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描写的什么时候?怎么赏析?

方园211


监祠夕月坛书事

[唐] 刘禹锡

西皞司分昼夜平,羲和停午太阴生。

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

监祠,是监察祭祀 ;夕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的月坛,又名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是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当然,祭祀月神并非明清才有,至少秦始皇时代就有,所以唐朝在秋分时刻监察祭月也就不足为怪了。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就是记述秋分时节监察祭祀这一盛况。

秋分亥时昼夜平分,太阴太阳均衡调和,文武官员们在秋光里揖让拜谒的动作整齐,发出的声响铿镪有力,观赏这一盛事的人胜不胜数,场面壮观,气势浩大。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的有名山大川和八神,八神中的第六为“月主,祠之莱山”,即齐国北部,渤海之滨,这种祭祀的方式其实是秦始皇采用了齐国人的建议,后代皇帝也就沿袭下来,但保留下来比较有规模的月坛,大概就剩北京的一座了。

明清时代,秋分亥时在月坛举行祭祀,主祭夜明之神,配祭二十八星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古人对月的观察十分细致,名字的意义都很深刻:每月最后一天为晦,第一天为朔。弦是月一半时的名字,月满则为望,日在东,月在西,遥遥相望的意思。传说中月亮车夫就叫望舒,也名纤阿。

历史上所有的皇家月坛都无月下老人一席之地,但月坛公园则与现代人们的婚姻密切相关。

唐朝祭月虽未有正史详细记述,只是在诗人墨客的诗文中略知一二,但月老的传说却是起源于唐传奇。一个叫韦固的大龄青年,找对象十年没有结果,到处相亲。有一天,在宋城一个旅店里,意外遇到了专司人间婚姻的月下老人。韦固向老人探问所检何书,老人说天下的婚牍,向老人探问囊中赤绳,老人说用来系夫妻的脚,即使冤仇或异域,此绳一系,必然走到一起,韦固向老人探问自己的婚姻前景,老人告诉他还早着呢,“你的妻子现在才三岁”。韦固问老人妻子此时在何处,月下老人说就是瞎眼陈婆的女儿。韦固和月老一同去到陈婆那里,一看那小女孩丑陋不堪,大怒道:“我杀了她行不行?”月老说:“此女命中注定要因你而享富贵,怎么杀的了啊?”说罢就不见了。韦固回家命家奴带刀入市,去将陈婆的女儿杀死。此后过了十几年,韦固多方求亲,始终无法成功。直到他做了相州参军,相州刺使王泰十分欣赏他,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妻子容色华丽,韦固觉得幸福极了。只是妻子眉间总是贴着一个花饰,连洗澡时都不肯拿下来,韦固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妻子乃痛说家史:她本是官员之女,父亲死在任上,母亲兄长不久也都去世,她由乳母陈婆带大。三岁时曾被狂徒在眉心刺了一刀,幸好未死,眉心留下了刀疤,所以用花饰遮掩。后来她叔叔做了官,认她做了女儿。韦固听了感叹不已,告诉妻子,那狂徒就是自己指使。因为他将事情原原本本讲给妻子听,也就得到了谅解。

月下老人祠应属河南的最正统,这位喜兴的神祈并没有进入皇帝祭祀的名单。

由明清皇家祭祀的月坛,还有一个咏月的故事:一天晚上,朱元璋祖孙三代赏月,朱元璋让儿孙作诗。太子云:“昨夜严滩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长孙吟道:“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朱元璋觉得“未得团圆”和“影落江湖”都不是吉兆,果然懿文太子死在朱元璋之前,建文帝没有保住皇帝的宝座,流落江湖,不知所终。所以有时候诗谶让人不得不信,至少好多历史事件都验证不虚。

月地的碑刻中没有收录这两首诗,可能是传言不可尽信吧。著名诗人苏东坡,在他的《次韵蒋颖叔扈从景灵宫》中说:“道人幽梦晓初还,已觉笙萧下月坛。风伯前驱清宿雾,祝融骖乘破朝寒。”

有些古诗词是在特定场合描写记述特定场面的,脱离了这个场景,或对古时礼仪不够了解,是很难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想要抒发的情感,尤其是在诗文中出现多次用典的情况,只有掌握了这些典故和出处,才能更好地阐释诗文的内容和意境,从而能够了解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俗等。









吉诚


监祠夕月坛书事

宋 苏轼

西皞司分昼夜平,羲和停午太阴生。

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年轻的时候,大概三十出头,在长安做官,官名是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西皞司分昼夜平,羲和停午太阴生”这两句什么意思呢?西皞指的是秋帝,具体来讲,到这一天太阳神和月亮神平半分了,所以这是秋分到了,因为秋分这一天白天和晚上是平分的。后面还有两句,讲的是到了礼仪的时候,大家见了面纷纷作揖,然后长安城的人都出来看拜月的盛况。这首诗抒情性没那么强,但是纪实性很强,让我们了解到在唐代这些官员当时在做什么,他们对于季节对于时令是怎样一个观念。


易学奇门


《监祠夕月坛书事》

诗人 刘禹锡朝代 唐诗体裁 七绝

西皞司分昼夜平,

羲和停午太阴生。

铿锵揖让秋光里,

观者如云出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