈的艺术情境,说其朦胧缥缈,却又分明很清丽空明。看似相背,实乃相成。

如果说西方艺术鲜明、突出、确凿,呈固态状,象庄严辉煌的教堂;那么中国艺术就是呈缥缈的气态,有时液化消融,恰似腾云驾雾、入江潜海的蛟龙,悠游徜徉,驰骋飘逸,时隐时现,轻盈神秘,留给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空间。

以东方的韵味为基础,藉助西方的技法来拓展,中西合璧要恰到好处才行。如果以一种赶时髦的心态一味模仿,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八)结语

东方讲女娲造人,西方讲上帝造人。不同的“生命”来源,造成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风俗。东西方文化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相得益彰,共同创造美好与纯正,也许才是这些文化产生的原因吧。


成都生活30年


东方美和西方美的区别是,东方美,美在含蓄。西方美,美在外露。


东方轩清之笑看人间


美,在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审美判断中,用来作为对审美对象的肯定判断,否定的判断是丑。

在美学中,有三个范畴是需要分开来说的:审美判断;美;美感。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审美判断决定美和美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美学是艺术哲学,只讨论文学艺术中的美,排斥现实生活中的美。但由于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文学艺术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美具有个体属性,燕瘦环肥,各有所爱。然而,美又具有公共属性。这种公共属性,基于对人的无害,以及可以普遍带给人们愉悦和舒适等等。一般来说,凡是健康的,完整的,合乎正常比例的,特别是合乎黄金比例的,通常被判定为美。反之,畸形的,病态的,违反人体正常比例的,可以判定为丑。

由于美的多样性,不仅在中国,各个地方,各种人群,各个阶级,皆有所不同。外国也有所不同。

根据史书和古籍记载,先秦时,男人以瘦高个为美。例子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其文有“邹忌身脩八尺有馀“,脩是细瘦的意思,先秦时的八尺,差不多二米左右。又有“看死卫玠“,卫玠是有名的美男子,出门老是被人围观,人多拥挤缺氧,结果倒地瘁死。女人也以窈窕为美,《诗经周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成帝宠赵飞燕,赵飞燕可作掌上舞。赵飞燕又引进其姊赵合德。汉成帝又有断袖癖,好男色。

然而,唐代受佛教阿旃陀艺术的影响,男人以高大威猛为美,女人以丰腴肉润为美。

西方人的审美,以古希腊为例。因为是地中海气候,四季如春,一年有开不败的鲜花,人们劳作时,多为半裸。故而,造型艺术中,多有人体艺术。女人以丰润高大为美,例如大理石雕塑《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很是丰乳肥臀,而且身高约两米。古希腊雕塑皆用1 :1比例,即 Live size 。男人也以肌肉强健,躯干伟岸为美。当代的健美比赛和体育运动,即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代已然是地球村时代,东西融汇,审美交织。

但是,在中世纪前后,英国、法国、德国,对女人的审美判断,与古希腊有所不同,多以细腰为美。特别是皇室贵族,少女多被强迫束腰。

对颜色的偏爱,也有所不同。英国人以蓝色为贵,在英语中,说蓝色血液,意思是贵族,说黄狗,是骂人狗杂种。

中国古代对颜色也各有不同的审美判断,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尚黄色。大秦帝国尚黑色。红巾军尚红色。清朝以米黄色为皇家专用,故为禁忌,别人用了要杀头。

以上为一般外在美,尚没有涉及人的内在美。因为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鸿篇巨著,绝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若有向学上进者,可去精读黑格尔的《美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