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多少種方言?有哪些?

農村人小肖


漢語第一級方言有官話 晉語 湘語 贛語 吳語 徽語 客家語 粵語 平話 閩南語 閩東語 閩北語 莆仙語 瓊語 湘南土話 瓦鄉話等十餘種

第一級方言下還有第二級,比如官話下的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八種第二級方言。

再往下還分片,比如冀魯官話的石濟片,保唐片,滄惠片等片區。

片下還有小片,比如石濟片下的趙深小片,邢衡小片,聊泰小片等。

但小片也並不能算作一種方言,比如同屬聊泰小片的聊城話和萊蕪話,調值不同,詞彙差異大,算兩種不同的方言。

而且,這裡只列舉了漢語的情況。在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語言,比如藏語,藏語也有安多語,衛藏語,康巴話等三種一級方言。其他的比如說苗瑤語族、桐臺語族、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系,光是語言的數量就多到無法計算,更不用說方言了。

結論:中國方言的數量太多,無法計算


時空傳說60361239


別說全中國了,就是我生活在廣西,我都搞不清楚廣西。很多人來了之後說,你們廣西話,我聽不懂。。。其實沒有廣西話這種說法

首先廣西一大方言,號稱桂柳話,主要說的地方是柳州桂林河池來賓。首先桂林地區,理論上說桂林話,比柳州話柔,柳州人說話像吵架,而且兩個方言在很多東西表達上不一樣。甚至桂林的全州縣,說的話桂林人都不一定聽得懂。其次來賓河池和柳州比較像,但是因為壯族多,講話帶有壯族口音,還有很多幹脆就是說壯話的。

然後是白話區,南寧,崇左,北海,欽州梧州等等。南寧本地方言其實是平話,白話還是屬於後來的語言。梧州的白話比較接近廣州,北海的接近北海湛江,玉林的白話,反正我聽不懂(我都懷疑自己講的是假的白話)

然後就是武鳴,靖西之類的,基本都是壯族人,都說壯話。壯話各個村的差別都不一樣,武鳴的和靖西的都不能交流。

然後還有更吊炸天的革命老區百色,包括賀州市,這幾個地方的人,都是桂柳話,壯話,白話,平話,客家話都能說。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苗話,仫佬話等等少數民族的話。。。廣西的語言有多少,反正我待了那麼久我沒搞清楚,全國的,這輩子我是搞不清楚了的


伴我多久964060


大方言區:8個

北方官話、湘語、贛語、粵語、閩語、晉語、客家語、長三角語(忘了叫啥了)

小方言區:2568個(我吹的)

以山西方言為例,一個市就有十幾種口音

忻州:原平口音、繁峙口音、代縣口音、五臺口音、西八口音

以繁峙口音為例,一個縣又有三種口音

繁城口音(代縣口音)

砂河口音

東首口音(大營口音)

同一方言區,大家雖然使用的詞彙一樣,但音調、音標、主謂賓、聲調不一樣。很多地方,一個縣十里不同音,大家互相說話都聽不懂!


三晉說


我在內蒙古,我就給分享一下內蒙古的方言吧。

內蒙方言主要指內蒙古自治區使用的各類漢語方言(關於蒙古語參見內蒙古方言)。在內蒙古的中西部,大部分人是走西口過來的,所以和陝西、山西等地的方言比較接近,本地人稱為“此地話”;而在其東部則是闖關東的所帶來的方言,與東北三省方言相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東北官話”,此外,阿拉善盟、鄂爾多斯西部使用蘭銀官話,與西北地區相同。

內蒙方言主要指內蒙古自治區使用的各類漢語方言(關於蒙古語參見內蒙古方言)。在內蒙古的中西部,大部分人是走西口過來的,所以和陝西、山西等地的方言比較接近,本地人稱為“此地話”;而在其東部則是闖關東的所帶來的方言,與東北三省方言相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東北官話”,此外,阿拉善盟、鄂爾多斯西部使用蘭銀官話,與西北地區相同。

內蒙方言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使用的各類漢語方言(關於蒙古語參見內蒙古方言)

內蒙古以東部,西部為亞文化分類,東部(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漢族以闖關東後裔為主,語言文化習俗接近東北三省,使用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漢族以走西口後裔居多,使用晉語(當地稱此地話)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漢族使用蘭銀官話為主。內蒙古省地域廣大,使用地區的人口來源複雜,漢語方言種類繁多,操各種語言的人長期雜處共存各種語言和方言互相吸收融合,不斷豐富發展。


伍天倫之樂呀


目前比較認可的說法是中國有七大方言區,湘、贛、閩、粵、吳、客家和北方方言。而七大方言下面又延伸出各種次方言。

比如北方方言,大致指長江以北(江蘇除外)和西南五省,這些統稱北方方言區,衍生的次方言基本上以地理省域劃分,如陝西方言、河南方言、四川方言……再次衍生又分為陝北話、漢中話、洛陽話、川北話等等。

而其他六個主要在南方,湘方言江湖一帶,贛方言安徽江西一帶,粵方言兩廣一帶,閩方言福建以及潮汕一帶,吳方言江浙一帶,客家話則比較分散,基本上閩粵贛都有!

北方方言說的人多,分佈區域廣,與普通話有一定繼承關係,比如東北方言實際上與普通話已經相差無幾。

而南方的六大方言分佈複雜,衍生的次級方言眾多。比如贛方言上饒地區,鎮與鎮,村與村之間說的都有可能是不同方言。很離譜的是有些一家人爺爺說的是一種方言,奶奶說的又是一種方言。

還有粵方言,廣西與廣東說的不一樣,廣州與廉江,韶關也不一樣。造成這種現象,與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封閉性有關。北方平原多,戰亂多,民族大融合,語言也逐漸大統一。而南方多山多丘陵,地勢封閉,語言缺乏融合。

我在頭條寫的有關於唐詩與方言的吟誦關係,如果有興趣可以點我頭像關注,查看那篇文章。


煮水論史


我國地廣人多,各地的口音也是不同的,可以說一個地方一個樣,這個就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各地的方言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各有各的特點,自然就有許多的差異。比如暖水瓶,江蘇人稱為茶瓶,而廣東人則稱為電瓶。又如洗臉盆,江蘇人稱為面盆,陜西有些地方則叫作瓷盆子。再如棉被,江蘇人稱為被頭,浙江有的地方則稱為布皮。

由此可見,方言的使用存在著許多方面的異同。據方言學家的研究,我國漢語區分為八大方言區,分別是:

吳語區,又叫江南話。

湘語區,又叫湖南話。

贛語區,又叫江西話。

閩南語區。

閩北語區。}都叫福建話。

粵語區,又叫廣東話。

客家話區,即客家話。

官話區,又分為北方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等,統稱北方話。

其中,吳語、湘語、閩語和粵語萌芽於上古時期,即周秦兩漢。客家話萌芽於中古時期,即隋唐宋。

黃河流域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和發祥地,在上古時期就是我國漢語的中心地帶,向北一直分佈到長城以內。經過歷代的變遷,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條件的變革,例如自金元開始,以後歷代均建都北京,使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成為了漢語的中心,這樣一來,漢語的中心也就逐漸從河南〈意宋代)轉移到了河北。明代時隨著雲貴的平定,北方話深入到了西南地區。至滿清入關,也是採用了漢語,於是又把北方話傳到了東北廣大地區。期間大量的山東移民下關東,因而膠東方言又帶到了遼東半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流,各地的商人往來於東西南北各地,又促進了各地的語言交流和融匯。

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是如此。自元代以來發展的元曲及各類通俗小說的崛起,如《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都是以北方話為基礎寫成的,對傳播北方話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話不斷地向南向北及全國各地的發展,逐漸變成了全國性的交際工具。

到了今天,如果我們仔細聽起來,浙江話、江蘇話、福建話和客家話等等,似乎仍然保留著較多的隋唐故語和秦漢雅言的遺蹟。比如,江蘇人把男人叫作官家,湖南人把醫生稱為郎中,閩語把男人稱為丈夫,上海人常用的"來哉"的"哉"等等,均來自古漢語中。

自解放後新中國成立,政府推行普通話以後,普通話逐漸在全國傳播使用,但是各地群眾的語音和語彙比較明顯的是半普半方,即方言裡邊夾雜著普通話,普通話裡有諸多地方語言的成分和色彩。有人形象的稱之為:兩摻!

正值夏季,冰棍大家都是用來降溫的吧?

北京人叫作:冰棍兒。

上海人叫作:棒冰。

廣州人叫作:雪條。

瀋陽人叫作:冰果兒。

溫州人叫作:冰條。

廈門人叫作:霜條。

潮州人叫作:冰箸…這個估計其他的地方人要???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這個學術界基本上把漢語方言分為七大片,我個人認為具體多少種無人知道,南方十里不同音太正常了。就拿我生活的地方來舉例吧。江西省浮樑縣,官方把這裡劃為贛方言片撫鷹方言小片景德鎮市方言區。但是浮樑人或者景德鎮人都知道浮樑方言和景德鎮方言無論發音還是語調差太多了。

全國多少種方言我回答不了,江西省景德鎮市有多少種方言估計也沒有人能回答,就浮樑縣的方言種類劃分有一位語言學者90年代做過調查,認定浮樑縣為贛徽方言的過度方言區,本人認為這位學者的認定太片面了,浮樑縣方言的主要用語和贛徽方言都沒有一致性,很多的常用字詞發音偏差很大。

個人更傾向於浮樑方言屬於古吳方言,常用字詞的發音與蘇州方言很吻合。

現在我唯一能回答的就是浮樑縣瑤裡古鎮有多少方言,60%的人說浮樑縣浮北方言,另有40%的人說各種方言。100人以上的方言除浮北方言有客家方言,閩南方言,徽西方言,徽南方言,皖西方言,粵西方言等幾種。


南擎仙域青元子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編寫的大型國情專著《中國的語言》1月18日出版發行。全書分概論、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南亞語、印歐語、混合語等7編,收入129種分佈在中國境內的語言!

我國最主要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列如;犯貧、貧氣、搓楞等)、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

1、北方方言

官話方言是以北京話為基礎定義的北方部分語言統稱,即廣義的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一直是中國政治的心臟地帶,因而有“官話”之稱。

2、吳方言

吳方言稱為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約一億。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

3、湘方言

湘語(/siɔ̃44.ny42/),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帶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湘語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代表,老湘語以雙峰話為代表。

4、客家方言

客家語(Hak-kâ-ngî),簡稱客語(Hak-ngî),是漢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 [1-2] ,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語在非正式場合又被稱為客家話,按不同口音又可分為梅州話、惠陽話、惠州話、河源話、贛南話、汀州話等。而在部分地區還稱水源音、涯話、新民話、麼個話、廣東話(土廣東話)、懷遠話、四縣腔、海陸腔、饒平腔、詔安話、平婆話等。

5、閩方言

閩方言是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並非語言學分類,實際上閩方言所指代的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五種漢語方言在語言學上各自獨立。

閩南方言分佈在閩南二十四縣、臺灣及廣東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省及浙江南部,以廈門話為代表。

6、粵方言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7、贛方言

贛語是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俗稱“江西話”,為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多數在江西省境內,主要分佈在贛江中下游、撫河流域及鄱陽湖流域以及周邊、湘東和閩西北、皖西南、鄂東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




唏噓記憶


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統一。

從而導致了中國的方言種類眾多。

當前我國的語言界並沒有權威的將方言定位多少種。

但是根據《中國的語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的分類。

將中國的語言分為了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南亞語、印歐語、混合語等,

其後收錄了中國境內的129種語言。

但是同時另外一份資料則認為我國現有的語言應當是80多種,其實有61種的主要語言,這61種語言則分屬於五大語系、9個語族、14個語支。

現在語言界比較能達成共識的大概就是對於漢語方言的分類。

大部分人認為,漢語根據其形成的原因、環境和歷史可以分為七大方言區,但這只是大的方言區,方言區裡還可以再細分為方言片,方言片還能再細分方言小片,甚至再往下還有地方方言,真可謂是十里不同音。

簡單的劃分可以把我國的方言區分為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這七種,這就是所謂的大的方言區。

例如客家方言還可以分為北片(嶺北客家音系)、南片(嶺南客家音系)。這就是所謂的方言片。

而嶺北客家音系還可以再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四片,這就是所謂的方言小片。

而例如汀洲片再細分的話宣成方言、河田方言等等都有些細節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地方方言了。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您有幫助。

祝您生活愉快。


悠然布衣


吳語分為六個片區:太湖片(太湖一圈滬杭嘉湖)、宣州片、台州片(台州紹興一片)、婺州片(金華等浙中地區)、甌江片(溫州話為代表的浙東區)、處衢片(浙南的衢州 麗水地區)。即使在每一塊的地區內,各縣區也不能互通。

太湖片是比較大的一個範圍,我們熟悉的蘇南,上海,以及浙北的杭州,寧波,湖州等地都屬太湖片,雖說各地區不同但是期中所含的類似普通話詞數較多,並且各地互相課理解程度較高。

台州片涵蓋如今的台州地區,語音接近北吳小片,同樣也是各地不能互通。含有古越音

婺州片,是如今金華地區使用的吳語,以金華話為代表,有浙中特點,婺劇以此語言為準。各縣間難以互通。


處衢片,地區涵蓋麗水、衢州和江西上饒部分,分為處州小片和龍衢小片。龍衢小片包含遂昌,松陽,龍泉,慶元,浦城;處州小片包含麗水市區、雲和等地。處衢片是吳語區最為複雜的地區之一(另一個是甌江片),各縣之間的各鎮、甚至各鄉村,都無法詳細互通。

最難吳語甌江片,以溫州話為代表的甌江出海口地區的使用語言,溫州話是全國最難東的方言,民間稱為甌語,在發音、用詞、語法方面與吳語其他區域都有極大的差別。甌江片內部差異極大,溫州市區與郊區完全不能互通,農村隔座山也完全不能互通,可謂“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