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之行


井岡山之行

在去井岡山之前一直以為井岡山就是一座大山,山上有紅軍,朱總司令和毛主席住在山頂,山上有很多部隊,吃的米都是靠人挑上去的(朱總司令的扁擔非常有名),依靠井岡山有利地形去開展革命。去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

井岡山之行

井岡山地形


井岡山之行

井岡山景色


井岡山之行

井岡山大井—王佐的大本營


井岡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群山,成百上千的山連在一起,真是群山起伏啊!最高的山海拔1800多米。山上的樹木非常茂盛,有的山上的竹子長得非常密。當年如果沒有人帶路(現在山上路修得非常好,從山上走,從茅坪到茨坪1個小時車程),很容易迷路,可能走幾天也不一定能出來(當年的敵人在有人帶路的情況下還瞎跑了一個晚上才找到路)。在井岡山周圍有五大哨口,朱毛的部隊只要守住五大哨口就可以基本確保安全,所以不用非要跑到山頂上住才安全,甚至住在山頂還不好,主席喜歡搞調查,住在山頂上,一個上山和下山,還沒有開始調查就累趴了。實際上毛主席主要居住的地方是在茅坪、茨坪,位於群山之中平坦的地方。

去了井岡山之後,發現只要去的人都很容易學會毛主席的一首詞《西江月·井岡山》。剛去的時候看見石碑上刻有這首詞,我第一感覺就是毛主席寫的詩詞不是很多嗎,為什麼要把這首詞刻到石頭上呢?後來經過實地的學習和了解,發現此詞非同尋常。毛主席當時寫這首詞的時候,心情是非常非常激動的。朱毛會師後,軍隊人數超過萬人,革命形勢一片大好,老蔣趕緊命令江西省的部隊去進剿(湖南省部隊配合),結果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敵人雖然敗了,但對井岡山依然虎視眈眈。不久湖南省委發出指示,要求朱毛分一部分部隊到湘南去,攻打郴州,要打開湘南革命根據地的局面。朱德下面的29團很多人都是湘南的,大家思鄉心切,想回家鄉鬧革命,朱德苦口婆心還是沒有用,只能帶著28團也跟著回到了湘南,結果郴州一仗29團基本全軍覆沒。老毛在永新縣聽到這個消息,心急如焚,趕緊就帶著一個營的兵力去接應朱德,當時行軍是靠兩條腿,從永新到郴州然後返回井岡山要花個把月時間。紅軍主力不在井岡山,結果敵人帶了4個團的兵力,攻打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黃洋界。當時井岡山上紅軍只有一個營,和敵人交戰後,一些小孩和大人在山上拿著紅旗和火把到處搖和跑,敵人久攻不下後以為紅軍主力回來了,最後就跑了。當時毛主席正在焦急的帶著部隊在返回井岡山的路上,他擔心井岡山可能守不住,要是根據地丟了,那紅軍就要到處找棲身之所了(井岡山丟了想奪回來那是非常困難呀,地形易守難攻)。當毛主席在路上知道了黃洋界戰鬥打退了敵人,井岡山安然無恙後,高興得不得了,頓時寫下來《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真是好詞啊!


井岡山之行

《西江月·井岡山》石碑


井岡山之行

主席在茅坪八角樓寫下的作品


井岡山之行

主席在茅坪八角樓睡的床


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秋收起義失敗後,主席帶著2000多人沿著湘贛邊界往南走,結果在蘆溪被敵人偷襲,最後只剩下了700多人。當時井岡山上有王佐和袁文才的武裝,他們也是當地人,對井岡山地形非常熟悉,是綠林好漢(袁文才也是黨員)。毛主席多次與他們交心,主席用革命的道理和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們,後來王佐和袁文才都加入了革命隊伍,主席在井岡山終於可以落腳了。那個時候是主席非常困難的時候(敵人到處追殺紅軍),袁文才和王佐在關鍵時候接納了主席,主席也是在袁文才提供的住處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兩篇鉅作,主席對他們非常有感情。可惜的是1930年王佐和袁文才被湘贛邊界特委借紅五軍的部隊給錯殺了(彭總後來一直很自責),主席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痛心,當時就說殺錯了,幾十年後一提到井岡山就會說起袁文才和王佐。革命勝利後,主席來井岡山特別提出要見見王佐和袁文才家人,可見主席對王佐和袁文才當年給的幫助還是非常感恩的,對錯殺很痛心。這次在井岡山和袁文才的孫子袁建芳老師有一些交流,他說這麼多年,黨和政府對他們一家人還是挺照顧的,他很感激。

井岡山之行


井岡山之行

袁文才在茅坪住所

井岡山是我黨土地革命時期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今天在革命先烈曾經戰鬥和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嘆!這次井岡山之行真是滿載而歸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