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三日行情觀察

1/4、三日行情觀察

一般我是不點評市場的,不過週六說了個開頭,今天當然要上來說說結果。

上週的兩篇文章,我對本週行情的預測是: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市場週一完成了“下跳”,週二、三完成了“上竄”,週二是指標股行情,週三是全面反彈。三天時間完成一波完整的“下跌+反彈”的行情,都是因為春節長假,行情被壓縮了。

該走的路一步都不會少,只是按了“5X”快進,這就是我建議大家不要動手的原因。

國內機構和散戶的反應,我都猜到了,唯一猜錯的是外資的反應,當然,這也是這三天最大的收穫。

根據之前的外資的進出邏輯,我猜想“外資會先退出觀望”,結果是被外資抄了老底,很多人覺得外資本著“價值投資”的邏輯,大跌大買,那怎麼解釋節前的大幅流出呢?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我之前在《如果美股轉熊,A股會怎麼走?》一文,分析了外資流向對美股漲跌的先導作用: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節前又是一個驗證:21、23日大幅淨流出,美股24號就大跌。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那篇文章的結論是“美股是A股的錨,美股穩了,外資就會回來,A股也不會跌到哪裡去。這三天算是又一個驗證。由於美股估值很快恢復,大跌的A股就更便宜了,這才是外資大買的真正原因。

最典型的是三天行情主線牢牢地掌握在“特斯拉概念”手中,而內資主導的“YQ概念”週二就開始疲軟,前期爆炒的半導體有明顯的遊資拉高出貨痕跡,內資仍然是博弈的心態。

那問題來了,美股堅挺,外資持續流入,是不是春季行情還沒有結束?

2/4、向上會遇到三大隱患

歷史上的確有很多次,上漲行情被突發利空影響了幾天後,又繼續向上,特別是大牛市,總要來這麼一兩次巨陰回調。所以不能絕對排除這種可能。

但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行情繼續向上走,會遇到三大隱患。

隱患一:機構倉位過高

通常而言,機構是高位高倉位,低位低倉位,因為一路跌一路賣,倉位自然就降下來了,但這次是突發利空,現在是2800點,但機構的倉位還是3000點的倉位水平,變成了低位高倉位。

歷史上看,機構因突發性利空整體重倉被套的話,後市必有強勁反彈,這也是週二、三走勢堅挺的原因,但正因為倉位重,漲上去了,就一定要減倉。

此外,週一大跌有政策干擾,政策干預一時爽,後市都要還回來的。

當然,現在畢竟是低位(暫時是如此),機構減了倉位,很容易被別人再買回去,向下的空間也不大,再跌也是結構性下跌,很可能要犧牲前期走勢堅挺的票。

隱患二:一季度報表承壓

以消費電子產業鏈為例,這是去年下半年漲得最好的板塊之一,本輪行情的邏輯是:投資者預期5G換機潮將引發的產業鏈相關公司的業績增長,因為業績釋放時間是今年的一季度、最遲半年報,所以股價就先上去了。

本輪行情的幾個主線——半導體、TWS、LED、5G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都是訂單驅動的製造業,上漲邏輯都是“業績恢復預期”,而不是像去年一季度那樣的“題材股垃圾股超跌反彈的炒作”。這個邏輯一旦受傷,股價大概率是先下來,再看看半年報能不能恢復。

春季行情的基礎是年報與一季報的雙重預期,現在,後出的一季報告急,先出的年報很可能成了“逢利好出貨”的機會。

隱患三:我們所不知道的事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過馬路遇上汽車沒事,過馬路摔跤也沒事,但過馬路遇上汽車無巧不巧又摔一跤,那就危險了。

這有點類似“雪崩效應”,很多事一開始發生時,根本不會引起注意,

在上漲時,很多利空會被忽略,這就叫“風險偏好上升”,但利空並不會消失,而是躲起來慢慢發酵,一旦跌得太深,大家就想起來還有這些麻煩事,結果稍微漲一點就有人賣,這就叫“風險偏好下降”。

本次YQ直到現在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也可能產生無法預測的系統性風險,有一個詞叫“塔西佗陷阱”,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有些人大話可以說的天花亂墜,但錢是最誠實的,未知的風險不一定會發生,但一定會壓制市場的做多熱情。

3/4、這就是博弈

有讀者問我:這麼好的抄底機會,為什麼不讓我們抄底?讓我們不要動,那你買了或賣了嗎?

其實這三天我是有操作的,整體倉位略有上升。大家可能覺得我心口不一,其實並非如此,我的建議是針對一般散戶,散戶的優勢是有持續的現金流入,抗風險能力高於機構,大不了趴下裝死,少動少犯錯。

但機構的現金流不確定,這種從浮盈到虧的過程,很容易遭遇贖回,所以必須保持合理倉位,哪怕虧一點。而我是專業投資者,很多資金都是代別人操作的,更類似機構,再加上節前倉位已經減了不少,自然不可能在這種時候無所作為。

最能體現A股博弈特點的是週一收盤和週二開盤。因為大家都知道,當天跌停,第二天還會有一個低開,都想著做這個短差,所以週一收盤前半個小時,那些跌8%左右的股票紛紛直奔跌停。

可你想到的,別人也想到了,大家都想著第二天開盤再跌個5%再買,總有人先動手的,結果就是好股票第二天直接高開。

說句不好聽的話,散戶就像小孩子,大人打群架,最好的方法就是躲在一邊,以免誤傷自己,等大人打累了,再決定幫誰。

這三天過了,接下來的買入機會更多。

股市3天“蹦極行情”結束,適合普通投資者進場的時機到了

4/4、後市有哪些機會

我不是股評師,不能推薦代碼,只能說說我這三天的操作。

每一個人的操作跟投資體系直接相關,我的體系在《為什麼買到大牛股的人多,真正賺到錢的人少?》一文中總結為“將將之道”:

通過價值投資的理念選出上百支候選股,分散持有20多隻股票,操作上,根據確定性與賠率適配的原則,以每次1~2%的更精細的顆粒度調整持倉量。資產增值來自整個賬戶系統的動態平衡,相對而言,單個個股一時的漲跌並不看重。

所以沒辦法讓大家抄作業,只能從中體會思路。

週一加的都是確定性很強,之前一直看好但太貴的半導體、鋰電及特斯拉產業鏈、部分消費電子這三個板塊都是打算長期持有的,所以假期裡早早列了個名單和買入價位,週一開盤只要價格合適就買。

這就是價值投資的好處,只要好公司到了好價格都可以買。

週二、三買的最多的是消費股,包括這次跌得比較多的白酒,同樣受疫情影響的廣告、家電,休閒食品,更多是考慮賠率好。

總體上評估下來,有主動買套的,也有兩個漲停的,但短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整個賬戶“保持好陣型”。

這三天減持最多是:

週一賣的是可轉債,減持可轉債是為了騰出資金,不管什麼時候,有錢才有機會。

可轉債風險收益比最高的時候是一波上漲的初期。而一般系統性風險,大資金會轉移到債券上,導致可轉債的債底部分價值升高,所以相對堅挺,但相對於暴跌的股票,當然風險收益比偏低了。

週二、三減倉了一些創新高的醫藥、電子、計算機股這是正常基於賠率的減,都是好公司,有機會還要買回來的。

這三天加倉和減倉都有一個大邏輯:這將是一次完整的下跌浪,大部分板塊都難逃一跌,作為長線投資者,當然是先買確定性強的,先買先跌下去的,先賣主題炒作的,先賣確定性弱的。

但如果這個邏輯被市場證明是錯的,有些賣飛的股票,可能過幾個月還要高位接回來。這就是我說的“將將之道”:不要過於聚焦個股的漲跌(將兵之術),要追求的整個帳戶的增長(將將之道)。

寫在最後:

點擊頭像關注;來確幸股票APP,找到做中長線的夥伴兒;選股欄目裡,還有 跌透之後-可以抄底的中長線選股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