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二卷│訂鬼篇第六十五(3)


《論衡》第二十二卷│訂鬼篇第六十五(3)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文之三】

一曰:鬼者人所見得病之氣也。氣不和者中人,中人為鬼,其氣象人形而見。故病篤者氣盛,氣盛則象人而至,至則病者見其象矣。假令得病山林之中,其見鬼則見山林之精。人或病越地者,病見越人坐其側。由此言之,灌夫、竇嬰之徒,或時氣之形象也。凡天地之間氣皆純於天,天文垂象於上,其氣降而生物。氣和者養生,不和者傷害。本有象於天,則其降下,有形於地矣。故鬼之見也,象氣為之也。眾星之體為人與鳥獸,故其病人則見人與鳥獸之形。

一曰:鬼者老物精也。夫物之老者,其精為人,亦有未老,性能變化,象人之形。人之受氣,有與物同精者,則其物與之交;及病精氣衰劣也,則來犯陵之矣。何以效之?成事:俗間與物交者,見鬼之來也。夫病者所見之鬼,與彼病物何以異?人病見鬼來,象其墓中死人來迎呼之者,宅中之六畜也。及見他鬼非是所素知者,他家若草野之中物為之也。

《論衡》第二十二卷│訂鬼篇第六十五(3)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論衡》第二十二卷│訂鬼篇第六十五(3)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論衡》第二十二卷│訂鬼篇第六十五(3)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拙解】

一種說法是:鬼是人所見到的使人患病之氣。氣不調和則傷人,傷人之氣便是鬼,這種氣以虛象人形出現。故而病重者不和之氣盛,不和之氣盛則虛象人形之鬼到來,鬼到來則患病者會看見其虛象。假使人患病于山林之中,其所看見的鬼則是出現在山林之中的精怪。有人生病于越地,則病中看見的是越人坐在其身旁。由此而言,灌夫、竇嬰之類的人,或許是當時傷人致病之氣所形成的虛象。凡是天地之間的氣皆屬於天,天文顯象於天空,其氣降下而生成萬物。氣調和者益於生存,氣不調和者出現傷害。氣原本在天上有其各自的星象,當其降下,便成各種形象於地。故而鬼的出現,是星象之氣所為。各種星宿之體生成了人與鳥獸,故而其使人患病時便會看見人與鳥獸的虛象之形。

一種說法:鬼是老物之精。老物,其精氣可為人形,亦有未老之物,其性可以變化,成為虛象人形。人承受天之氣,有與物具有相同精氣之處,則同氣之物與人之氣有交互;及至患病精氣衰弱,便有物的精氣前來侵犯。何以證明?已有的事例:凡人與物之氣交互,可看見鬼曾到來。病者所見之鬼,與那些致人生病之物有何不同?人患病看見鬼出現,好像是其本家墓中的死人來迎接呼喚他,便是家宅中的馬、牛、羊、雞、狗、豬六畜之氣。如若所見到的是其他的鬼而非平常所熟知的人或物,那麼便是別人家或者草野當中的物的精氣所形成的。

【小議】

上述兩段是王充以氣成虛象的觀點解釋人所看見的鬼。原來王充並不是完全否定鬼的存在,而是換了一種說法。王充反對鬼有知、能害人的觀點,並列舉了很多事例對鬼神傳說進行了批駁,然而他又獨創了一種說辭,即“氣”能構成“鬼”,也是陷入了一種怪圈。天有災,人有禍。天災是因天地之間的自然界的變化而導致,非人為,更與天神鬼怪無關;人禍則是因人而致,或有意,或無意,然而終歸是導致了人間悲劇。無論是天災亦或是人禍,受傷害的必定是人。所以,世人當同心避人禍,攜力抗天災,盼得風調雨順,共建人間和諧。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