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海纳百川233699882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军事的国家,其文化也是软弱的,难以发展的。这说明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中国范围而言,军事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态。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便是一部军事活动史,抽掉了军事内容,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历史嬗变的指针。具体地说,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发源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科技上呈现引导性的意义。即是现在也是这样。

小到个人也是这样,一个有能力保护自己或一个有武功的人,他的文化是自信的,从容的,所说的话不会无端被人打断,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得了自己的主,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随处做主,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元通精舍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相鲁》。

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连起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进行和平谈判一定要有坚强的武装力量作后盾,并时刻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而要发动军事战争时,也一定要在思想、谋略以及方针政策方面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无论打与谈都要留后手,都应做好两手准备。

我们下面着重来谈前半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古往今来,军事实力是和平的保障,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打不下来的东西,甭想在谈判桌上取回。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开启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整个社会一片“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论调与思想,于是给周边外敌制造了可乘之机,频繁遭受侵略与骚扰,宋朝政府屡屡通过苟且谈判与屈辱纳贡来换取和平,虽换取了短暂安定,但因军事实力羸弱,肉身喂不饱群狼,和平主动权不在己手,两宋最终还是难逃“靖康之耻”与“崖山海战”的灭国之痛。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且对全世界正义力量发出的和平之声置若罔闻。刚经历战火,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扛起了“小米加步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以超乎常规的战争意志,将美军从鸭绿江畔赶到了三八线,打出了国威与军威,这才有了后来的停战协定,才换来直至如今的半岛和平。

所以,要想和平,光谈是谈不出来的,还要靠充分的军事准备以及战场上的顽强斗争来做坚强后盾,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谈判桌上底气十足,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换来真正的和平。


老武小侃


野狐试答

题主好,这句话是孔子在“夹谷会盟”前对鲁定公说的话:"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题主只说了半句,“夹谷会盟”的事《孔子家语》、《史记 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载。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目的是要劫持鲁定公使鲁国屈服于齐国。孔子以会盟的礼宾官的身份陪同鲁定公出席会盟,临行前孔子讲了这番话。

鲁定公听取了孔子的建议,带着左右司马和部分武装随从去参加会盟,同时,安排鲁国大将率领重兵在边界接应。会盟过程中,孔子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据理力争,为鲁国赢得了一场外交胜利。

“文事者必有武备,武事者必有文备”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孔子的这句话很精辟地指出了外交和军事的关系,实在令人叹服。外交要是没有军事力量作为后盾,那可真是人微言轻,弱国没外交,只能挺任人家摆布,这些年来中国在国际上说话渐有分量,还不是凭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军事行动也要师出有名,也要有理有据,所以战争是少不了外交的。谈不下来,常常会发展到战争,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最终还是要坐下来说话的。

外交和军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清楚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野狐习禅


生于乱世没有早夭且有成就的家伙成色一般比所謂盛世的货色要高得多。眼光毒,手段相对狠辣,当然下手就更黑了。老夫子屁股蛋子还没坐稳就急着干死少正卯明显老夫子对自己的仁义道德并不怎么自信,更趋向于武力和威慑。老夫子是鲁定公的相,在齐鲁会盟之前训训鲁定公应该是正常表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鲁定公你个官X代的二傻子你给我听好了,仁义道德是嘴上功夫,你丫的不能二到对敌人去讲,对付敌人永远是刀剑武力论英雄的,为了你的尊严和老子权力的稳固要多带兵,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先怂了。先去把谈判的事儿干好,再教你怎么给那些莽夫洗脑的事儿。

结果很悲剧,鲁国的人力资源及国力和武力没能给孔老二继续装逼的机会,被打脸了。史书空留一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更可笑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徒子徒孙们成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无奈,后世的文事者也就成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用四书五经,仁孝德治世扯淡分子,必有武备全用到自家百姓头上了。


西窗听雨9


还记得“鸿门宴”吗?两国相争,外事活动往往就是一场杀机四伏的“鸿门宴”。若无武将御前,若无军队相随,无异孤身涉险,只能任人宰割。相反,有武装力量作为后盾,就能和平谈判全身而退。

这句话的后一句是“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相约于夹谷会盟,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临行前,孔子向欲前往会盟的鲁定公建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提醒鲁定公带军队随同前往。果然,在会盟中发生了齐景公欲胁迫鲁定公的事情。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军事实力是和平谈判的唯一筹码。





若晴


孔子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孔子曾经对鲁定公说:“我听圣人说,举行国际军事谈判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坚强的后盾,而国与国之间进行军事活动(演习)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相应准备。古代的封地上的诸侯离开自己的实际控制疆域,必须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作随从,以备不时之需,请您带一定上正副司等官员。

而今世界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不进行核打击,但必须要有核武器作为国际军事谈判的震慑;我们可以不用洲际导弹进行跨国精确定位击打,但必须要有洲际导弹作为面对国际威胁的最后底牌;我们不会把航母开到别国的海域,但必须要有航母作为国际军事切磋的重器……

张爱萍将军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来反驳国内一些反对派的意见,他说:中国即使再穷,手上也得有一根管用的打狗棍。言下之意就是说,中国有了原子弹,美国就不敢再核讹诈中国,中国就有足够的国际生存空间来维持国内当时的经济发展。

而元帅陈毅有一句更加著名的话: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





楚襄蛮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标准的文儒的儒家,实际上有两个要求:身体素质好,头脑反应快。

所谓文弱书生的形象,是不应该存在的。

儒家是“黎民”这种奴隶出身的自由民转变而来的,儒,就是一种“根据需要从“民”这种奴隶中选拔产生的人”,由于他们基本是九黎部落的后裔,所以又被称之为“黎民”,中华的人文三祖之一蚩尤是他们的信仰来源。

儒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身体素质好,而文儒的要求则是还必须头脑反应快,就是说,以文武全才为依归。

这与系统选拔由“民”为“儒”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叫“德”,就是一种登山比赛,登上一定高度的“民”就有资格将名字载入荣誉板上,获得的奖励就是不像其他的“民”一样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这种制度就是儒教的“明德慎罚”制度,周公当时就是用这种系统的选拔“民”成为“儒”的制度创造了儒教。

成为“儒”的前提,就是要身体素质好,然后要成为文儒,则又要符合头脑反应快的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孔丘,董子董仲舒为什么都是魁梧大汉的根本原因。


河东来


正所谓:文韬武略,文武双修,才能相辅相成,也可相互抑制。文能安邦兴国,武能一统天下,古今帝王皆用之!


肖爱敏感恩有你


从历史上看,文武兼备,确实是治国良策,兴盛之道。唐朝先武后文,文武兼备,成就了盛唐的千年名号。宋朝抑武扬文,最终国亡文灭。元朝只武不文,最终逃回草原。清朝先武后文,最终武驰文消,融入华夏。众多事实说明,以武护文,以文饰武,文武兼备,确实二者不能缺一。


甲辛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凡是需要在和对手谈判过程中得到话语权主动权,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国家我们称之为武力,企业称之为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