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本文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照顾孩子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如果孩子总是不听话或者做错事,家长就会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开启了大吼大叫的模式,希望借此能够震慑住孩子。

表面上看来非常有效,在父母吼叫过后,孩子们就会瞬间安静下来。这让家长们认为吼叫非常管用,屡试不爽。

殊不知这样的“轻松”是要付出代价的,父母总在和孩子比谁的声音高,小心天长日久娃会“失声”……

“我吼他就是教育他,有什么错?”

早上做好了饭,孩子迟迟没有起床,妈妈喊了三遍后情绪爆棚,“还不起来吃饭,想再次迟到吗?一点也不理解大人的辛苦。”

晚上辅导作业,孩子背诵古诗毫无进展,在领读了两遍之后,爸爸终于变成“河东狮”,“你真是太笨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笨的孩子!”

在否定和吼叫的双重压力下,孩子变得畏惧和顺从,但是心理所受的伤害可能你从未意识到。

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就像同事家的木木,原本活泼可爱,如今被父母吼得沉默寡言,甚至声音大一点就会瑟瑟发抖。

“我吼他就是教育他,有什么错?”爸爸不改初衷,我们却连连摇头。

几乎每对父母每天都要经历几次情绪低落期,大多和孩子有关。早上快上班时会出现第一个情绪低点,而在晚上下班后常常达到情绪冰点,糟糕透了。

这个曲线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虽然想极力控制,不吼孩子,可是事到临头还是没忍住!

研究释疑:父母为什么会忍不住吼孩子?

近年有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吼叫,年龄越低的家长越爱吼叫孩子。

30岁以下的家长中经常吼孩子的比例占到28%,比其他年龄段的家长都要频繁。

父母为什么会忍不住对孩子吼呢?来看看这个研究!

英国心理学家Linda Kaye曾经有过对图像和文字信息与大脑关系的研究,她发现,当场景图像被接收到大脑时,会跳过思考过程,直接启动了情感处理机制!

举个例子,妈妈在工作时间收到了儿子发的微信,说“妈妈我做错事了”,然后回家看到被砸烂的玩具,好像火气就没那么大了。

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文字信息的时候,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且这种提前预知的方式,给了大人很好的心理准备。“无非就是调皮捣蛋”,没什么!

而如果父母在家中直接目睹了孩子打碎了花瓶、砸烂了玩具,或者对妹妹推推搡搡,即这种场景以图像的形式直接进入到大脑中,就会触发他们的情绪应急机制

这个时候任何的解释和道歉好像都无济于事,大多数父母都会直接跳过思考环节,而直接发怒,吼叫孩子!

了解了这个过程后,父母首先安慰下自己,“不全是我的错”,然后要尽量克服这个过程,当有图像刺激的时候也能缓一缓,先思考再开口。

咆哮式父母,容易养出这三种“怪小孩”

《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一书中曾提到:“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

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当爸妈的咆哮成为常态,会过错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机会,很容易养出这三种“怪小孩”。

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胆小鬼

父母只注意到了自己的吼叫让孩子变得更听话,却没有留意到让孩子胆子变得越来越小。

吼叫会让他们变得

不知所措,内心充满了不安,而这种情绪又没有地方去诉说,只能自己消化,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健康的。

父母长期对于孩子进行咆哮式的教育,会让孩子变得非常胆小,他们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感,甚至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语言暴力将会是孩子们一生的伤痛。

▼缺乏主见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被家长吼叫,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父母满意,只会惹来责骂和更多的吼叫。

因此他便不会轻易去尝试新鲜事物,甚至因此而错失良机。变得自卑敏感,常常自我否定。

孩子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在父母的驱使下做的事情才有可能受到表扬,从而丧失掉自主意识,不敢主动争取,失去了本心和乐趣。

▼变得叛逆

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还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极端的状态,就是变得非常的叛逆,他们会认为吼叫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他们有样学样,脾气也会常常不受控制,变得暴躁易怒,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社交,甚至会把这种情绪绵延到下一代的育儿中去。

而在长期被吼的环境里,孩子儿时没有办法反抗,等到长大有了自己的独立能力以后,他们会迫不及待的离开家里,想尽早摆脱掉那个令人窒息的环境。

甚至有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让父母去承受他曾经承受的一切。

运用“五根发圈”方法,和孩子平静沟通

美国有个妈妈名叫Kelly,是如今红遍网络的知名育儿博主,她家里有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分别是8岁、3岁、1岁。

尽管一直在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她仍然会在每天忍不住吼孩子。

孩子不省心,父母的情绪该如何调节呢?在长期的育儿过程中,Kelly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大人要用五件积极的事情才能弥补一次发脾气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针对5比1的比例,Kelly采用了“五根发圈”的方法,她每天在左手绑上5根发圈,发火一次就将发圈挪到右手上,然后在这一天中通过积极努力,来陪伴孩子做五件开心的事情。

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等到5件事做完,再将右手的“吼叫圈”挪回到左手去。争取每天都让发圈绑在左手上。

这件事情起初是很繁琐的,本来带三个孩子就够忙的,还要在吼叫后再陪孩子做5件事,太难了。

而正是因为发圈“复原”的难度,所以Kelly尽量不发脾气,不吼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效果明显,她也将此方法介绍给了更多的人,大家都受益匪浅。

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就是用暂停的方法来止住父母的怒火,在图像刺激和吼叫之间加入思考的过程,你也可以试试。

“灭吼”小诀窍,各位父母要记牢

“五个发圈”的方法,就像是一个暂停键,而暂停之后要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呢?试试这样做!

1.稳定情绪,给火气降降温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焦急烦躁的心情转移,让自己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再去和孩子沟通。

洗把脸,迅速走到其他房间去,或者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再来处理孩子的“现场”,这样心态会平和许多,也能将心思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情绪宣泄上。

2. 多用陈述句,少用反问句

做完这一切后再和孩子进行耐心的沟通,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在这里面有个小技巧,那就是多用陈述语句,而少用或者不用反问句。

“你觉得是我的错了?”“你这样解释我就能接受吗?”“你说是花瓶自己倒下来的,可能吗?”

父母用这样的语气,不出意外的话几句下来就开始吼叫了,前功尽弃。尽量用陈述的语句来替换,比如“花瓶或许是自己掉下来的,但我没看到有多大的风……”

父母变成“河东狮”,易吼出三种怪小孩,“五根发圈”来解决

3.放下身段,尝试协商

很多家长为了塑造自己权威的形象,所以总是保持威严,喜欢用命令吼叫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但这样往往会激化矛盾。

家长不妨放下自己这样的执念,与孩子保持协商沟通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采用命令吼叫的语气解决问题。

你可以和孩子事先制定好规则,达成契约,做错事了要怎样弥补;或者先自我反省一下,说说父母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孩子也可以指出来。

4.让孩子去亲身体验

虽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孩子没有体验过自然后果。

父母磨破了嘴皮子,甚至大吼大叫,但孩子依然屡教不改,家长可以适当放手,在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去体验下自然后果。

起床晚了迟到,不会给他编造理由请假;动作慢了没赶上公交车,对不起,看电影的计划取消……几次三番下来,不信孩子还会无动于衷。

最后,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对孩子吼叫,可能一时之间达到了让孩子听话的目的,但长此以往下去会影响孩子们性格的养成,更会耽误他一生的发展。

我是糖果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个四岁宝宝的妈妈,有育儿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