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人李哥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俗语说的意思,作为儿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父亲的过失,作为女儿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

这句话体现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孝道文化和君子的为人处世。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人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即为孝。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大人包括上级、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

无论对于父亲的过失,还是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作为子女也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要选择方式方法,善意提醒。正如《三字经》中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父母有过失,子女劝其改正,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父母不听其劝告,子女也要再次和颜悦色劝告。就算哭喊着劝告,被父母打骂也无怨无悔。

这句农村俗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家庭和睦,对于父母身心健康,对于子女为人处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英子1164


这句话的理解很简单,子是没资格言父之过;同样女不道母奸;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父是天;母是地;我个人不绝对认可这话有百分之百的道理,毕竟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在大千世界里不难看出有一些父母的确不直孑女的尊重;和理解;不言不等于父母就是对的;只不过自己的父母跟別人说没任何意义,我老公的小叔就是这样的人;全家人没一人对他有好感;过年的时候每个儿子给几斤肉;小儿子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我家要肉吃;你的一辈子又给了我们什么呢,这还用别人言吗,


远道而来的胡妈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老话都有传承,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孝来规范,如果违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体表现则是“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下面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

“子不言父过”意思是父亲说的话对于儿子来说,都是正确的,是要绝对服从的;并且,儿子是没有权利对父亲的言行进行评论。如果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即便父亲所说的话,做的事不正确,就是不孝,所谓孝,即顺,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女不道母奸”,这里的奸,是奸诈,投机,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一位母亲,再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即便耍心机,欺骗别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导女儿,女儿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母亲的不是;这同样是孝的表现。

所谓的“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具体表现;这种孝的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尤其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观点更是要不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经历,有不同的知识储备,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看法;并不见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样,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么一无是处,说不定更实际,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再用老话来规范,也不能完全的抛弃,认为荒谬至极;正确的做法是相互沟通,正确的,有理的,符合道义的,不论是谁的决定,都应该认同。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应提倡的。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这句俗语比较晦涩难懂。如果这样写就容易理解了~~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

这样写了之后,恐怕许多人都理解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了。

在古代,讲究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表率”的意思。既然父亲是孩子的表率,那么就意味着父亲不会做错事儿,孩子就要听父亲的教诲,尊重父亲的旨意。即便是父亲有不对的地方,有过错,孩子也不能说,不能指责。~~这就叫“子不言父过”。



“女不道母奸”的意思就是:如果女儿为人不厚道,那一定是做母亲的属于奸佞之徒,为人不好对女儿的“传染”,因此,女儿才在“道德”上出了问题。


那么,这句农村俗语有没有道理呢?

以老胡来看,基本上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父亲尽管是长辈,需要尊重。但如果父亲有过错,孩子也应当指出来,以便父亲能够纠正错误;如果当儿子的已经看出了父亲的过错而不指出来,就会使父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铸成大错。这样,就会害了父亲。譬如,我们村孙某某,明明知道父亲小偷小摸不对,但他基于对父亲的“尊重”,从来不说父亲的不对,结果导致父亲在一次偷窃电线的过程中被抓,判了三年徒刑。让孙某某后悔不已。如果孙某某在发现父亲有小偷小摸行为后及时指出父亲的不对,并对父亲进行干涉,也许父亲会改掉这个毛病,也许就进不了监狱。但孙某某并没有这样做,结果使父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铸成大错。因此,“子不言父过”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女不道母奸”更是无稽之谈。虽然做母亲的有教育女儿的义务,也有做表率的义务。但有的母亲即使自己的品行很端正,也对女儿进行了教育,但有的女儿愣是“不尊母命”,非要干不道德的事情不可,做母亲的又有什么办法?反过来说,有的做母亲的为人奸诈,没有给女儿好的教育,但有的做女儿的却非常讲道德又作何解释呢?譬如,我有个女同学就是十足的好人,为人厚道,不奸不诈。但她的母亲却为人并不好,不但经常拨弄是非,而且经常骂老骂少,深受乡亲们的憎恶。因此,“女不道母奸”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充满了封建思想的余毒和唯心主义的论调。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此,应当加以批判,而并不是传承。作为现代人来说,应当忘了这句俗语的存在,并将之从记忆中彻底抹除。


老胡说三农


孝道,是农村人最在乎的。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当先"的说法,把"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对"孝道"得重视。

"子不言父过",说的就是作为儿子,不能评论父亲的不是,更不能向别人去传播。父亲做事,儿子没有评论对错的权利。父爱如山,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如果儿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对父亲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是会被别人不耻的。



就算父亲有哪里做得不够完美或不妥,儿子也不能指责父亲,最多也只能委婉的对父亲劝一下,要知道,养育之恩大于天。父亲是生命里最爱你最能保护你的人,他关键时刻可以用生命保护你。



"女不道母奸",这句话和上一句道理相同,女儿不能说母亲的坏话,母亲做事不论对错,都没有做女儿的评说母亲的道理。母亲岁数大,她所经历的那个年代不同,处事方法可能和女儿有所不同,女儿要多理解母亲,对与不对都要多夸赞母亲。

邻居一女孩外出打工,时间长了没回家,她母亲想她了去看她,她母亲没见过世面,弄出很多笑话,她女儿从不在人前对母亲有什么不满,总是依着母亲,让她高兴。她知道母亲养她的不容易。



她觉得有妈妈在,就是最好,别人爱怎么看怎么看,她带着母亲出去玩了几天才把她送回家。当然,不论父母还是母亲,如果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对与错界线,触碰到法律时,做为儿女就不能不言了,那样不是"孝",是害父母,儿女要说服父母迷途知返,正确理解"孝道",才是正理。


大山梅子


上梁不正下梁歪。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子不教,父之过。这些言论都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深远的,如果父母行为不端,那么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仿效父母长大后,也往往会染上不良品德。因而一个有见识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是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努力给孩子做出一个做人的正确榜样。

但世间总有行为不端之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虽然也会染上不良品德,但经社会上教育和历练,有的人还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并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还做出了一番伟岸的事业。

那么,对待自己父母原来的行为不端应持什么态度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外扬者是那些继承了父母行为不端的人,俗称其为“二百五”,外扬人家在小看你父母的同时,同样也小看了自己。而变为品德好,有出息的那部分人,采取的态度是“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

何为“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这句话是说,有出息的儿子是不说父亲这辈子的行为不端之事的,行为端正的女儿是不说母亲当年与人同奸之事的。说了,只会对自己的生活不利而无一点益处。比如一个女人出嫁后,向人说当年母亲的出轨之事,人家就会觉得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女儿,是不是你也爱红杏出墙呢。更何况,旧时的农村,每个村子里总有几个年轻就守寡的寡妇,过去的农村妇女没文化也无能耕田,有姿色的年轻寡妇为养孩子生活所迫,就只能招野汉子,做了暗娼,女儿长大后把母亲当年的事拿来说,即不理解母亲的凄苦,人家还会骂你是婊子养的。

还有一层意思,万事孝为先,对父母说三道四,是不孝顺行为,就是对父母过去的过失也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切不可张扬出去。




春日之虎


一般外人挑事的多,按事的少,看笑话的多,家丑不可外扬,为此好多人都气精神病了,因为家庭成精神病,的多,外面压力小,家庭是一个小避风港,家庭暴力,等,顺治是万尊之君就气的出家了。家宅不净思净土,世上无魔由心生。同治皇帝也是,说没法说,气死了。皇帝尚且这样,何况小民,事世以忍耐,天地自有公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的旧自行被人偷走,是什么人,今天又在张楼路囗走来走去,骑一辆红三轮车,做恶总有报,来早是来迟。


一张良方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就说明了我国人民把孝顺看的多么重要。不过到了今天,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之下,都变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十分叛逆。可是在古代,父母长辈的话那是一定要听得,不然就视为不孝,会被人耻笑的。这句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最近热播的《知否知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那时候做子女的对家中长辈都是十分听话,一旦对长辈的话有所顶撞的话,就会被他们说成不孝。在古时候就是这样,封建礼教非常严格,一定要遵循,不然就会被视为不孝子孙,就像剧中的顾廷烨一样,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浪荡公子,不成才的人。

“子不言父过”,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儿子不能议论父亲的过错。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对于孝道也有一套标准的行为准则,其中顶撞长辈,对他们的行为妄加议论,这在外人看来都是没有教养的行为,都被视为不孝。只有儿子听父亲的话,做事顺他们的意愿,这才是孝顺的表现。

“女不道母奸”,我们在这里先解释一下“奸”是什么意思:就是奸诈、自私、投机取巧的意思。如果母亲身上有这些劣得的话,作为女儿也是不能对她们进行批评的,更不能在外人面前对母亲的这些行为指责,就算是母亲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女儿,做女儿的也要接受,顺从他们,女儿这么做才算是孝顺。

其实这都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在当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在现在我们看来这都是不恰当的,孝顺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不能愚孝,那就不应该了,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作为子女的,既然已经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不能一味的迎合父母的错误,我们有劝诫他们的义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在劝诫父母的时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父母作为我们的长辈,他们也是要面子的,如果他们有什么过错,我们尽量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指责,在没人的时候,我们关起门来慢慢地和他们交谈,这样的方式他们也很容易接受,这样既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又让他们意识到了错误,也给他们留足了面子。

作为父母,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作为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去做的不是对他们指指点点,而是去劝诫他们,安慰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改正错误。

这些俗语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已经不适合当下,我们对待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传统,要正确的对待,吸取精华,弃之糟粕,不能一味的接受。给我们的启示:任何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随机应变,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一味的接受,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赣南客家


很多俗语老话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年代的人们思想,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大部分俗语都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而且有些话我们还经常挂在嘴上,有这么一句老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叫做“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为此,小编专门咨询了农村里的老人家,原来都是老祖先的智慧。

首先,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孝来规范,如果违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体表现则是“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儿子是不应该说父亲大人的过错的,特别不宜在对外场合时,更不要轻言父过,要会维护父之名声,言父过,也等于间接言己过。而无论这个母亲做的事情有多么不好,哪怕他是欺诈别人,陷害别人,做为女儿也不能说母亲的不是,而且,如果子女在外面编排父母的不是,这些话传到父母的耳朵中,会让父母极度伤心,这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孝道。这后半句没有任何出处,只是民间百姓总结,口语相传,成为老话。

其次,尤其是父母哪方面做得不对,也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指责,毕竟在外都是要面子的,更何况你是他们的孩子,就算父母有错,也应该闭门处理;古人也推崇是就是,非就是非的思想,并不是说我们身为子女就一定要对父母惟命是从,连有错误都不能指出了。所以,当着外人更不能说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会犯错,作为子女,要做的不是指责父母,而是安慰父母,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总之,这话体现出儿女对老人的尊重,体现了对父母的孝心,是一种从心里往外的敬重,彰显知恩报恩的心态。

综上所述,民俗谚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也应辩证的看待,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下去。正确的做法是相互沟通,正确的,有理的,符合道义的,不论是谁的决定,都应该认同。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应提倡的。


董师爷说


很多俗语老话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年代的人们思想,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大部分俗语都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但是也有一些俗语只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概括,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

子不言父过:出自《礼记》,全文的句子是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以前的社会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子为父纲、臣为君纲,妻为夫纲。子为父纲的意思就是父亲说的什么话都是对的,都是不能反驳的,否则就会认为不孝顺。更别说做儿子的说父亲的过错了,这是出自于礼记的记载,礼记主要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事要准守的礼数规矩,凡是有度,看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在外面尽量保持谦逊的态度,所以教导作为长辈不要再外面面前称颂自己的孩子,同时作为孩子也不能在外人面前谈父母的过失败。但是如果在家庭内部里,父亲是可以称赞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如果父亲由过错,那么做儿子的应该提出,只是方式要委婉,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女不道母奸:这后半句,是根据前半句总结出的对仗俗语,没有任何出处,只是民间百姓总结,口语相传,成为老话。母奸指的是长辈的奸诈,自私,所以对仗下来就是作为儿女的不能说自己长辈的过错。同样有一定的局限性。父母有错,应该提出促使其改正。应该效仿弟子规的教导,亲有过丶谏使更,怡吾色丶柔吾声,谏不入丶悦复谏,号泣随丶挞无怨。如果长辈有错,要多次柔和注意态度地提出,让其改正,避免再次犯错,这才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过错问题,都不能进行躲避,应该注意态度,多次提出劝诫,最后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单纯地根据俗语的片面指示,做出错误的理解和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