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起了汉服?

秦淮河畔散淡人


好象世界各国从古到今都有文化传承吧?民族服装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组成部分。像盎格鲁撒克逊人、高卢人、日尔曼人、韩国人、日本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但多灾多难的中国却被满清女贞给插了一杠子,男人梳条大辫子,长袍马袿的倒把本民族的服装给淡化了,后来是一场一场的革命,不但革了大清朝的命,也革了大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命,不是孔家店都给砸了吗?

至于本民族的服装,早被人给忘到了脑后。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站在一起,真可谓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朵花,因为五十五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有我们大汉族丢了自己的民族服装成为了另类。

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台湾汉服表演,才知道,汉服不就是日本的和服吗?如果日本的和服是中国唐装的话,那唐装就完全继承了汉服的传统,只可惜我们自己的服装传统没有继承下来,倒被日本人学了去成为他们的民族服装,乌乎,我说不出话来了。


jianchi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上讲到有关56个民族的内容总有相应的配图,各个民族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但是代表汉族的哥哥姐姐们穿的是现代服装。我好奇地问妈妈:“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啊?”妈妈说:“是旗袍。”

渐渐长大了些,我了解到旗袍是满族服装的改良,可是我们是汉族人啊。我到网上搜索,看到了“汉服”这个词条。原来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服装啊,她是多么的端庄美丽。阅读着“汉服”的相关内容,我了解了她的各种形制,了解了她的特点。在这以后,我会告诉别人,“汉族的民族服装是汉服啊”。

许许多多的同袍和我一样,我们探索、我们追寻着这样的美丽,同时吸引着更多的小伙伴们去了解她,而传播媒介的多样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重要的一环,当下文化政策也带领着我们将遗失的文化找回来,并且发扬光大。


只是一颗新鲜的橘子


我认为年轻人喜欢穿汉服是一种好的社会现象,不仅反映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回归自我的表现,更让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回归和传承。

1.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回归。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的兴起的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对汉服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说明了一些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追求。汉服文化的复兴,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表达;同时也预示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

2.说明了年轻人敢于个性表达。现代年轻人在丰富的物质条件环境下成长,与互联网连接更加紧密,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追求差异化的服饰选择,以展现独特的自我。他们认为穿汉服不仅好看,而且彰显出个性,放飞自我。在他们眼里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交流符号。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着汉服去景点拍照,各种类型汉服写真也愈加流行。

3.反映了人们圈层文化身份认同。汉服粉丝因为类似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自己的圈层文化,他们彼此之间互称为“同袍”,意为《诗经》中的“与子同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被圈层裹挟,通过外在的穿搭符号标签,加入周围人的圈子,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文化认同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

4.反映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面对当前社会喧嚣浮躁的环境,生活节奏紧张忙碌的现实,人们更向往古人那种悠闲散漫的生活。汉服是人们向往宁静悠闲的精神寄托和外在表现,汉服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迷恋,对现实短暂的逃避,让现代人找到了心灵家园!





楚天一鸿


汉服从审美上来说确实很漂亮。我在大街上和朋友圈见过几个,不多。去年出去旅游,见过一些。没有网上宣传的那么多。汉服除了美,大概也没别的优点了,否则为什么后来没人穿了呢。为什么北方的冬天没人穿呢?因为能冻死她们。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跟风。任何事物被取代,无非就是落后了。穿汉服冬天冷,夏天热,行动不便,上厕所麻烦,开车也麻烦。

我觉得某些年轻人想传承传统文化是好的。不可否认《中国诗词大会》也有女生穿着汉服上台。但是我们生活中还是多多从本质上下功夫,而不是流于形式。有时间和精力不如多读读书,了解了解传统文化,

如果只是穿着汉服,其他的和现代年轻人没什么区别,那也没什么意义,甚至会感觉不伦不类。

我见过一个女生穿着白色汉服,脚上穿的却是运动鞋……违和感满满的

没事读读唐诗宋词,读读历史是主要的,穿什么都是其次的。


金左手马克威廉姆斯


如何说,汉服好看吗?回答是绝对的好看。但这汉服穿在任何人身上显得好看,那就值得推敲和商榷了。小编你不要以为汉服谁都能穿就在这里打广告(嘿,玩笑)。我曾经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女孩拍她妈妈以前的衣服并配文字说明,说;在我小的时候,我总认为妈妈的衣服真的很好看,我在心里说我长大了也要这样穿……等我长大了,我看着妈妈穿着那么漂亮的衣服跟我一起走在大街上,我在想:妈妈还是妈妈这么多年了穿时髦衣服走在大街上依然那么抢眼,为什么我就(hold不住)呢???为什么小时候和长了都穿不了妈妈那么时髦的衣服呢? 回到标题,汉服好看,能穿则穿,不是任何人都能hold住这身汉服。穿什么好看就穿什么吧,别在这里挖坑了!


笑里w匪盗


我看了一下其他回答,有些观点说的不错,对于那些以偏概全,一概否定的观点,我不做评论。

对于楼主的这个问题,我想应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优秀文化,而汉服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承载了中华上下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理所当然的为人们所注意。而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汉服消失了几百年,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确实是新事物)以及文化自信心的增强等也是汉服越来越受到年轻喜爱的原因!

其次,说的深奥一点就是传统文化的烙印,已经把汉服深深的融进了我们的血液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之前没见过汉服,但是第一眼看到时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包括我自己当时也是这种情况。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锦衣卫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罗裙古典婀娜,

燕裾飘逸仙妆。

汉服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变而来,是中华服饰朝代中的文明史,有着独特的魅力。

汉服不仅是汉人服饰,也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服是中国大半个朝代历史的衣着文化。

汉服分礼服常服两种,礼服是在重要场合穿的衣服,比如祭祀,婚礼等。常服是日常的便服。

各个时代的汉服都不一样,秦汉服饰采用“深衣制”,特点是禅冠、朱衣、方新、田领、朱履,用色较深,更显古朴之美。

魏晋南北朝服饰极尽浪漫,长裙飘逸,袖口、襟翼、下摆都有不同的装饰,条纹彩色长裙有跳跃感觉,腰间系上彩色帛带,可将女子曼妙的身材展现。在高高的发髻插上精致的步摇,长裙曳地,美丽奢华。

隋唐是小袖高腰长裙,裙系胸部以上。裙、衫、帔三件套,常上穿短襦或衣,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传统汉服衣装。披帛是当时流行的潮服,相当于今天的披肩。女子出门佩戴轻薄皂纱,将桃面遮掩,半朦胧中引起无数富家子弟的侧目。

宋元时的裙装有了改革,长裙不再及地,并可露出本人的小脚,女子上穿窄袖短衣,下着美裙,上衣外再罩一件无扣的对襟长衫。

元代的服饰有了更改,长袍为主,平民妇人穿襦裙,半袖上衣颇为流行,保留了唐代窄袖衫和帽式风格。

明朝时女子的服装在纽扣上更进一步,纽扣是美饰中的利器,以金属、玉制成,既有复杂雕刻,亦有圆形的简单风格,在竖起的立领上,配搭一两颗雕工复杂的纽扣,然而更显出色,但大都以淡雅朴素为时尚。

当了解汉服的知识后,在如今穿汉服的人群中,有些男生汉服一袭,却留个寸头,脚着运动鞋,有些女生头上是现代潮流短发,给人感觉的是,身上的汉服美就美了,整体却显得不伦不类,根本上把汉服糟塌得一败涂地,其实衣装搭配与头发和鞋的搭配极为重要,穿汉服同时,搭配应相得益彰。一身飘飘欲仙的汉服,梳起传统的发髻,配一双古典的布鞋更显完美,才能将穿汉服的真正意义显现出来。




就拿我来说吧

从初一(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015年)就接触汉服了。

我认为汉服是我们汉族的服装,不应该和我国一些文化一样,让人遗忘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我们汉族,在56个民族大合照的时候都穿的是日常的服饰,看着真是有点让人难过。

现在很多人喜爱汉服原因无非这几点

1.汉服好看2.代表我们汉族又将差点遗失的文化捡了起来,从而愿意出一份力支持3.盲目跟风

我真真是爱极了我们民族服饰,它不但是一件衣服,它更代表的是我们汉族不再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了!

汉服从来不是复古而是复兴!

这是代表我们汉民族意识的觉醒!

很多人说什么现在什么时期,这个多麻烦,干脆反古得了

但我想说,人家日本的和服怎么就不麻烦了?人家反古了咋滴??

人家的传承都可以传承下去

我们汉服作为和服的老子还不可以传承下去了?!

要你天天穿了吗?

还有说贵的,和服不也是几万几十万???

汉服便宜的也就1.200块钱的事

便宜的你又说质量不好,你买过了?就知道质量不好了??简直有毛病,便宜的嫌弃,贵的又吐槽。

就算是礼服的汉服一套下来也就几万,还没有和服贵呢!

你可以不喜欢!但是!我请你尊重谢谢,因为无论你喜不喜欢,已经正式确认农历三月三为华服日。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们汉服的发展绝对会越来越好!绝对会传承下去!

个人意见 不喜勿喷


想做大佬的栀夢


不请自来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汉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大街上时常看到有年轻人穿着襦裙或者广袖长袍行走。姿态自然大方,着实是令人羡慕。然而,对此现象,有人欢乐,自然就有人忧虑,担心它会影响到民族大团结。所以不大赞同。

但是,这个现象为何会在二十一世纪像是春风一般吹遍祖国大地?其中必然是有原因的。

民族文化复兴与意识觉醒的影响。

汉族服饰,衣冠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纵观现代文化发展,一些人过于追崇外来衣冠的心态,正是因为缺少了本土衣冠文化的维系作用。如果有一种代表性的衣冠,那么是不是能激起更多人的华夏民族意识?少一些媚外心思?

所以,只要华夏文化再兴盛,它的再兴起与流行也是自然而然的。

艺术文化的影响,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汉服。

八零后、九零后,以及现在的零零后们,看着武侠、玄幻等古装剧长大的。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就喜欢上了汉服的飘逸婉约。而下,国家又倡导复兴传统文化,一系列的反应碰撞,促使了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可以裁制汉服,穿上汉服,并努力使之日常化。

外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也有巨大的影响。

临近的国家,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等,他们都能保持着各自的民族服饰。而我们自称衣冠礼仪之国,却是没有自己的具有代表性的衣冠服饰,岂不是很可怜、可悲?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年轻人就被激起了许多人不服输的心理。凭什么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服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所以,最近几年开始,街头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了自己钟意的汉服,实在是一道华丽的风景。

只是,很多人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汉服,就会担忧:这个现象是好是坏呢?

任何事,都是利弊相随的,就看哪一面占优势而已。于个人拙见,这是利大于弊的事。

这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是有好处的。

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其他少数民族有各自的特色服饰,没道理不许汉族穿属于自己的服饰。允许百花齐放,花园才更美丽。

或许有人反对,认为兴盛汉服,会引起一些矛盾。又或者说,担心这会显得汉族人与汉文化高高在上?

但是,这样说的人,忽略了其文化的领导性,及其包容性。

明末太子少保袁可立说过一句话,“受益惟谦,有容乃大”。作为一名士大夫,他的言论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点,那就是“容纳”。它没有攻击性,只有圆滑、中庸之道,奉行君子所为。

所以,中华文明能传递至今,靠的不是霸道,而是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又怎么会有高高在上的“性质”在?是否有点庸人自扰?

综上所述,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汉服了?那代表着文化的复兴,说明了传统文化发展有了进步。这并不可怕,因为当下民族团结在一块,只是多了一种民族兄弟服饰,增添了民族文化多样性而已。


宿礼


汉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外在表现。



上世纪初,中国积弱多年,已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拉开了民族复兴的大幕。对于中华文明存续的意义不下于冉闵的《杀胡令》。

满人主导的格局下,从来没有真正的中华文明,而是部分被同化的萨满文化,所以才要恢复中华。



第一次复兴

真正的中华文明早在南宋便几近断绝,随着最后一批精英阶层在崖山殉国,文明传承岌岌可危。

幸好元朝只存在百年,明朝初期还能在寻回部分碎片的基础上,以服饰,礼仪,法令等为载体扩充,形成了鲜明朱氏印记的次代中华文明。



这个时期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都是硬骨头,面对外辱宁死不屈。皇帝被抓走要挟,转头就另立新帝,逼得敌人只能将人放回来。

从废墟中重生的中华文明,带着破而后立的锐气,一往无前。



只是,清军入关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将国人的硬气杀成了酥软,剃头令又摧灭了最后的一点民族自尊。从此天朝上国,八方来拜的民族自信不再,而学成了欺软怕硬的草原动物范儿。

第二次复兴

民国初期,中华文明迎来第二次复兴。

只是中华文明早已断代,只能竭力从其他文明中寻找碎片。从满人传统旗服中改良了旗袍,从西服中吸取精髓,结合传统服饰特点改良成中山装。





好歹是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保住了一点文化的根。

后来国内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文明复兴也只能暂停,但底子还在,悄悄的在某个角落潜伏下来,留待下次唤醒。



第三次复兴

近些年,中国经济重新站在了世界前列,物质丰富之余,国民开始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提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文明复兴的时机已成熟。

这次的先锋是最能接受新生事物,追求个性的学生。熟知cosplay文化的年轻人,对汉服穿戴的接受度很高。于是以美丽的汉服为载体,人们去了解更多的文明触角,如音乐,舞蹈,品茶,对弈。。



于是报古筝等民族乐器课的学生多了起来,还有民族舞,围棋等,家长也愿意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这些兴趣爱好。

文明复兴的前奏曲已奏响。



武力强大是立国之本,经济繁盛是强国之法,而文明复兴是中华民族重新攀上群山之巅的必由之路。

世界那么大,一起去看看。感谢您的点赞和转发,也记得关注圈圈君,一起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