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除了敦煌,歷史上還有什麼文化記憶?

LOLO126491211


作為經常去甘肅出差的我,已經快把甘肅走遍了!個人覺得甘肅是個很漂亮的地方,神秘的大自然造就了一個個非凡的自然景觀,這裡地域遼闊,自然風貌豐富而又獨特,有山川,有黃河悠悠經過,有茫茫無邊的戈壁灘,有廣闊的沙漠,有黃土高原,有十分美麗的大草原和潔白聖潔的冰川。



除卻獨特的自然風貌,它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發源地之一。

除了敦煌,甘肅的其它文化記憶還是很多的,絲綢古路,河西走廊,還有著這些歷史上面重要的交通要道,而這些歷史悠久的古代交通要道在這裡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了。

1.人類始祖伏羲文化出自甘肅天水

伏羲文化是伏羲時代產生的龍文化、玉文化、觀天文化、姓氏文化、漁獵文化、太極八卦文化,原始文字與數字文化的總稱。

五千多年前出現的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源頭,傳說伏羲文化始於畫八卦。

每年正月十六傳說是伏羲"生日",天水市會組織各種民間習俗活動來祭祀。



2.絲綢古路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在古代的地位無可比擬。

古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途徑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00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但它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

所以,這條古道的文化底蘊是不可估量的!

3.河西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洛陽,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河西走廊歷代作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就成為“絲綢之路”最核心的一部分。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

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這裡素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文化內涵。

4.連接中國和外界的交通要塞,不同民族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方。

每年都有無數的佛教信徒,老百姓,商人,在這裡進行往來交流,有著非常豐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與交流,與外界的融合很緊密!所以也就可能是因為如此,才造就了這裡與眾不同的文化歷史吧!

5.拉卜楞藏傳佛教文化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


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1982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蒙藏地區的寺院中建制最為健全。

拉卜楞寺內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藝術品共計1萬餘件。

各殿堂內高8米寺內還珍藏有歷代嘉木樣大師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

又有帝王冊封和贈賜的金敕、印鑑、封誥、大幅匾額、千佛樹、珍珠塔、玉如意、隕石、海馬牙等。

對佛教文化有研究的,必然對這裡會很熟悉。

另外,像天下第一關——嘉峪關,道教勝地——崆峒山等地區的文化內涵也值得好好探究。

就醬~歡迎補充,指正!


葉夕小先生


古絲綢之路甘肅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除了敦煌這個文化瑰寶之外,甘肅還有很多歷史文化。

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於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07年)的郡城遺址。鎖陽城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的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明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196個,分佈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

麥積山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山中。據文獻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

玉門關遺址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南邊是沼澤地,北邊是哈拉湖,再往北是漢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嘉峪關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以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天下雄關”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臨河再敘


甘肅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巴蜀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中國其他地域文化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徵。那麼甘肅除了敦煌文化以外,還有哪些特色的歷史傳統文化呢?

下面就簡單的介紹甘肅除了敦煌文化以外的歷史文化。

一、甘肅省的名稱由來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建制,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組成而來。

二、甘肅特色歷史文化

1、河西走廊文化

這裡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交相輝映,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裡熠熠生輝。


河西走廊 駝隊

2、甘肅慶陽、平涼區域文化

這裡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蹟外,還有道家聖地崆峒山、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王母宮 大殿

3、長城歷史文化

秦、漢、明三朝代修築的長城都以甘肅為起點,象一條巨龍,穿越戈壁,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甘肅境內保存的長城總計超過3600公里,佔全國現存總量的60%以上,除陽關玉門關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距嘉峪關關城2.5公里的官園、距嘉峪關關城20公里的橫溝屯莊、金塔縣漢長城、山丹縣漢明長城、民勤縣漢長城、永昌縣漢明長城、景泰縣明長城、臨洮縣秦長城、渭源縣秦長城、通渭縣秦長城、隴西縣秦長城、岷縣秦長城等遺址。


嘉峪關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甘肅省長城內外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唐代詩人李白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碩的“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柳中庸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今天,雖然烽火狼煙不再,但歷史邊關和烽燧墩臺仍令人追思。

4、佛教歷史文化

唐朝時期,甘肅佛教文化進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藝術從內容到藝術都有新的創造,達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朝時期,藏傳佛教在甘肅進一步發展,不少佛寺改宗為藏傳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畫重繪,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肅境內的大量佛教窟龕,自河西向隴東, 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把當時甘肅境內佛教文化的輝煌,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統計,甘肅境內絲綢之路沿線佛教石窟有70多處。


麥積山石窟 佛像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公元384—417年)。

永靖炳林寺石窟。建於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

瓜州榆林窟。建於隋唐之前。

肅南馬蹄寺石窟。建於北涼時期。

其他著名石窟還有,瓜州縣東千佛洞、武山縣木梯寺石窟、涇川回山王母宮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

5、黃河歷史文化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東流經四川入甘肅。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形成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主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將黃河文明的大氣磅礴,質樸與絕代風華,展現無遺。


甘肅境內 黃河

在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

6、始祖歷史文化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


始祖 伏羲像

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在天水,在此演繹八卦、教化眾生,開創中華文明的肇啟時代;黃帝誕生在天水軒轅谷;西王母降凡於涇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創業興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追本溯源,華夏民族血脈相連。如今,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慶陽和隴西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探尋血脈淵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觀光遊覽的尋根朝覲聖地。

7、民俗歷史文化

甘肅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目前,甘肅省已有甘肅花兒、甘南藏戲等2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蘭州市的太平鼓、蘭州鼓子、苦水高高蹺、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的松鳴巖花兒會、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鍛制、東鄉擀氈技藝,慶陽市的道情皮影戲、香包刺繡,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藏族民歌、史詩《格薩爾王傳》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縣二郎山的花兒會、洮硯製作技藝,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樂、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縣的河西寶卷、夜光杯雕、涼州賢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敦煌曲子戲、永昌萬字燈會,隴南市西和縣與禮縣的七夕節(當地人叫“巧娘娘節”)、武都高山戲、文縣儺舞“池哥晝”,平涼市涇川縣的西王母信仰習俗、莊浪縣抬閣等。


甘肅花兒 對唱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就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總之,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是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的寶庫,對深入挖掘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颶風1968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燦爛,歷史厚重。因地處絲綢之路咽喉地帶,歷史上多種文化在甘肅交流融合,使得甘肅成為一座文化寶庫,除了我們熟知的敦煌文化外,甘肅還是很多在國內獨樹一幟的特色文化。

始祖文化

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出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西王母生於回中(今甘肅涇川縣),對我國曆史有重要影響的朝代——周和秦也發祥於甘肅,使得甘肅成為中華兒女的祭祖聖地。今甘肅天水市有全國最大的伏羲廟,每年都有盛大的祭祀大典。

石窟文化

在甘肅境內,從東到西分佈著大小300多座石窟,組成了一條石窟長廊,這其中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都是聞名全國的石窟。甘肅石窟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位居全國第一。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是人類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甘肅境內,彩陶遺址眾多,其中大地灣、馬家窯、齊家文化彩陶在全國享有盛名,也可以說代表著當時國內彩陶的最高水平。

簡牘文化

在紙沒有發明出來之前,很多文獻都記錄在簡牘上。甘肅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很多簡牘得以保存下來,至今甘肅發掘出土的簡牘數量居全國第一。甘肅出土的簡牘中,有不少屬國寶級文物,如武威出土的《儀禮》、《王杖》、《醫藥》漢簡。

長城文化

甘肅古代地處邊地,是歷朝歷代修築長城的重要區域之一,歷史上修築長城最多的朝代秦、漢、明三朝,甘肅都是長城的西起點。雖歷經千百年風雨,依然在甘肅大地上能找到秦、漢、明修築的長城遺蹟,而位於甘肅的陽關、玉門關、嘉峪關都是長城的著名關隘。


自由行走的浪花


一、燧人弇茲氏。

甘肅祁連山,稱“玄女”或者“素女”,貢獻結繩之法,一說弇茲即月氏。

二、伏羲女媧。

甘肅隴西成紀,定都睢陽,貢獻統一各部族,制“龍”圖騰、八卦,人首蛇身謂之“道”。

大地灣遺址。

三、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四、飛將軍李廣。

五、隴西堂李氏。

代表人物:李廣、李淵。

隨幾次漢人南遷,如今隴西堂李氏主要分佈於西南四川雲貴、山西太原、福建、海南(至今不少本地人家中大堂依然懸掛“隴西堂”牌匾)。

六、趙氏天水堂。

代表人物:趙匡胤。

秦王嬴姓趙氏。

“天下趙姓,皆出於天水”,趙匡胤稱大宋“天水一朝”。

七、賈詡、姜維。

八、諸葛亮北伐。

九、紅軍長征。

岷山、岷江、更喜岷山千里雪。

十、阿訇丁振邦。

十一、左宗棠機器製造局。

十二、504雪糕。


用戶67724358697


甘肅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個市,每個縣到處充斥著文化氛圍。今天我就不給你說敦煌的文化。

一、石窟文化,好多人以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出名,但是更多的人不知道的是甘肅是個石窟大省,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是中國石窟的鼻祖,就連龍門石窟和雲崗石窟都有天梯山的影子。麥積山石窟和炳靈寺石窟被列入絲綢之路——天山世界文化遺產。

二、長城文化,嘉峪關長城是明長城的西起點,和八達嶺,山海關共同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此外甘肅的長城沿著河西走廊綿延上千裡。在定西的臨洮的三十里墩還有秦長城的起點,這個當時大秦宣太厚羋月為防義渠來犯,修的長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長城。

三、河西走廊,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武威,武功軍威,酒泉,河西走廊的每一個城市都充滿了濃濃的金戈鐵馬和烽火狼煙的味道,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故事至今在耳邊飄蕩。

四、隴南長征文化,哈達鋪被稱為紅軍長征路上的“加油站”,還有兩當兵變,飛奪臘子口等一系列紅色主題文化,奠定了革命事業。

五、隴東南,紅色革命沃土,這片土地是革命的根據地,也是新中國的搖籃,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壯烈的事蹟,六盤山,將臺堡會師等。

六、河西,西路軍紅色文化,八部沙林場等。西路軍征戰河西走廊,寫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至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七、天水,始祖文化,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就是天水人,還有隴南是先秦的發源地,等等一系列文化。甘肅的文化超乎你的想象。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歡迎你!

我是 一個正兒八經的西北漢子,專注於大西北深度旅遊,關注我免費獲取西北旅遊攻略私人訂製行程。


西北旅遊圈


除了甘肅敦煌,還有廣西的花山岩畫,是中國戰國時期至東漢時期由壯族的祖先駱越人繪製在崖壁上的圖畫。花山岩畫以人物畫為主。勾勒出頭、頸、軀幹和四肢,沒有五官,沒有衣帽,他們的姿勢很奇特,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呈半蹲式跳躍狀態。腰佩刀劍。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至今沒有人知道。古代駱越族人是如何把壁畫畫到數十米高的崖壁上的。花山岩畫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還有洛陽龍門石窟,它是中國的石刻藝術經典,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直到宋朝才完工,持續刻造了400多年。反應了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和變遷。主要刻畫的有奉先寺、潛溪寺、賓陽洞、萬佛洞、蓮花洞、谷陽洞、藥方洞、老龍洞、惠簡洞、看經寺、香山寺、白園等,其中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


另外,還有長城、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故宮、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西藏布達拉宮、頤和園等。這些大家都知道,我就不一一做詳細介紹了。


旅行者說


1.玉門關、陽關

“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2.嘉峪關

天下雄關。


3.祁連山


4.酒泉

西漢霍去病徵討匈奴,得勝後收到漢武帝賜酒,他把酒倒進河裡,與將士們一起分享,故此地名為“酒泉”。


5.天水麥積山石窟


6.自古隴西多出名將


比如:馬超、姜維


鳳凰魁罡


甘肅唐之前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遺址豐富多彩。特別是史前彩陶文化。

從隴東老官臺仰韻文化,到大地灣伏羲女媧文化,到甘谷西坪石嶺下文化,隴西臨夏馬家窯,會寧,靖遠,馬廠,齊家文化,再到河西。一條明顯的彩陶西進,玉器東傳的遠古絲路。神話中的西王母國西移之路。

先秦崛起於天水隴南,漢代經營河西,西域,唐代關隴文化,佛教文化。魏晉十六國河西一度成為北方文化中心,晚唐吐蕃,西夏文化,伊斯蘭文明東進。

漢唐絲路文明。

明清文化落後,當代移民文化,以蘭州為代表。


隴右行思見聞錄


我沒有看過《孤獨星球》,據說是世界上最大最專業的旅遊內容提供商,在2017年的全球城市評選中,甘肅榮獲亞洲首選旅行目的地第一名,這充分說明了甘肅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獨特魅力。


一帶一路提出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熱門話題,自然這種熱度會讓各國政府、商業組織的目光更多投向這塊政策的熱土。其實絲綢之路至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至今,過陝西,甘肅,新疆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從最開始的政治軍事之需要結盟以解除匈奴之困,到漢、隋唐、元等後面在政治外更多的經濟文化交流。


甘肅始終就在這裡,但是在不同時期是有不同的軍事力量在掌控這這條從中原到西域的通道。


從漢武帝開始,來自中原王朝的力量掌控了這條絲綢之路,直到隋唐,始終是以華夏中國為主導。


宋朝開始,情況發生了逆轉,党項人經過唐朝的積累終於 迎來了爆發。宋朝對党項人的政策發生改變,從趙匡胤到趙光義都是採取強硬的政策試圖讓党項人內遷。經過李繼遷,李德明的韜光養晦,李元昊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得以成功的掌控了整個河西走廊,建立大白高國。西夏,從河西走廊的守衛者,最終變成了話事人,北宋一朝竟然對西夏沒有任何辦法,范仲淹和韓琦的經略並沒有改變西北的現狀;南宋開始,多國力量的角逐,西夏周旋於各國之間使得其能始終保持對甘肅的掌握,直到成吉思汗的大軍興師問罪,最終殘暴的對西夏進行了殘忍的滅國行動。


因此,和河西走廊也就是甘肅有關的力量,分別有中原各個王朝,五胡亂華的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武裝,唐朝時期的吐蕃人,党項人的西夏,在不同時期擁有對甘肅的控制。


早在敦煌有壁畫之前,東漢年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直到南北朝時期,敦煌開始迎來造像運動。敦煌是甘肅的名片之一,但不是唯一。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因此,從甘肅的由來可以看出,甘肅的美遠不止敦煌的佛教壁畫這麼簡單,甘肅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共頒佈了六批,共7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在蘭州、武威、天水等重要城市。


附圖就是甘肅所有的國保單位,供大家參考,特整理幾個有代表性的供參考。其實有太多的地方值得去轉轉。

1、麥積山石窟

鑿於十六國後秦時期,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我國第二大藝術寶窟,與敦煌的壁畫不同,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朵藝術奇葩,與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2、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

3、拉卜楞寺

位於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大夏河將龍山、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藏族人民稱之為聚寶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

4、蘭州黃河鐵橋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5、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中國航天第一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金塔同走一條路,同飲一河水,同居一塊熱土,同頂一片藍天。在金塔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這座新型城市的中央廣場上,由江澤民題寫的“東風航天城”五個大字,熠熠生輝。這就是譽滿中外的中國航天第一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代表我國航天技術先進水平的一個高科技航天試驗和發射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