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后人吗?为何不见他们来清东陵、清西陵来祭拜?

用户8768180464894


我是阿朕,我来回答。

据 《 皇朝通志 · 氏族略》 记载 , 满族姓氏有六 百七十余个 。 其来源各异 : 有 以 地 为 氏 者 , 如纽枯禄 氏 、 董 鄂 氏 、 宁古塔氏 , 有 以部 为氏者 , 如尼 玛察氏 、 完颜 氏 、 纳拉 氏 ; 还有 赐予的姓氏与更 改 的姓氏等 , 都是 “ 女真族社会 构成的血缘 团体 ” 。 乾 隆 中后 期 , 满语渐 趋衰落 , 满族人开 始使用 汉语 , 随之 , “ 满族 在汉族文化 的影 响下 , 改 易 原 来 的 多 音节 姓 氏 , 而 冠以 了汉字姓 ” 。 如他塔啦 氏冠 唐姓; 富察氏冠 富 、 傅 、 李等姓 , 瓜 尔佳 氏除多冠 关姓外 , 还冠 汪 、 白 、 石 、 鲍 、 金 、 顾 、 胡 、 郭 、 常等姓 。 可见 , 每 个满族姓 氏 经 过 发 展 、 变化 , 分别冠 以一 个甚至 十余个汉 字姓 。 因此 , 对满族姓氏 的研究不 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一 些 问题 上 , 很有必要进 行深入 的探索 。 笔者根据查 阅书面资料 兼及调查 询 访 , 对清朝皇室爱 新 觉罗后 裔所 冠汉 字姓略考如下 :

一 、 冠 以金 、 肇 、 赵三姓

“ 爱新 ” , 满文 ’,a is in 妙 的音译 , 汉 意为 “ 金” , 爱新觉罗后 裔中以 金 为 姓 的 , 实源 于 “ 爱新 ” 。 “ 肇 ” , 起 始之意 。 据史料记载 , 清太祖努 尔哈赤的六 世祖 , 元 末万户猛哥 帖 木儿 曾被 明廷 封为建州左 卫右都督 。 在明宣 德八 年 ( 1 4 3 3年 ) , 猛 哥帖木 儿为救 明都指挥裴 俊 , 遭 “ 七 姓野 人” 杨 木答兀 等所杀 。 清朝建立以 后 , 猛哥帖木儿被追尊为肇祖 原皇 帝 , 故 “ 兴 京肇氏 , 即爱新觉 罗 氏” 。 “ 赵 ” , 是 肇的代 写 , “ 所谓 ` 官赵 ’ 为 肇 ” 。 也 有人 认 为 : 爱 新觉罗 改姓 赵 , 是 取百家姓的第一姓 。

为 了区 别皇 族血缘 关 系的远 近 , 清 室规 定 “ 凡我 显祖 宣皇帝位下 之 嫡 派 子 孙 , 谓之 宗 室 , 伯叔 兄弟之 裔 , 谓之觉 罗” 。 在宗室 中 , 又有 “ 近支 宗室 ” 、 “ 远 支 宗 室” 之 别 , “ 所谓 近支 远支 , 是依与皇 帝关系 之亲疏而 定 。 近支指皇 帝的直 系本支 , 当朝皇帝兄弟之 子 女 , 即皇侄 , 也算近支 ; 其余宗室 , 皆为远 支 ” 。清室 又规 定 , 皇 族 辈 分 按 “ 撒 、 弘 、 永 、 绵 、 奕 、 载 、 溥 、 毓 、 恒 、 启 、 煮 、 阎 、 增 、 祺 ” 字辈排 列 , 故 “ 在 近支宗室 中 , 还有 ` 带偏 旁的 ’ 与否之分 : 如奕 字 辈 的人 , 在奕字下用带 ` 言 ’ 旁的 字 , 如 奕诉 、 奕课 · · … ; 载字辈的人 , 在载字 下用带三 点水的字 , 如载询 、 载涛 … … ; 溥字辈用 `单人 , 旁 ; 毓字 辈 用 ` 山 ’ 旁 , 一 目了然 , 都是 ` 最 近支 ’ 的宗室 。 如 奕励 , 虽是奕字辈 , 但 奕字 下不 用 言 旁的 字 , 说明他 虽属近支而 非最 近支 。 ” 综上所引 , 笔 者认 为 : 爱新觉 罗后裔冠 金姓者多为最 近支宗室 、 近支宗室 , 如 , . 溥仪父 亲在天津的家 , 就冠 金姓 。 L 冠 肇 ( 赵 ) 姓 者多为 觉罗 , 远支宗室 。 因之 , 由于历史原因 , 爱新觉 罗后裔 “ 在东北者 , 多姓肇 ( 赵) 。 在关 内 、 北 京 者多姓 金 ” 。

二 、 以父祖名字 ( 或同音 、 谐音) 为姓

清代 “ 凡公 私文 犊 , 称 名不 举姓 , 人则 以 其名 之第一称 之 , 若 姓 然 ” 。 《 满 族 姓 氏 录 》 认为 , 满族 “ 以 父祖 之名 字为姓 氏 , 从 资料中看 , 可能是满 族入关 后 出现 的情况 , 往往 取名字的第一 个字作为本 家族 的姓 氏 ” 。

据 《 满族姓 氏录 》 说 : “ 清末 时居 辽阳之爱 新觉罗 氏有 个叫海 臣的人 , 其本 支子孙 即取 海字为姓 ” 。

据 《 满族 的姓 氏 》 云 : “ 清太祖 努 尔哈赤第四 子汤 古代 的后人有 叫伊勒 图善 者 , 伊 勒图 善之子便取 其父 名头一 个 (伊 ) 为姓 了 , 其族 至今未 改 ” 。

据爱新觉 罗后 裔荣恒 山先生L 赐教 , 荣先 生是 兴祖直 皇帝福 满第三 子索长 阿的后 代 , 其 父年青时还姓肇 , 后 来 , 叔 侄数 人在外边工 作 , 有的姓 肇 , 有的姓恩 , 族外很费解 , 怎么一 家人 不用 同一个 姓呢 ? 于是他们 约定均 以 名字 为姓 , 因荣先生的 父亲名荣镇 , 叔 父名荣 恺 , 故姓荣 。 (另 有一 种说法是 避讳 , 待考 ) 。 荣 先生 又说 : “ 据我所 知 , 在沈 阳五里河 子一带 有不 少姓荣的 , 是我 近支 ” 。

据爱新觉罗 后裔徐 永吉 先生赐教 , 徐 先生 的祖 父名赵 锡久 , “ 锡 ” 音近 于 “ 徐” , 故 从徐先生的父 亲始 , 改姓 徐 。

据爱 新觉罗 后裔朱 远成L先生 赐 教 , 朱 先生所 冠之 姓 , 始 于其父 , “ 姓朱的 原因 , 是 我 父 亲上学 时起的 随名姓 ” 。

据冯 其利先生赐教 , 清太祖 第六 子塔拜后 裔 中有名 义壕 者 , 因 “ 义” 与 “ 易 ” 同音 , 义浪的后 人在 民 国后 以 易为 姓 。

据赵展 先生赐教 , 在河 南的爱新 觉罗后裔有改姓宁的 , 在北 京的爱 新觉罗后 裔 有 易姓 寿的 , 也 是 以父 祖名 字为姓。

有 的爱新觉罗后 裔 以 家族字 辈 为姓 。 如 , 康熙 第二十三 子允 祁 后 裔 中 , 有 因 “ 奕 ” 与 “ 易 ” 同音 而姓易的 , 溥心 舍先生 之子有 溥孝华者 , 都是取 家族字 辈为姓 。 爱新 觉罗后 裔 用 “ 溥 、 毓 、 恒 、 启 ” 四 字辈为姓 者居 多 。

三 、 更易他人之 姓或 以族名 为姓

有的因家庭变故而 改易亲 属姓 氏 。 1 9 8 6 年 , 笔者 在齐 齐 哈 尔市 进行 满族 历 史 调 查 时 , 恰遇一位名叫杜长 安 的满族 老人 , 杜先生 告诉 笔者 , 他们 姓杜的这支是 “ 大尾 巴 肇 ” 。 杜先生 讲述 说 , 我们是 皇族 , 原来姓 肇 , 是 本姓 。 满族人有个 习惯 , 做 了坏事要诛连 九族 , 听说我们 老祖 辈是哥三 个 , 因为做 了坏事 , 从北 京逃 到东 北 , 经商量 , 老大姓本 家姓 , 老二 姓姑夫姓 , 老三姓姥 爷姓 。 这 样 , 他 们哥三 个 的后 人就姓肇 、 杜 、 富三 个姓 了 。 杜先生现 为 农 民 , 早 年 曾教过学 , 有一定 的文 化 。 讲述时 , 杜先生 特 别 强 调 肇 、 富 , 而 不 是 赵 、 傅 ( 付) , 并言听老 人说 , 他 比 溥仪 小一 辈 。

清室规定 , “ 宗 室” 腰 系黄带 , 一 号黄带 子 ; “ 觉罗” 腰束红带 , 称红 带 子 。 在 沈 阳 东 陵 、 辽阳等地 的一些 爱新觉罗后裔 , 因属 红带子 , 故 以洪为姓 。

据 ( 满族现 代文 学家艺 术家传 略 》 载 , 北方文 艺 出版社副总编 、 诗人 满锐 , ’,l 9 35 年 11月3 日出生在 黑龙 江省宾 县一个 满族 小康之 家 。 他 家祖籍辽宁 峋 岩 , 爱新 觉罗 氏 , 隶满洲 镶 黄旗 。 迁居 宾县 后 , 以 族名 代姓 , 改姓满 ” 。

爱新 觉罗后 裔 中有 一部 分姓 罗 , 当是取 “ 爱新 觉 罗” 的词头 为姓 。

四 、 不明其 因的汉字姓

爱 新觉 罗后 裔 , 居 辽宁省沈 阳市 者有冠 德姓L 的 ; 居 辽宁省新 宾 县者有冠依姓L的 , 居 辽宁省峋 岩县 哨 子河者有 冠曹姓L的 ; 居辽宁 省沈 阳市满 堂 乡小 东 沟村者有冠谦姓 的 。

又 据 邓伟先 生 赐教 , 邓先生 在不 久前 曾遇见 高中时 的 同学双 静媛 , 双静 媛很 肯定地 介绍 说 自己是 爱新 觉 罗后裔 。

据爱 新觉 罗后裔 赵凯 云 先 生 赐教 , 赵先生有 一 位同学 桂 元 铮 , 也 是爱 新觉 罗后裔 。 但 由于 多年没有 联系 , 赵先生 只知 道桂元铮 现 住沈 阳 , 而具 体居住 地址 、 工 作单位 则不 详 。

又据 爱新 觉罗后裔荣恒 山先生 和徐 永吉先 生赐教 , 爱 新觉罗 后裔 还有 ’,. 二 恩 、 广 、 庚 、 尤 、 常 、 白 、 宜 、 英 ” 等姓 。

哈 尔滨科 学技术大 学教 授 、 爱 新觉罗 后裔肇 永和 先生 , 早年 就读 于奉夭 维城 国 民高等学 校 , 这所 学校 专 门招收皇族 子弟 。 肇先生告诉 笔者 , 他记忆 中的 一些 同学 的姓 氏有 ’二 承 、 宝 、 舒 … ” 等 等 。 除此 之 外 , 爱新 觉罗后 裔还有 以 华L 、 裕 L为姓 的 。

关 于 爱新 觉罗后裔 冠汉 字姓 问题 , 因资料不 足 , 漏误难 免 , 敬 望读 者指 正 。

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来人都给朕退下o


爱新觉罗家族有后人,而且还不少。有学者曾调查,在清朝刚覆灭时候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口大约有14万,如今的话大概依旧有几十万吧。

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尤其多。在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后人为了避免歧视,大多都改为了汉姓,比如王、孙、赵、鄂等等,金姓的人最多。

而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很多都从事书画行业,而且这其中又有100多名书画大家。

比如爱新觉罗·毓崌,她的父亲是著名的画家溥佐,她自己也继承了父业,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她曾对媒体说过,我非常自豪我的姓是爱新觉罗。

启功,他是雍正的九世孙,但他这个人从来不说自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有人给他写信用的是爱新觉罗·启功,他连看都不看,就退回了,说根本没有这个人。

爱新觉罗·启星,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祖父是溥仪的堂兄。

在爱新觉罗家族中,有人很爱自己的姓,也有人反对,但是他们归根结底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

爱新觉罗的后人那么多,为什么都不去清东陵,清西陵祭拜呢?

祭拜肯定是有的,但是都是个人的,没有大规模的祭拜。2013年曾有过一次,但外界反应很强烈,后来就没有组织过了。

还有一个原因,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国家所有了,而不是私人的,所以也没有理由在这里祭拜。


理科男读历史


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2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当了汉奸的皇帝,也只有他们这独一份。

1912年,清帝宣布逊位,大清王朝正式落幕。1912年到2019年,爱新觉罗家族不当皇族很多年。

据称,截止2018年,现存的爱新觉罗家族后世子孙共有30万人左右,这只是统计了目前还姓爱新觉罗的人士,要知道在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一大票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生怕遭到民国政府的报复,纷纷改姓,很多末代皇孙,最后的贵族改姓金,改姓赵。

在这次统计中,这些已经改头换面的爱新觉罗后代就没有被统计在内,应该这么说,大清朝200多年,各位皇亲国戚们的战斗力还是挺强,能够繁衍出那么多后代,在下佩服。

  至于这些爱新觉罗们为什么不去清东陵或者清西陵进行祭祖活动,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解放后末代皇帝宣统没有住在紫禁城一样。

  紫禁城也就是故宫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故宫小姐姐广弘更是我心目中的女神,末代皇帝傅仪回去参观,还得收门票呢,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在里面住了十几年呢,他可曾经是真真实实的紫禁城的主人呢。

同样的道理,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已经成为了国家的财产,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再属于爱新觉罗一家一姓,爱新觉罗子孙要参观可以,记得买门票。

  不过说来最近这十几年来有两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士比较显眼,一个就是自称多尔衮的后代的爱新觉罗•州迪。

  他自称是多尔衮的十世孙,身上流淌着高贵的皇族血统,本来想平平淡淡度过这一辈子,但是他看到那些曾经的末代皇孙们,被汉族同化,努尔哈赤时代的荣光已经再也回不来了,他决定不顾世俗的眼光恢复组织,要担负起复兴爱新觉罗的大任。

  这位老兄非常高调,他多次宣称紫禁城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的祖产,他们应该住回紫禁城。这个兄弟不仅脑子秀逗,历史也没有学好。

紫禁城可是人家明成祖朱棣的杰作,他把紫禁城称为清朝的祖产,就好比江一燕去领那个建筑奖一样,滑天下之大稽。按照这位大哥的逻辑,李自成后代是不是也该对紫禁城的归属主张?

  现在有学者指出睿亲王多尔衮这个老人家只有一个女儿,压根就没有儿子,不知道这个后代是哪里冒出来的,有没有老王的基因在里面?

  还有一个就是爱新觉罗•恒绍,这位可大有来头,他可是乾隆皇帝的嫡派子孙,在他家衣服必须以明黄色为主他的妻子穿着的服饰也是要使大清朝时期的旗装。在他的眼里,如果他能够继承皇位,一定能够比先人们干得更好。

  不知道他是不是历史也没有学好,乾隆皇帝的那些儿子中只有15阿哥成功上位当了皇帝,继承了爱新觉罗大宗,其他的几位阿哥都成了小宗,小宗是基本上没有皇位继承权的,他想继承皇位,犹如痴人说梦,不合逻辑。

  前些年他更是上演了一出闹剧,他受邀参加一次满族的祭祖大典,他穿着龙袍亮相,其余的人都是清朝大臣的服饰,对人一种穿越的既视感。哥哥,可以醒一醒了,大清朝已经灭亡107年了。

  这样一出,皇帝率领百官祭祖的闹剧已经曝光,在网上就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共和制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107年了,可是有些人心中的封建残余,怎么去都去不掉,建议他们应该好好的洗一洗脑子,别再做什么帝王梦了。

货真价实的末代皇帝溥仪同志曾经说过他就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你们这些在清朝也只能混一个奉车都尉的朋友,还闹腾什么?把封建思想都扔掉吧,记得扔到有害垃圾那个垃圾桶里。

  

  


策神历史


爱新觉罗家族当然是有后人的。

清朝灭亡后,皇室曾经对爱新觉罗氏的人口进行过统计。在1922年修订的官方《玉牒》中,当时男性和女性的人口共计4.9万人。

这4.9万人后人仍然要繁衍子孙。

举个例子:

前些年去世的金启孮先生,他就是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的后代,其五世祖母还是著名的清代女词人顾太清。金启孮先生的女儿乌拉熙春教授,是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契丹语、女真语、满语学家。

这些人都是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只是生活都比较低调了。

至于是否祭祖的问题。

首先,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都是1961年第一批就列入的,后来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也就是说,清东陵和清西陵不是爱新觉罗家的私产,而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不能随便祭祖。

另外,清东陵会搞祭祖表演的活动。

官方不让你私自搞祭祖,但会专门派人去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礼仪而流传。(当然这是要收钱观看的)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那叫乌龙扒泥潭,那叫越扒拉他就越深。

您要问爱新觉罗有后人们,这没跑肯定有!而且还不少,据说在清朝刚刚结束的时候,有人做过一次调查,这一查可了不得,就这姓的后人,就有十多万。

就这数量,搁到现在咋也得二十多万,三十万吧!

至于分布,您别说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也都有,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咱大华夏的土地,尤其是北方居多。

那么这些个人,大多他都不姓爱新觉罗了,都改成了汉姓,您比方说姓王的,姓赵的这都有,但大多都改成了姓金,因为这爱新觉罗翻译过来就是金。

至于依然姓爱新觉罗的,这其实都带着那么点沽名钓誉,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还在姓这个姓,真真的皇族这都是姓金的,没人姓爱新觉罗。

最典型的就是那个爱新觉罗洲迪,硬说自己是多尔衮的后裔,咱读历史的这都知道,多尔衮他就没有子嗣,哪里的后裔,这就是沽名钓誉。

人家真真的皇室,还真没他这么干的,举几个例子大家伙听听。

例子

启功,如果对书画没啥研究的,大家伙对这人很陌生。其实人家那是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的后人,是雍正的九世孙。

老爷子重来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您如果给人家写信,这收信人一栏写上爱新觉罗启功,得咧!您这信他自己给你盖一戳子“查无此人!”直接就给您退回去了。

您要是当面问人家,人家直接就和你说:“如果你不相信,到派出所查查,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爱新觉罗启功这人!”

说起这老爷子,特别的逗,咱就多说两句。

老爷子活了九十多岁,自己个还给自己个保留了一个玩具专柜,啥毛毛熊啦,这里边都有,还特别注明只许看不许摸。

为人相当随和,老爷子是书法大家,那求字的人多如牛毛啊,可老爷子那是来者不拒。据说家里边那修水电的工人师傅,完事了之后,老爷子也笑呵呵的:“要不!我给你也写个字!”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吗?不然老爷子咋有九十多岁呢?

你给他照个相他都能给你扮个鲶鱼出来。

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些个爱新觉罗家的人,想以家族的名义开画展,那么作为书法大家的启功也在被邀请之列,启功老先生直接摇头表示不去。

还给他们写了两句诗,大概意思就是沧海桑田,这都多少年了,别拿着家族说事,当年王羲之那是琅琊王家的后人,高贵不高贵,但人家就不提,但有那个不说人家是书圣?再说自己个就不是啥大角,配不上你们这高雅的舞台。

这就是真真爱新觉罗家后人的态度,至于那些个沽名钓誉的那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还有,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有一位叫金毓岚的语文老师,他的祖父是载沣,就是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

你都不知道他老是和自己的学生说,自己个最大的志愿不是啥语文老师,是搁他们校门口弄个小烟摊卖烟。

没想到吧!

那么为什么不去祭拜呢?很简单,启功老先生送给自己亲戚的那两句诗,其实就是解释。

这都多少年过去,过去就过去了,提他干嘛?

要这样老朱家的明十三陵还在那,也没见老朱家人去祭拜呀!

当然要说完全没人去清东陵祭拜,这也不是不对的。

2013年就有人组织过一次,但那次大家伙瞅着,感觉有点啥!所以后来就没有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当然有,他们在家中摆上先祖画像进行祭祀。

下图这个美女叫爱新觉罗·启星,她爷爷的父亲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换句话说,她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格格。她如今30多岁,是一个真真正正的80后,在2005年出道,成为了一名演员,由于她这非同一般的姓氏,在她刚出道的时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她天生自带出众的气质,加上本身面容姣好,更加体现出了一种皇家的感觉。而且她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考上了北电之后,她就更是彰显了她在才华与艺术方面的天赋。

当时在筹备《富春山居图》的时候,华仔就亲自挑选她来演哑格格,华仔直言,只有她才是哑格格的不二人选,让她来演,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人戏合一。

而且她也曾出演《建党伟业》里面的“喊冤女”,当时她站在衙门前,为同胞喊冤的场景,更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跪射俑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子子孙孙,人很多。有人统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世的爱新觉罗的皇族男性一共只有2万人左右,所有的人数已经有十几万人了,现在呢,应该有几十万不成问题。


那么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后,爱新觉罗的后人去哪里了呢?他们的后人都融入了汉族,纷纷改姓,如金、赵、王、孙、艾、罗、肇、范、关和鄂等。据说爱新觉罗的本姓应该是‘赵’,因为“觉罗”在满语中就是“赵”的意思,这才是他们的姓。“爱新”在满语里是‘金’的意思,所以他们改为金性的人最多。


(雍正帝的九世孙 启功)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整个陵区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每年4月1日—10月31日,在清东陵的孝陵都会举办一日四次的皇家祭祀盛典再现仪式。这也是为了展现古代皇室是如何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目的是让大家对此多一些了解。


我们最熟悉的爱新觉罗的后人是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启功先生,曾经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于2005年病逝。启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孙,他的祖上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昼,乾隆帝的异母弟弟。像启功先生一样,爱新觉罗的后人有一百多名是书画鉴赏家。


爱新觉罗的后人有没有去清东陵或者清西陵进行祭拜?


1958年出生的爱新觉罗·恒绍是乾隆帝的第七世孙,副主任中医师,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在六年前,恒绍带领他的家族人,在清陵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动。当时,大家穿上清朝的朝服,非常庄重地进行了祭拜。


(乾隆帝的七世孙 恒绍)


这次爱新觉罗家族的祭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群众都去围观。大家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当然非议也不少,说清朝已经是过去式了,再搞这些形式有什么用。所以,以后这样的大型祭拜活动再也没有举行过。


爱新觉罗的后人中的个人有没有去清东陵或者清西陵去祭拜的?当然有,但是在形式上可能是默默的,不会进行传统的形式。毕竟那里是公众场所,不适合搞那样的活动。


因为清东陵、清西陵现在是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所以,在这样的地方,谁进入不但要买门票,而且还要遵守里面的规定。如果爱新觉罗的后人去随便祭拜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大型祭拜活动)


但是,爱新觉罗的后人肯定有自己的祭祖的形式,并不拘泥于清东陵、清西陵这个地方。特别是清东陵、清西陵里面埋葬的都是他们的祖先了,已经上去好多代人了。所以祭祖的话,一般大多都限于自己的近几代人,对先祖的话,进行遥祭就可以了。


历史漫谈君


爱新觉罗家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肯定是有后代的,1936年出版了一本《爱新觉罗宗谱》,记载了清朝宗室和觉罗的总人数,宗室乃努尔哈赤直系后代,共6万多人;觉罗是努尔哈赤叔伯、兄弟后代,共8万多人。

所以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家族一共有14万人之多,清朝灭亡后,为了避免仇家的追杀,他们大多数改名为“金、赵、罗、艾”等。

爱新觉罗家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可能已经扩大到了几十万人的规模。这其中有一些比较出名的爱新觉罗后裔。

启功,雍正帝的九世孙之一,现代著名的书画家、国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不过启功非常反感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多次强调自己姓启名功,曾有人写信一封寄给他,封面写着“爱新觉罗·启功亲启”,启功看都没看直接退回,说没有此人。

另一些比较出名的爱新觉罗后裔有演员爱新觉罗·启星、歌手爱新觉罗·启笛、画家爱新觉罗·紫薇等。

大家可能听说过爱新觉罗·州迪,州迪自称是多尔衮十世孙,从2002年起,他就开始穿着明黄色衣服,扎起了清朝辫子,甚至家中所有的物品都要与明黄色沾边才行。

但是,历史记载的多尔衮并膝下无儿,又何来的十世孙呢?不过州迪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2007年,州迪拜访溥仪的弟弟溥任,溥任见到州迪一身都是明黄色服饰,非常惊讶,劝阻州迪不要搞特殊化,做一个普通人即可,不过州迪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图片:2013年爱新觉罗后人清陵祭祀)

其实要说这些后辈祭祀祖先还是有的,2013年,爱新觉罗家族后人到清陵祭拜,一行人全部穿着清朝服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也引来了群众的非议。

因为清朝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是社会主义,这个时候再搞特殊化都是不合时宜的。

不仅如此,清西陵、清东陵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私有财产,不是想怎样搞就怎样搞的,人家溥仪出狱之后回故宫都要买门票呢。

从那次之后,爱新觉罗家族便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大型祭祖事件,民间尚且有一些小祭祖。


冻梨历史君


根据资料记载,满族人口在1644年入关的时候,大男女老少总共34万,满族八旗约6万人,包括汉人、蒙古人等加起来,清朝总人口不超过100万。

清朝入关后,采取了缓和的民族政策,进一笼络人心,从而一步一步稳定了自己的统治。自从1681年吴三桂等三藩被平定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稳定,再后来就是对葛尔丹的战役稍微大一点,其他时候都是承平时期。

国家的人口从1644年3000千万左右,到道光(1820-1850年)时期达到将近4亿,满族人口也在不断增长。1912年,清朝退位的时候,满族人口有多少呢,没有统计。但是,新中国建立前夕,满族有多少登基在册的人口?8万。对,8万。为什么这么少?因为民国时期对满族采取了歧视,你要说自己是满族人,工作都找不到。为此,许多满族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将自己改为汉族,姓氏也改了,爱新觉罗改为金、赵、罗,瓜尔佳氏改为关,叶赫那拉改为叶、那,一些铁杆没有改,所以在册的只剩下8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满族人有改回了自己的民族,将初期,满族人在册人口达到240万人。如今满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

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口也是很多的,努尔哈赤生了十几个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也是10个儿子,顺治皇帝生了8个儿子,康熙皇帝生了35个儿子,一直到道光,儿子都不少。这些人,繁衍了很多后代。

而且清朝皇族不像明朝,没有经过大屠杀,皇族都得以保全。到清末,努尔哈赤仅男性就有近3.4万人,还有觉罗系统——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的后裔,合计有8万多人。按照男女比例,有学者估计,当时清末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应该接近14万人。如今,努尔哈赤的后裔大概有30万人。


坐看东南了


爱新觉罗家的后人大约超过30万。

1936年康德皇帝(伪满洲国伪皇帝溥仪,但是放在1936年人家确实是年号康德的皇帝)整理过爱新觉罗家谱,宗室男性大约4.6万人,觉罗男性大约3.4万人(努尔哈赤爸爸的直系后代为宗室,其他远支为觉罗)。清朝的后四位皇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人。能和皇家血脉最近的应该是道光皇帝的后人了。



道光皇帝长子次子三子都没有儿子,咸丰老四,就同治一个儿子没有孙子,老五老六老七的后代不少,老八没儿子。老五就是惇勤亲王,老六鬼子六恭亲王,老七醇亲王就是光绪宣统一家,这三家后人不少,大都是文史书画家,可自行百度。和皇帝关系最近的人是溥任,溥仪的亲弟弟,上半年死了。



另外清朝皇帝一般不说属于什么旗,皇帝本人是归在镶黄旗下,儿子成年以后分到各旗,以后子女属于该旗。八旗以镶黄旗为首,皇室成员和正黄旗之间关系也不大。



这些爱新觉罗后裔也祭拜过清皇陵,在2013年曾经举办过一场大型的家族祭拜活动,由乾隆的七世孙恒绍牵头,但是社会反响不太好,所以后来再也没有举行过,有的只是个人祭拜活动。所以感觉他们没有进行过祭拜,其实是有祭拜活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