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的歌曲没有十多年以前的好听了?

胖脸帅


现在的歌曲不好听主要是粗制滥造的歌曲太多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多元化的社会阶段,社会评价的标准已经和曾经的标准大相径庭,甚至到了包容一切的地步,比如一张丑陋的脸,人们可以避开美丑字不谈,一个酷字圆滑过去,长的奇形怪状,也可以说长得与众不同,长得有特点。就歌曲来说,在创作者的猎奇,标新,故弄玄虚中变得越来越离谱,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昙花一现,没有什么生命力。有些在一段时间流行不衰的曲调也是多多少少迎合了低俗之风或者暗合了心理学的某种效应。我不是艺术专业人士,但也能发现好歌与坏歌的简单区别:那些经典好歌,你会发现曲调有一个特点,上一句唱完,下一句只有那种唱法好听,换个调就是别扭的。现在的很多歌,可以说怎么唱都差不多,唱了一句,下一句可以随便唱,效果影响不大。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毫不夸张的说,几乎什么样的声音调子都可以成为所谓的旋律,几乎什么样的的词句都可以成为歌词。


一孔之见plus


其实,每个年代的好歌烂歌比例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好歌烂歌会混在一起发出来,在「变老」的过程中,烂歌都被淘汰了而已。这就会让很多人产生一种「新歌垃圾多,老歌都好听」的错觉——老歌里面,你不知道的烂歌可多了去了。


但为什么新写出来的好歌却得不到听众的好评呢?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的审美会定型。


欧美早有相关研究,流行音乐产业的主力消费群体是 Teenagers(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人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听众群。而且大部分人群(非文艺专业人士)年轻时的音乐品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审美偏好。


我们先来想想十几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十多岁时开始青春期,家庭、学校、社会关系进入了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所以人通常会把情感和对未来的向往寄托在一些文艺作品当中。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世界观尚在形成当中,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此外,十几岁的年轻人生活方式相对固定(都在上学),有一些自由时间(但都很碎片化)和零花钱(不太多),非常适合流行音乐这种消费门槛不高、欣赏方式便捷灵活的娱乐方式。


人到了二十多岁就会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毕业、深造、找工作、组建家庭等等。与此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也逐渐稳固,不会像青少年时期那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的娱乐时间比原来少了,但消费能力又有了提升,所以二十多岁的人娱乐休闲的选择非常多,比如看电影、旅游、摄影、购物等等,花在音乐上的时间和精力会大大减少。


听音乐,或者说审美,是一种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的精神活动。假如你不再花费时间欣赏、感受新的音乐,你自然也无法理解新的音乐类型与风格。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中外皆是),十几岁通常会是他们这辈子里花最多时间听歌并且听得最认真的阶段。假如不是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需要时刻关注新的流行音乐的话,他们的流行音乐的审美也会渐渐固化在他们年轻时喜欢的那些音乐类型中。也就是所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


而当新的音乐类型(或者说,审美原则)逐渐开始被文艺界专业人士接纳(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社会的审美)时,社会的主流才会逐渐认可他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流行音乐在刚出现时都会遭到社会主流的批评与非议,中老年人听不惯年轻人喜欢的歌,这实在是太正常了。像最早的邓丽君、李谷一、崔健、罗大佑,到后来的齐秦、王菲、周杰伦,包括国外的 Beatles、Michael Jackson、Eminem、Lady Gaga 等,都是刚出来时主流舆论一堆批评,但年轻人又都特别喜欢,两方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等热乎劲儿过去了再翻出来听听,发觉都挺好听的,都是流行音乐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只要音乐好,不论之前受到多少非议,时间会证明你的价值。


当然,对于普通听众而言,面对一大堆新歌却分辨不出来谁好谁坏时,千万不要有负担(毕竟这不是你们的专业)。而对于一些业界、专家一致好评的歌但你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时,你也不用沮丧——审美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你又不在音乐行业工作,干嘛非要强行改变自己的口味呢?


不过,你越早跳出自己固化了的口味、跳出自己的审美舒适区,就能越早发现新的领域的美,得到更多的享受。


邓柯


因为现在的所谓“歌曲”,普遍缺乏优美动听的旋律!

因此,远不如十多年以前的歌曲好听!

十多年以前的歌曲之所以优美动,其根本原因完全在于歌曲普遍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

人所共知,歌曲一般有“歌词”与“曲(乐谱)”两部分构成。

抽去了“曲(乐谱)”的“歌曲”,剩下的只有单纯的“歌词”。

而“歌词”除了具有文字联想意义上的优美之外,只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音量的强弱,是没有什么“好听”与“不好听”之分的!

歌曲之所以“好听”,恰恰是因为按照歌谱在演唱歌词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乐谱”规定的优美旋律演唱歌词!

而这正是与单纯的朗诵“歌词”的根本区别之处!

也是本提问的答案。

当然了,演唱者良好的嗓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歌曲的演唱增色。

但这种增色,首先是建立在歌曲本身就具有优美动听旋律的基础之上的!

试想一下,一个具有良好嗓音条件的歌手,演唱具有优美动听旋律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自然是优美动听!

如果演唱没有旋律的《一封家书》,任凭你的嗓音条件再好,唱出的歌声仍然也不会“好听”!

再看看现在的所谓“歌曲”,除了凤毛麟角的几首拿得出手,唱的出口的真正意义上的歌曲之外,充斥歌坛的几乎都是些口水歌:

1.普遍缺乏作为音乐灵魂的曲调优美动听的旋律。

2.从曲谱与歌词的结合方面看,很多情况下曲谱中强弱拍与歌词轻重音的结合,违背了歌词轻重音的朗读规律。

就是说,在“现在的歌曲”中,处于强拍的曲谱对应的是本应轻读的词语,而处于弱拍的恰恰是本该重读的词语。

这样的词曲配置演唱出的歌声中,很难让人听清楚歌词唱得是什么!

3.某些所谓的“流行歌曲”,更接近于“说唱音乐”。

譬如上面提到的《一封家书》,称其为“歌曲”,远不如称其为“说唱音乐”更贴切!

4.歌词直白粗俗,有的连词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5.生命力短暂,昙花一现过后,立马烟消云散。

人们欣赏音乐,是为了获得美的享受,而绝非让耳膜遭罪!

既然所谓“现在的歌曲”不能给人提供美的享受,昙花一现过后立马烟消云散,也就成为流行歌曲的必然下场!

本来就是一堆口水歌式的垃圾,昙花一现过后立马被人们扔入垃圾箱,这也是其最恰当的归宿!

因此,歌曲本身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是其好听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现在的歌曲远远不如十多年以前的歌曲好听的根本原因!








千枝万叶74080886


我来发一下言,我在整理中国以前的词曲创作者,有那些优秀的人中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那就是以前的优秀作品,词曲创作者的文化都比较高,不是一般学校出来的。他们大部分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且都是专业人士,文化底蕴都不错。

乔羽

谷建芬,代表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今天是你的生日,沈阳音乐学院毕业

傅庚辰,代表作,红星照我去战斗,沈阳音乐学院毕业

赵季平,代表作,好汉歌,中央音乐学院

徐沛东,代表作,篱笆墙的影子,中央音乐学院作品系

陈晓光,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阎肃,代表作,敢问路在何方,毕业于重庆大学

孟卫东,代表作,同一首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印青,代表作,走进新时代,天路,当个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张千一,代表作,青藏高原,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

雷蕾,代表作,好人一生平安,沈阳音乐学院

三宝,代表作,暗香,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李海鹰,代表作,弯弯的月亮,广东星海音乐学院

乔羽,代表作,思念,人说山西好风光,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

黄沾,代表作,沧海一声笑,毕业于港大中文系

庄奴,代表作,甜蜜蜜,北平中华新闻学校

王洛宾,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北师大音乐系

从上面的这些词曲创作者的文化来说,都是专业出身,除去印青是一个战士出身,自学成才以外,其他的人都是有文化底蕴的。才能写得出来好的作品,传唱度高,成为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所以有人觉得以前的歌好听,估计有这些因素在内。

现在的人,一来好像就是词曲唱一把抓,似乎什么都能做。希望也能像以前的词曲创作者能留下的经典能传唱的歌曲。


森映月


歌曲是有灵魂的,曲谱是有意境的,歌词是需要内涵的,三者配合到一起,引起听众的共鸣才是好歌曲,喜欢的人越多,流行的时间越长,就成为经典。

以前的歌曲之所以很多经典,是因为符合了那代人的心理路径,好歌曲就想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经历,把听众带入其中,甚至忘了是在听歌,仿佛身临其境,不论什么类型的歌曲,都有各种经典,比如《爱的奉献》《草原之夜》《天边的西藏》《潮湿的心》《大哥,你好吗》《乌苏里船歌》《放弃我是你的错》《涛声依旧》《鸿雁》《红雪莲》《家乡美》《爱琴海》《风中的草原》《为爱痴狂》《西海情歌》非常非常的多。

好听的歌不仅仅是歌词也不仅仅是音乐,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韵律,曲谱的韵律和语言的韵律配合在一起,曲谱是灵魂,歌词是骨架,短短3-4分钟演绎一个故事,讲述一段历史,吐露一段心声,放飞一个梦想,绝不是简简单单生拉硬拽东拼西凑就走入人们心里的,之所以好听是人们喜爱,一旦成为噪音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很有可能毁掉的是一个艺术人生,一个词曲作者的前途。

好歌曲也需要好的歌者,一个好歌手绝不是在舞台上青筋暴跳的吼,更不是花拳绣腿的蹦,吼出来的那叫鬼哭狼嚎,蹦出来的那叫滑稽小丑,歌手需要身临其境的演绎功底,需要对音乐歌词的内涵的理解和诠释,过去那些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星,不仅仅是歌星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也应该归在词曲作者名下,当然再好的歌曲没有好的演绎者,也仅仅是一件好衣服没有好的衣服架子,走不到广大受众面前。


驿动星期六


现在的歌曲是为某些歌手量身打造的,她们能唱红,别人无法唱。这是其一。其二,现在的歌曲多为声嘶力竭之作,歌手可以唱,大家不能唱。其三,歌曲内容多为情情爱爱,年轻人唱一唱,老年人无法唱。其四,扭捏的歌星唱的扭曲的歌词,大家不屑唱。其五,变态的高音唱不上去,大家唱不了。其六,功利性太强,思想性艺术性几乎没有,所以成了“短命鬼”。其七,歌词三四句,翻来覆去唱,价格几十万,一般人唱不起。其八,某些歌星太恶心,他的歌就没人唱……总之,为何以前很多歌曲被称为经典,那是艺术家们呕心沥血之作,所以,生命力旺盛,百唱不衰,甚至越唱越经典!现在的歌都是拿来卖钱的,歌贵的离谱,难听的却要死,自然唱几句就夭折了。曲作者的标新立异,为飙高音而飙高音的声嘶力竭之作,与国产汽车的粗制滥造有何区别?


征骑


这是公婆都有理的问题。在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诸如王昆,郭兰英等艺术家,创作《白毛女》等作品,后来音乐史诗《东方红》,《红珊湖》,《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都是民族民情民俗浓厚的精典剧目。李谷一老师在此基础上,唱出了新的韵味,使音乐又有了新的气习。她唱出很多精典,人人都能唱的好歌曲。此后我个人知道了,什么民族唱法,什么流行音乐,西洋音乐。。。将音乐分的很细了。尤如服装的革命一样,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各树精典。现在很多人都说,现在的音乐,歌曲,没以前好听好唱好谱及。我个人认为是音乐的多极化,多样化,才引发如此感慨。顺便说一句,有些歌手将精典的歌曲,唱成与原曲韵很不相称腔调来,我是很反感的。


六0坚兵


年轻人好强,喜欢在文艺圏里明争暗斗,不但不向你学习,还千方百计把前一辈赶出圈,到了退休年龄是理由,不到隐居年龄当病退,不要看今天的事,要看就看昨天的你,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梦你们还是停留在以前,不会作新时代的梦,你们刚知停留,就不会放飞,毛浓浓跟大众,他们鼓掌,我们叫好,他在舞台打个H,我们要热烈鼓掌,只要你在头条里看到,不管唱的如何请你伸出的你的手指点赞一下,你已经进步了,真的,做人不要太古板,不是不好听,而是我们你们不𢤦,以前只忆,请看今朝,中国的未来靠年轻人来一支撑,中国的大家靠年轻人来当,老大人要学会撒手,年轻人要学习放飞……,


谭诗诗689


现在是,歌曲越来越难听,没有让人们传唱的优美歌曲和好歌曲,反而是歌唱家和著名歌手以及作曲家层出不穷,络绎不绝,荒诞之极!



乐山乐水317317


曾经有人把2018年的音乐排行榜和十多年前的榜单做过一个对比,结果发现近一年排名前十的歌曲几乎一首没听过,反倒是十多年前的歌曲在我们的音乐播放器中不断地单曲循环。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千禧年到2018,音乐排行榜所经历的变化正是如今娱乐圈演化的缩影,“流行”这一标准正在朝“流量”转向。

最后一个“流行音乐”的盛世是千禧年前后,当时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批港台流行歌手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华语音乐黄金时代。

以当时绝对的扛把子人物周杰伦为例,从2002年至2006年,他连续5年获得最高销量国语唱片,连续8年成为台湾唱片销量冠军。和如今先有粉丝再有作品不同,那个年代的“流行明星”几乎每个人都有作品和销量等实绩傍身,是靠实力和作品让人们记住的,这是“流行”的真正意义

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横空出世,中国迎来了自己的选秀时代,“粉丝”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那个以“短信投票”为评选标准的节目中,作品和能力开始让位于“选手”本身。只不过在这个“偶像诞生”的过程中,除了粉丝的参与外同样包含专业评审的意见,所以最终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保持在一定专业水准上的民意选择。

从那时起,中国的粉丝文化开始发酵,个体的粉丝开始走向集群化,粉丝本身的商业价值开始受到关注

到了2018年,在《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节目的推动下中国偶像文化与粉丝文化达到高潮。

在这两档完全由粉丝投票决定偶像命运的节目中,粉丝本身就意味着商业价值,粉丝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对应着偶像的商业价值被无限放大,为了抓住个体粉丝所象征的C端,商家/影视片方的资源开始向“新偶像”们倾斜,即使他们并不是最适合的人选。

深谙此道的粉丝开始用各种破纪录般的数据向“金主”证明偶像的影响力,于是乎“流量明星”诞生了,关于“流量”的追逐也开始在娱乐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流量逻辑下的另一个表现是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过度营销与无尽煽情,似乎只有会炒作、有故事的音乐人,才能被更多的人关注,音乐节目变得像连续剧,原创音乐本身在这场“流量争夺战”中落败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一档很好看的原创音乐综艺糊了……

这个选秀综艺就是《这!就是原创》,本来打算随便看一眼却沉迷了一整天,把三期都补完了,收获了一个上百首歌的歌单。

这节目播出了三期,在朋友圈却一丢丢讨论度都没有……实糊了。

《这!就是原创》如其名,就是原创音乐选拔,挑选优秀的唱作人,是曾做过《中国好歌曲》的“灿星”团队打造的

,两者内核也有相似之处。

这节目在开播前就有一个105首歌的榜单,由听众投票,选出了top10,直接入围第二阶段,其他95组歌手直接淘汰……

恕我直言,这top10的歌曲一大半都被十强不入的歌曲吊打。

节目组就是要表达“不在榜单上的歌曲就是会被听众淘汰”的残酷,很现实了。(但村花作为独立音乐爱好者,反而不太听榜单歌曲的haha~)

萧敬腾、陈粒、王嘉尔三位队长也分别是流行、独立、嘻哈领域的创作歌手,但他们在节目里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了哦,他们的身份是音乐捕手,拯救那些被榜单淘汰的音乐遗珠。

没有好声音好歌曲那种豪华大转椅,王嘉尔经常蹲在选手间听歌手演唱,三位捕手直到第三集才有了看起来挺简陋的椅子坐……整个节目就弥漫着一种原创音乐人互相分享音乐的氛围~

三位队长的人设也都很讨喜。

萧敬腾心里有一条金线,他的标准很严格也很简单——创作

比如这个叫印子月的选手,唱跳了一首制作得很成熟的偶像型歌曲(是为数不多的尬点之一),自以为看透了综艺节目剪辑手法的我,以为要留下一个争议选手来制造噱头了。

然鹅萧敬腾无情揭穿了她的创作能力不足,还淘汰她……难怪这个节目会糊了,不过让人非常神清气爽!

萧敬腾倾向于不选市场上已经饱和度很高的音乐,泛滥的小清新就很容易被他pass,他喜欢“未来”的音乐。

也有唱了一半被他打断的歌手,并不是要淘汰,而是要把可预知的惊喜留到下一轮。妹子一脸懵逼:我可是个唱将,很会飙高音的!

王嘉尔是个谐星担当,还是亲自为选手煲开嗓汤的暖男。

刻板印象让我觉得他可能更多留下嘻哈歌手,但他的审美足够多元

选手自选拯救区,一开始萧敬腾就在找雷鬼歌手matzka(村花也是他的迷妹),没找到就觉得他一定是去了陈粒区,没想到是去了王嘉尔区。而王嘉尔也没有错过matzka,大呼他是宝中之宝~

陈粒是感性的代名词,听歌会哭,听故事会哭,夜晚和孤独最能打动她,可能是同为创作歌手的同理心吧。

《这!就是原创》还有个优点就是不啰嗦,没有没完没了的悲情故事

捕手萧敬腾直接告诉选手,可以简单自我介绍,但不要说太多歌曲的背景,也不要聊童年的故事,这些我会从你的音乐里感受……总之唱歌就完事了。

王嘉尔显然跟萧敬腾不一样,想挖掘下选手的内心,然而连问好几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最后还被怼“我可以开始唱歌了吗”,让王嘉尔继承“你的梦想是什么”梦碎,满脸委屈。

不叨逼叨悲惨童年,惨痛爱情,就歌论歌,让整个节目节奏紧凑,密集的金曲轰炸,让我有了一种看北京台春晚的爽感!

不过爱讲故事的选手还是有的,提前为大家预警一下,邓见超的前女友生双胞胎故事,算是为数不多的尬点之二,歌也不太好听,快进掉不可惜。<strong>


《这!就是原创》的前身《好歌曲》让我觉得无聊的是,比赛后半程拿同一首歌不停改编有点让人看不懂。

本来原创歌手就是满满的库存难以得到曝光,拿出来的歌一定足够成熟,就算不够成熟也足够有特点。死逮着一首歌改的赛制,不仅让他们其他的音乐依然深锁仓库,令观众审美疲劳,也弱化消磨了原创音乐人的个性啊。

但《这!就是原创》不太一样,第二集pk阶段,第三集突围阶段,大家唱的都是新歌。有的人作品自成一派,有的人曲风多元……从听歌的角度来说,就是好听又新鲜~

舞台酷炫好看,歌曲多元又好听,节奏紧凑不拖沓,明星队长公平又可爱,但《这!就是原创》糊得很彻底。

我闺蜜追了“这就是系列”的街舞、灌篮、机甲,然而在我安利前完全不知道这档节目的存在,好内容死在了优酷的宣发手里,亏80亿真的不冤枉。

要炒作其实也不是没有点,回锅肉组的超女、吉祥三宝的女儿、南拳妈妈前主唱,网红组的学猫叫,YY前女友双胞胎的哥们,像王菲和陈珊妮合体的选手,学写歌四个月的天才少女……

明白专注内容不营销真的不适合这个年代了,这是《这就是原创》的命运,也是华语音乐如今的尴尬现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