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生的內衣什麼樣?

放縱3


現代的內衣什麼款式都有,要性感就能性感到流鼻血,要保守、小清新都有100種方式達到你想要的效果!而我們看到過的很多古裝劇裡面,女生晚上就穿著肚兜,沒有鋼圈,沒有任何束縛,而且還有精緻的刺繡,加上露出的肩頭,其實還是很“性感”的。但其實古代的內衣並不是只有肚兜哦,她們竟然比現代還會“玩”~下面就跟著小編看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內衣吧~

漢朝——報腹、心衣

在漢朝就出現了“內衣”,有點類似現代的小吊帶,不過背後的部分卻是“另有乾坤”,交叉、繫帶等設計,既別緻又舒適,這麼一看,在夏天睡覺時也很清涼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創造力啊。

魏晉——裲襠

魏晉的地理位置特殊,連內衣都要加上禦寒的作用,所以所用的材質也相對來說,也要厚實一些,比如雙層之餘還要加上一些棉料,這樣穿在身上。亦或是晚上睡覺也會溫暖一些。而它在款式上就更加貼近我們現代的小背心了,不過我們穿小背心幾乎就是純色的款式,古人就會加上繡花、蝴蝶結的“小心機”了。

唐代——訶子

唐代以肥為美,在很多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到,波濤“胸”湧,而她們所穿的內衣更是讓她們更加性感。在穿裙裝的時候,就會穿上這樣的內衣,沒有肩帶的款式,能夠凸顯胸部的曲線,套上之後,就把內衣上的帶子紮緊,就相當於有了“鋼圈”的效果。

宋代——抹胸

宋代的內衣相比於唐代的,保守了很多,整個正面都包裹到哦,加上脖子處的繫帶,還有背後的繫帶,也是簡潔的不行。

元代——合歡襟

元代的合歡襟有些類似於現代的塑身內衣,抹胸的款式,加上一些拉伸細節,將腰圍凸顯得更細,胸部更挺,不得不佩服古代女子的智慧了。

清代——肚兜。

肚兜是我們最熟悉的內衣了,而且總是會把影視劇中各種古代內衣都成為肚兜,但其實也是不夠全面的,而清代的肚兜不僅女性在穿,連剛剛出生的小孩子也會穿,這是對小孩子出生時一種祝福哦。








閨蜜內衣顧問


1、抹胸  

是一種“胸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係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繡裝飾。 


   

3、褻衣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有素色和刺繡紋樣之分,貼身護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帶套於後頸,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繫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袋中通常裝有薑桂及麝香等藥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虛寒。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臺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

  清代肚兜

  紅色的蓮花池肚兜,菱角分明,下方留出尖尖的角,據傳世寶物繪製。

  五福祥集紋刺繡肚兜

  五福捧壽,寄寓“壽福雙全”的生命理想。祈望長壽是人類共同的心願。在寓意紋樣中,通常以仙鶴、青松、壽桃、壽山石、綬帶鳥或“壽”字為長壽表號。

  戲曲故事刺繡肚兜

  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淺半圓狀,於兩端釘帶掛頸脖上,下角或尖或圓,橫兩角各設帶扎於腰間,護住胸腹部,使胃腸不受風寒,兼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兜面上大多有飾花,常見的有開口石榴、並蒂雙蓮、壽桃、鴛鴦戲水等表現美好情感與吉祥寓意的圖案。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它是女性私密空間的悄悄話,欲遮還休,一經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充滿文化寓意的圖騰紋飾、獨具東方魅力之美,在眾多古典服飾中獨樹一幟。


璐璐說時尚


說白了就是一塊布,哪來的鋼圈?

中國的內衣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禮記·檀弓下》記載:“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 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撤)之。”



上面所謂的褻衣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衣,因古人思想保守,認為內衣是輕浮放蕩的象徵,是不能公開討論的東西。

1、“抱腹”、“心衣”。這是兩漢時期的叫法,特點是背後裸露,多用絹絲製成,圖案多體現愛情主題。



2、“兩當”。魏晉南北朝時期叫法,和兩漢不同,此時內衣既遮住前胸,又擋住後背。多由色彩豐富、內有襯棉的織錦製成。



3、“訶子”。唐朝的叫法,無帶,常用“織成”製成(織成為一種名貴布料)。



4、“抹肚”。宋朝的叫法。此時的內衣既要遮住胸部,又要擋住肚子,整個胸腹全被蓋住,故名之。



5、“合歡襟”。元代的叫法,它是個奇葩,一般我們很容易想到內衣都是從前向後系,而它是從後向前系,系束方式有紐扣、繩帶等等。多以織錦製成,圖案為四方連續。



6、“闌裙”。明代的叫法。外形與背心相似卻為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繫帶,可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



7、“兜肚”。清代的叫法。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或菱形。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



參考文獻:

1齊風:《古代女子的內衣》,《文史精粹》。


理工科直男


現代女性穿的內衣,除了花色、材質等一些細微的不同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差不多的。但要說起以前的內衣,那形狀和設計可就千奇百怪了。

泰妃爾就帶大家來見識一下,那些離我們差好幾個世紀的女人們,都穿些什麼樣的內衣。

中國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朝: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魏晉:兩當

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

唐代:訶子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

因為唐代追求胖而美,所以為了讓這種半露胸的裙裝更顯美麗,內衣面料十分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

宋代:抹胸

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抹胸可不一樣,它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

元代: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

明代:主腰

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再後來,中西方內衣開始逐漸受到統一。均已海綿材質為主,背後有鎖釦,帶到定型的目的。


Thaifele泰妃爾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髒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肚兜是什麼?

肚兜是中國古代的內衣之一,多為女性和小孩所穿。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趣聞故事


當然沒有鋼圈啦!!!沒有鋼圈沒有海綿沒有聚攏!就是一層布而已!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所以朋友們不要再胡亂YY啦~

最早的內衣其實就是一件被稱為褻衣的貼身衣物,後來普遍就用肚兜了。

關於肚兜的起源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傳說嘛,隨便聽聽就好~

而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

也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肚兜的長度也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短,但是絕對不是像當今的文胸一般哦!!


小螞知道你知道嗎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漢:抱腹、心衣,“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古代女子內衣:漢代抱腹、心衣

唐代稱為“訶子”


宋代稱為“抹胸”,《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用抹胸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堪稱保守。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

元代稱內衣為“合歡襟”。

明朝稱內衣為“主腰”。

你所列舉的是清代的內衣,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是沒有鋼圈的,但是它的綁系功能應該起到鋼圈的作用。


手機用戶51931606506


“肚兜”一詞大概在明清時流行,


明清之前不叫“肚兜”!!!




至於“為什麼現在肚兜已經不是常見的內衣形式了呢?”,


肚兜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侷限於“內衣”,開始外穿了!






中國古代內衣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暫且從秦漢到明清“胡扯”一番,拋磚引玉!


僅涉及“上衣”部分。


一、秦漢
其實早在秦漢之前就有了“內衣”這個制式,也有“蔽膝”“芾”“袏衣”“裎衣”等等各類內衣,但是這個時期的內衣形制並不完備,也沒有形成正式的體系,直到秦漢時期才開始系統化 。
漢代內衣形制已經相當完整,常見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1、汗衣:原稱“澤”,是貼身穿的內衣,又叫“漢衣”、“漢衫”;
2、帕腹、抱腹、心衣:“帕腹”是包裹在腹部的帕巾、“抱腹”是加布帶的“帕腹”,肚兜的前身、 “心衣”是加肩帶的“抱腹”,這三種分在一類是因為都“有前無後”;
3、裲襠:又叫“兩當”,這個時期的“裲襠”專用於內衣,到魏晉時期發展成內外皆可穿,成為“背心”的前身;


二、魏晉
魏晉時期服飾特點是“寬衣博帶”,內衣也比較寬鬆,主要流行以下幾種形制:
1、衫子:敞口,分單層、夾層;

2、裲襠:開啟內衣外穿潮流;
3、反閉:類似“裲襠”,背後開襟,可繫結;
4、抱腰:形制類似衫子在腰部加布帶;
5、襪(mo4):類似抹胸;
6、 心衣:這個時期的“心衣”與漢時“心衣”形制差別不大,有吊帶和束帶,抹胸的前身;


三、隋唐
隋唐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吸收胡服特色,服飾色彩豔麗,款式多樣。由於民風開放,內衣風格流行“輕、薄、透、漏”,甚至流行不穿內衣,這個時期內衣制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襦裙+半臂

袒領半臂+襦裙


1、襦衫:又叫“半臂”,寬領坦胸;
2、袔子:無帶內衣,繫於裙腰,遮蓋胸部;


四、宋金
宋時期理學盛行,對內衣發展略有約束,主要形制是襦、襖、背心、衫子、抹胸、裹肚。
襦和襖形制相似,宋時期不可單獨穿,必須外加其他服裝;
宋代衫子主要以單層為主,形制基本與唐代衫子類似;

背心在宋代已經可以外穿;
抹胸能夠遮肚覆乳,裹肚主要是包裹腹部;

五、明清
明清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尤其是明中期開始,傳統禮教受到衝擊,服飾也發生變化。
明代主要內衣制式:
1、抹胸:緊身內衣,遮蓋於胸前;
2、主腰:形制類似“抹胸”,用於腰部;
3、衫子:也叫“半衣”,長至腰或膝,內外皆可穿;



清代內衣形制也不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襖:貼身內衣,類似襯衣;
2、抹胸:這個時期的“抹胸”制式與宋明時類似,只是色彩和紋飾更豐富;
3、肚兜:類似抹胸,“抹胸”重胸乳,“肚兜”重肚腹。

曉木曰兮歷史系


古人把貼身穿的內衣稱作衷衣、褻衣、貼身穿的下裝褲子,也是褻衣的一種。

西漢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馳其上服,表其衷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

古代女子內衣不僅有衵服、心衣、抱腹、裲襠、反閉、寶襪、抹胸、主腰、訶子、合歡、肚兜、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等幾十種,更有長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圓形、優雅的倒花蕾形、吉祥的如意形、仿動物形款式之多,超越了現代文胸。

古代女子內衣運用了極富藝術創造力的裝飾手法,包括繡、縫、鑲、貼、補、嵌、綴、盤、滾等幾十種技法。單在手工針法上就講究不皺、不松、不緊、不裂。

製成後追求外觀的平服、順直、薄松、輕軟。強調局部綴飾的魅力,如在乳房部位的吊帶與衣片的連接部位,採用不同的盤花圖案扣來裝飾,奇巧動人;有的盤扣還鑲有金銀絲線,顯得精美絕倫。

刺繡方面採用平針繡、繞針繡、編針繡等技法,尤其喜用定針繡,大膽地在紋樣上用釘針、盤針、連物、堆綾、輯珠、貼布等方法在內衣上作二度裝飾。

僅貼布種類又分為貼羽、貼絨、貼毛髮等不同的處理。女子們巧手縫製內衣時,會在拼接處以彩繡圖案來遮住線的結點,保持整幅畫面完整,符合觸景生情的審美,而圖案多以愛情為主。

因此,古代女子內衣非常富有情趣。


青果兒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最早稱作“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

廣泛流傳的古代春宮畫,影視劇裡香豔的閨閣密事,不難發現女性總會身著各式胸衣;

關中人迎娶新娘的花轎前,也常掛著一對高挑的花肚兜,繡著大蛤蟆的花肚兜是新嫁娘的“開路神”;可見中國女子內衣歷史源遠流長,

秦漢:抱腹、心衣

漢代劉熙在《釋名·釋衣服》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

說明在帕腹上端縫上繫帶就是抱腹,心衣是在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抱腹和心衣的背部都是裸露的,非常性感,大概也會很涼快吧。

而漢代常用平織絹作為內衣面料,以各色絲線繡出以“愛情”為主題的花紋圖案。

雖然穿起來看著很麻煩,同時也顯示漢代女子對美的追求也是很用心。

魏晉:兩當

“兩當”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後被漢族女性接受,屬異族文化。

“兩當”顧名思義,前後有兩片,後背不是裸露的,通常為兩層,手感厚實,冬天夾層可襯棉,貼身保暖。

館長大人覺得造型類似現代的“吊帶”。

唐:袔子

大家都知道唐代是個以“胖”為美的時代,所以出現無肩帶內衣,稱為“袔(he)子”。

這和當時的外衣製作習慣有關,唐代女子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將裙子高束在腰際,胸部地方系一飄帶。肩部,胸部上部及後背裸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

館長大人不禁感嘆這和現代的“內衣外穿”很是相似呢,唐代女子還真時尚。楊貴妃穿起來也是春光無限,十分嫵媚呢!

“袔子”面料為“織成”,富有彈性,手感厚實,能保證胸部有挺立的效果。

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得以欣賞唐代女子著“袔子”的婀娜多姿,風情萬種。

這大概是女性服飾最自由的年代。

宋:抹胸

宋代的衣冠服飾相對保守,女子內衣就是很好的證明,“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

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現代的“抹胸”和宋代的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元:合歡襟

“合歡襟” 的特點是由後及前在面係扣子或者繩帶。

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形成明顯的收腰效果。

賈仲名《對玉梳》第四折寫到:“到晚來貼主腰兒緊摟在胸前。

《水滸傳》第二七回也有相關描述:“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

由此可見,宋代女子以知曉如何突顯身材曲線之美。這應是中國服飾最早的“性感”萌芽。

清:肚兜

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下面呈倒三角形,直至蓋過肚臍,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

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

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常常有古裝影視劇中不管是什麼朝代只要出現女性換裝鏡頭就有肚兜,美妝博物館溫馨提醒大家可不要被迷惑了,肚兜是清代才有的,敲黑板的重點哦!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蘊藏著不盡的昔日情懷,無論是方寸之間的精巧造型、富有內涵的結構理念,還是頗有講究的色彩都大有學問,都體現了古代女子在內衣這件事上的匠心獨運,盡心盡力,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作為現代人我們是否該有所感悟?

縱觀幾千年中國女子內衣發展演變史,或繁或簡,欲語還休或半遮半掩或顯山漏水,無一不體現古代女子對身體線條塑造的渴望和對美的追求,如今更有中國超模成為維密常客,和歐美模特同臺爭豔。雖內衣製作工藝越來越先進化,但傳統不應被遺忘。讓傳統時尚經由你我的傳承能流芳百世!

中國美妝史源遠流長,多少美人、美事、美物無人知曉,美妝博物館還會持續為大家帶來古代流行史的奇聞趣事,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