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氏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解读她的死因,有人说是乾隆下毒?

吴抒文


第一,令妃为人。

1,年纪小,但是晋升速度快。

令妃魏氏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九,她比乾隆帝足足小了十六岁。她在乾隆十年(1745年)被封为魏贵人;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嫔;十一月十七日,行令嫔册封礼。其晋升速度是非常迅速的。


接下来,她又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晋封为令妃。


2,令妃曾多次随乾隆南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令妃随驾南巡。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令贵妃随驾南巡。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十五,令贵妃随驾南巡。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皇贵妃随驾东巡泰山及曲阜。

3,晋升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后期权力较大,形同副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对于令妃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日,乾隆晋封令妃为令贵妃。

而到了乾隆三十年,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又得罪了皇帝。此时的令贵妃正随驾南巡;很快,在五月初十日,令妃就被晋封为皇贵妃;六月十一日,行皇贵妃册封礼。

综合以上史料来看:

令妃性格应该比较圆滑,并且情商高,是一位沉稳成熟并且具有一定文化的女性。这样才能保证年纪比他大那么多的乾隆皇帝,会对她恩宠常在,并且愿意给予她很高的位分以及权力。她的成熟很可能也表现在她对待乾隆母亲的问题上也很令老人家满意,否则她很难取代废后辉发那拉氏掌管后宫。

并且她应该是一个非常识大体,知进退,有一定文化素养并且让乾隆舒心称意的妃嫔。这样,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才会愿意让她常伴左右。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魏氏为孝仪皇后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魏氏为孝仪皇后。

魏氏作为一名包衣出身的女子,经历了低级别的品级,并且能够在富察皇后的宫中服侍,乃至于最后被抬旗、生子,被追封为后。充分说明了她的情商以及处事风格是非常圆滑周到的。

第二,身体健康,能生会养。

令妃一生为乾隆皇帝生育了二女, 三子。

她的第一个孩子生在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寅时(约夜里三点),排序是皇七女。此女于二十一年闰九月指配超勇亲王策凌之孙拉旺多尔济,三十年额驸袭亲王爵。重要的是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初四皇七女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固伦公主是皇后生女才能有的尊贵身份,其时魏佳氏虽为皇贵妃,但皇七女享受到了皇后所出之女的尊荣,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令妃很得皇帝的喜爱,这个皇七女想必也被教养的十分得体。所以皇帝才会给她这么高的级别,许配给了重要的蒙古亲王,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世代的姻亲家族。乾隆对七公主的喜爱是有史料为证的: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七公主在五福堂出生,而乾隆帝小时候也在五福堂生活过(乾隆帝除了破例封七公主为固伦公主外,还帮七额驸拉旺多尔济争家产、开当铺,让七额驸袭亲王爵位,七额驸父母去世,乾隆帝舍不得女儿远去守孝而“百般阻挠”)。七公主满月后,乾隆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乾隆帝才动身去热河。

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午时(约中午十一点)生皇十四子永璐(爱新觉罗·永璐),该子于二十五年三月初八日因皇子种痘夭折于天然图画,年仅四岁。十四阿哥出生当日乾隆帝也在圆明园,这一年的正月乾隆帝南巡江浙,魏佳氏随驾,而南巡途中正是她怀孕的时候,但她仍然被乾隆帝带在身边。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十四阿哥出生次日,乾隆自圆明园启程,动身去热河。

接着,魏佳氏在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戌时(约晚上七点)生皇九女,此女于三十六年十二月封为和硕和恪公主,三十七年八月下嫁乌雅氏协办大学士兆惠之子、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皇九女薨,年仅二十三岁。九公主去世三个月后,乾隆帝将她的女儿接进宫中抚养。

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初十,据红箩炭档记载,令妃遇喜添炭,添守月姥姥。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令妃遇喜添炭停止,守月姥姥添炭停止。说明令妃此时已小产,小产时令妃大概已怀孕八个月。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丑时(约夜里一点)魏佳氏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生皇十五子永琰,是为嘉庆帝。三十八年冬至节,乾隆帝密立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皇十五子永琰大婚,娶喜塔腊氏和尔经额之女为福晋。(《塞宴四事图》描绘的是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初九日的举办塞外宴会时情景,画中被人搀扶的女子正是当时怀着十五阿哥的魏佳氏)。

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丑时(约夜里一点)魏佳氏生皇十六子,该子于三十年三月十七日因皇子种痘夭折于碧桐书院,年仅四岁。乾隆二十七年的正月到五月间,乾隆帝南巡江浙,魏佳氏随驾,并在南巡途中怀孕。这一年七月乾隆帝按惯例启程去热河围猎,魏佳氏因怀孕已有六个月并未随驾,但九月十六日乾隆返京还未回到圆明园,只是驻跸在南石槽行宫时,就把魏佳氏接到身边并一起用膳。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子时(约夜里十一点)魏佳氏生皇十七子永璘,五十四年封多罗贝勒,嘉庆四年晋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封和硕庆亲王,同年薨,时年五十五岁。十七阿哥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五月,而乾隆三十年七月至十月期间,乾隆在热河围猎,并且档案记载皇贵妃随驾,所以魏佳氏这一次依然是在随驾途中怀孕。回宫后乾隆帝即命人修缮曾经皇后才有资格居住的养心殿东耳房,更换增添了许多布置,给皇贵妃回宫后居住和养胎所用。


从这个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魏佳氏在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间,先后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且时间间隔较短,足见宠幸之隆。也正是这一时期,魏佳氏由妃跃居到贵妃乃至皇贵妃。

以上史料可以说明魏佳氏的生育能力很强,而她所生的子女无论是能力还是身体都比较不错。因此,她受到乾隆的宠幸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魏佳氏之死应为悲伤过度,不似被毒杀

上文提到了魏佳氏所喜爱的皇七女,她虽然受尽了荣华,却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十早逝,年仅二十岁。

而魏佳氏在长女逝世后的第十九天薨逝,也许魏佳氏的死是受其女早亡打击所致。

魏佳氏一生为乾隆皇帝生育很多子女,也早产多次。她在乾隆三十一年剩下皇十七子以后就没有再生育,早产多次也许也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一定影响。

她的父母情况,史料甚少无法判断。因此无法判断出她的早逝是否与父母遗传因素有关。

但是,为什么说她构不成被毒杀的可能呢?

因为乾隆对她恩宠很深,这种恩宠很可能是真的带有几分爱意的。

她生的皇十五子也在乾隆三十八年冬,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年二月十一日册谥魏佳氏为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寿皇殿长年供奉高宗纯皇帝圣容的暖阁内,亦供奉过孝贤皇后、孝仪皇后的御容玻璃挂屏、插屏,作为高宗神龛内的陈设物品之一。每年的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二日,都会于寿皇殿正殿内安设“一帝二后”形式的大型屏风。孝贤皇后和孝仪皇后分别以元配皇后、嗣皇帝之生母的身份享受这种待遇。

这些都可以证明乾隆对她的恩宠不减。而且,嘉庆帝能够以汉人妃子所生子的身份继位,开创了清史的先河,也可以证明魏佳氏的优秀。

第四,乾隆对魏佳氏的爱情

魏佳氏在年仅十九岁之时,便位列三嫔之一(当时乾隆帝嫔位上共有三人,即舒嫔叶赫那拉氏,怡嫔柏氏与令嫔魏佳氏),而且乾隆帝封其为“令嫔”。“令”字语出《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在古代汉语中有美好之意,魏佳氏让皇帝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善良、美好的一面,圭与璋皆为玉器,故此‘令’字体现的是玉德,乾隆帝素爱玉,便是皇子名字中皆以玉为名,这符合玉德的‘令’字便代表钟爱之意。《礼记·礼器》中有云:‘圭璋特’。‘圭璋’,玉中之贵也;‘特’谓不用他物媲之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诸侯朝见天子,执圭;朝见天子中宫则是执璋……而‘令’如圭璋之特。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魏佳氏的封号“令”对应的满文为“mergen”,意为“聪明的,睿智的”。从《清实录》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晋封时魏佳氏已列众嫔之首,排在了家世与资历均比她有优势的舒嫔(后来的舒妃)叶赫那拉氏之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宠。此外,乾隆帝曾派傅恒帮魏佳氏解决了娘家兄弟的就业、住房、债务问题,又给房屋和土地,作为以后家里的额外收入来源。

此外,在《心写治平图》在克利夫兰美术馆展出时的文字说明为:“只有乾隆、皇后、令妃为郎世宁所画,其余七人为郎世宁的弟子所绘,最后三人是宫廷画家续画的”。而当时令妃还只是嫔位,乾隆就让郎世宁给她作画,可见当时她已受到了何等重视。

而且,乾隆在位时间长,嘉庆也早已长成。所以不存在留子杀母的问题,魏佳氏一家势力有限,更加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因此,我认为“乾隆毒杀令妃说”很难有确定证据证明其可能性。

本文参考了很多百度百科以及清史稿的资料,写的不好,还请大家海涵。


LUCKYWATER爱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魏佳氏,乾隆皇帝第三位皇后(死后追赠孝仪纯皇后),她生前的封号是皇贵妃,即令皇贵妃,不过这是她在产下后来的嘉庆帝之后才加封的。

魏佳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史不会去写,古代史书一般关于女人的评价往往都是一笔带过,《清史稿》里对她也没有过多的记载。

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魏佳氏受到乾隆帝的宠爱,魏佳氏出身汉人家庭,她的父亲魏清泰是内务府总管。魏清泰去世后,乾隆还命人对她的家族予以优待抚恤,免除了魏佳氏族人所欠的债务。

宽免其所欠当铺银四百一十六两,其私债四百四十两银,动用官铺生息银两代为赔付。另外,赏给每月所得租金十五两之房屋三十七间,每年所得租金一百五十两之田地六顷八十九亩。等语。交由奏事御前二等侍卫安泰等传奏。

另外,再加上魏佳氏又给乾隆生育了不少后代,四个儿子,两个公主,其中她的次子爱新觉罗·颙琰后来即位成为嘉庆帝,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他就已经被乾隆册立为皇位继承人。

魏佳氏的受宠实质上也是乾隆和自己的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的缘故,这位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在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的时候与乾隆产生了矛盾,从此受尽乾隆冷落。

乾隆帝自己给出的解释是“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也就是说辉发那拉氏违背某种习俗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由此触怒了乾隆。

其贵为皇后,去世时乾隆却只以皇贵妃的礼制安葬她,而且也成为清朝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后,尽管乾隆没有废除她,但是也等于不废而废,皇后之名,形同虚设。

总之由于种种缘故,辉发那拉氏在乾隆那里失宠,尽管她给乾隆生了两个儿子,尽管作为皇后,但她的后代也没有被乾隆特别关注。

反倒是作为妃子的魏佳氏异军突起,成为无冕皇后,魏佳氏之所以没有被册立为皇后,我认为应该是和她的汉人出身的缘故有关。

后家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清史稿》

乾隆或许碍于礼制,而且辉发那拉氏又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这些都让乾隆缺乏废除她的借口,而魏佳氏可能也因为汉人出身的缘故,这些都迫使乾隆无法把魏佳氏册立为皇后。

所以乾隆只好在魏佳氏去世以后把她追封为皇后,还写了一首《令懿皇贵妃挽诗》来悼念魏佳氏。

儿女少年甫毕姻,独遗幼稚可怜真。兰宫领袖令仪著,萱戺殷勤懿孝纯。了识生兮原属幻,所惭化者近何频?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帏度念谆。

可见,乾隆毒死魏佳氏的说法不过是杜撰而已。


围炉谈史


历史上的魏佳氏是非常受宠的,历史上记载她是非常貌美的。进宫被封魏贵人,当年就被册封为令嫔。可见乾隆对她的喜爱,魏佳氏并不是乾隆在王爷时就伺候的人,而是比乾隆小16岁,并且家世不高,是内务府包衣(为皇家做事的奴才)出身。



而魏佳氏是乾隆后宫生育最多的嫔妃,十年间生了6个孩子,四子二女,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魏佳氏从令妃升到令贵妃再到皇贵妃。这足以看出魏佳氏的盛宠。魏佳氏出身不高,并且还能在乾隆中年时期牢牢把握住乾隆的心,常年盛宠不衰,要说手段是肯定有的。而关于魏佳氏与富察皇后的关系,在乾隆的御诗中也能窥见一点端倪,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这是为富察皇后写的诗,其中的旧日玉成侣就是说的魏佳氏,这里也能看出魏佳氏与富察皇后是交情的,但是不一定是宫女,很有可能是在富察的宫里学过规矩。



而魏佳氏的死因,在历史的记载上是病死的,但是在当年孙殿英盗窃乾隆的地宫时,看到魏佳氏的面容没有腐烂,模样十分完好,后来有人指出是被毒死的,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在古代,面容不腐不仅仅是因为体内有水银或者朱砂等物。传说在魏佳氏死后,乾隆在她的棺内放了很多防止尸身不腐的东西,而裕陵地宫的气温低,棺椁密封性好,所以造成了尸体干燥低温,易于保存。而且因为魏佳氏生前是生病的,常年吃药,其中很有可能有朱砂一类药物,这也很可能是尸身不腐的一个因素。下毒这个说法是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多是一些民间传闻,所以真实性有待考究。而历史加载的事实是,魏佳氏是病逝的。


我们都是历史控


民国十七年,在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皇帝陵寝——裕陵后,迁居天津的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遣派前清遗臣宝熙、徐榕生等前往裕陵处理善后工作。事后,在徐榕生所著《东陵于役日记》中,记录了其在重新收敛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遗体时,所看到的场景:

忽于地宫西南隅两棺之间衾襚之下,觅得后妃玉体一,身着宁稠云龙袍,已一百四五十年之久,面目如生,并有笑容,年约五十岁,耳环尚在。

对于徐榕生日记所载,当时一同前往的前清皇室宗亲、和硕豫亲王多铎之后——爱新觉罗·宝熙也在自己的日记中,有着“敬审其貌,颏多皱纹,齿未全脱,似五六十岁人,而皮骨俱存,丝毫未腐,笑容圆相”的记载,给予了进一步证实。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乃系乾隆皇帝后宫妃嫔,嘉庆皇帝之生母,其于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四十年间,以皇贵妃之尊列于乾隆后宫之首,执掌乾隆后宫长达十年之久。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决定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同时追封其生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为孝仪皇后。

无论在《延禧攻略》、《如懿传》等热播的清宫影视剧的演绎中,还是清朝官方文献的诸多记载中,这个曾经在10年内为乾隆皇帝生育6胎;从贵人位分一路升至皇贵妃,成为乾隆后宫实际上掌权者的魏佳氏,都是极受乾隆皇帝恩宠的所在。尤其在乾隆二十年到乾隆四十年的20年间,说其是宠冠后宫,也毫不为过。

那么,历史上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果真如清朝官方文献记载、清宫影视剧的演绎一样,备受乾隆皇帝恩宠吗?

按照现今清史学者的研究,孝仪纯皇后之所以在薨逝150年后,依然能够保持尸身不腐,很可能是因为其生前长期使用类似水银等慢性毒药导致,而且下毒者很可能就是对其“极为恩宠”的乾隆皇帝。

也就是说,魏佳氏生前所得乾隆帝恩宠,很可能都是乾隆皇帝刻意为之的假象!

乾隆三十八年年底,乾隆皇帝将皇十五子永琰秘密立为皇太子,写入传位诏书;而其生母魏佳氏则在一年后的乾隆四十年正月,“恰如其分”的薨逝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乾隆皇帝之所以将魏佳氏毒杀,很可能是出于对皇十五子永琰皇储身份的保护;更可能是为防止“母后擅权”等对皇权有着巨大威胁局面出现的理性考虑。

总之,对乾隆皇帝而言,相对于皇权稳固、相对于祖宗江山,魏佳氏绝对是一个可以用来牺牲的所在,而非奉若至宝的所在。

除此之外,通过对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笔者认为还有最起码三处证据,能够证明乾隆皇帝对魏佳氏的虚情假意。

1、魏佳氏病重的乾隆四十年正月,乾隆皇帝的绝情表现

乾隆四十年,刚进入正月,魏佳氏的病情逐渐加重。正月二十九日薨逝的魏佳氏,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病痛折磨,才离开人世。而在《清实录·高宗实录》对乾隆四十年正月的记载中,乾隆皇帝“视皇贵妃疾”的记录,仅出现了两次,而且都是以“还宫”为前提。

也就是说,在魏佳氏临终的一个月内,乾隆皇帝对其的态度完全可以用“冷漠无情”来形容。在整个正月里,关于乾隆皇帝“幸圆明园”、“诣畅春园”的记载屡见不鲜,而对于重病将逝的魏佳氏,乾隆皇帝也只是在偶尔回宫才会抽空前去探望。

如此绝情的表现,是“极为恩宠”的表现吗?

2、魏佳氏临终,乾隆皇帝的绝情表现

对于魏佳氏的薨逝时间,《清实录·高宗实录》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

康熙十四年。正月。丁丑。皇贵妃薨。著称令懿皇贵妃。依例辍朝五日。

而在发布了魏佳氏的死讯以后,《清实录》紧接着记载了乾隆皇帝的行程——“上至吉安所、令懿皇贵妃前奠酒”。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魏佳氏直接薨逝于吉安所,并在此治丧!

所谓“吉安所”,乃系清代宫眷死后停灵的所在。

在清朝历史上,皇帝对于后妃的薨逝地点乃至治丧地点的选择,也足以说明皇帝对后妃的恩宠程度。例如顺治皇帝之宠妃——董鄂妃,薨逝于承乾宫;康熙皇帝之宠后——孝懿仁皇后,崩逝于承乾宫;乾隆皇帝之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均薨逝于其所在寝宫。而一个儿子被密立为皇储的皇贵妃,一个事实上的后宫之主,却被乾隆皇帝在临终之际从其居住的储秀宫抬往了吉安所等死!

由此一项举动,就足以证明乾隆皇帝对魏佳氏的无情至极。

3、乾隆皇帝宣布禅位之际,对于魏佳氏的非公平待遇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在宣布了皇十五子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后,将其生母追封为孝仪皇后,并举行了追封大典。据此来看,似乎能够说明乾隆皇帝对魏佳氏的极度恩宠。

但是,《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在将魏佳氏追封为皇后的追封大典上发布的一道上谕:

孝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庙一事。亦未免失当。孝仪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册赠。止应于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举行天地庙祀大典。转邻于渎。已著不必举行。

啥意思?

在乾隆皇帝眼中,魏佳氏只是因为其子——皇十五子永琰之嗣皇帝的身份,才会被追封为后,只配“于奉先殿祭告”,而对于“天地庙祀大典”这等只有原配嫡后乃至正经册封的皇后才配享受的至高荣誉,魏佳氏的神牌出现乃系对天、地、太庙神明的亵渎,她不配!

这是对宠妃的态度吗?甚至,这是对待嗣皇帝生母的态度吗?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被其“恩宠”了二十年的魏佳氏,在面对政治需要的时候,乃系一个可以毫不犹豫牺牲的对象。政治工具、生育机器、皇权牺牲品乃至尸身百年不腐的“传奇”,才是乾隆皇帝心中魏佳氏真正的所在。

参考文献:《东陵于役日记》、《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正说清代十二朝


魏佳氏应该是个十分美貌,聪明有心计的女子,且运气也十分的好。

魏佳氏生在雍正五年,她小了乾隆16岁。

她的曾祖父做到了内务府总管的位置,父亲魏清泰任内管领,祖母与母亲曾是册封后宫的女官。这大清皇宫后勤总管的家世一定给了她不少助力。

史书上并未有魏佳氏为宫女的记载,但是乾隆帝曾自注“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斫教养者今并附地宫”,猜测她可能在孝贤皇后宫里受过教导。


魏佳氏在乾隆十年时封为魏贵人,同年12月便进封为嫔。三年后再次封妃,乾隆二十四年封为贵妃,六年后受封为皇贵妃。她的进封速度简直是坐了火箭一般!而乾隆几次出巡几乎都带上了她,足见她的受宠程度!


关于她的死因,一是由于常年患病,二是她心爱的长女逝世,导致她悲痛欲绝,不久也离世了。

1928年军阀孙殿英撅盗了皇陵,溥仪便派人去处理善后,参与善后工作的宝熙发现了魏佳氏的遗体竟未腐烂!于是便有人猜测她是中剧毒而死,是以尸身不腐!

其实魏佳氏身体并不好,她在乾隆二十一年时生下皇七女,第二年生下皇十四子,第三年生下皇九女,第四年又小产,第五年生下皇十五子,隔两年生下皇十六子,四年后生下皇十七子。



这十年间,不断的受孕、生产极大的毁坏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常年患病,需要每日吃药。而她所服用的药里,有一味药材“朱砂”。按照中医的理论,“朱砂”有安神的功效。但是,“朱砂”当中也含有毒金属物质“汞”,长期服用会损害身体,且有防腐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她尸身不腐的原因。


胖娇娃


对于魏佳氏离世的原因并无记载,也没有证据表明,魏佳氏是被乾隆皇帝下毒,更多的是后世的猜测,当年,清朝皇陵被毁,魏佳氏的师生为府,所以才导致后世有关于他中毒而亡的猜测。鉴于她的师生情况可能是慢性中毒,但是这个人不见得就是乾隆,因为乾隆本身没有毒害她的理由。

魏佳氏本身非常受宠,魏佳氏在乾隆十年时封为魏贵人,同年12月便进封为令嫔,当时的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在接连失去两个儿子之后,深受打击,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乾隆十三年在南巡途中不幸在德州离世,为此,乾隆甚至不惜把皇后乘坐的船只费时费力运回紫禁城,更是做了不少悼念她的诗。孝贤皇后离世后,乾隆13年那拉氏被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魏佳氏也被封妃,乾隆15年那拉氏晋封为皇后,这就是皇后的第二任继后,乾隆二十四年进位贵妃。

乾隆三十年南巡途中,继后乌拉那拉氏不知何时触怒了乾隆被鹅附押解回京,同时收回了她的印信册宝,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没有被废,但是与被废无异,令妃被晋为令皇贵妃,摄六宫事,成为皇宫最具有权势的女性。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去世,乾隆并未以皇后之礼下葬金以皇贵妃之礼,实际后世考古发现那拉氏皇后的棺椁,只在纯皇贵妃的陵墓一角,甚为凄凉。

那拉氏去世以后,令皇贵妃成为了后宫真正的掌权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考虑,乾隆皇帝并未封她为后,但是皇贵妃位同副后,在没有皇后的情况下等同于皇后,而她与乾隆皇帝也生育了不少子女,他的儿子乾隆第15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乾隆40年的皇贵妃去世,随葬乾隆地宫,后被追封孝仪纯皇后。

纵观她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她本身应该是比较受宠的,无论是从她的晋升速度,还是在子女数量上以及她的后宫地位,而且死后附葬于乾隆旁边,乾隆恶令木旁位只有六个空位,也就是说他生前最受宠的妃子才有幸进入后来,因为那拉氏的原因,只有五位,可见乾隆皇帝的宠爱,如果真的如后世猜测的那般,她获罪于乾隆,或者是被乾隆毒害,不可能会藏于乾隆身边。



胭脂清韵


魏佳氏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汉人皇后!是嘉庆皇帝的生母,乾隆的令懿皇贵妃。乾隆六十九年,其子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被乾隆立为皇太子,魏佳氏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孝仪皇后。清史未详细记载其死因,但是乾隆给予了当时还是贵妃的魏佳氏超乎礼制的葬礼。

魏佳氏像

魏佳氏妥妥的是位灰姑娘。她没有高贵的出身,家族旗籍是正黄旗汉军包衣。得宠后被乾隆两次抬旗,第一次抬旗将她娘家包衣官领改为包衣佐领,第二次抬入镶黄旗。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白,下五旗是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上三旗无主由皇帝亲自统领,下五旗由亲王郡王统领。包衣是旗主家仆。清朝初期把八旗和包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宫中的地位截然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选一次,作为皇后嫔妃之选或者赐婚皇家宗室。包衣三旗的秀女每年选一次,主要承担杂役工作,极少数人机缘巧合才被皇帝纳入内宫获封妃嫔。



乾隆皇帝朝服像

魏佳氏入宫时间不详,但深得乾隆宠爱。在十九岁的时候被封为“令嫔”,后被追封孝仪皇后。从包衣、贵人、令嫔、令贵妇、皇贵妃这20年里无论幽居深宫、随驾南巡还是东巡泰山,都陪伴在乾隆左右。乾隆赏赐她佩戴只有皇后才能享有的东珠朝珠,封她的大女儿为固伦公主,这也是皇后的女儿才能享有的封号。乾隆在魏佳氏去世的周年祭文中哀叹“虚九御之崇班,情深逝水”,嘉庆二年,乾隆下令把他和魏佳氏两人的神牌放在养心殿东佛堂佛龛一起供奉。可以说是魏佳氏是乾隆继原配孝纯皇后富察氏之后最为深爱的女人。

嘉庆皇帝朝服像

有关魏佳氏的死因众说纷纭,出现了被下毒,被乾隆赐死的各种说法,都是以讹传讹,没有真凭实据。最为可靠的分析是由于掌管后宫本就积劳成疾,听到远嫁蒙古和亲的长女病死的消息后心情又受到极大的打击,双重压力下,回天无力。


米玖米


魏氏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比孝贤皇后小15岁,正是入宫侍候的年龄。魏佳氏出身低微,父亲只是一个包衣奴才。她这种身份是不够侍奉乾隆的,因为长得貌美,又会看人眼色,服侍乾隆时格外的低三下四。乾隆颇为喜欢她,先是封她做了贵人,不久之后又马上封她为嫔,还赐她封号为“令”。嫔三年后,乾隆又晋封她为令妃。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去世,立乌拉那拉氏为皇后但是帝后二人并不和睦,乾隆每日只是流连于令妃的宫室。魏佳氏的肚子十分争气为乾隆生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乾隆对她更加爱重,封她为贵妃。



乾隆三十年,乾隆带着魏佳氏、皇后乌拉那拉氏等一干后妃出宫南巡。乾隆皇帝准备微服去城中的花街柳巷游玩,魏佳氏将这件事情告知了乌拉那拉氏,乾隆和皇后因为这事大吵了一架,魏佳氏又趁机挑唆,说的乾隆怒火中烧,就将皇后打入冷宫,后在冷宫因病去世!

乾隆没有册封魏佳氏为皇后,只是封为皇贵妃,乾隆四十年,魏佳氏就爱女去世过度悲痛,不治身亡了。在她死后追封为孝仪纯皇后!魏氏去世时,棺椁位于孝贤皇后棺的东侧,乾隆在孝贤皇后陵前祭酒后作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旧日玉成侣,依然身旁陪”。


小生聊历史


百度词条总结:孝仪纯皇后(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后,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汉族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封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封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乾隆三十年晋封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真实的人解读:

1.跟随皇后成长了几年,对于清宫和乾隆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刚开始晋级速度比较快。到了皇贵妃就停下来了,在清朝皇后必须是满族,还必须是大家族。所以,即便乾隆再喜欢也没办法在她活着封后。

2.人长的漂亮,比较懂得进退。无论是画像还是封号“令妃”(“令嫔”,“令”字语出《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都是这个意思。

3.懂得满汉文化,这个是她在中年盛宠不衰的重要原因,乾隆30年以后,大部分国家收入都是汉族缴纳的,出口的东西大部分产自江南。令妃懂得汉文化,在沟通上取得了很大的主动,包括跟乾隆沟通时间优势。从她有六个子女就能可能出来。前朝影响后宫,即便她娘家家底薄,她懂满汉文化给她带来巨大便利。

4.感恩和谨小慎微。乾隆解决了她家族底子薄的问题,她并没有恃宠骄横的记录。并且很懂事的把自己生的六个孩子交给其他没有孩子的满族妃嫔,从而获得了更多支持。在掌权期间,管理得细做了乾隆的贤内助。

5.工作压力大,身体不好。乾隆在位60年,41个妃子,27个孩子,各种前朝后宫关系盘根错节,从她好几个孩子早产就能看出来。她的棺材被孙殿英打开的时候尸体还没腐烂,是汞中毒症状,这个成为千古谜题。其实,答案是她身体不好累,常年喝朱砂助眠,古人朱砂用来镇静助眠的,也是常用药。朱砂成分是硫化汞,使用过量后造成汞中毒。她死后,乾隆封谥号“懿”,乾隆说“生平懿德,令名犹在”。也是美好的意思。嘉庆是令妃的孩子,成了乾隆接班人。这些都说明了乾隆没有下毒的必要,最后令妃和乾隆葬在同一个墓室。





吴抒文


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魏佳氏,作为一个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宫女,有幸获得富察氏的赏识,与她情同姐妹,最终成为整部剧里笑到最后的人。

历史上的魏佳氏与她出身类似,平日里行事作风深受富察氏的感染,能在乾隆皇帝身边陪伴多年,并且深得宠爱,说明魏佳氏性子平和、处事圆滑,并且有一定的文化。

在魏佳氏做皇贵妃掌管后宫实权的那些年,她生活节俭,从未干预朝政,可以说是识大体的女子。

说魏佳氏是被乾隆皇帝毒死的,小编是不赞同的,乾隆皇帝一直对魏佳氏宠爱有加,没有理由毒害她。

首先,魏佳氏位份不断上升。

刚刚得宠的时候,魏佳氏的位份是贵人,三个月后便晋封为嫔,并且是三嫔之首,别人的家世与资历都远胜于她。这还不算完,三年之后,还没有子嗣的令嫔晋升为令妃。

这样的晋升速度谁能比得上,而令妃得宠的这些年也没闲着,一共为乾隆皇帝生了四个皇子,两个公主,可谓劳苦功高,其中皇十五子永琰成为了后来的嘉庆帝。

其次,掌管后宫多年。

在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在中途被送回皇宫,随后被废。而这件事情的导火索便是乾隆皇帝想要立已经为贵妃的魏佳氏为皇贵妃,那拉氏深觉自己的地位被挑战,所以一时失控。

那拉氏失势之后,魏佳氏便成为皇贵妃掌管后宫实权,多年来恪尽职守,直至四十九岁去世。

最后,乾隆皇帝的养心殿中只保留了他两位后妃的物品留作纪念,一件是富察氏的朝冠,另一件便是魏佳氏的玉枕。

由此可见,在多年的陪伴下,魏佳氏在乾隆皇帝心中地位与那些普通妃子绝对不同。同时也可以证明,乾隆皇帝并未毒害魏佳氏,否则为何要留她玉枕做纪念呢。

历史上记录魏佳氏是病逝的,在此之前,她的长女刚刚去世,年仅二十岁,这对她的打击绝对不小。

关于魏佳氏是被乾隆毒死的说法,是来源于魏佳氏的尸身不腐。1928年魏佳氏的尸身被发现时:穿着黄色龙袍,皮肉完好,无腐烂,且两腮及嘴下多皱纹,牙齿未完全脱落。

有专家考证,魏佳氏生前一直有病,常年吃药,她的药里可能有一味朱砂,朱砂在人死后会延缓内脏腐烂,再加上裕陵地宫的气温低,棺椁密封性好,所以魏佳氏尸身不腐,小编认为这种说法才更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