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的黎明现象?

玉杰中医


您好,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主要表现为:患者晚饭后的血糖并不高,但他的空腹血糖却很高。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包括:1、夜间胰岛素不足,可导致空腹血糖升高,所以在治疗上需要进行胰岛素的加量。2、黎明现象指患者在凌晨或起床之前,他有一个生理性的升糖激素分泌增高过程,因为患者的胰岛功能受损,所以在清晨升糖激素水平增高时,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不能够相应地去抵消升糖激素的作用,所以会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


艾嘉仁


我是一名内科医生,从事内科工作及健康教育工作多年,我将用我所学专业知识,尽我所能为朋友们解惑答疑!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亦随之增多,许多糖尿病病人比较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白天血糖控制都比较平稳,而凌晨5点左右的时候血糖却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现象~“黎明现象”。





何为黎明现象? 是指糖尿病病人在夜间血糖控制尚相对平稳,也没有低血糖的情况的发生,于黎明时分(凌晨3~9点)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导致的血糖升高情况这种情况即“黎明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黎明时分我们身体的各种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量增加,而我们本身只有胰岛素这一种激素能降低血糖,而糖尿病病人通常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所以在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而降低血糖的激素并没有增加的基础上,我们的血糖必然会升高,而这种情况则被称为“黎明现象”。





如何处理黎明现象? 我们主要通过在规律睡眠、控制体重、增加锻炼的基础上,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来解决。常用的方法是:中青年患者可于晚餐前注射一次6~8个单位的胰岛素;而老年患者可于临睡前注射一次4~6个单位的胰岛素。胰岛素的选择应以速效、作用时间短的剂型为宜,适度给予帮助睡眠的药物,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儿茶酚胺等激素释放,改善患者凌晨血糖升高的情况。





总结,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患者胰岛素或者口服药来控制改善。患者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放松心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意见!如果觉得写的不错,请点赞、关注,有什么医学及健康问题都可以咨询我!

我是医者语录,一名内科医生,我将用我所学专业知识,尽我所能为朋友们解惑答疑!

医者语录


首先给大家说个现象!

有些糖尿病人晚上睡前测血糖是正常的,但是睡一觉起床测空腹血糖,哇,那么高!心中疑惑万分

没错,如果您也有这种情况,那么就和今天说的凌晨现象有关了。

什么是凌晨现象?

睡前和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血糖会从凌晨两三点到上午九十点血糖逐渐升高,导致清晨空腹或早餐前血糖明显增高,这被形象地描述为“凌晨现象”。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与清晨一些列内分泌激素变化有关。清晨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量升高,影响胰岛素功能发挥。正常的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所引起的血糖升高,通常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糖尿病患者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

如何应对呢?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现象的糖尿病人胰岛素功能受限严重,药物加持。因此,应当及时就医,向主治大夫说明情况,切不可自己随意增减药物。

虽然糖尿病的终极目标就是控制血糖稳定,但也切不可以血糖值为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相信您会活得更有质量和潇洒!


高山话健康


谭爷爷是一位老糖友,对于测血糖一直都非常上心。这段时间,谭爷爷发现自己的血糖出现了异常,明明睡前测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早上起来时测却偏高。“吃完晚饭后我就没有再吃东西,血糖怎么还会高呢?”谭爷爷非常不解,于是前往医院询问医生。通过动态血糖监测,医生发现谭爷爷是典型的糖尿病“黎明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否需要治疗?为此,记者采访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小燕。

激素、药物,导致“黎明现象”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友的睡前及夜间血糖正常,但在凌晨4~7点出现高血糖的现象。陈小燕指出,人体内除胰岛素是降糖激素外,其他激素都属于升糖激素,通常情况下,凌晨4点以后正是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旺盛期,如肾上腺皮质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等都在此时进入峰值,如糖友的胰岛功能差,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则会出现血糖水平增高,从而造成“黎明现象”。此类多出现在Ⅰ型糖尿病和胰岛素功能衰退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很少。

此外,陈小燕指出,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呈现像“黎明现象”的空腹高血糖。如糖友有焦虑、抑郁或神经衰弱等;糖友熬夜或夜间工作;药物因素,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类等升糖激素类药物;某些抗真菌药物、抗焦虑药物、免疫制剂等也会不同程度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进而造成“黎明现象”。

夜间高血糖,增加血栓风险

“黎明现象”的存在,提示患者整晚处于高血糖状态。陈小燕提醒,夜间高血糖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白天高血糖,由于夜间人体处于睡眠状态,血液流动速度缓慢,此时高血糖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增加心梗、中风、猝死等的风险。所以患者发现早晨空腹血糖等于甚至高于睡前血糖时,一定要重视。

由于“黎明现象”多不会给患者带来显著不适,所以只有当糖友测量全天不同时间血糖,尤其是测量睡前和空腹血糖时,才能及早发现。专家指出,临床中发现很多糖友只测空腹血糖,或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睡前血糖,如此一来就容易忽略“黎明现象”的存在。

动态血糖监测,证实“黎明现象”

当患者发现早晨空腹血糖等于甚至高于睡前血糖时,并不能简单地推断是“黎明现象”。想要证实“黎明现象”,糖友还要测量夜间2~3点的血糖值,如数值正常,则可能为“黎明现象”。如是低血糖,则可能是苏木杰现象(也称为反应性高血糖现象)。陈小燕提醒,虽然“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都会造成早晨空腹高血糖,但其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如误将苏木杰现象当做“黎明现象”治疗,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所以糖友一定要明确鉴别。

陈小燕指出,测量夜间2~3点血糖值,最准确的方法是测量动态血糖,它能帮助发现整个夜间甚至于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如患者没有条件,也可由家属在不惊动糖友的情况下,在夜间2~3点间起夜帮助其测量。但用此种方法测量值没有动态血糖准确。

睡前用降糖药或中效胰岛素

如患者被证实为“黎明现象”,通常需要在睡前加服降糖药,或是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陈小燕指出,中效胰岛素的达峰时间大约在6~8小时,在晚上10点注射中效胰岛素,其作用高峰时间刚好与升糖激素分泌高峰重合,从而可有效控制血糖稳定。

患者还要找准导致“黎明现象”的原因。如因熬夜,则需改正睡眠习惯;如因药物,则要根据药物性质调整治疗方案。糖友由于其他疾病服用中长效激素类药物,如在中午或晚上服用则很可能造成“黎明现象”,而调整到早上服用,能最大限度减少“黎明现象”的发生。

老人报记者 殷鑫 通讯员 韩文青


大洋网


黎明现象是指在黎明时分(3~9点),人体内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会分泌增加,如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这种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机体在为新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但血糖仍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无法应对这种生理现象,从而会出现晚间血糖控制平稳,而在清晨出现高血糖的状态。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黎明现象,可以通过增加睡前基础胰岛素的用量,来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现象。另外,在睡前加用二甲双胍对控制黎明现象效果也比较好。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

说到黎明现象,很多人都会想到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现象,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当夜间发生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保护自身,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导致晨起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糖尿病患者要想治疗苏木杰现象,需要找到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夜间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包括胰岛素用量过大、没有按时加餐(如睡前没有加餐)、或者病情控制较好时体育运动增加。如果通过夜间血糖监测,发现确实为存在苏木杰现象,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和/或饮食量,预防夜间低血糖。


糖尿病之友


黎明现象是指:人体有一个正常的运行机制,在一天开始时随着你的苏醒给你提供能量,你的身体依赖这种激素。这些激素抑制胰岛素的活性,但在上午4-8点之间有血糖水平的升高,这种现象叫做黎明现象。该现象发生在你起床时,影响血糖和酮的检测值。

黎明现象主要发生在糖尿病人群中,但是正常人也会出现。很多研究证明正常人也存在黎明现象,提示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仅为正常生理过程的扩大并明朗化,且为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代偿调节功能不全的表现。

但是,应该注意黎明现象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那我们怎么控制黎明现象呢?

建议您减轻您的精神负担,改善和加深睡眠,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和选用降糖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均有利于黎明现象的控制。

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就会回复的。

以上答案由微糖注册营养师宋明月老师提供


微笑面对糖尿病



你好!糖尿病这个话题似乎成了人们不可绕开的话题。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控制血糖,如何控制指标,以追求血糖的指标正常为重点。

指标,血糖指标是一个结果,是身体代谢变化后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我们应该把重视指标,转换方向去重视饮食行为,食物的结构,种类,数量,与吃的先后顺序,以及胰腺本身的健康问题。

所谓的糖尿病“凌晨现象”,就是指患者身体在凌晨睡眠中,身体的血糖明显升高的一个时间阶段。

凌晨,人体处在休息状态,正常人体的血糖在凌晨是处于稳定的偏低范围的正常状态,不会出现血糖升高的反常生理状况。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一:在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的人,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糖尿病“凌晨现象”。没服用会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的人很少出现这种状况。

二:白天因为吃了降糖药,血糖受到人为的,外力的强烈压制干扰,到了晚上睡觉凌晨后,药效失去了,血糖就恢复到应该有的高血糖值。因为降糖并没有把糖用掉,压制因素消退后,血糖反弹造成的结果。造成糖尿病“凌晨现象”。

三:在晚上凌晨后,如果出现血糖偏低现象,那胰腺就会不得不分泌腺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造成糖尿病“凌晨现象”的发生。

四:因为长期的服用药物,导致身体内的代谢紊乱,造成糖尿病“凌晨现象”。

五:晚上休息睡觉状态时,也是身体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主导状态,此时身体内部的修复,修补,调整,代谢能力加强,此时的血糖异常升高,是因为白天受到了压制,现在得到释放,是身体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

六:另外其他激素的影响,如肾上腺激素,皮质醇激素,生长激素,也会令得血糖升高。但这个可能性较小,因为,只有身体强壮,年轻的人,才有这个精力能力与身体资源。

建议糖尿病的朋友,把血糖指标的监测,当成你的一个参考,不要当作重点,围着他来转,非得要降到什么固定的范围内,认为指标正常就好,就放心。

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如何让自己开心,有事情可做,如何在饮食的结构,数量,质量,吃食物的先后顺序上下功夫。这是源头,把源头做好,照顾好。血糖指标是结果,是随时变化的。

饮食中特别注重以下几种营养物质的摄取或额外补充。

一: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b6的食物,非常非常的重要,帮助细胞受体接收糖,帮助血糖利用代谢,帮助胰腺分泌胰岛素。

二:富含铬元素的食物,可以替代胰岛素工作,帮助胰腺分泌胰岛素。非常非常的重要。

三:丰富的维生素c来源,可以保护与剌激胰岛素分泌。


莫比富momo


什么是糖尿病〞凌晨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

〞凌晨现象〞也称〞黎明现象〞国外有人称〞木吉尔现象〞。即糖尿病人从凌晨三点一一九点空腹血糖升高,中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包阴,阴包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子午流注:即从午时十一点至下午十三点开始入阴至二十三点。子时从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开始进阳。

凌晨一点加二,等于凌晨三点,十一点减二,等于九点,从凌晨三点至九点对应子时至午时入阳,即阳盛这段时间。

二型糖尿病是内汾泌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内汾泌代谢紊乱的疾病:风寒湿痹、风寒感冒、风寒骨病和无名高热等疾病。从午时开始至子时病惰加重。

分析·〞凌晨现象〞、〞黎明现象〞和〞木吉尔现象〞都和中医阴阳〞子午流注〞相对应。

糖尿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也不要成为精神负担。这恰恰是糖尿病患者跑步运动的最佳时间,也包括正常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锻炼的最佳时间。

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时间外,在其他时间不要做强运动,以防低血糖病的发生。


弘阳真人


☞(大海捞针啊121)♥的系列回答: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晨5~8时)出现高血糖现象。高血糖出现之前,午夜时分并无低血糖,不存在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逐渐增多,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可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浓度,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损伤,则引起了凌晨血糖显著升高的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一直是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认为,黎明现象是对糖尿病的专用名词。但要区别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是指低血糖后出现的高血糖反应,即低-高反应,常见于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由于过度饥饿或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发生低血糖,并在低血糖之后呈高血糖反应。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并持续数日之久。这种反应正常人也会有的,正是这种反应才使体内血糖不致血糖过低而发生危险,它是一种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过正常人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也随之增多,血糖仍能维持正常水平。这两种类型要认真鉴别,因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大海捞针啊121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你血糖高一般人没有感觉只要在接近凌晨的时候手脚会发麻嘴巴里会感到很干,身上有些地方皮肤会搔痒,这是人的胰岛素细胞内分泌出现抵抗和混乱葡萄糖分解不掉进入血液,因而,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凌晨会有,我们知道了这种情况后要到医院空腹验一个手指全血血糖基本上验下来血糖在7至8至9范围,轻度糖尿病你看医生对你怎么处理吃药或自己控制嘴忌口,自己选择那一种方法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