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那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

90后港剧迷


四川省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明清之际曾有过大规模的“迁民活动”。清王朝对于迁民活动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疯狂的将湖广之地的民众迁往了川蜀大地。


清政府这么说不单单是只是为了迁民,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


在明清之际,云贵、川蜀之地经过多年的战乱,无论是人口和经济都长期饱受战火的摧毁,更为可怕的是经过康熙王朝的“削三藩”之后,四川的人口数量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人口数量暴减不足10万人,曾经的天府之国已经变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



清王朝为了迫切改变这种弊端,开始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强行迁民。


这项迁民活动从康熙王朝到乾隆王朝,仅仅10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之地的民众已经激增到近1000万人之多,和清王朝初期的人口相比已经增长了10倍有余。


而这写乔迁过来的民众机会都被安排到了四川盆地内部垦荒,主要用于发展四川当地的农业经济,四川本地的居民本来就几乎全部聚集在盆地内部,在加上从其他地方迁居过来的外地人,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是语言和行为都处于一种被盆地内部所渐渐同化的地步。


到了乾隆后勤的时候,这些被同化的外乡人随着盆地内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向人开始被排斥出了盆地内部,开始逐渐向盆地外侧的荒地开始生存和发展,但是这些迁出盆地内部的外乡人大多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很多人早已经忘了自家语言。


如此一来,100多年的人口迁移和发展,已经渐渐让四川之地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而所谓的“广东人为何没有将方言带过来?”这一个问题,其实你从身边的例子也可以感受出来,一个方言在长时间的地域文化氛围中,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一般来说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将这批人的方言全部同化,这里说的同化并非是忘掉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被迫的学习当地的语言来代替自己本身地方上的语言。


历史总探长


说四川有很多人原籍是广东人,甚至说四川人很大一部分来自广东,这其实是一个误会,这主要是对“湖广填四川”这句话的误解。现在大多数人望文生义,以为“湖广”就是两湖两广,即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其实是不对的。

何谓“湖广”?“湖广”之名始于元朝。元朝开始实行省制,全国分设十一个行省(行中书省),其中之一叫“湖广行中书省”。该省包括湖北、湖南、广西和海南,但不含广东。明朝改行省为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设有湖广布政司,但民间仍称“湖广省”。明朝的“湖广省”不再含广西及海南之地域,只有湖南和湖北。清朝省份与今大体相当,而湖南省和湖北省合称两湖,但官制仍按旧称设“湖广总督”(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民间也习惯称两湖为“湖广”,。可见,“湖广”之称谓从来就没有广东的份。实际上,自明朝起,“湖广”已成为“两湖”的专称或别称。

“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主要发生在清代之顺治(末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初期)五朝。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清更朝期间之战乱让四川人口从600万急剧减少到不到十万人。而“蜀道难”让人口自然地迁入成为不可能。面对四川广袤的土地无人开发耕种的可惜状况,清政府发动了人口大迁徙的运动。

为了大量迁入人口开荒耕种,清政府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迁入人口开荒出的土地四年内免田地种植税,在四川出生的人口免人头税。因此,仅仅几十年,至康熙三十二年,四川人口就增至290万。

所迁入之外地人中,据清末的《成都通览》记载,两湖(湖广)籍比例特别大而广东籍的不算多,比云贵籍及江西籍都少很多。迁入人口之来源还有安徽、福建、广西、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甘肃等地。

所以说,四川是有不少原籍广东人,但说四川很大一部分人原籍是广东,则完全是对“湖广填四川”的误解。

至于四川没有广东方言流传问题,显而易见之其一就是广东籍人口不够多,形成不了气候。其二是迁往四川的广东人大部分都是粤北山区如韶关、梅州、河源(原惠阳地区)、清远等地区的客家人。而珠江三角洲平原讲粤语的“广府”人,迁往四川的很少,该地方的人大多都是不愿意迁去四川的。所以,人们就感觉不到四川有广东方言流传。其实,客家话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在四川是有流传的。


一戈话事


我们就是从广东过来四川的,我也不知道现在怎么不说广东话了,而且广东话一点都听不懂,我都算是十四代咯,过来的时候是三兄弟,回去了一个,我这两祖宗都是分开安的家,开始挨得还比较近,后来有个祖宗搬得远些了,但还是在一个乡,我这亲祖宗就在这里没走,所以现在我还是在那里。有二三十户了。谁还说广东话,咱们现在是四川人,我到广东区打工的时候,看到我们四川老乡还是感觉要亲些。


淡然209242928


我祖上就是从潮州移民到成都的,因我们这个家族两房人,都居住在南门广福桥双楠红牌楼一带,属客家人。因为散居,就没把语言传承下来。我妈是十里店一带的人,家族内都讲客家话,妈的亲戚来,都讲客家话,我们都听不懂。家里有几种称呼,肯定不是川人的。父亲这辈叫他们的姐为阿呷,我们称父亲的哥叫阿呀,是什么意思从小就没问过。

只知道新都这一带的客家人,只要是客家人通婚,至今都在教小孩客家话。龙泉洛带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客家人在成都属于孤岛现像,和外界很难有交流,我曾经看见一篇文章,意思是要研究300年前的客家话,就到成都来,那里基本保留了300年前原汁原味的客家话。因为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所以,前几年世界客家人大会在成都召开。政府也应该想想办法,如何在成都传承客家文化和语言,不然再过十年八年,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将在成都消失……


农村巷163


客家人迁往四川比较集中有两次:一说是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客家大量迁往四川。明末清初,四川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四川人口严重下降,土地荒芜,清朝朝廷采取鼓励移民造成的。


二次是在抗战时,惠州、韶关、潮州等一带为主的客家为躲避日本人入侵迫害,大量迁往四川。

四川全省有300多万客家人,客家话在四川是仅次于四川官话的第二大方言。


因为迁往四川的多是广东的客家人群体,不是讲广府白话即一般人所说的粤语的广府民系群体,所以,很多人以为这些人没有把广东的粤语带过来,实际上是一场误解。实际是他们带来了他们的方言。是客家话。

在今天的广东,实际上有广府白话即粤语和闽南话、客家人三大群体和三大话语。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四川的人口发展史是极其悲凉的,在两个历史时期中,四川曾遭遇到过非常可怕的人口削减,其中一次发生在宋朝灭亡的时候,一次发生在明朝灭亡的时候。

四川的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削减

南宋是我国境内最后一个被蒙古骑兵打下的国家,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并不是特别强大,但是凭借着长江的屏障优势,南宋在蒙古骑兵的攻打下支撑了很多年。


蒙古骑兵为了打下南宋,他们就专门跑到了长江的上游地区,打算通过四川的路途杀入南宋。

正是在南宋和蒙古骑兵的轮番作战中,四川在宋朝末年遭遇了巨大的人口伤亡,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在元朝建立的时候,四川人口仅剩下了60万人。

一直到明朝建立,四川的人口都一直无法缓过来,直到朱元璋通过强行调集湖广地带的人们移民,四川的人口才慢慢恢复了过来,直到万历年间的时候,四川人口增长到了370万人。

明朝时期四川的人口来源

明朝时期,四川的外来移民主要就是从当时的湖广地区过来的。

不过说到湖广,大家可不要以为湖广说的是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湖广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元朝,在元朝的时候,湖广包括了大部分的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只有雷州半岛归属在湖广行省的管辖下。

到了明朝的时候,情况又有所不同,在明朝,湖广仅包括现如今的湖北和湖南。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明朝时期的四川外来移民,主要是从湖南和湖北过来的。

四川的第二次大规模人口减少

在明朝灭亡的时候,四川又经历了第二次人口重创。

在清朝官方的说法中,明末时期的四川人口大多数是被张献忠给杀的,不过根据后人的推测,张献忠虽然在明末时期杀了一部分人,但绝对不是四川大规模人口减少的罪魁祸首。

在那个时期的四川人口削减中,清军绝对占据了主要影响,不过因为各方面资料被清朝毁灭得一干二净的原因,所以他们具体在其中负到多大责任,我们怕是永远都搞不清楚了。

根据《四川通史》的记载,四川在顺治18年的时候人口仅有8万多人,一直到康熙皇帝上位,四川的人口才发展到了9万人。

因为四川的人口数量实在太稀少了,所以在底下官员的建议下,康熙皇帝就发动了第二次的湖广填四川。

清朝时期四川的人口恢复

不过虽然这次大规模人口移民也被称为湖广填四川,但实际上这次的移民来源已经不仅局限于湖广地区了。

在清朝初年的人口移民中,湖北占据到了15%,湖南占据到了10%,其余75%的移民人口分别由湖南、山东、陕西、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山西、甘肃、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分担移民。

提问中专门提到的广东,其实和广西的移民人口相加起来,才仅占到了份额中的10%。

由此可见,广东在清朝时期的四川人口填充中,并不是主要的人口移民来源。

而历史中虽然有两次湖广填四川,但因为明朝末年四川人口削减太过于巨大,所以我们了解现如今四川人口构成的时候,我觉得仅了解清朝时期的移民数据就可以了。

广东人没把方言带到四川的说法并不准确

在提问中有说到广东人没有把方言带到四川,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四川现如今的方言,其实有一部分的来源就跟广东移民有关。

在现如今的众多四川方言中,广东客家人带来的客家话是包括其内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广东人在来四川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把方言带过来,只是因为他们群体并不是多数,所以在影响不足的情况下,被忽略掉罢了。

所以说这就是现如今四川人口的大概构成,四川现如今的人口并不是大多数由广东人发展过来的,只能说是由广东人和其他众多省份的人,相加在一起发展而来的。


孤客生


这个问题关系到明清两代四川的移民史,我分几点说下吧。


1.明清两代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主体是湖北人,不是广东人。

元末明初,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携士卒及家属共40万人马从湖北经三峡入蜀,是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此次入蜀的40万人马(包括将领明玉珍)多为湖北人。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洪武二年(136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间,前后持续了22年。此次入蜀的主要人口来源地还是湖北地区,其中尤其以麻城孝感乡为最。


这里另外补充两点。一是明代在地方设布政使司为最高行政机构。湖广布政使司,也可以简称为“湖广省”,但是它的辖境当时只有两湖地区,和两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二是洪武移民提到的麻城孝感乡在明成华八年(1472年)就已经被撤销了,所以今天祖籍是麻城孝感的四川人,其祖上就是从明朝洪武时期迁到四川的。

清康熙年间,湖广省被划分为湖南、湖北两省,所以事实上有清一代已经不存在“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了,这个误区值得注意。康熙时期由于战乱,四川人口仅剩约50万人,所以从康熙十年(1670年)开始,清政府就扩大了对蜀的移民范围。


不同于洪武移民的偏于一隅(仅限于湖北西部一带),清朝移民入蜀的范围除了两湖地区,还包括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周边省份。但是湖北地区仍然是清朝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而其中仍然是麻城人占多数。

所以,“湖广填四川”是以湖北人为参与主体的数次四川移民运动的总称。

2.移民四川的广东人多为客家人。四川话其实属于北方方言体系,所以事实上从赣闽粤三地迁入四川的客家人很难与当地四川人沟通交流。由于与当地社会存在文化、语言隔阂,所以外省客家人自主形成了一个方言社会、一个文化孤岛。比如今天在普遍都说“湖广话”的四川中东部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客家方言区。例如成都就还有百万客家人。


3.由于广东人自发移民四川的较多,而且时间跨度大,所以没能形成方言社会。广东人主要是在清朝移民四川,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在这100年期间,由于人数规模较小,不得不与当地四川人共同生活交流,所以流传到蜀地的粤语,大概在第二代移民时期就被当地方言无情地同化了。

总之,由于历史、语言的各种原因,四川土著说粤语的应该不多了或者几乎没有。而“湖广话”却在当地强势地存活了下来,甚至有一统蜀地的趋势。


夏目历史君


我的祖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迁到四川资中走马镇的,父亲的祖辈来自广东,具体地址不详,母亲的祖辈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磨刀岭,他们的祖辈都来到四川资中走马镇,父亲这边的祖辈婆太和公太从小在一个大房子长大,他们从小在一起说广东话和四川话,却不会搞混淆,通常就说四川本地话,听得懂的才互相说广东话,就好像一个人到外地刚开始说普通话,逐步说当地话,遇到老乡才说家乡话,公太婆太已经是迁移之后十几代人了,遇到听得懂的仍然说广东话,但是我爷爷这一代之后就完全不会广东话了,说本地话,不会普通话,我们这一代说的四川话已经和普通话相差无几了


金麦小郎


不知提主是不是四川人,你的问题不太准确。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战乱,天灾,瘟疫,虎患(当时老虎是很多的),四川本地人剩下的不到十分之一。“湖广填四川”也不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当时湖广就是一个省级单位。填往四川的也不是单单湖广地方的。我们仪陇县就有湖北孝感的(也有的说孝感只是一个集散点),韶关的,还有江西的。(朱总司令祖籍就是韶关,邓小平祖籍是江西)对于方言,我们县就有讲广东话的,而且还不少。全县很多乡(石佛,大风,乐兴,丁字桥,武棚等等)都说广东话,他们这种广东话和现在广东本地话有区别,在我们四川称为死广东,相邻不远的马鞍就很少有人说。但能听懂一部分。比如di ge qiu zi guai de han luo用四川当地话就是:这个舅子怪得很罗。


为朋友喝彩


四川人其实有好多广东话发音,川南乡坝话里尤其多。如古蔺人说吃饭,用川音二声“食”(sai),食饭没?食过了。如一次我荣县五姑爷叫我去给他买《新编五经》,说的是“生兵五更”,要把钱给我呢,钱说的是“琴”,害我半天没听懂。到夹江看亲家,亲家一口夹江土话里也夹带大量广东话,比如“开水” 说的是“滚水”,听懂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