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非樹LW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解說《德才兼備的蘇軾為何仕途不順》。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進士出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北宋歷史上,蘇軾確實德才兼備,但為什麼這樣一位人物在仕途上卻屢屢不順,原因是蘇軾的性格。他的性格太過於正直,為人率真,並且嫉惡如仇,眼睛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又不識時務直接抨擊時政,在朋黨之爭嚴重的宋朝,他的這種性格使得他腹背受敵,仕途屢屢不順!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下因為性格原因,蘇軾是如何被一貶再貶的。
一貶。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科舉考試,因為他的文章清新灑脫,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並考中進士(進士及第稱號),在京城一時間名聲很大。後來因為母親病逝,回家守孝了三年。三年之後,蘇軾回到京城,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主考官歐陽修都因為反對變法被貶離京。於是蘇軾上書宋神宗,直接批評變法的各種弊病,這使得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等人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為了避免受到打擊,於是請求出京任職,於是被朝廷派往杭州任通判。後來又依次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
二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朝廷調他去湖州任知州。上任後,他例行公事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的感謝信。此時,雖然變法的領袖人物王安石和呂惠卿都相繼下臺,但御史臺仍然被變法派把持。於是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的語句謗訕蘇軾,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壓倒蘇軾的聲音。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派人逮捕,要置蘇軾於死地,王安石當時退休在金陵,便上書皇帝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最後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的上書而停止並救了蘇軾,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蘇軾也沒有想到,自己最終居然是被王安石所救。
三貶。
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等守舊派重新被朝廷啟用,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遭到他們的打壓。此時,蘇軾再次向皇帝上書,直接抨擊守舊派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被容於變法派,又不被容於守舊派,所以為自保,只能再次要求外調。
四貶。
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蘇軾被召回京師,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依次調往潁州任知州、揚州任知州、定州任知州。
五貶。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執政,變法派再度被啟用。蘇軾又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又過了四年,已62歲的蘇軾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
讀史如品茶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於政治上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因此,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所以,一生仕途不順!
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認為蘇軾將來文章必獨步天下。
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 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 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 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 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 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 中書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調往潁州任知州、1092年任揚州知州、1093年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1094年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卒於常州(今屬江蘇)。
縱觀蘇軾一生,於政治上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因此,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所以,一生仕途不順!
大江侃歷史
縱觀蘇軾生平事蹟,起起落落,在京做官時間不長,始終進不了朝堂之上的權力中心,很多時間都是被貶他鄉,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
表面上看,是受到朝堂上新黨與舊黨的打壓導致,但從根本上分析,還是被自己脾氣性格太過不羈,不懂為官之道所致。
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太過耿直,不夠圓滑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王安石變法初期,是受到皇帝的支持的,王安石當時可算是實權派。蘇軾作為作為一名普通官員,不識時務,不支持變法,這不僅僅是得罪了王安石,還是在打宋神宗的臉,肯定是得不到便宜的。
在那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低調圓滑,曲線迂迴的方式,官低位輕,正面硬懟,簡直就是以卵擊石,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
2.放浪形骸,書生意氣
《烏臺詩案》,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向皇帝寫奏章而已,按照正規格式用詞就行了,中規中矩的表表忠心即可。可是,蘇軾姿勢文采不錯,洋洋灑灑寫了一堆牢騷,又被新黨給抓住把柄,參了一本,整進大牢,差的丟了小命。
官場無小事,很多人謹小慎微都多有差錯,蘇軾太過文人志氣,不當回事,搞出節外生枝之舉,差點仕途結束。
3.機會來臨,不知把握
蘇軾仕途本有轉折的機會,那就是,舊黨司馬光重新上臺掌權,這時司馬光想啟用蘇軾。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這是非常好的一次機會,話說朝堂有人好做官,做官要學會站隊,蘇軾經歷了這麼多年官,居然又犯糊塗,不知前車之鑑麼,同樣的錯誤犯了2次,可惜呀。
雖說蘇軾不太懂得為官之道,但是他的書法、文章名揚天下,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他在地方當官時,也能盡心盡力為百姓做事,也算造福一方百姓了。
小諸葛歷史觀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應該來說,這麼有才的一位天才誕生隨意在任何一個朝代,他應該有很好的生活和發展前途,可是事與願違,因為蘇軾自從考上進士做官以來,經常是被各種排斥,很少做過前途無量的京官,經常因各種原因被外放到北宋的偏遠地區當官,最終死在了晚年外放海南的官職上,下場很是悽慘。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發生,主要和北宋的朝廷內部鬥爭有關。當時,北宋朝廷分為新黨和舊黨,在日趨嚴重的國內形勢下,他們依據自己的治國理念和做人處事原則,拉幫結派,結為朋黨,互相攻擊對方,不惜一切代價為自己的集團人員謀取利益,更竭盡全力地推行自己的主張,狠心地推翻對方的主張,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讓人眼花繚亂的好戲,更在間接地內耗著北宋王朝的那點兒殘存的國力。這種情況一直存在著,直到北宋滅亡……比如,司馬光和王安石分別執政期間,由於二人的政見不同和二人同是當時的大名人,所以他們都是在位置上公報私仇,打擊了不少無辜的官員,甚至於有過之而不及,做了不少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把個偌大的北宋王朝搞得更加的混亂不堪……
蘇軾就是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的無辜官員。他的寫作能力、書法能力和繪畫能力堪稱一絕,可是他卻是政治上的低能兒,這可能就是上天的公平吧!也就是這種政治智商的殘缺,蘇軾的官運很坎坷,甚至於慘不忍睹,因為他不被當時的朝廷所容忍,更不被當時的大臣所待見,是誰都想打擊的可憐人!當官的人如果沒有政治智商或者政治智商不多,他要吃虧的,而蘇軾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的政治智商不高,因為他對官場那一套不太熟悉,因為他的任性驕傲,所以,蘇軾經常當了無辜的出頭鳥,經常會發表一些得罪人的言論,也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兩頭不討好,總當出氣筒和受氣桶,被當權派和在野派都打壓。
上天是公平的。我們雖然看不到官場上春風得意的蘇軾,但是,我們看到了文學聖地領域、書法領域和繪畫領域的奇才蘇軾!正是因為他的仕途不得意,所以,蘇軾很少把精力放在官場上面,而是愛做喜歡做的事情,寫詩歌,寫文章,畫畫,到處瀏覽山川河海,經常品嚐當地的美食,和三五好友秦觀、黃庭堅等人總是搞一些文學聚會,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的作品和美談,並在外放做官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的佳話和佳餚美宴!
小小花er
蘇軾跟家人聊天,指著自己的肚子,問家人裡面裝的是什麼?很多答學問,知識,蘇軾都不滿意。有個答了滿腹的不合時宜,蘇軾笑著說答對了。
蘇軾的才華在當時是頂尖的,當時的人也都知道。有才華的人容易恃才傲物,何況蘇軾這種千年難遇的全才,對當時時政,這看不順那看不順的,即得罪的當時的變法派,也得罪了抵制變法的保守派。
所以仕途坎坷了。
桂鄉小哥
唐宋通史有看法,這個問題我來答:
自漢朝地方推舉人才以來,社會層面對入仕格外關注,而品行是入仕的關鍵點之一。到三國時期,虞翻作為一方縣令,也被州郡向朝廷推舉為茂才(秀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度實行以來,德與才在很大程度上佔據了選官參照點的半壁江山。
至兩宋時期,科舉制度選材,日常考課品德,這種既定程序使得人們漸漸形成了一個似對非對的認識,即德才兼備即可為官。但事實上,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選官,可不僅僅是要德才兼備,因時而異。北宋時期,蘇軾被稱為德才兼備,按理應該是平步青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就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先歸納三點
- 01,德才兼備或可為官,但不是封建王朝的“為官必需品”
- 02,封建王朝有一套隱性的選官標準,蘇軾並不適合於當時的標準
- 03,大宋王朝的局勢和蘇軾的性格,造就了他一貶再貶、大起大落的官場人生
德才兼備,在未開科舉前,是選官標準的一部分,但也僅僅是一部分,而且佔比很小。因為當時考量的是全局,因為有一個門閥世族的存在,這些世家大族才是官場上的主力軍。隋唐廣開科舉以來,德這一項隱匿在了考試當中,而突出了才,尤其是武則天時期,大開進士科,以才為參考引入了一大批官員。
注意,這裡邊就有一個德才取捨問題,廣開科舉之後選官首先看的是才,至於德完全可以糊弄應付。這裡就提現了封建王朝選官的隱性參考,即朝堂的需要和皇帝的需要。首先是朝廷需要否,主考官是朝官,是否錄用他們說了算,他們自然要選取自己想用的人才,這是入仕第一步。會幸運,蘇軾踩中了這一點,他的確是主考官歐陽修所需要的人。
主考官以為,朝廷還有相對應的一股勢力 這是由黨爭所決定的,而另外一股勢力是否能夠接受,決定著所錄用之人的前途。至於蘇軾,自然不會被守舊勢力接受,而且蘇軾性格剛烈,向來我行我素,換句話說就是隻要自己覺得。結果是兩方都不接受蘇軾的存在,所以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無論是個人的性格 還是個人對待朝堂鬥爭的態度,都直接或間接成為了朝廷內的另類 對於另類,朝官們的態度自然是一致的,所以蘇軾縱然德才兼備,也也只能隨波逐流不受重用。
唐宋通史
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仕途坎坷的人很多,蘇東坡就是其中的一個。蘇東坡,不光仕途不順,不斷流放,甚至坐牢,差點送了命。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給他的作品,人生閱歷增加了厚重及滄桑感。
蘇軾,北宋中期最著名的文壇大家、書畫家,開創一代詞派。他不僅文章寫得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還在書法、繪畫、詩詞、佛學,美食等各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成就。按理來說,這麼一個超級天才,如果隨意放在任何一個時代的話,他都會大受歡迎,應該會有最好的生活和發展前途的。可是,事與願違,蘇軾自從考上進士做官以來,經常是被各種政治勢力、小人排斥,經常因各種原因被外放到當時的最偏遠地區當官,晚年還外放海南的官職上,回來途中離世,讓人唏噓不已,為蘇軾及那個時代而悲哀,容不下天才。為什麼呢?
我想,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主要跟當北宋的朝廷內部鬥爭及他個人性格均有關。
當時的北宋朝廷,分為新黨和舊黨,兩派之間各有自己的治國理念及做事原則,互相拉幫結派,結為朋黨,來攻擊對方,某種程度上,黨爭也是間接地內耗了北宋王朝的那點兒殘存的國力。這種情況一直存在著,直到北宋滅亡。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當時時政治領袖司馬光和王安石,他們執政期間,二人的政見不同。所以,他們打擊了不少意見不同的官員,把個偌大的北宋王朝搞得更加的混亂不堪。
蘇軾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儘管,他的寫作能力、書法能力和繪畫能力堪稱一絕,可是他性格上卻不是喜歡妥協的人,有著自己獨立的主張,說白了就是不圓通,不圓滑,這在政治上是大忌,可能這也是蘇東坡政治智商的殘缺吧,或者說,他不屑迎合,導致兩邊都不討好。
蘇軾一生官運很坎坷,他才華橫溢,喜歡講真話,這樣很不容易被當時的朝廷所容忍,更不被當時的大臣所待見,甚至有小人嫉妒他,以把他打倒為榮,誰讓他名氣這麼大呀,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他,作為一個當官的人,又沒有保護自己的手段,用現代話講就是政治智商不足,這樣他肯定是要吃虧的,而蘇軾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由於,他的政治智商不高,性格孤傲。於是,蘇軾就經常當了無辜的出頭鳥。當然,他也會發表一些得罪人的言論,導致兩邊都不討好,結果被當權派和在野派都打壓,自然仕途不順了。
不過,上天也是公平的,有利有弊。我們雖然看不到官場上春風得意的蘇軾,但是,我們看到了文學聖地領域、書法領域和繪畫領域的奇才蘇軾!也許,正是因為他的仕途不得意,才造就了蘇軾這個奇才,他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寫詩歌,寫文章,畫畫等等。而且,他不斷流放,等於變相地增加人生閱歷,到處瀏覽山川河海,品嚐當地的美食,體驗生命。
於是,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的蘇東坡誕生了,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這一切,都是留給中華文明的寶貴人類文化遺產。
超凡博弈
德才兼備不一定人情世故,德才兼備不一定官運恆通,德才兼備不一定就沒有對頭與敵人。德才兼備不一定皇上喜歡你!這樣的人一定要皇上支持喜歡你,如果皇上不支持你,會把自己置於八面樹敵四面圍攻之地,也只有皇上才能給他解圍,但皇上救他嗎?
我是老火321
舊天才文人的通病,率性而為,想說就說,寧折不彎。這樣的人不適合官場,只能當藝術家。王安石變法有缺陷,他要出頭反對,以為是保守派,被打倒。王安石倒臺,司馬光上臺守舊他又要反對,當作改革派又被打倒。其實他就是個率真派,率性而為,憤青文藝青年一枚。而且做了多年官,也沒見突出的地方政績,只留詩詞歌賦,遊山玩水,整天研究吃喝,東坡肉,東坡壺。都是他當年研究出來的。也如宋徽宗當不好皇帝一樣,專業文藝青年,瘦金體是一絕。
談昆明
提起蘇軾,我們無不驚豔於他的才華。這時候我們就要看一看蘇軾亮眼的履歷了,蘇軾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他不僅文章寫得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還在書法、繪畫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成就。可以說除了在仕途上他毫無所得甚至極為坎坷外,在其他領域都有著極為出色的成就。到底是什麼導致蘇軾仕途坎坷呢?
北宋朝廷內鬥
當時的北宋朝廷內鬥不止,分為新黨和舊黨,他們為了獲得最後的朝政大權和各自的利益,拉幫結派,結為朋黨,互相攻擊對方,推翻對方的執政主張,上演了令人膽戰心驚的權利爭奪戰。新黨和舊黨來回交替,朝政方針不斷更換,甚至為了削弱對方的實力,他們各自在執政期間惡意打壓對方陣營的官員,其中也牽連了很多無辜的官員。比如司馬光和王安石分別執政期間,他們都是在位置上公報私仇,打擊了不少無辜的官員。蘇軾就是被牽連的官員中的一員。
蘇軾缺乏政治頭腦
可能上天賦予了蘇軾無與倫比的才華,因此就收去了他的政治頭腦。蘇軾缺少政治敏感性,他不懂官場上的套路。也因為他驕傲耿直的性格 ,他無法與其他官員同流合汙,還發表了很多得罪人的言論,就被別人當作出頭鳥栽贓陷害。他常常在新黨和舊黨之間搖擺不定,當對方下臺了,他又會心軟覺得對方可憐,因此他不受在野派喜歡,也不受掌權派待見,兩頭不待見,成了孤家寡人。在他被流放期間,他的黨派其實重新成了掌權派,就因為他的耿直和容易心軟沒有詔他回京,他的仕途就一直坎坷不順了。
可能也正是因為蘇軾的仕途坎坷,才成就了我們現在所見的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