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也許因為一些讀《水滸》文的推波助瀾,現在很多讀者相信,林沖是個卑鄙小人,他“有意”向董超薛霸洩露了好兄弟魯智深的身份,以至於魯智深遭到高俅追殺。林沖這就是賣友求榮,恩將仇報,陰險惡毒的小人行徑。

這裡也來蹭個熱度,解讀一下林沖到底有沒有“賣了”魯智深。

<strong>先說結論,林沖根本就沒賣過魯智深,他之所以確實洩露了魯智深的身份,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老實;如果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太老實!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讓我們來再看一遍這段被“水滸陰謀論者”經常引用的情節:

董超薛霸二人受了十兩銀子的恩賄,準備按高俅的吩咐,在路上結果了林沖。先是在住店時,假意給林沖洗腳,用滾沸之水將林沖雙足燙壞。第二天,進入野豬林內,二人將林沖捆綁在大樹之上,準備用棍棒結果了林沖,不想,一路上魯智深一直暗中跟隨,此時,他從大樹上跳下來打飛董薛的棍棒,救了林沖。魯智深本來掄起禪杖要打董薛二人,林沖卻喊住向魯智深,說道:

“非幹他兩個事,盡是高太尉使陸虞候分付他兩個公人,要害我性命,他兩個怎不依他?你若打殺他兩個,也是冤屈。”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林沖一說情,魯智深立刻便放了二位差人。魯智深一路護送林沖前行,來到一處酒家,趁著店家上酒肉的當口,董、薛向魯智深問道:“不敢拜問師父在那個寺裡住持?”顯然,這是想套魯智深的話。

魯智深卻不上當,笑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甚麼?莫不去教高俅做甚麼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灑家若撞著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看魯智深形影不離,兩位差人暗中叫苦卻也無可奈何,暗中商量:

“我們被這和尚監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薛霸道:“我聽得大相國寺菜園廨宇裡新來了個僧人,喚做魯智深,想來必是他。回去實說,俺要在野豬林結果他,被這和尚救了,一路護送到滄州,因此下手不得。舍著還了他十兩金子,著陸謙自去尋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上乾淨。”董超道:“也說的是。”

行了十七、八日,地近滄州,人煙已稠密,魯智深諒二差人不敢再暗害林沖,便與林沖作別。臨走,又“取出一二十兩銀子與林沖,把三二兩與兩個公人”,又用言語威脅了一番董薛二人,怕二人還有異心,“輪起禪杖,把松樹只一下,打的樹有二寸深痕,齊齊折了。”隨後,告辭林沖,揚長而去。

兩個公人道:“好個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樹。” 林沖道:“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

這就是被很多“陰謀論者”抓住不放的林沖“有意洩密”。因為林沖這句話,導致魯智深被高俅追殺,逃離東京大相國寺。

必須承認,“林沖有意洩密”說也有一定邏輯。他們認為,林沖想的是趕快結束自己的配軍生涯,再回到東京過自己的榮華安穩日子,所以,為了不得罪高俅,就藉機把好兄弟給賣了。

可是仔細想想,這個邏輯很難成立!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首先,高俅一方目的明確,就是要結果林沖!林沖對他毫無價值只有麻煩可言。就算新添上了一個魯智深,高俅會因此而“感謝”林沖?放過林沖?太想當然了,其結果只會是他將林、魯二人一起“咔嚓”了。

其次,現在林沖並沒有絕對安全,好歹魯智深還在關鍵時刻救了他一命,他這麼快就把好兄弟賣了,如果再次遇到危險,不但沒個人再救他,連埋他的人恐怕都沒了。他即便是要賣友求榮,也得選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的時間點吧。

林沖既然這麼“陰險”,難道連這點彎彎繞都沒有?所以,他在此時有意洩露魯智深身份一說根本就不成立。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如此看來,林沖就只能是無意中說“漏嘴”了。那麼,林沖是不是有點傻?可以說既是也不是。

林沖,是武藝高強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才華必有異於常人之處,這樣的人會傻?後來他是梁山五虎將之一,幾乎沒有敗績,更證明他根本“不傻”。

所以,這裡可以用老百姓平常最愛說的一句話來概括:老實加善良就等於傻!

熟悉《水滸》的人都知道,林沖在押解途中遭差人暗害的情節看著十分眼熟,為什麼呢?對,武松也遇到過這麼一出。讓我們來看看武松是怎麼處理的?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武松被張都監陷害,發配恩州。他當時也是身上帶傷——發配前捱了二十脊杖;行動受限——帶著重枷(一面七斤半鐵葉盤頭枷);強敵環伺——兩名公人、兩名半路上前來接應的殺手,分別帶著棍棒、朴刀。

而武松,從一開始出發就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一直偷聽兩位差人的談話,觀察他們的表情。

武松和兩個公人上路,行不到數里之上,兩個公人悄悄地商議道:“不見那兩個來。”武松聽了,自暗暗地尋思,冷笑道:“沒你娘鳥興!那廝倒來撲復老爺!”

等到另外兩人(蔣門神家丁)在半路上出現的時候,他立刻斷定這四人是要一起將自己置於死地,當即便開始謀算先下手為強的對策。當走到一座闊板橋上時,

武松站住道:“我要淨手則個。”那兩個提撲刀的走近一步,卻被武松叫聲:“下去!”

一飛腳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這一個急待轉身,武松右腳早起,撲通地也踢下水裡去。那兩個公人慌了,望橋下便走。

武松喝一聲:“那裡去!”把枷只一扭,折做兩半個,趕將下橋來。那兩個先自驚倒了一個,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個走的後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邊拿起朴刀來,趕上去,搠上幾朴刀,死在地上。卻轉身回來,把那個驚倒的也搠幾刀。這兩個踢下水去的,才掙得起,正待要走,武松追著,又砍倒一個;趕入一步,劈頭揪住另一個……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就是這麼幹淨利索地殺三擒一!擒的這一個,是武松要活口問明真相,等問過之後,

武松道:“原來恁地,卻饒你不得。”手起刀落,也把這人殺了。

不得不說,武松不但勇猛,而且非常精明。他精心選擇了一處於最為有利的地形:橋。縱然敵人四倍於己,但橋窄,他可以分而治之。而且將對手一擊斃命,他武松一有傷二有枷鎖三無武器,難度太大,他選擇的是先解除對方的戰鬥力;同時,靠著先發制人的心理優勢,令對手膽寒心怯。相比於林沖的“傻”,這是多麼的“聰明”!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strong>有句話叫“馬上林沖,馬下武松”。平心而論,我覺得林沖的武功甚至還高於武松。可同樣是面對差人暗算,一個是漂亮地1v4反殺,一個居然是屈辱坐地等死,差別咋這麼大涅?

<strong>其實根本原因不是林沖“傻”武松“精”,而是武松“狠”而林沖“面”。武松的“狠”,在於我行我素,以我為主,助我者昌,害我者亡;林沖的“面”,在於與人為善,不分對象,總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因此而處處受制於人。

<strong>可以說,林沖最大的美德也是最大的缺陷就是“過分善良”。他的善良在於並不知道自己善良,而認為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是人天生的本性,以為天下之人盡皆如此。

若不如此,他也不會帶著寶刀一步步深入高太尉府,誤闖進白虎堂中。作為一個軍官,他難道不知帶刀進入禁地的後果嗎?他之所以還是這麼做,恰恰是因為他太相信“領導”了,既然領導下令讓他帶寶刀來見,那他就帶寶刀來見。換做他對待下屬,他就是這樣有一說一,不耍花花腸子。

<strong>可他不懂的是,別人不是他!他這樣寬厚以度人,得到的結果卻是四處碰壁。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算高俅把他坑到夫妻離散,從一個高級公務員淪落為發配天涯的賊配軍,他也沒有認識到這是人性中的惡使然,只以為這是高俅一個人的“惡”,對其他人,他仍然不願以任何太多的惡意去揣度,包括那個出賣了他,把坑陷朋友之事做到了極點的陸謙,將林沖的老婆誘拐給了高衙內了,他依然在強調<strong>“盡是高太尉(指)使”。

如果還不信林沖是這樣一個“善良到窩囊”的人,就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他在野豬林遇險前雙腳被惡意燙傷的遭遇吧。

當晚三個人投村中客店裡來。到得房內,兩個公人放下棍棒,解下包裹。林沖也把包來解了,不等公人開口,去包裡取些碎銀兩,央店小二買些酒肉,糴些米來,安排盤饌,請兩個防送公人坐了吃。董超、薛霸又添酒來,把林沖灌的醉了,和枷倒在一起。薛霸去燒一鍋百沸滾湯,提將來,傾在腳盆內,叫道:“林教頭,你也洗了腳好睡。”林沖掙的起來,被枷礙了,曲身不得。薛霸便道:“我替你洗。”

林沖忙道:“使不得。”薛霸道:“出路人那裡計較的許多。”林沖不知是計,只顧伸下腳來,被薛霸只一按,按在滾湯裡。林沖叫一聲:“哎也!”急縮得起時,泡得腳面紅腫了。林沖道:“不消生受。”薛霸道:“只見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好意叫他洗腳,顛倒嫌冷嫌熱,卻不是好心不得好報!”口裡喃喃的罵了半夜。林沖那裡敢回話,自去倒在一邊。

林沖自掏腰包請兩個差人有酒有肉的吃著,兩人跟他一熱鬧,他便毫無提防之心的醉了;二人要給他洗腳,他即便醉了還說“使不得”,極有謙謙君子之風;及至二人把他狠毒燙傷,還罵罵咧咧,他居然也沒敢回話,依然寄希望於維繫著表面上最後一點“和諧”的關係。

就是這樣兩個一步步把他快要坑死的人渣,到了魯智深要打二人之時,他竟然為二人說了好話:“非幹他兩個事,盡是高太尉使陸虞候分付他兩個公人,要害我性命,他兩個怎不依他?你若打殺他兩個,也是冤屈。

看到了吧,林沖此時心中只認太尉高俅是惡人,高俅以下的從陸虞侯到董超、薛霸,都是迫於權勢不得已而為之,都和自己一樣,是被冤屈了的好人。<strong>此時此刻,他一定相信,自己的“義釋”行為,一定將兩名差役感化了!而兩名差役之後表現出來的乖乖順從聽話,又讓他再次麻痺,以為人終歸還是善良的,終於口不擇言,說出了那句“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的洩底之語。

所以,林沖的窩囊不是“慫”,也不是為了得意時再猖狂的暫時隱忍,真的就是一種謙讓有禮、以己及人的美德。<strong>他並沒有意識到:有時,惡也是一種人的本性,並不分高低貴賤。這種天然的惡,甚至不能用義氣和友愛來改變、來挽回。

於是,善良寬容的人只能一次次因為善而屢遭算計,因為善而受盡屈辱,一步一步隱忍,一步步退讓,直到無路可退。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林沖在被逼上梁山之前,曾經直抒胸臆寫下這樣一首詩:

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朴忠。

江湖馳譽望,京國顯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

他年若得志,威鎮泰山東!

<strong>仗義、朴忠,是他的性格底色!然,性格即命運,擁有如此天性的人往往生不逢時,只能如漂浮的桃梗、流轉的蓮蓬,四處漂泊,無家可歸,空有一腔英雄志氣,無處揮灑安放!

如果還有讀者懷疑,這樣的內心獨白只是林沖的自詡,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給林沖的評價吧。

在林沖風雪山神廟大開殺戒,殺死仇人陸虞侯等人之後,書中寫道:

天理昭昭不可誣,莫將奸惡作良圖。

若非風雪沽村酒,定被焚燒化朽枯。

自謂冥中施計毒,誰知暗裡有神扶。

最憐萬死逃生地,真是魁奇偉丈夫。


<strong>天理昭昭,神明默默,最終都站在了魁奇偉丈夫的一邊!這偉丈夫是誰,豹子頭林沖是也!

林沖與武松,同是遭差人暗算,為什麼一個奮起反殺一個卻坐著等死

<strong>林沖,假如真是一個不堪之徒,又如何擔得起作者如此的評價!或者說,作者又怎能如此“分裂”,一面將暗寫林沖的“無恥行徑”,一面又極盡讚美之辭!

<strong>這隻能說明,林沖的所謂“無恥行徑”不過是讀者在誤讀之後強加給他的!

<strong>試問,把林沖這樣一個清白君子都能看成是卑鄙小人,到底是他不堪還是我們不堪?或許,是我們沒有仔細品讀原文;或許,是我們已惡念太多而善意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