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廣東人過來的,那為什麼沒把方言帶過來?

90後港劇迷


四川省的情況比較特殊,在明清之際曾有過大規模的“遷民活動”。清王朝對於遷民活動可以說是愈演愈烈,瘋狂的將湖廣之地的民眾遷往了川蜀大地。


清政府這麼說不單單是隻是為了遷民,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為了發展當地的經濟。


在明清之際,雲貴、川蜀之地經過多年的戰亂,無論是人口和經濟都長期飽受戰火的摧毀,更為可怕的是經過康熙王朝的“削三藩”之後,四川的人口數量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滑鐵盧”,人口數量暴減不足10萬人,曾經的天府之國已經變得滿目瘡痍、民生凋敝。



清王朝為了迫切改變這種弊端,開始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強行遷民。


這項遷民活動從康熙王朝到乾隆王朝,僅僅100多年的時間裡,四川之地的民眾已經激增到近1000萬人之多,和清王朝初期的人口相比已經增長了10倍有餘。


而這寫喬遷過來的民眾機會都被安排到了四川盆地內部墾荒,主要用於發展四川當地的農業經濟,四川本地的居民本來就幾乎全部聚集在盆地內部,在加上從其他地方遷居過來的外地人,他們在很長的時間裡,無論是語言和行為都處於一種被盆地內部所漸漸同化的地步。


到了乾隆後勤的時候,這些被同化的外鄉人隨著盆地內部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向人開始被排斥出了盆地內部,開始逐漸向盆地外側的荒地開始生存和發展,但是這些遷出盆地內部的外鄉人大多已經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很多人早已經忘了自家語言。


如此一來,100多年的人口遷移和發展,已經漸漸讓四川之地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而所謂的“廣東人為何沒有將方言帶過來?”這一個問題,其實你從身邊的例子也可以感受出來,一個方言在長時間的地域文化氛圍中,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土壤,一般來說五年的時間就可以將這批人的方言全部同化,這裡說的同化並非是忘掉原來自己的方言,而是被迫的學習當地的語言來代替自己本身地方上的語言。


歷史總探長


說四川有很多人原籍是廣東人,甚至說四川人很大一部分來自廣東,這其實是一個誤會,這主要是對“湖廣填四川”這句話的誤解。現在大多數人望文生義,以為“湖廣”就是兩湖兩廣,即湖南、湖北和廣東、廣西。其實是不對的。

何謂“湖廣”?“湖廣”之名始於元朝。元朝開始實行省制,全國分設十一個行省(行中書省),其中之一叫“湖廣行中書省”。該省包括湖北、湖南、廣西和海南,但不含廣東。明朝改行省為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設有湖廣佈政司,但民間仍稱“湖廣省”。明朝的“湖廣省”不再含廣西及海南之地域,只有湖南和湖北。清朝省份與今大體相當,而湖南省和湖北省合稱兩湖,但官制仍按舊稱設“湖廣總督”(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民間也習慣稱兩湖為“湖廣”,。可見,“湖廣”之稱謂從來就沒有廣東的份。實際上,自明朝起,“湖廣”已成為“兩湖”的專稱或別稱。

“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主要發生在清代之順治(末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初期)五朝。主要原因是因為明、清更朝期間之戰亂讓四川人口從600萬急劇減少到不到十萬人。而“蜀道難”讓人口自然地遷入成為不可能。面對四川廣袤的土地無人開發耕種的可惜狀況,清政府發動了人口大遷徙的運動。

為了大量遷入人口開荒耕種,清政府實施一系列鼓勵政策,遷入人口開荒出的土地四年內免田地種植稅,在四川出生的人口免人頭稅。因此,僅僅幾十年,至康熙三十二年,四川人口就增至290萬。

所遷入之外地人中,據清末的《成都通覽》記載,兩湖(湖廣)籍比例特別大而廣東籍的不算多,比雲貴籍及江西籍都少很多。遷入人口之來源還有安徽、福建、廣西、山西、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甘肅等地。

所以說,四川是有不少原籍廣東人,但說四川很大一部分人原籍是廣東,則完全是對“湖廣填四川”的誤解。

至於四川沒有廣東方言流傳問題,顯而易見之其一就是廣東籍人口不夠多,形成不了氣候。其二是遷往四川的廣東人大部分都是粵北山區如韶關、梅州、河源(原惠陽地區)、清遠等地區的客家人。而珠江三角洲平原講粵語的“廣府”人,遷往四川的很少,該地方的人大多都是不願意遷去四川的。所以,人們就感覺不到四川有廣東方言流傳。其實,客家話是廣東三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在四川是有流傳的。


一戈話事


我們就是從廣東過來四川的,我也不知道現在怎麼不說廣東話了,而且廣東話一點都聽不懂,我都算是十四代咯,過來的時候是三兄弟,回去了一個,我這兩祖宗都是分開安的家,開始捱得還比較近,後來有個祖宗搬得遠些了,但還是在一個鄉,我這親祖宗就在這裡沒走,所以現在我還是在那裡。有二三十戶了。誰還說廣東話,咱們現在是四川人,我到廣東區打工的時候,看到我們四川老鄉還是感覺要親些。


淡然209242928


我祖上就是從潮州移民到成都的,因我們這個家族兩房人,都居住在南門廣福橋雙楠紅牌樓一帶,屬客家人。因為散居,就沒把語言傳承下來。我媽是十里店一帶的人,家族內都講客家話,媽的親戚來,都講客家話,我們都聽不懂。家裡有幾種稱呼,肯定不是川人的。父親這輩叫他們的姐為阿呷,我們稱父親的哥叫阿呀,是什麼意思從小就沒問過。

只知道新都這一帶的客家人,只要是客家人通婚,至今都在教小孩客家話。龍泉洛帶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客家人在成都屬於孤島現像,和外界很難有交流,我曾經看見一篇文章,意思是要研究300年前的客家話,就到成都來,那裡基本保留了300年前原汁原味的客家話。因為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

所以,前幾年世界客家人大會在成都召開。政府也應該想想辦法,如何在成都傳承客家文化和語言,不然再過十年八年,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語言將在成都消失……


農村巷163


客家人遷往四川比較集中有兩次:一說是清朝康熙至嘉慶年間,客家大量遷往四川。明末清初,四川戰亂連續長達三十多年。四川人口嚴重下降,土地荒蕪,清朝朝廷採取鼓勵移民造成的。


二次是在抗戰時,惠州、韶關、潮州等一帶為主的客家為躲避日本人入侵迫害,大量遷往四川。

四川全省有300多萬客家人,客家話在四川是僅次於四川官話的第二大方言。


因為遷往四川的多是廣東的客家人群體,不是講廣府白話即一般人所說的粵語的廣府民系群體,所以,很多人以為這些人沒有把廣東的粵語帶過來,實際上是一場誤解。實際是他們帶來了他們的方言。是客家話。

在今天的廣東,實際上有廣府白話即粵語和閩南話、客家人三大群體和三大話語。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四川的人口發展史是極其悲涼的,在兩個歷史時期中,四川曾遭遇到過非常可怕的人口削減,其中一次發生在宋朝滅亡的時候,一次發生在明朝滅亡的時候。

四川的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削減

南宋是我國境內最後一個被蒙古騎兵打下的國家,雖然南宋的軍隊實力並不是特別強大,但是憑藉著長江的屏障優勢,南宋在蒙古騎兵的攻打下支撐了很多年。


蒙古騎兵為了打下南宋,他們就專門跑到了長江的上游地區,打算通過四川的路途殺入南宋。

正是在南宋和蒙古騎兵的輪番作戰中,四川在宋朝末年遭遇了巨大的人口傷亡,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在元朝建立的時候,四川人口僅剩下了60萬人。

一直到明朝建立,四川的人口都一直無法緩過來,直到朱元璋通過強行調集湖廣地帶的人們移民,四川的人口才慢慢恢復了過來,直到萬曆年間的時候,四川人口增長到了370萬人。

明朝時期四川的人口來源

明朝時期,四川的外來移民主要就是從當時的湖廣地區過來的。

不過說到湖廣,大家可不要以為湖廣說的是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湖廣的說法最早來源於元朝,在元朝的時候,湖廣包括了大部分的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只有雷州半島歸屬在湖廣行省的管轄下。

到了明朝的時候,情況又有所不同,在明朝,湖廣僅包括現如今的湖北和湖南。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明朝時期的四川外來移民,主要是從湖南和湖北過來的。

四川的第二次大規模人口減少

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四川又經歷了第二次人口重創。

在清朝官方的說法中,明末時期的四川人口大多數是被張獻忠給殺的,不過根據後人的推測,張獻忠雖然在明末時期殺了一部分人,但絕對不是四川大規模人口減少的罪魁禍首。

在那個時期的四川人口削減中,清軍絕對佔據了主要影響,不過因為各方面資料被清朝毀滅得一乾二淨的原因,所以他們具體在其中負到多大責任,我們怕是永遠都搞不清楚了。

根據《四川通史》的記載,四川在順治18年的時候人口僅有8萬多人,一直到康熙皇帝上位,四川的人口才發展到了9萬人。

因為四川的人口數量實在太稀少了,所以在底下官員的建議下,康熙皇帝就發動了第二次的湖廣填四川。

清朝時期四川的人口恢復

不過雖然這次大規模人口移民也被稱為湖廣填四川,但實際上這次的移民來源已經不僅侷限於湖廣地區了。

在清朝初年的人口移民中,湖北佔據到了15%,湖南佔據到了10%,其餘75%的移民人口分別由湖南、山東、陝西、雲南、廣東、廣西、福建、山西、甘肅、貴州、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分擔移民。

提問中專門提到的廣東,其實和廣西的移民人口相加起來,才僅佔到了份額中的10%。

由此可見,廣東在清朝時期的四川人口填充中,並不是主要的人口移民來源。

而歷史中雖然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但因為明朝末年四川人口削減太過於巨大,所以我們瞭解現如今四川人口構成的時候,我覺得僅瞭解清朝時期的移民數據就可以了。

廣東人沒把方言帶到四川的說法並不準確

在提問中有說到廣東人沒有把方言帶到四川,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四川現如今的方言,其實有一部分的來源就跟廣東移民有關。

在現如今的眾多四川方言中,廣東客家人帶來的客家話是包括其內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廣東人在來四川的時候,並不是沒有把方言帶過來,只是因為他們群體並不是多數,所以在影響不足的情況下,被忽略掉罷了。

所以說這就是現如今四川人口的大概構成,四川現如今的人口並不是大多數由廣東人發展過來的,只能說是由廣東人和其他眾多省份的人,相加在一起發展而來的。


孤客生


這個問題關係到明清兩代四川的移民史,我分幾點說下吧。


1.明清兩代所謂的“湖廣填四川”主體是湖北人,不是廣東人。

元末明初,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攜士卒及家屬共40萬人馬從湖北經三峽入蜀,是為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此次入蜀的40萬人馬(包括將領明玉珍)多為湖北人。

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洪武二年(136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間,前後持續了22年。此次入蜀的主要人口來源地還是湖北地區,其中尤其以麻城孝感鄉為最。


這裡另外補充兩點。一是明代在地方設布政使司為最高行政機構。湖廣佈政使司,也可以簡稱為“湖廣省”,但是它的轄境當時只有兩湖地區,和兩廣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二是洪武移民提到的麻城孝感鄉在明成華八年(1472年)就已經被撤銷了,所以今天祖籍是麻城孝感的四川人,其祖上就是從明朝洪武時期遷到四川的。

清康熙年間,湖廣省被劃分為湖南、湖北兩省,所以事實上有清一代已經不存在“湖廣填四川”的說法了,這個誤區值得注意。康熙時期由於戰亂,四川人口僅剩約50萬人,所以從康熙十年(1670年)開始,清政府就擴大了對蜀的移民範圍。


不同於洪武移民的偏於一隅(僅限於湖北西部一帶),清朝移民入蜀的範圍除了兩湖地區,還包括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周邊省份。但是湖北地區仍然是清朝四川移民的主要來源地,而其中仍然是麻城人佔多數。

所以,“湖廣填四川”是以湖北人為參與主體的數次四川移民運動的總稱。

2.移民四川的廣東人多為客家人。四川話其實屬於北方方言體系,所以事實上從贛閩粵三地遷入四川的客家人很難與當地四川人溝通交流。由於與當地社會存在文化、語言隔閡,所以外省客家人自主形成了一個方言社會、一個文化孤島。比如今天在普遍都說“湖廣話”的四川中東部地區,仍然存在著一些客家方言區。例如成都就還有百萬客家人。


3.由於廣東人自發移民四川的較多,而且時間跨度大,所以沒能形成方言社會。廣東人主要是在清朝移民四川,時間跨度將近一個世紀。在這100年期間,由於人數規模較小,不得不與當地四川人共同生活交流,所以流傳到蜀地的粵語,大概在第二代移民時期就被當地方言無情地同化了。

總之,由於歷史、語言的各種原因,四川土著說粵語的應該不多了或者幾乎沒有。而“湖廣話”卻在當地強勢地存活了下來,甚至有一統蜀地的趨勢。


夏目歷史君


我的祖輩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遷到四川資中走馬鎮的,父親的祖輩來自廣東,具體地址不詳,母親的祖輩來自湖北麻城縣孝感鄉磨刀嶺,他們的祖輩都來到四川資中走馬鎮,父親這邊的祖輩婆太和公太從小在一個大房子長大,他們從小在一起說廣東話和四川話,卻不會搞混淆,通常就說四川本地話,聽得懂的才互相說廣東話,就好像一個人到外地剛開始說普通話,逐步說當地話,遇到老鄉才說家鄉話,公太婆太已經是遷移之後十幾代人了,遇到聽得懂的仍然說廣東話,但是我爺爺這一代之後就完全不會廣東話了,說本地話,不會普通話,我們這一代說的四川話已經和普通話相差無幾了


金麥小郎


不知提主是不是四川人,你的問題不太準確。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戰亂,天災,瘟疫,虎患(當時老虎是很多的),四川本地人剩下的不到十分之一。“湖廣填四川”也不是現在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當時湖廣就是一個省級單位。填往四川的也不是單單湖廣地方的。我們儀隴縣就有湖北孝感的(也有的說孝感只是一個集散點),韶關的,還有江西的。(朱總司令祖籍就是韶關,鄧小平祖籍是江西)對於方言,我們縣就有講廣東話的,而且還不少。全縣很多鄉(石佛,大風,樂興,丁字橋,武棚等等)都說廣東話,他們這種廣東話和現在廣東本地話有區別,在我們四川稱為死廣東,相鄰不遠的馬鞍就很少有人說。但能聽懂一部分。比如di ge qiu zi guai de han luo用四川當地話就是:這個舅子怪得很羅。


為朋友喝彩


四川人其實有好多廣東話發音,川南鄉壩話裡尤其多。如古藺人說吃飯,用川音二聲“食”(sai),食飯沒?食過了。如一次我榮縣五姑爺叫我去給他買《新編五經》,說的是“生兵五更”,要把錢給我呢,錢說的是“琴”,害我半天沒聽懂。到夾江看親家,親家一口夾江土話裡也夾帶大量廣東話,比如“開水” 說的是“滾水”,聽懂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