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長時間離開父母親生活的經歷嗎?對你有什麼影響?

湘水餘脈


人離開了父母,要學會堅強,要自食其力,不能讓笑話你的人趁機而入,要學會以德服人,順情說好話,這樣別人就不會欺負你,要學會在社會上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不要順其往返,人們有一句話常說,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別人錯的問題也是對的,當你懂得了這些道理,你就會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到那時你說的錯也是對,才會走上人上人,孩子離開了父母的留守兒童有什麼影響?從小受不到父母的教育,農村人常說的一句話,看你是不是那塊料?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該學習好的孩子,還是知道好好的學習,還會知道孝敬老人,父母生下來這樣的孩子,沒人管教順其自然,可是他還有遠大的理想和報復,知道自己怎樣做才能做一個好人,不好的孩子淘氣的孩子,父母在家他還是一個樣,該做壞事的還是做壞事,我覺得是祖傳的血緣關係有關,為什麼農村人常說?爹是英雄兒,好漢,也就是這個道理,老人給孩子做出了榜樣,孩子生下來以後,就知道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也讓父母省心,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家有一親屬,兒子學習很好,家裡的生活條件比較富裕,他的母親說不要管他隨便叫他去長,而這個孩子很給她媽爭氣,在孩子不斷的努力下考上了北京研究院,雖然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孩子在上大學開始沒有管家裡要過一分錢,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上的大學,因為父母生下來,他就是一個很溫順的孩子,從小就非常的聽話,這樣的孩子能沒有出息嗎?,再給你講一個望而其反的孩子,父母掙了錢,捨不得花,都供他上學而用,每月向家裡要兩三千元,上到高中以後不願意學習了,畢業在家開了一家超市,父母給他結了婚,超市的生意也很好,每天的利潤上千元,後來他貪圖上了打麻將,覺得自己有兩個錢不知道姓什麼了,這時他已有了兩個孩子,在過年期間打麻將輸掉了100多萬,鬧了個妻離子散,父母幫他還上了債,但是已經晚了,這就是父親沒有給孩子做出榜樣,你的祖輩留下的血液,他就隨著你的血液而長,只要你祖輩留下一個好的傳統,你的下一代一定是一個有能力的好人,也有一個好的家庭,還會有好的下一代,當你生下來就是一塊好料,還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也會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





雨過彩虹71069749880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11歲小學未畢業離開父母,遠赴北京學習京劇表演,歷經5年,除了寒暑假以外的時間,都需要完全的獨立生活,學校裡的同學全部都來自“五湖四海”各種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民族特徵,同班年齡差異最大有6歲,這讓我從陌生“昇華”到恐懼,好在適應能力還算不錯,很快與同學“臭味相投”,但直到第三年才“減輕了”對家庭的思念和嚮往;

宿舍裡只有隨便一個人都能抬著跑的上下鋪,兩臺吸頂電扇,6個人一間,廁所、澡堂、IC電話都是公共的,哪像現在什麼空調、洗衣機、獨立衛浴間應有盡有;練功房都是“萬年不洗”的地毯、把杆以及經歷“滲水洗禮”的牆壁;經常上完課就是一身的灰,澡堂離宿舍有一段距離,每次一去就要排隊,因為全校男女澡堂合計就40個淋浴龍頭,後來索性就在廁所的洗手池洗,總共5年的時間就去過澡堂不到10次;

到了夏天,北京的“烈日”眾所周知,我們根本不想動到哪都是悶熱,還要堅持辛苦的基本功練習,那時候的老師尤其是“戲班”裡的,講究“狼式”教育,手上拿著道具說打就打,只要聽到“我告訴你哪使勁”這個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準會捱打,打傷哪就說明做的不標準,經常性的“青一塊、紫一塊”,道具上全都是粘的汗水,奇怪的是我們從沒因為捱打而哭過,全都是因為想家或者被老師“損”才哭,有的老師“嘴皮子”特別厲害,可以“損”你整整一節課,還不帶有重複的內容;

夏天因為太熱睡不著,大傢伙就商量每天以宿舍為單位,依次到洗手池裡睡覺,把毛巾堵住出水孔一直睡到不舒服後再回宿舍擦乾淨睡床上,熱醒又繼續去泡水池,冬天還好,室內都有暖氣,加上練功渾身都是汗,只是要注意別招惹到老師,不然就光著上身去室外練;

“一眨眼”快過去20年了,那5年的經歷帶給我的影響有好有壞,好是培養了“強悍”的獨立能力,做什麼事都不喜歡依賴,儘可能的自己完成,不好是變得特別不愛說話,還特喜歡孤獨,對於不需要的“不屑一顧”,反正難不倒自己,感情方面也變得“冷血”,理智的出奇!


暴躁的光棍


初高中住校一週見一次,20歲上大學半年見一次,05年畢業一年見一次;我會洗衣做飯,遇事我能獨立解決,喝醉了才會哭,工作15年了,常年陪伴在父母身邊回家的慾望每天都在增長,這也許就是一個輪迴。

1.農村的孩子,想要父母每天陪伴在身邊那是不可能的,簡直可以說是奢望,小時候放學回家,寫作業,做飯等待大人,這是每天的流程,春種秋收都要下地,夏天在玉米地裡施肥,你不經歷,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才是苦,冬天裝車,留下的汗水瞬間成冰,一車一個多少小時裝完,才2塊錢,放在現在無法想象!

2.現在的孩子才算是真正的溫室的花朵,我家兩個小孩,因為我吃苦了,在他倆的教育問題上,我茫然了,是讓他們也接受我曾經的那些苦,還是儘自己所能優越起來,長大瞭如何融入社會,很是頭疼,孩子哭了鬧了就心疼,不捨得打罵。

3.痛定思痛,讓他們寒暑假下放農村去幹活,不是體驗,必須真幹,往往是不親身經歷,是不會體會到生活的不易,為了孩子的將來,這件事情必須做


發現感知


小學三年紀開始---到高三,這是爸媽離開我的時間,他們常年在外,我們姐弟在家跟著爺爺奶奶上學生活。從大學開始--到目前工作了4.5年,這是我離開爸媽的時間,爸媽在家,我在外學習工作。

年齡馬上奔三,有一大半的時間都不在父母身邊。小時候的自己,現在想來都沒有記憶了,總體感覺下來就是幾乎都沒在父母身邊過,除了春節。

小時候的自己,想找父母時,大人就會告訴你爸爸媽媽去掙錢了,等掙到錢了回家給你買玩具買新衣服買好吃的,其實說真的小時候更喜歡爸媽不在家,爸媽不在家沒人管著,隨便瘋隨便玩;等到上初中了高中了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知道爸媽的辛苦,有時候也會想爸媽,想著什麼時候春節啊?什麼時候麥子收割啊?這樣爸媽或者爸爸就會回來了。

等長大了媽媽回來了,我又離家了,學校離家一兩千里路,上學時每年只有春節回去,就是暑假都是在外打暑期工最後幾天才回家,接著畢業了工作了,工作了的自己就更沒時間回家了,路程遙遠,每年只有國慶七天假,春節半個月的假,這兩個假日回去。

長期不在父母身邊,養成了獨立的習慣,不喜歡去依靠父母,去打擾父母,總是習慣性的報喜不報憂,這種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是怕父母對家裡不放心。就算現在離家千里工作,依然一個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依然一週一個電話,從小到大不管是父母打過來還是我打過去,一週一個電話,說說近況報報平安。

不知道別人長期離開父母都變成了怎樣的人?但是我們姐弟都無一例外養成了獨立的習慣,只習慣給父母報平安,每週打電話,但再多的話就沒了,和父母之間溝通少沒有交流,打電話時間長了都不知道說啥,有點尷尬。也由於小時候長期離開父母,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導致和爺爺奶奶關係更好,感情上更依賴爺爺奶奶,長大了更甚。

長期離開父母的孩子大概率不會養成畸形的性格,因為還在受教育,知識會給我們新天地;但是感情上不會靠近父母,時間長了關係反而很客氣,感情都是相處來的,就算父母也一樣,沒和父母相處,就算知道那是爸媽,也親近不起來。


來自大自然


我長時間離開父母親生活的經歷是上大學的四年,當時既不是農村留守兒童,也不是城市兒童了,年齡超標,但在我父母眼裡,永遠是孩子。

其實也不是四年就完全不見父母,基本上寒假暑假都是要回家的,偶爾有一次暑假沒有回家,父母一直很擔心,常常打電話問我的近況,詢問我的生活費夠不夠花。

我家在農村,生活實在不寬裕,我是2000年考入大學的,當時正巧教育改革,學費猛漲,家裡的壓力實在很大,我記得父母省吃儉用,有過半年只消費了600元的經歷。而且這600元包括家庭水費、電費、菜錢等各項開支,還包括人情往來,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知道父母是怎麼做到的。所以我現在很感恩父母的付出,如果沒有他們的培養,我可能現在都不能坐在辦公室裡舒服的碼字,跟各位頭條用戶侃山南海北,暢意指點人生風雨。

在學校裡,所有的生活、學習、就餐、入睡都得自己打理,自己洗衣服,自己安排學習時間,自己安排生活瑣事。以前在高中學習,自己只負責學習進步,到了大學,就需要各事都要懂一點,各項勞務都要會做,而且無人監督自己的學習,自己就要有自律,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坐得住冷板凳。我看到過很多孩子因為無人監督,從而走向泡網吧、放棄學習、耽於玩樂的邪路,甚至最後連學位證都沒拿到。大學四年,教會了我自律、自尊、自強。

在學校住宿舍的日子裡,教會了我互助。當今世界,競爭很重要,但是,合作也和競爭一樣重要,甚至某些方面比競爭更重要。我當時在大學是四個人一宿舍,既然住在一起,就必然有交往,有矛盾,有摩擦,在離開父母的日子裡,我從一個懵懂無知的青年漸漸學會了交往技巧,和同學們達成了互助的共識,對我走向社會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終有一天,我們會永遠的離開父母,去面對自己的獨特人生,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現在開始就得鍛鍊自己的心智,培養自身的能力,扛起生活的大梁,做一個合適的主人。


迷茫的平凡人


初中十二歲開始離開父母生活,帶給我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有對家的陌生以及覺得自己不願意融入家庭中,每次回家像去別人家串門。

由於初中在鎮上離家比較遠,又要上晚自習。所以只能週末騎自行車回家。當時住在個人開的宿舍,現在可能叫看護班或者小飯桌之類的吧。就是吃住都在別人家裡,一家可容納的孩子數不等,由於全鎮的中學生都在鎮上唯一的中學上學,所以有很多這種私人的宿舍。

剛開始離開家很興奮,可以不用被家人管著,同時又有一幫孩子一起玩,感覺自己像是在冒險。可是沒到一週,由於我本人比較內向,新同學,新班級,新的生活環境,以及突然增加的學習壓力讓我很不適應。由於都是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有些小摩擦,嚴重的會打群架。所以也受過一些欺負。當時就生出一個念想,想家,不想上學不想面對這樣的生活環境,加之由於我們住宿和吃飯每個月只需交100元給老闆,當時是2002年,可想而知吃的東西會怎麼樣,每天都有掛麵條,而且滷子是一成不變的西紅柿雞蛋滷。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應,使我每天晚上都會躲在被子裡哭,但是不敢出聲怕丟人,後來聊起來當時住宿的同村孩子都有一樣的經歷。可笑的是我曾為此覺得自己很懦弱。

經過一年的時間我完全適應了寄宿生活,慢慢的開始不想家,甚至在長假期的時候還期盼著早點開學,能不被家裡管著,覺得煩。

後來上了大學,我甚至覺得宿舍才是屬於自己的家,只有到了宿舍才能找到歸屬感。由於從小家裡就會定期定量的給我生活費用,由於是農村,基本上也不夠吃零食,我就養成了一個計劃性花錢的習慣,不會讓自己在最後沒錢花,最少要留夠回家的車費。之前每天麵條的的生活使我在工作中,就算是剛開始賺的錢不多,也不會覺得拮据,甚至還覺得自己賺錢帶給自己的生活還不錯。

現在我依然自己在外生活,我在省城父母依然在農村,我也還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人,沒能帶給自己和父母多麼好的生活。每年過年照常回家,由於沒有結婚父母也會催婚,也會給我提各種意見應該怎麼工作,選擇什麼樣的路。雖然我知道他們是為了我好,可我還是沒有耐心聽下去,他們還是他們,一心為了孩子。而我已經不是兒時的那個我。我越來越不喜歡回家過年,越來越覺得那不是我的家,越發的不自在,每次回家就感覺自己在完成一份工作,一份“團圓的工作”,一份“孝敬父母的工作”。

我知道這不是我們傳統認知裡的狀態,可這是我這幾年的狀態,我也希望家能讓我找到幸福和歸屬感,可是絞盡腦汁我終究沒有找到。


新奇實踐大作戰


【#離開有時候也是一種成長#】

非常高興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離開有時候也是一種成長。

我小時候,雖然不曾離開父母半步,但是父母整日忙於田裡的農活,根本無暇顧及自己,那時候的孩子生下來,大都在床上或搖籃裡,躺個半年甚至一年。



說出來或許有人不相信,由於長時間沒人抱,許多孩子的腦袋都睡偏了。不像現在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好幾個人伺候著,生怕渴著餓著了,照顧的無微不至。

上學的時候,聽鄰居張大媽說,她家老二出生的時候,正趕上集體生產隊的年代,他們兩口子整日要去生產隊裡掙工分,根本沒人照顧老二,以至於老二生下來,就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年,最後的結果是,老二的頭都睡偏了,這一點都不誇張。



說起這件事,還有一件搞笑的事情,有年夏天,她家老二因為家裡一直沒人管,餓急了就自己爬出門,看到大門口有位乘涼的婦女,因為天氣炎熱,這位婦女上衣釦子也沒怎麼扣,露出了乳房,這老二看到了,什麼也不說,迅速爬上去,一嘴直奔乳房,吃了起來。說起來可笑,但可見孩子餓到什麼程度了。

現在情況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的父母都離家出去打工了,留守兒童多了起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明顯的。其中教育問題尤為突出,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因為父母外出,缺乏對孩子生活的監管,學習上缺乏指導,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另一方面,無論心理還是思想上,孩子都處於關鍵時期,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缺少對孩子的呵護與指導,必然對其身心產生巨大影響。

當然,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學會解決,甚至自己照顧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成長,如果有爺爺奶奶正確的指導,有些事情會做得更好!

親愛的朋友,你對此怎麼看?歡迎發表看法或留言。


闞家大院


有,其實我一直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從小我就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初中二年級就到縣城去生活了一個人住校生。當時很想家第一個學期,記得當時很孤單,然後我又是個內向的人。跟同學融不到一起,我記得當時我在我在鄉里讀書的時候都是前兩名的,到了縣城就變中等生了,然後別人的家庭條件又很好,當時會有落差會有點自卑。當然要克服這種自卑不容易。。。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又沒有父母的關心和教導。爺爺奶奶年紀又大也幫助不了你。所以在學校的一切生活都需要自己來調整。學習環境不同人也需要克服很多,當時我們讀書的時候也沒有手機也不能跟父母打電話。所以當時就特想父母能有些關懷和關心。可是父母又不在身邊所以特羨慕別人。心裡上會有自卑。到後來漫長的道路這種自卑也會伴隨著我。所以出了社會我們都少了那份來自心底的自信。所以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那一代更有自信,更有衝勁。現在我都會盡量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注重孩子的心裡健康,因為心裡上的是一輩子的。


聰明的笨蛋sg


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三,這是爸媽離開我的時間,他們常年在外,我們姐弟倆常年跟著爺爺奶奶上學生活,從大學開始一直到目前工作了四,五年這是我離開爸媽的時間,爸媽在家,我在外學習工作,年齡馬上奔三,用我一大半時間都不在父母身邊,小時候的自己,現在想都沒有記憶了,總體感覺下來幾乎都沒有在父母身邊過,除了春節,小時候的自己,想找父母時,大人就會告訴你爸爸媽媽去掙錢了,等掙著錢了回家給你買玩具買新衣服買好吃的,其實說真的,小時候更希望爸爸媽媽不在家,爸媽不在家沒人管著,隨便瘋隨便玩:等到上了初中了高中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知道爸媽的辛苦,有時候也會想爸媽,想著什麼時候過春節?這樣活著爸爸媽媽就會回來。



湖北農村娃


大家好,我是分享生活大雜燴的社薈匯慧,在我的分享中你一定可以找到你的影子,希望大家能夠支持!

父母親在每一個人的生命進程中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最深切的愛和陪伴。但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突然會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已經很長時間沒跟父母親在一起了。我也曾有過很多離開父母親生活的經歷,下面的經歷分享應該也有很多人是類似的。

小時候

小時候離開父母親最長的時間就算是暑假了,每個假期大約兩個月,我幾乎都會在外婆家度過,因為那裡有很多很多的同齡小孩子一起玩,而且玩的很開心,再加上年紀小不太懂事,所以對於離開父母親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中學時期

我上初三時才開始住校,直到高中畢業。這一段時期基本上每兩週可以回家一次。這個時期的學業任務重,家裡對學習也抓的很緊,所以個人在平時滿腦子也是學習,學習之餘偶爾也跟小夥伴們撒歡。這個時期相對比較叛逆時期,所以離開父母親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由的感覺。

大學時期

當我上了大學後,孤身一人在外地,每年也只有暑假和寒假才會回家,這跟小時候完全顛倒了。這個時期思想日漸成熟,慢慢接觸社會,個人的自由度再一次釋放,無論從網絡上還是其他同學的生活中逐漸對父母親產生一種想念,並且會越來越重。甚至有一次在宿舍裡看到一個短視頻是講人家父母親多麼不容易的,我竟會流淚,然後給父母打電話。這個時期對父母親的感恩心態已經發芽成長。

步入社會

當步入社會後,自己也有了家庭,有了需要照顧的孩子,也需要自己掙錢養家,這時候才真正明白了父母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但此時因為在外地工作回家便變得更加奢侈,每年也只有那短短的幾天春節能回去,離開父母親的時間又進一步增加了。對父母親的想念以及基於自己生活的感悟,對父母親的感恩心態已深深紮根,此時父母親已年過六旬。自己尚未盡到孝道,父母親便已在慢慢變老。即使如此,他們依然沒有任何怨言,只是偶爾會向我提起,有空多回來看看。

結束語

步入社會後便是長時間離開父母親的頂峰,從這起以後要將陪伴父母親身邊的時間慢慢便長。也希望朋友們有時間多給家裡打打電話,儘量抽時間回家看看,或者經常請父母來自己工作地生活一段時間。時間其實真的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