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道路上你是如何汲取育儿知识的?

悦雨育儿


第一,自省。就是在我儿时父母对我的教育中,他们那些让我讨厌的教育方法,我不会用。从我的角度出发,那时候我需要什么,我便以大致相似的满足孩子。(但大部分都不是他要的)

第二,学习。当然,学习的途径很多,育儿文章、教育家演讲、育儿视频等等,但我选择看的内容,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我家的儿子性格开朗,和我们也无话不谈,所以我看的文章都是怎样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发展,如何引导等等。

除了这些以外,一些心理学的书也蛮管用的,理解孩子某些行为中的潜在动机,会让我在教育孩子上更加得心应手。


古月凡58


育儿路上我是这样来汲取育儿知识的:

听取长辈的育儿经验,对于初做妈妈的我,没有一点教育孩子,照顾孩子的经验。那时候的我全部依靠妈妈。那时候妈妈就是我的知识库,孩子有个不对劲时,我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全部都有我的老妈妈来照顾我和女儿。

不懂不会了就问百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网络这样的发达,儿子出生在这个时代,我开始有啥不懂的就上百度搜搜。现在,孩子的学习知识都非常的深奥,有些题不懂了就去搜百度。有些事不明白了搜搜就有答案了,搜搜就明白了。现在百度可是个知识库,要啥有啥,真是方便。



最好的知己是我最好的育儿老师,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遇到了难题,我的好朋友(亲如姐妹的知己)就会来帮助我。妹妹她好学,拿到了好多证书,她知识渊博,教我好多跟孩子相处更融洽的方法。妹妹她是我育儿路上的一个老师。当我的儿子学相邻数时,怎的孩子就学不会。妹妹她教我把数字比喻成人,儿子是2爸爸在左边就是1妈妈在右边就是3,妈妈爸爸都是儿子的相邻数。我这样教给儿子,儿子一听就明白了。我在这里受到的启示,教不会孩子是用的方法不对。不能孩子学不明白就着急,大人越是着急孩子就越是学不会。



育儿的经验不能照搬,要看自己的孩子适合与否,别人家的育儿经验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是否合适?要三思而行。


贝乐妈成长记


怀我家老大时我都听父母和婆婆的,后来订了一本育儿书,书名我忘了,反正就是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养第一个孩子时年轻没经验,孩子不光瘦,还老爱生病!几乎每个月都往医院跑,除了感冒就是拉肚子!那几年的生活,想想都是泪啊!现在大儿子长大了,身体也壮了。虽然生活给予我的除了健康的儿子还有丝丝白发,但我还是很欣慰。所以怀老二时,我除了增加营养,还通过微信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现在二宝出生了,我能自如的去照顾他,每天的生活也安排的井然有序,再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日子啦!所以说想当妈妈的年轻人学习育儿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1棵有故事的树


家里有一个儿子,从开始照顾孩子开始便开始了学习。

第一,自省。就是在我儿时父母对我的教育中,他们那些让我讨厌的教育方法,我不会用。从我的角度出发,那时候我需要什么,我便以大致相似的满足孩子。(但大部分都不是他要的)

第二,学习。当然,学习的途径很多,育儿文章、教育家演讲、育儿视频等等,但我选择看的内容,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我家的儿子性格开朗,和我们也无话不谈,所以我看的文章都是怎样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发展,如何引导等等。

除了这些以外,一些心理学的书也蛮管用的,理解孩子某些行为中的潜在动机,会让我在教育孩子上更加得心应手。


宝贝集结号官方


这一路育儿走来,感觉最有收获的其实是自己,因为育儿让我不停的在不同领域去学习去吸取,陪着孩子成长了自己。

最开始,子玲也和大多数爸爸妈妈一样都是小白,这个时候,我和很多爸爸妈妈一样都是从自媒体、大V们那里了解了一些育儿的常识,但是,这种信息都是碎片的,只是停留在“哦,我知道了。”这个层面上,对于指导育儿,尤其是系统性的、符合孩子发展的科学育儿还是有段距离。

然后呢,子玲会去找很多的书来看,先是从崔男生、郑玉巧、张奶奶的入门级开始,慢慢的,开始看国外的育儿书籍,一边看一边学,慢慢也就看完了一书架的育儿书了。

书籍最大的好处是打开了眼界的大门,这个时候,子玲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可以说认知由点上升到了面,但是,还不够系统化、科学体系化,怎么办?

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比如子玲读了儿童心理学的在职研究生,参加了0-3、3-6的蒙氏教师培训、参加了感统指导师的培训、参加了营养师的培训、参加了早期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参加了多元智能测评师的培训,这些专业的培训又帮助我把面的认知提升到了体系化的认知。

但是!这些都是外因,最终,你所学到的育儿知识能不能实践还取决于你有没有亲自带孩子。亲自带孩子、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其实,真正帮你理解、观测、践行那些育儿知识和理论的是孩子,也就是说,是孩子成为了你的“老师”,他通过自己的成长让你丰富了你的育儿知识。

所以,育儿道路上,多观察孩子、多留心分析孩子的行为、多和孩子互动交流、多陪伴孩子,这是一本你永远学不完的育儿书!

谢谢,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三个好妈妈


我的女儿7岁2个月,儿子8个月。生完老大,我是边看书边咨询身边有经验妈妈们,在老大一岁时我们进行了早教,倒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学到点什么,早教毕竟人家比较专业,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的。例如音乐,我和宝爸都五音不全,可以说没有一点艺术细胞,在上完早教,我有意识地在家里让孩子听听相关的音乐🎵宝贝在上课时也会很有感觉地跟老师互动。早教中心每隔一段时间会有家长沙龙,专家会做不同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的信息,比如早期阅读,所以在老大一岁多开始悦读绘本,同时我自己也重新来过一遍童年,我们一起读了近千本绘本,名家名作基本都已读遍,让我和孩子汲取了很多知识。我在育儿的同时也时常反思自己和孩子成长的过程。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在她六岁半的时候生下了弟弟。我结合养育老大的经验,自打出生起就每天听音乐,每天听英语童谣,每天读绘本,老二也煞有介事地看着书,有滋有味。以后的育儿之路还很长,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和孩子们一定有所收获。


Shirleybon


再过四个月,我干闺女(儿子)就要出生啦。初为人母闺蜜焦虑异常,她原本想要做个丁克,没能抗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要了小问号。有了小问号就一直想着怎么才能给他最好的成长环境,怎么能让他做一个快乐的少年。
对这孩子闺蜜只有两点期许,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纵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初为人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身上的坏毛病被孩子学了去,小孩子是白纸一张,他所有的行为都来源于父母,身教大于言传。育儿是一条自我修行的道路,先育再育人。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先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了实现“计深远”我送了她一箱书,现在分享给你。

《终身成长》

这本书我在很多地方推荐过,努力是个好词儿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认可的努力是好词的人会努力做事,不断精进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努力是坏词的人会放弃努力,误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天赋躺赢,养成固定型思维。
但我们知道智力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它们都像肌肉,愈锻炼愈强大。固定型思维者的可怕之处在于画地为牢囚禁了自己却不自知。长此以往他不是井底之蛙,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井里。
这本书一出版就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占据亚马逊畅销书榜单10年。
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的问题。父母都想让孩子乖乖听话好好学习,怎么说?讲大道理孩子听不进去,语言威胁伤害大于收益。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内驱力,这本书中给了出可行性方案。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这个书我没读,选这本书只是因为它经典。美国儿科学会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尊敬的儿童健康权威机构,这本也经过了6次修订,长期占据育儿书榜首,豆瓣评分9.4。
这本书非常厚,相当于育儿路上的新华字典,基本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有答案。

《天生非此》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扎心的话:我们并非生来就和父母一样,但为何会与他们日渐相似。
这本书的作用在于帮我们理清楚,哪些因素让我们会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身上不好的特性,为人父母又该如何将自己的优点传给孩子,尽量屏蔽缺点的传播。
关于这本书我写过一篇书评,将我想说的都写了,感兴趣朋友请移步我的主页查看《DNA决定什么?》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有毒的父母”,(包括:语言暴力型、身体暴力型、性暴力型、酗酒型、吸毒型、过度依赖型等有毒的类型)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摆脱有毒父母的影响。

既有原理又有方法论。
育儿其实是在育自己,只有自己好了,孩子才会好。想清楚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起作用的方式,对自己教育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

《自我驱动心理学》

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本育儿书,这是本育己的书。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动力满满的去做一下事儿,开心很努力,中间逼着自己做,一段时间后归于平淡,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枯竭感。
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精疲力竭症”,由持续不断的微小琐事所引发,症状表现成功之前的焦虑和成功之后的倦怠。
这个病症的病因之一在于原生家庭,为了某个外在目标努力奋斗,当实现目标后失去了外在动力,一下子就崩溃了。比方说,很多孩子努力十几年考上了名校,一开学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甚至有的孩子被学校退学回家。
这本书是帮我们摆脱“精疲力竭症”的,同时避免孩子未来跌入这个陷阱。

《孩子你慢慢来》

熟悉龙应台的人都知道她一向笔触锐利豪情万丈,这本书一反常态,以一个母亲温和的视角写就。
孩子在是你的孩子之前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要尊重他做为人的所有权利。这本书中龙应台描写了和儿子相处的日常,孩子你慢慢来,我不着急,陪你一起长大。
同样的《目送》和《亲爱的安德烈》推荐给你。
很多职业都有入门考核,唯独父母没有。妈妈在怀胎十月时,与孩子建立了最早的连接,投入会多余父亲。为了让奶爸也参与到育儿中,闺蜜给她老公出了张考卷,每月一次每次50个题,都是育儿常识。在生产前两夫妻已经取得了观念的一致,公公婆婆偶尔提出什么经验,不用闺蜜出马,她老公就解决了。
常听身边朋友讲带孩子难,陪孩子写作业几乎要了她的老命。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买下的坑,小时候养成了责任意识和阅读习惯,长大了学习是他喜欢的事儿,还需要你着急吗?
防患于未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不知道怎么做就来一起读书吧。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留言关注,谢谢


弓长小初


虽然我是临床心理医生,可是,作为新手妈妈,我也曾经彷徨迷惘过,甚至一度有过抑郁情绪。育儿就像一场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吸取育儿知识的。

1、刚开始的时候是关注各大育儿、儿科公众号了解育儿知识,可是后来发现吸收到的都是知识碎片,不全面,不系统,部分还有错误。

2、后来就在微信群听免费育儿课程,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后来发现,常常要爬楼,转发,求赞,而且微信群的课程分享还是不够全面、系统,个人主观性强,而且还有微信营销。

3、2016年左右,后来我发现了一个app有妈妈课堂,里面的付费课程都是知名育儿、教育、医学、心理学方面的大咖老师授课,而且会员免费,从此我就不用再集赞,转发,爬楼,直接打开app就可以反复回听,而且每周更新。内容专业、全面,听课方便,听直播课的时候可以直接和老师交流答疑,课后还可以和会员朋友交流。内容包括美国蒙特梭利、正面管教、如何说系列、儿科常见四大疾病症状识别和家庭护理、英语启蒙、感统训练、婴幼儿睡眠技巧等新手妈妈十分关心的课程。

4、交流:饭团和老师互动交流学习,平时在微信群和优秀的妈妈交流经验,互相支持,互相打气。

5、育儿书:《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等。

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免费的课程之所以免费,是因为要吸引大家去付费的。而付费课程,讲的才是精华、要点,才是最省时间的。


医心妈妈


第一:找一个靠谱的育儿机构。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一次偶然的机会,好朋友推荐了一个特长学校威童早教,他推出的是蒙氏教育,重点训练的是逻辑思维训练。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通过学习让女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为进入小学打好了基础。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选一个靠谱的育儿机构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提升育儿知识的方法。


第二:做有心人,向身边的长辈学习。

在身边不乏很多优秀的长辈。他们很多的育儿有些是值得推荐的,甚至和现在很多书里强调的内容,不谋而合。我的婆婆在养育孩子方面就做得特别好,所以我经常向她请教。如何鼓励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不通过打骂的形式,说服孩子,如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
我女儿总是夸奶奶,说我奶奶太好了。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做人的一个方面吧,人做好了,养育就不会成问题。


第三:可以看一下优秀的育儿书。

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近期在樊登读书会上听很多的育儿方面的书籍,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正面管教》等等。

第四:还是要自己去不断的领悟、总结、应用。

平时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改进。比如可以做一些育儿方面的记录或者写作等,有利于梳理总结自己的方法。



其实养育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方法,首先需要你家庭的一个价值观的做基础,即你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孩子明确。其次父母的为人处事方法。第三才是增加一些方法和技巧。我觉得前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阮姐说育儿


儿子六岁了,出生前,孩爸就宣言"不打孩子一下",我不敢苟同,反复问他"作下天,你也不打吗?"答案从未变过。记得一直到初中,我最怕开家长会,因为今夜有暴风雨。孩爸从小怕他父亲 ,据说有一句话会让他一整天坐立不安,那就是"今晚给你开板"。不过我一直秉承养不教,父之过,爱之深,责之切的理念,觉得没有父亲的严厉,农村长大的孩爸一定考不上清华。 孩子一岁前我没有读过育儿书,全凭长辈们的指点。当然大部分的助言对我这个新手妈妈来说帮了大忙,比如阿姨手把手教我小儿推拿,表姐越洋电话告诉我"母乳越吸越多"等,但犯过诸多错误也实在不堪回首。比如训练撒尿,儿子"识把"还很开心;儿子哭闹要抱,怕惯出坏习惯,狠下心置之不理;怕孩子冻着,里三层外三层捂出湿疹;把孩子小腿绑在一起,矫正"弯曲"的骨格;不让孩子把"脏"东西塞进嘴里;随意从孩子手里夺下我认为他不应该玩的东西⋯简直罄竹难书!  大概儿子一岁两个月左右,吃饭时他从我手里抢勺子要自己吃,我一次次把勺子夺回来,儿子大哭,最后饭都不吃了,怎么讲道理也无济于事,我迷茫了⋯随即报名参加了育婴师培训,请教了老师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让他拿勺子呢?"老师的反问让我开始了反思。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买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觉找到了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与此同时一个有三个宝贝的老乡给我介绍了李跃儿教育论坛,《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个个令人心痛反面教训让我自责后怕!李网上前辈们的金玉良言,给我勇气直面自己。  在李网上我知道了小巫,买来她著的译的全套书,本本开卷有益,令我矛塞顿开!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不仅教我学着倾听孩子,更令我的职业生涯受益匪浅!  儿子马上要7岁了,正如孩爸所言,我们没打过,也没骂过他,估计以后也不会有疾言厉色。儿子有主见,有爱心,着迷一件事会异常专注,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老师一严厉,哪怕不是责骂他,他就会不想去学校(幼儿园)。这件事困扰我多年,估计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吧。去年年底我跑到北京李跃儿芭学园小学试读了两周,看到儿子很喜欢那里,我终于放心了,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鞋子合不合适孩子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